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德战争 1941-1945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59:25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在1945年冬去春来的季节里,德国仍控制着库尔兰和东普鲁士附近的波罗的海水域,而且德国那些没有军舰护航的运输船只在自己的领海航行也没受到苏联潜艇多大的干扰。这可能是因为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坚冰封冻的芬兰湾内仍动弹不得,也可能是因为它无论如何都无法出海,因为大批海军官兵已调往陆军,军舰缺少人手。不论是什么原因,反正这支强大的舰队滞留在芬兰湾内出不去。可是到1945年,苏联空军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活动却令人生畏。在战争的最后八个月内,在波罗的海被潜艇击毁的德国舰船为三十三艘(十万零二千吨),而被空军投的炸弹或鱼雷击沉的商船却达五十七艘、军舰三十四艘。尽管这样,从1月到5月期间,仍有一百五十多万的德国军民经海路安全地撤出了库尔兰,东、西普鲁士和波美拉尼亚。
   1941年,奥克佳布尔斯基指挥的黑海舰队的编成内,据说有一艘老式战列舰、五艘巡洋舰、十五艘驱逐舰,可能还有多达五十艘的潜艇,以及为数众多的鱼雷快艇和轻型舰艇。为对付这支令人生畏的力量,罗马尼亚最多能部署四艘驱逐舰、三艘鱼雷艇、一艘潜艇和若干艘近海舰艇。在战争初期,黑海舰队享有德国空军也无可奈何的海上优势。黑海舰队除了轰击德国和罗马尼亚在黑海沿岸的阵地和设施以外,实际上还袭击了敌人海上的运输船只。它还掩护苏军守备部队和部分居民顺利地撤出了奥德萨,而且它还从克里木半岛运走了一批部队。1942年内苏联丢失了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也不能再使用诺沃罗西斯克,因此所有的舰船不得不以高加索的港口土阿扑谢、波吉和巴统为基地。德军占有了克里木半岛上的海空基地,从而也就获得了几乎是无可争辩的黑海海上优势。
   德国海军将大约五百艘小型货船和小型军舰(其中包括六艘排水量约为二百五十吨的IIB型袖珍潜艇)溯易北河而上到德累斯顿,尔后经公路将它们转运到多瑙河畔的因戈尔施塔特重新下水,接着顺多瑙河而下到黑海,所完成的内陆旅程为一千五百英里。经由这条路线转运的有二十三艘扫雷艇、十六艘鱼雷快艇、五十艘登陆艇和二十六艘猎潜艇。自1943年起,轴心国海军由驻索非亚的南方海军集群司令弗里克指挥,其属下是驻黑海的海军上将基泽里茨基(1943年11月以后是布林克曼)。这一部分海军的编成内有四个主要司令部:驻在刻赤的高加索司令部,驻在雅尔塔(后来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克里木司令部、驻在马里乌波尔(后来驻在奥德萨)的乌克兰司令部以及驻在康斯坦察的罗马尼亚训练司令部。1943年德国海军的编成内有六个潜艇分舰队、一个由十三艘鱼雷快艇组成的鱼雷快艇分舰队、两个由二十二艘扫雷艇组成的扫雷艇分舰队、一个设置障碍的分舰队、三个由猎潜艇组成的分舰队以及一些由登陆艇和护航舰组成的分舰队。罗马尼亚海军只有四艘驱逐舰、三艘鱼雷艇、三艘潜艇、三艘炮艇、三艘布雷舰、七艘浅水重炮舰以及十五艘摩托快艇。
   负责与黑海舰队进行联系的英国联络官的职责之一,是提供有关轴心国运输船只动向方面的情报以及通报地中海的气象预报。他一再催促苏联指挥员对航行在乌克兰沿海的德国和罗马尼亚运输船只采取更富有进攻性的行动,但只是白费唇舌。他从苏方得到的总是千篇一律的回答,即苏联军舰没有空中掩护不能出海。这些英国海军军官的看法是黑海舰队的装备和训练都不行。至1943年,黑海舰队只有四艘巡洋舰、八艘驱逐舰、二十九艘潜艇和六十七艘鱼雷快艇,以及一支约有二百八十架飞机的海军航空兵。然而在此期间,克莱斯特已撤出库班河,而且德军第17集团军也已渡过刻赤海峡进行后撤,横渡海峡时并未遭到苏联海军的干扰。到4月份,驻在克里木半岛的轴心国部队中的大部分经由海路撤离,除了在快撤完时曾遭到空袭外,仍未遇到严重的干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10:59:48 | 只看该作者
   苏联海军缺乏胆略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决不能归于缺少航海经验或海军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海军装备陈旧,质量低劣,而且它的指挥水平、航海技术和技术训练远不如德国海军。优秀的军舰指挥员,特别是潜艇和较小型舰艇的指挥员,既要坚定沉着又必须具备主动性和独立自主精神,因为他们要长时间独立作战。当时在苏联海军军官身上这些特点肯定不十分突出。他们通常消极被动、逃避责任。根据与他们一起工作过的英国海军军官的介绍,他们有时好像受到与他们共事的政委的制约。甚至那些次要的决定也要请示莫斯科。
   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海军指挥员缺乏进攻精神时,某些提供情报的德国人士认为,斯大林可能想保存他的军舰以便到战后能对英美海军的优势进行挑战。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比较可能的倒是,这位独裁者除了想把军需品运到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以外,对海战毫无兴趣。苏联在1941年和1942年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陆战,因此,也可能是,即使苏联海军有能力和手段承担海战任务(其实它并没有这种能力和手段),斯大林也会认为没有理由让苏联花费力气为那些他认为拥有大量军舰和飞机的盟国的利益去肃清北极海上的德国轰炸机和潜艇。控制北极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海面的关键在于空军。直至1944年初苏联才在波罗的海和黑海获得决定性的空中优势。
   如果斯大林肯让苏联舰队出海与德国海军交战的话,苏联舰队早就不计损失地出海作战了。但是,谁也不会相信,斯大林不想将苏联海军作为一支为陆战提供兵力的预备队。1941年6月至9月期间,就由波罗的海舰队调入组建了六个海军陆战旅(每个旅约有五千人)开赴列宁格勒作战,后来又从六个旅增加到九个旅,波罗的海红旗舰队总共为陆战输送了十三万名海军官兵。1941年10月,根据苏联国防委员会的决定,另外又组建了二十三个海军陆战旅。这样一来,海军输送给陆军的官兵总人数,便达二十九万名,远远超过仍归海军指挥的海军陆战旅的十万名海军官兵。海军这些陆战旅的人数由于伤亡而减少。其中许多旅最后仅成了徒具虚名的海军,因为他们常常是由陆军军官指挥,并从西伯利亚中部那些连海洋也从未见过的人中获得补充兵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1:4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零下68度 于 9.5.2010 12:43 编辑

欧洲的力量对比



   1941年,艾登赴莫斯科作冬季访问,当时注意到斯大林已在要求知道苏联在战后能得到什么好处。斯大林要求英美两国承认1941年的边界,以及原先被莫斯科称作寇松线的波苏边界。莫洛托夫甚至暗示,苏联战后的边境线应该向西移入东普鲁士境内。同年7月,部分由于英国的怂恿,波兰流亡政府首相西科尔斯基将军与充任苏联发言人的苏联驻伦敦大使麦斯基开始谈判。1941年8月14日,他们就在苏联领土上组建与装备一支波兰军队问题达成了某种协议,但是关于解决战后苏波边界争执的问题则被搁置了下来。英美政府关于波兰边界所持的态度还不十分明朗,但它们看来基本上持这样的观点,即它们既不承认苏联对原来的东波兰的并吞,但也不保证或肯定支持恢复波兰在1939年8月的边界(在这条边界之内还居住着部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居民)。1941年12月,西科尔斯基赴莫斯科签署波苏友好互助宣言,但不愿就重新调整边界问题进行任何讨论。
   1942年1月8日,丘吉尔写信给艾登说,在违背他们自己的意愿的情况下把波罗的海国家、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人民交给苏联,是与英国为之战斗的原则背道而驰的。这样做将使英国的事业蒙受耻辱。丘吉尔认为,在战后和会召开之前,毫无疑问不应讨论确定边界问题。1942年5月20日,当莫洛托夫到伦敦时,丘吉尔政府认为,要求英国同意苏联对原来的东波兰的占领是与1939年的英波协定不相容的,从而它拒绝了这一要求。这些观点是与事后据说由英国政府在1944年表示的观点是不同的。
   1943年1月6日,在成功地对斯大林格勒实施了反包围之后,苏联政府发表了公开的直率的声明,声称它把在东波兰早先占领的地区看作是苏联领土。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吁请美英两国政府反对这个声明。罗斯福在答复时不置可否,但也表示相信,东欧和中欧的边界将在战后和会上确定;看来他反对惹恼苏联,因为苏联当时正在奋力苦战。这与到那时为止在对德地面作战中贡献微薄的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伦敦,据说与波兰流亡政府打交道的外交部,已经流露出不耐烦甚至恼怒的口气。人们甚至指责西科尔斯基由于要实现他的抱负而惹事生非;而他的抱负则是确保英国政府在1939年曾经承诺保证的同一边界,德国对该边界的侵犯曾经酿成英国政府对德国开战的理由。伦敦认为波兰要求归还战前领土的愿望是不现实的。这时,斯大林已开始在流亡苏联的可信的波兰人中间,组织最终成为傀儡的波兰共产党政府。
   1943年4月,在卡廷附近发现了埋有一万二千名被杀害的波兰官员的万人坑。以前有关这些人的最后消息是,1939年他们还活在苏军占领的那部分波兰领土上。这些波兰人究竟是死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之手,还是死于德国党卫军特别行动队之手,至今尚无定论。两者都同样有可能犯下这样的暴行,但是多数证据,连同苏联对这一罪行被揭露时所持的态度,都使人觉得苏联政府大概应该对此负责。可是波兰流亡政府成员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义愤,以及他们要求进行独立的调查给莫斯科提供了久等不遇的良机来抛弃伦敦的波兰人。斯大林严厉谴责他们在未让苏联有机会来驳斥指控之前就按德国的污蔑行事。斯大林完全不为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劝阻所动,4月26日断绝了与波兰人的外交关系;这样苏联就为苏军一旦进入波兰领土立即建立起它自己的共产党政权铺平了道路。1943年10月6日,波兰驻华盛顿大使警告美国国务卿赫尔,苏联试图通过它自己的波兰共产党人统治波兰,他敦促美国和英国应共同保证波兰的完整,必要时可采取行动,在波兰驻扎美国和英国军队等等,以示诚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1:42:23 | 只看该作者
   那年夏天,西科尔斯基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丧生,波兰农民党领袖米科拉伊契克接替他出任流亡政府总理。米科拉伊契克是持温和观点的,但他在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前往莫斯科出席外长会议前不久会见他时,用米科拉伊契克自己的话说,他被弄得目瞪口呆,因为艾登告诉他说,除非波兰政府同意放弃前波兰的东部地区,否则很少有希望能使苏联恢复与波兰的关系或同意把治理解放了的波兰领土的权力委托给波兰流亡政府。据说米科拉伊契克回答说,放弃这片领土可能仅仅是俄国一系列要求的开端。这次外交部长会议上几乎没有讨论波兰问题,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赫尔当时不想卷进波兰问题,可是莫洛托夫态度很明朗:波兰问题应该由苏联来解决,虽然苏联可能也听听别人的意见。据艾登说,他从俄国一回国,就让外交部为他草拟一项调解波-苏分歧的计划草案。艾登说,外交部向他建议采用寇松线,不过利沃夫应归属波兰,并把东普鲁士、但泽和上西里西亚划给波兰,作为它丧失东部领土的补偿。
   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详尽地阐述了他们对成立与大西洋宪章有关的战后和平组织的建议。据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评论,当时罗斯福和美国政府的愿望是高尚的,但不切合实际。英国的倾向则是随风倒。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对英美关于战后安全的观点泛泛地表示同意,同时又十分明确地阐述了他们的领土要求:保留1941年6月以前苏军占领的全部土地以及包括柯尼斯堡的东普鲁士部分地区。丘吉尔和罗斯福步调不一,特别是由于罗斯福似乎急于得到斯大林的善意和尊重。罗斯福向这位独裁者解释,因为美国有六百万至七百万波兰血统的美国人,他不想失掉他们的选票。所以他就波兰问题做出任何坚定的决定的时机还不成熟。这样,在罗斯福缺席的情况下,波兰问题暂时就交给了丘吉尔和斯大林,斯大林表示只要把部分东普鲁士给他,他就满足于寇松线或1939年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作为补偿,波兰人应得到奥得河以东的德国领土。丘吉尔同意将这项建议推荐给在伦敦的波兰人,他甚至进一步说,他认为波兰人对两度拯救了波兰的欧洲大国有义务同意掉换领土,并接受保卫奥得河天险的义务以防止德国再对俄国进行侵略。
   可是这种冠冕堂皇的言辞未能轻易说服在伦敦的波兰人,英国政府对他们粗暴地施加压力,丘吉尔告诉米科拉伊契克说,大不列颠和美国不会为波兰边界问题去同苏联作战。这时罗斯福故意回避。斯大林暗示只要清除他不满意的分子,他可以与伦敦的波兰人修复外交关系,可是3月3日斯大林告诉哈里曼,波兰一旦解放,一个不是伦敦波兰人的政府将早已在波兰国内出现。
   1944年6月7日至14日,即诺曼底登陆刚开始时,米科拉伊契克在华盛顿会见了罗斯福,总统进行安抚但又不作任何保证,他把斯大林描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但决不是一个帝国主义分子”,他劝导波兰人同俄国达成谅解,因为“英美无意与俄国打仗”。罗斯福建议米科拉伊契克去拜访斯大林,7月17日总统给莫斯科提出请求说,波兰总理应受到接见。罗斯福发出的措词谦恭的电报,以及丘吉尔紧接着于三天以后发出的电报,向莫斯科表明了英美的观点,即波兰的命运在斯大林的手中。斯大林立即做出了反应。第二天,即7月21日,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改组为民族解放委员会,由贝鲁特任主席,四天以后宣布卢布林为波兰首都;苏联政府赶紧签订一项协定,根据这项协定,这个傀儡委员会将治理解放了的波兰领土,这一切都是在米科拉伊契克奔赴莫斯科途中进行的。米科拉伊契克在莫斯科停留期间,华沙起义爆发了。由于斯大林坚持米科拉伊契克必须与卢布林政府打交道,所以从8月6日起,在莫斯科开始了与波兰共产党人的会谈。这些会谈没能达成任何形式的协议。
   后来在1944年10月当丘吉尔和艾登在莫斯科时,米科拉伊契克以及他的两位斯大林能接受的同事也应邀参加了他们的会谈。在西方政治家的眼里,斯大林当时成了乔大叔;丘吉尔表现出了菲斯所说的出乎寻常的乐观主义态度,他支持苏联的建议。照米科拉伊契克的说法,这不是因为苏联强大而是因为苏联正确。但是米科拉伊契克既不同意接受寇松线,也不同意根据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实现伦敦波兰流亡政府与卢布林政府的联合,他还一再毫不动摇地据理力争,说即使波兰放弃东部领土,莫斯科仍旧不会保证它的独立。俄国和波兰双方都要求得到利沃夫。在所有的这些谈判中,只有斯大林和米科拉伊契克表现出现实主义,并真正了解所涉及的问题。丘吉尔尽管有种种良好的意图,可惜他是个多余的人。
   一回到伦敦,米科拉伊契克便就战后波兰问题向丘吉尔与罗斯福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要害的问题是大不列颠和美国是否有意确保新波兰的领土完整和独立。罗斯福用一种彬彬有礼的语气作了答复,但未作任何许诺,因为他认为确保波兰边界的责任,应在新的战后安全组织成立后由它承担。丘吉尔愿意作出所要求的保证,但必须与苏联联合作出保证。按照米科拉伊契克的观点,这种保证是为了确保波兰安全不受苏联侵犯,所以英国的答复是毫无价值的。接着,米科拉伊契克辞职了。1944年12月31日,斯大林不顾罗斯福竭力劝阻,承认卢布林委员会为波兰临时政府。过不多久,事情变得很清楚了:斯大林的意图是在牺牲德国利益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张波兰的领土,把它的西部边界定在奥得河以及西尼斯河一线,而不是东尼斯河一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1:42:38 | 只看该作者
  当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于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晤时,他们没有就波兰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决定。这三位与会者都已公开保证过,关于波兰边界问题的讨论,波兰政府应参与磋商,而最后解决要待战后的和会来决定。然而,美英政府的观察员未获准进入波兰,事实上斯大林没有受到任何约束。
   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不久,苏联副外长维辛斯基暗示说,苏联即将与华沙的波兰人签订一项互助条约。美英提出抗议,并要求延迟签订,但苏联一概置之不理,而于4月22日签订了该条约。当时苏联政府打算把但泽、西里西亚和西至西尼斯河的德国领土移交给华沙政府,其借口是波兰人正代表苏联治理德国的部分苏占区。
   在大战年月里,丘吉尔对斯大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态度决非始终一贯而是变化很大的。战争初期,他根据简单的逻辑认为希特勒的敌人就是英国的朋友,丢掉了一切关于与共产主义结盟是否明智的顾虑。他与苏联的交往以及当时的观点似乎都带有乐观主义和同志式信赖的色彩。1943年8月,丘吉尔对哈里曼说,展望前景,将有腥风血雨。他认为斯大林是个不近人情的人,跟他打交道会有严重的麻烦。然而在这种阴郁的现实主义病症的发作中,丘吉尔似乎过分夸张地强调了在与斯大林打交道的他个人品格所起的作用。甚至直到1944年秋,丘吉尔还带着几分得意的神情说过,与斯大林会谈时气氛如何诚挚,他甚至进一步说到,他相信斯大林并不是一个能够随心所欲的人,说他相信这个独裁者容易受到党和军方极端分子的巨大压力。这一看法,本身就说明丘吉尔对斯大林的思想和他的政府的性质缺乏认识。可是1945年初,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前,丘吉尔给在旧金山的艾登的一封电报中注意到了俄国向易北河推进时所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并竭力敦促美国人在与克里姆林宫打交道时应采取强硬的态度,除非能就解决波兰问题,以及苏联在巴尔干和中欧的占领政策中从莫斯科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种真知灼见已迟了四年,在美国根本无人理会。
   苏联政府以一张人身安全保证书为诱饵,将隐藏的波兰地下军的领导人骗出来,只是为了把他们逮捕起来,并判处长期监禁。1945年5月,杜鲁门总统派霍普金斯去见斯大林,想解决棘手的波兰问题,争取释放被捕的波兰人。两个目的他一个都没有达到。7月5日,英国应杜鲁门的要求宣布承认新的波兰临时政府,这实际上是前卢布林共产党人傀儡政权,过后不久,英国撤销对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承认。新波兰和它的政府完全在斯大林的掌握之中了。
   波兰是这样,中欧和东欧的其它地方也是这样。贝奈斯,一个乐观主义的亲俄分子,不顾艾登的忠告,于1943年12月赴莫斯科去签订苏捷条约。他的内阁的五分之一的职位要让给经莫斯科训练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贝奈斯就这样让这种有朝一日要毁掉马萨里克和自由捷克斯洛伐克的分子进入内阁。可是,当时贝奈斯还告诉在莫斯科的哈里曼说,他十分满意,苏联的意图可以信赖。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一再向他保证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决不会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内政。
   1944年8月对罗马尼亚的侵占蹂躏,已经描述过了。当年4月,莫洛托夫在广播中还保证说,苏联无意干涉罗马尼亚内政,可是在根据罗马尼亚国王的命令,逮捕了安东奈斯库以后,共产党人开始策划和煽动反对温和而又无能的萨纳捷斯库政府。这种煽动是由莫斯科通过安娜·波克尔和共产党人的全国民主阵线一手导演的。萨纳捷斯库政府让位于勒德斯库领导的联合政府,但是莫斯科也无意让这个政府生存下去。罗马尼亚因赔款而被弄得贫困不堪,驻布加勒斯特的盟军管制委员会苏方主席维诺格拉多夫,事先未与英、美同僚商量就对罗马尼亚政府发号施令。3月6日,维辛斯基访问布加勒斯特并在一场激烈的争吵后解放了勒德斯库政府,由格罗查为首的政府来取代它,这是一个华盛顿和伦敦拒不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1:43:09 | 只看该作者
   在保加利亚和匈牙利,政局的演变也大同小异。美英代表是盟军管制委员会的成员,但是根本没有实权,没有人向他们反映情况,也没有人找他们磋商问题。南斯拉夫由于莫斯科训练的铁托的游击队的参加而幸免于苏联占领,据信铁托是坚定地站在苏联阵营一方的。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苏军占领时故意把西方的代表排斥在外。只有在希腊,人民的自由才没有被剥夺,而这完全是因为有英国军队存在的缘故。
   美国总统的参谋长莱希海军上将同意约瑟夫·戴维斯对丘吉尔的评价,当时他把丘吉尔描绘成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不过首先是一个伟大的英国人,他首先关注的是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而不是维护和平。霍普金斯也是从英俄争夺权力的角度来向杜鲁门解释丘吉尔的行动的。历史将对这两种判断都提出疑问。没人可以怀疑丘吉尔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首先表现在及早认清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危险,以及他以充沛的精力和卓越的才能指挥了英国的抗战。然而1940年他接过政府权力的时候,他的国家仍是资源十分丰富、独立自主的,可是到1945年,他却使它变得贫穷困顿,不得不受美国的保护了。英国在船只和收入方面的损失十分惨重,到1945年,英联邦,特别是联合王国,在经济上已经十分依赖美国的援助和贸易了。然而大不列颠作为一个世界和欧洲强国的突然衰落不能仅仅用财富和资源的损失来解释,因为1945年英国在军事上和潜力上仍十分强大,英国在经济上的损失与苏联相比,也只不过是个零头。苏联在战争年代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物资援助。
   苏德战争一爆发,丘吉尔和他的联合政府即同苏联结成联盟,在当时情况下,他们也没有其它的选择余地。可是丘吉尔有一个简单化了的目的,即打败希特勒德国。他不允许其它的因素来干扰他的谋略。由于这一压倒一切的使命,加以害怕苏联退出战争,丘吉尔对斯大林加给他的中伤和侮辱,几乎是不加斥责地接受了下来。后来他发现别人用近乎讹诈的策略来逼迫自己。他同斯大林不同,没能在这场斗争的最初日子里就设想战后结果,以便力争不仅赢得战争还要赢得战后的和平。据说反布尔什维克的死硬分子丘吉尔竭力抑制自己的种种疑虑,为了更好地进行这场战争而强使自己与苏联合作。这可能是事实。但是他的著作表明,至少是在战争的最初几年里,他对共产主义的性质、苏联的愿望和手段了解不多,在与莫斯科的交往中,甚至迟至1944年,他有时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信任,而以往的经验和事件证明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
   英国、自由世界和苏联都大大仰仗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的作用,因为没有美国的干预,这场战争可能要拖上几十年。就英国而论。美国干预这场战争使英国付出的代价否定了英国自身的利益,反而使华盛顿对欧洲或世界事务的政策成为一种仁慈的政策。为此,与其说是美国,还不如说是英国更应该受到谴责。
   从1941年以后,事情已经十分明显了,其至连莫斯科也看到了,丘吉尔政府不经与罗斯福政府磋商,甚至经常是事先不取得罗斯福政府的同意,它是不愿在欧洲和其它地方采取行动或坚定地阐明政策。结果伦敦就逐渐失去其行动的自由并甘愿追随美国。一旦美国作出样子,伦敦立即效法。可是,由于罗斯福当时不愿陷入欧洲事务,所以美国经常故意避免采取主动。结果,英美的战略就主要立足于军事目的而不是政治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1:43:2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英国政府对苏联的意图和手段知道甚少的话,那末美国政府和它的许多政治和军事顾问,则是明显的闭目塞听了。罗斯福本人决意实行一种能使美国和苏联在战后和睦相处的睦邻政策,他相信待之以耐心、友谊和豁达大度,便能减轻和最后消除他认为苏联所抱有的种种怀疑和不信任。就个人而言,他想赢得斯大林的好感。如上所述,他在《大西洋宪章》或基本的自由宣言上签字时,并没发现这位独裁者的政权有言行不一致的地方。由此他和他圈子里的许多人倒倾向于更多地怀疑英帝国主义而不怀疑苏联。他有几位亲近的私人顾问和代表已经有亲苏的倾向。
   英国已经丧失了政治和军事行动的自主,而且已达到依赖于美国的程度,对此德国居然全然无知。甚至迟至1942年底英国仍被视作德国的主要敌人。德国也没认识到丘吉尔所热衷的是满足苏联的要求。希特勒还固执地认为,苏军横行于巴尔干和中欧,不仅对欧洲大陆国家构成严重威胁,而且也对英国构成严重威胁,他满怀信心地预言,大不列颠至少会反对斯大林的意图。随着德国日益倒运,元首断言,他的敌人的联合不久就会分崩离析,果然这种联合在希特勒死后不久的确垮掉了。但是一直到1945年5月,丘吉尔才以激烈的言词向杜鲁门总统的代表——听得目瞪口呆的戴维斯,叙述关于苏联控制欧洲并在欧洲传播共产主义的威胁。照戴维斯的说法,丘吉尔表露了对苏联领导集团的信义失去了信心。然而在大战的年代里,丘吉尔和他的联合政府事实上未能为大不列颠选定一条独立的道路,以期不仅摧毁纳粹德国,而且能保证英国本身和它的欧洲盟国不受苏联支配。
   尽管英国人民显示了坚强的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但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业绩,不如英国在1914年至1918年战争年代里留给人们的印象那样深刻。尽管在战争最初的几年里,由于敌军的空军优势而显得相形见绌,英国的皇家海军和商船还是被公认为表现良好。虽然对德国的海上经济封锁一直到战争很晚才奏效,但是经过激烈的和代价高昂的斗争,德国潜艇的威胁终被消除了。皇家空军是有效率和强大的,可是使用大批轰炸机在夜间炸毁德国城市,而不考虑战略或军事利益的做法是否明智是很值得怀疑的。在分配物资兵力的轻重缓急次序上,英国陆军占第三位,尽管陆军的机械化程度很高,士气高昂、训练有素,可是陆军常常缺乏战术空军支援,军事装备与士兵的能力也不相称。在欧洲,甚至在1944年,也只有三十个英国野战师在战斗,这一总数中有的还来自加拿大和新西兰。英国在欧洲地位的削弱部分地要归咎于缺少地面部队,因为英国陆军的人力物力分散在全球各地。在印度和殖民地都有一支联合王国的部队。英国陆军警备部队、后方勤务部队和司令部部队以及若干野战师分布在整个非洲,在中东分布在苏伊士到伊朗之间,在印度次大陆分布在阿富汗到中国之间。只有在缅甸,英国师和印度师是在实施激烈的战斗。甚至在1943年英国还面临或者成为欧洲强国或者成为世界强国的选择。从实际效果看,它不可能两者兼得。
   1943年美英两国联合起来已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海空强国。如果他们希望既打败希特勒德国,同时又保卫欧洲免受苏联统治,那么进入欧洲的道路不应选在诺曼底海滩,而应从意大利攻入巴尔干,从博斯普鲁斯海峡攻入黑海,从日德兰和挪威攻入波罗的海。这些都是希特勒预见得到和害怕的登陆地点。入侵法国,尽管在战术上非常可取,但从政治上和战略上来看都是不相干的。然而进军波罗的海和巴尔干所涉及的政治和战略问题,对罗斯福来说可能是异常陌生的。单靠英国的人力物力,即使它的地面部队集中起来也不足以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可是这些部队在没有美国参加和支援的情况下还是足够强大,可以攻入巴尔干。F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于1943年9月24日在腊斯登堡拜见元首,并向他发出警告说,他是仅以十个师的兵力扼守着五千公里宽的正面,其中有些师质量低劣。如果遭受进攻,魏克斯可以肯定他是守不住的,他建议毫不迟疑地撤离巴尔干。英军和丘吉尔本人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都得人心,这两个国家都想退出战争;南斯拉夫和希腊是游击队的天下。如果英军不去顾及盟国的态度,并且不参加诺曼底登陆,而集中兵力入侵巴尔干和东南欧,那么他们的努力一定会成功。这一点看来毫无疑问。英国未能实施这一战役是它所犯的代价最大的错误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1:45:02 | 只看该作者
从维斯拉河到奥得河



   苏军最高统帅部1944年末的战略企图,是在广阔的战线上向东普鲁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奥地利推进,以波罗的海、柏林、布拉格和维也纳四个地区为主攻方向。可是,他们认为在中欧地区发动攻势以前,肃清波罗的海国家的敌人是再次向波兰进军的必要前提。

   9月初,舍尔纳的北方集团军群扼守着一条近五百英里长的战线,它从纳尔瓦附近的芬兰湾伸展到里加西南的多贝莱地域,在第3装甲集团军调归北方集团军群指挥以后,该战线还将向南延伸到涅曼河。在爱沙尼亚北部,纳尔瓦集群据守纳尔瓦防线与贝帕斯湖的北岸。但它受到驻守在贝帕斯湖和沃尔次湖(威尔特西亚尔夫湖)之间的塔尔土(多帕特)的苏军从南方突入的威胁。伯格的第18集团军驻在里加湾以东,而希尔佩特的第16集团军则在里加湾以南。舍尔纳象他的前任弗里斯纳一样想撤出爱沙尼亚,他不让希特勒知道,暗中准备撤退。在里加以东的第16集团军的地域内构筑层层土木工事,想由此撤走第18集团军。自芬兰接受了苏联的和平条件,允许苏联使用芬兰西南海岸的领海和海军基地以后,苏联海军舰队就能自由进入波罗的海中部。作为预防措施,希特勒把一个德国师配置在可控制里加湾的岛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1:45:35 | 只看该作者
   苏军突入波罗的海国家的攻势是由巴格拉米扬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叶廖缅科的第2波罗的海方面军和马斯连尼科夫的第3波罗的海方面军实施的,并由作为苏军最高统帅部代表的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戈沃罗夫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第3白俄罗斯方面军,在翼侧实施助攻。在北部,列宁格勒方面军必须穿过贝帕斯湖以北的地峡与德军的纳尔瓦集群交战,并肃清芬兰湾爱沙尼亚沿岸一带之敌。第3和第2波罗的海方面军,将从东部突破第18集团军的防御,进抵波罗的海以切断第18集团军和纳尔瓦集群的退路。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的目标是要前出到里加附近的海岸,再次切断德军在城南的这条狭窄的通道。第3白俄罗斯方面军在这首次攻势中没有分配到任务。列宁格勒方面军和三个波罗的海方面军有一百三十三个步兵师、六个坦克军和一个机械化军,总兵力是九十万人,三千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二千六百架飞机。攻势定于9月14日开始。北方集团军群拥有三十二个师,其中一个是装甲师,两个装甲护卫师以及三个党卫军旅。
   里加城正南方的梅默尔(尼梅内克)河和利耶卢佩(阿达)河的上游都筑起了拦河坝。下游的水位迅速下降,坦克和步兵毫不费力地越过了这道障碍。起初,巴格拉米扬的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进展顺利,但是到9月16日,该方面军在里加城南数英里处被阻。不过第二天,隶属于马斯连尼科夫的第3波罗的海方面军的费久宁斯基第2突击集团军却突破了哈塞的第2军在塔尔土附近的防御。这一突击仅威胁到纳尔瓦集群的安全。但是日见收缩的里加城南通道却危及到整个北方集团军群的生存。在希特勒勉强同意以后发出了命令,将纳尔瓦集群从北爱沙尼亚撤至塔林港和皮亚尔努港(佩尔劳),第18集团军开始向里加退却。与此同时,中央集团军群已命令劳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从施亚乌利亚伊(绍林)地域向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的翼侧发起突击以支援北方集团军群,但这些进攻成效极小。此后,第3装甲集团军被调离中央集团军群,转隶于舍尔纳,这样舍尔纳的正面就延伸到梅默尔河和东普鲁士边境。根据希特勒的指示,舍尔纳将德军装甲部队主力从施亚乌利亚伊转移到里加正南的耶尔加瓦(米塔瓦),准备从该地发动反攻。9月24日,当爱沙尼亚的大部分都已落入苏联之手的时候,苏军的进攻突然莫名其妙地停了下来。
   那天,苏军最高统帅部颁发了一项涉及到彻底改变计划的指令。既然德军大部业已成功地从爱沙尼亚撤至里加和库尔兰地域,莫斯科对封闭里加突破口就失去了兴趣。新的企图是将主攻方向从北部移往西部,进攻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苏军前出到梅默尔附近的波罗的海地域,孤立库尔兰的整个北方集团军群。为此目的,巴格拉米扬的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要在六天之内把三个步兵集团军、一个坦克集团军和若干独立军从右翼调往左翼,行程一百英里。这一调动还影响到另外两个军,总共动用了五十万人、一千三百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苏军采取欺骗措施来掩护部队的调动,包括公开准备再次在里加附近发动进攻。其间在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以南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第3白俄罗斯方面军将支援这次进攻,并兵分三路向提耳济特、贡宾能和苏伐乌基发动进攻,突入东普鲁士以牵制德军的预备队。在列宁格勒方面军开始肃清波罗的海近海岛屿上的残敌之际,第3、第2波罗的海方面军将继续进入拉脱维亚攻打里加。
   10月5日,巴格拉米扬在经过火力侦察和仅二十分钟的炮火准备以后就开始了进攻,由于劳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的大部分装甲车辆已调往耶尔加瓦地域的北部,所以巴格拉米扬只遇到轻微的抵抗。遍布树林和沼泽的地形给部队行动造成了困难,但是奇斯佳科夫的第6近卫集团军和别洛博罗多夫的第43集团军到当天傍晚已推进了十余英里。低云层和恶劣的天气妨碍了空中支援和观察,也无法使用坦克,直到第二天沃尔斯基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两个坦克军才投入战斗。很快就在第3装甲集团军的防线上打开了一个大突破口,巴格拉米扬开始向立陶宛的波罗的海海岸西进。10月6日,舍尔纳开始从里加东北方撤出部队并把他们投入攻打巴格拉米扬的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右翼的战斗,舍尔纳未能取胜。10月10日,克列泽尔的苏军第51集团军前出到帕兰加正北方的波罗的海海岸,而别洛博罗多夫的第43集团军前出到梅默尔城的郊区,但没能攻克该城。除了被迫已经向南进入东普鲁士的第3装甲集团军外,整个北方集团军群都被包围在库尔兰和里加,东普鲁士面临苏军渡过涅曼河发动的进攻。可是至10月12日,第3装甲集团军得到从德国中部匆忙东调的德国空军伞兵装甲军的增援,成功地稳住了沿河防线。在北部的库尔兰,舍尔纳使用第18集团军设法在利耶帕亚(利巴瓦)南面建立了一条东西走向的防线。德军撤离里加,退守图胡姆。尽管古德里安一再要求撤离库尔兰,而且事实上可以从海上撤离,但是希特勒拒不同意,因为他坚信该桥头堡可以用来达到牵制敌军的目的。尽管梅默尔在1945年1月就被苏军攻占,可是拥有二十六个师兵力的第16、第18集团军一直把库尔兰桥头堡坚守到战争结束。
   攻占里加以后,马斯连尼科夫的第3波罗的海方面军被撤销。
   再往南,拥有三十五个步兵师、两个坦克军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第3白俄罗斯方面军在东普鲁士进攻拥有十五个步兵师、两个骑兵旅的中央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德军以为这次攻势是针对柯尼斯堡的。霍斯巴赫的第4集团军在第3装甲集团军和最高统帅部派遣的增援部队的支援下发起反攻,首先于10月22日在贡宾能击溃并歼灭了加利茨基的第11近卫集团军的一部。尔后11月初又在果乌达普附近击溃并歼灭了其他的部队。这是苏军部队首次在德国土地上作战,他们撤离前到处屠杀破坏,这对德国东部领土的居民是一种凶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1:45:51 | 只看该作者
   在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部,希特勒和约德尔都生活在一种脱离现实的世界中。约德尔对东线战事兴趣很小,他不惜花费许多时间去挫败古德里安将军要劝说元首把部队从西向东调动的任何企图,同时又醉心于打破陆军总部和参谋总部仍残留的一点独立性。约德尔失势的对手古德里安也和他一样,心胸狭窄,闭目塞听。他有理由深信,把德国领土丢给西方盟国比让苏军占领更为可取。但是他对德国和它的敌人的力量对比的了解十分有限,以致他不可能理解把部队从西往东调或从东往西调都不会改变战争的结局。至1944年末,德国已经成了一只脆弱的硬壳果空壳,被紧紧地夹在一把巨大的硬壳果钳的有力钳牙之间。它已严重削弱,无力抵御两大敌对集团中的任何一个。古德里安从元首说的“现在事事不如意”的话中得到启示,回忆起数年前夏季愉快的日子,常常错误地哀叹德国不再拥有1940年那种素质优秀的指挥官和军队了。1941年曾使希特勒感到骄傲的德国陆军,到1944年已是一支装备低劣陈旧的军队,它很缺乏空中支援和炮兵支援,也缺乏机动车辆和燃料,以致形同跛子,并且正在与真正强大的敌人搏斗。德国正在迅速输掉这场战争是不足为奇的。
   希特勒和约德尔全力以赴制定元首的新计划,企图在11月或12月向西部的阿登地区发动一场攻势。这次攻势将动用二十五个以上的师(几乎包括德军的全部战略预备队),目标是合围英军第21集团军群和美军第1集团军,将它们牵制在比利时海岸,以阻滞盟军从西部入侵德国并赢得时间。此后,再把战略预备队由西线转到东线去解救布达佩斯或者去迎击预期将在维斯拉河地域出现的新威胁。
   陆军总部格伦的东线外军处曾预报苏军的攻势迫在眉睫,它估计集结在东普鲁士和维斯拉河对面的苏军实力有二百二十五个步兵师和二十二个以上的坦克军。根据这些数字古德里安计算出苏方占有的优势是:步兵十一比一,坦克七比一,火炮二十比一。圣诞节前夕参谋总长带了盖伦的情报判断赶往希特勒在黑森齐根贝格的西线指挥所。可是这也无济于事。被数字和师团总数迷惑的希特勒,早已在组建新的部队而不愿补充现有的部队。步兵师减少到只有六个营,有些新成立的人民步兵师只有两个旅,每个旅只有两个营,满员时也只不过有六千名官兵。东线的许多师仍保留师的番号,专门蒙蔽苏军。德军在东线作战的命令成了一个大骗局,命令中把团称作师,营称作旅,旅称作军。其后不久,机动反坦克歼击部队实际上只是装备了反坦克手榴弹的自行车连。希特勒深信,敌方也同样正在进行欺骗。在凯特尔、约德尔、古德里安和布格道夫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会议结束时,希特勒否定了盖伦的情报判断。
   根据苏联的说法,1944年末苏军的兵力是五十五个集团军,六个坦克集团军,十三个航空集团军,下辖五百个步兵师,九十四个炮兵师和一百四十九个独立炮兵旅。据说,苏军共装备有一万五千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一万五千架各式军用飞机。苏军同时还得到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共二十九个师的支援。至1944年,几乎各处都重新采用了军的编制,集团军通常由三个步兵军组成,每个步兵军下辖三个师。一个方面军拥有五至七个集团军,一至两个坦克集团军和若干坦克军、机械化军和骑兵军。据说,在1944年,装备已十分充裕,每个方面军又增加若干个突破炮兵师和一个火箭炮(卡秋莎)师、若干高炮师和炮兵旅。坦克集团军仍不用师的编制,通常由两个坦克军,一个机械化军组成,每个军拥有三至四个旅。近卫步兵师有另外的装备标准。因为每一近卫步兵师编成内有一个炮兵旅,而不是一个三连制的炮兵团,这个炮兵旅的编成内有一个加农炮团、一个榴弹炮团、一个迫击炮团。一部分骑兵装备了美制的四分之一吨卡车,据德国当时的估计,苏军使用的所有车辆有一半来自美国。
   12月16日发动的阿登攻势,完全出乎英、美军队的意料,德军最初战绩卓著。到圣诞节前夕,即希特勒与古德里安开会的那天,形势已经很清楚了:攻势已达到最高峰,而攻势的战略目标却永远无法达到了。古德里安主张放弃攻势并要把部队向东调往可掩护勃兰登堡的罗兹以北的地域,组建一个新的集团军。另一方面元首却拒不认真对待苏军的意图,他不相信苏军会实施一场大规模的攻势。他认为,无论如何,放弃东部的领土总比放弃西部的领土好过一些,因为在西部鲁尔河已受到直接威胁。他认为他在东部直接关切的是保卫布达佩斯和匈牙利的瑙杰考尼饶产油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18:4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