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7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国越来越不像出国 “海鸥”胜过“海归”的优势所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3.2010 19:2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本帖最后由 物是人非 于 3.3.2010 21:59 编辑


转帖~~
中国留学人才从“回国服务”到“为国服务”,从“人的回归”逐渐演变为“才的回归”

  他们既不是“海归”,也不是“海待”,他们是“海鸥”!

  日前在京发布的有关“留学与海归”人才研究的蓝皮书《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中,“海鸥”这一代表跨越大洋两边跑的留学人员的新鲜词汇被正式提出。

  报告主编王辉耀指出,估计目前中国的“海鸥”已达10万人。“海鸥”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海鸥” 有什么样的“苦处”?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几位“海鸥”一族。

  “海鸥”具备一些传统的“海归”所不具备的优势,更容易使留学人员找到自身能力与中国国内需求的契合点。

  夫妻两人都是标准“海鸥”

  王颖2000年赴澳大利亚读高中,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读完软件开发专业后进入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工作,工作期间又拿到了悉尼大学的金融学硕士学位。

  从今年年初开始,王颖回到中国,临时担任一家全球化研究机构的主任助理。因为与澳大利亚经常有工作方面的联系,而且家也安在澳洲,父母仍在澳洲,王颖就此开始了飞来飞去的“海鸥”生活,经常往返于中澳之间。

  “我之所以能够轻松地选择做一只‘海鸥’,还是得益于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成熟的休假制度。每名员工都有少则一年、多则两年的长假,可以选择外出度假或者工作,增加各方面的经历。休假期间薪水没有,但员工福利仍可保留,所以我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到中国的全球化研究机构任职。”王颖说,由于对这种“海鸥”的状态很满意,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王颖现在正在考虑申请延长休假到两年,继续做一只往返中澳之间的“海鸥”。王颖的爱人比她早两年回国创业,从事中澳贸易方面的工作,也是一只标准的“海鸥”。

  王颖认为,这种“海鸥”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都具备一些传统的“海归”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对个人来说,频繁往返于中外之间,既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国外最新的技术和经验,又能及时了解到中国国内的需求,更容易使留学人员找到自身能力与中国国内需求的契合点。而且,对于已经在国外安家的留学人员来说,“海鸥”的生活方式能使他们兼顾家庭与事业。对国家来说,“海鸥”们能够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创造性想法,促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流动。“总之,这是一种应当鼓励的发展趋势。”

  对于经常往返于中外之间的“海鸥”们来说,出国手续已经不是问题。出国只不过是“坐一次飞机,换一种语言”而已。

  “出国越来越不像出国了”

  一年南非、九年英国、半年美国,石坚的经历不可谓不丰富,不过他最终选择了做一只在中国和海外之间飞来飞去的“海鸥”。

  1998年初中毕业的石坚在南非生活一年之后来到英国读高中,直到2008年在英国拿到金融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前的最后半年,他曾前往美国寻找发展机会,但发现美国的机会还不如英国多,“虽然金融危机尚未来临,但从猎头的话语中就可以听出,经济下滑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于是,虽然距离拿到英国绿卡只有半年,石坚还是在去年中期选择了回国发展。

  虽然石坚本人对“海鸥”这个新名词还不甚了解,但实际上从回国的第一天,他就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海鸥”。不论是刚回国时在一家投资公司打工还是后来与朋友合伙创办了公司,出国对他来说都已经是家常便饭,因为“经常需要和国外打交道,很多事情需要与对方当面沟通”。

  作为一只“海鸥”,石坚本人最大的体会就是“出国越来越不像出国了”。首先,对于经常往返于中外之间的“海鸥”们来说,出国手续已经不是问题。石坚现在持有美国、英国、欧盟、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次往返签证或签注,每次出去只需购买机票。“头一天下午确定,第二天上午就能出发”。其次,旅行时间大大缩短,和国内出差几无差别。“不管去哪个国家,每次都是住同样的签约连锁酒店,吃中餐、喝可乐,没有任何区别。”

  对于石坚来说,出国只不过是“坐一次飞机,换一种语言”而已。他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这样。不过,这样的工作方式促进了“海鸥”们的事业发展和中外之间的人员与信息沟通,缩小了中西方的差距。

  有些拿了别国公民身份的“海鸥”,不得不每三个月去一次香港,有时候出了关转身就回来,就是为了一次出境记录。

  “海鸥”有手续不便“苦处”

  虽然大部分“海鸥”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还算满意,但对于一些已经取得国外绿卡或者护照的留学人士来说,手续上的问题还是使他们飞得不太自由。王颖现在持中国护照澳大利亚绿卡。按照澳洲法律规定,她必须每五年累计在澳洲住满一年,才能将绿卡维持下去。“虽然我做‘海鸥’才满一年,可是要继续长期这样‘飞’下去,就不得不考虑这个实际的问题了。”

  相比之下,已经取得澳大利亚护照的赵小达烦恼就更多了。虽然他是原籍中国的留学人员,但取得澳洲护照后就完全被当成外国人一样对待。赵小达对记者说,如果他希望拿到中国的合法工作签证,则必须就职于外资企业,而且该企业的规模、纳税额还有一定的门槛。如果持其他种类的签证进入中国,必须每三个月有一次出境记录,因此像很多“海鸥”一样,他不得不每三个月去一次香港。“我有时候出了关转身就回来,就是为了一次出境记录。”而且,持其他种类的签证也是不允许在中国境内工作的。至于作为外国人的赵小达要在中国开办自己的公司创业,手续就更加繁琐一些,他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

  石坚也向记者道出了“海鸥”们在生活上的苦处。“比如,中外假期不一样,国内的春节、国庆等节日,我们必须工作,有时还要出差。到了圣诞节、感恩节,国外又不工作,而国内的亲人们却在忙碌。长期有这样的‘时间差’,和亲朋好友的关系免不了会疏远。”

  专家解读  “海鸥”的群体只会越来越大

  本报记者就“海鸥”现象采访了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

  北青报: 您对于“海鸥”是如何定义的?

  王辉耀:“海鸥”就是进行跨国环流的留学生群体。与海归相比,并没有彻底回到中国,或者说即使留在国内也经常往来于中国和海外之间。

  北青报:“海鸥”是从何时开始大量涌现?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和根源是什么?

  王辉耀:“海鸥”真正大量涌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尤其市场经济确立之后,并在中国入世后进入热潮。根源就在于市场经济强调人才能够跨国籍、户籍的流动,全球化带来的跨国贸易以及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与跨国外企的走进来,也产生了工作需要跨国流动的客观要求,而留学生具有国际化的天然优势。

  北青报:“海鸥”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在留学政策上的哪些转变?

  王辉耀:2007年2月,我国新出台的《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重申,“对暂时无法回国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鼓励他们通过兼职、开展合作研究等各种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做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从强调“回国服务”演变到同时强调“为国服务”,从强调“人的回归”演变到也同时强调“才的回归”。在实践中和事实上,“海鸥”形态的存在已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归来(质变为海归)的一种重要方式。

  北青报:粗略估计目前我国的“海鸥”有多少人?大多集中在哪些行业?

  王辉耀:我估计中国目前“海鸥”已超过10万人,而且增长趋势迅猛。跨国企业,涉及国际化需求的行业例如投资银行,新经济与高科技产业,以及其他行业涉及国际产业分工协作的环节等,是“海鸥”的主要阵地。微软的几个不同时期的领头人都是“海鸥”式人物,如高群耀、李开复和张亚勤等。

  北青报:“海鸥”的工作方式对其本人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好处?

  王辉耀:必须注意实际情况,有些领域的人才彻底回国好,某些领域的人才如果回来,一时缺乏发挥作用的平台,留在海外掌握最新技术与经验,将其传递回国内作用更大,自己也更有发挥空间。另外,中国也需要一批跨国流动的人才,引导企业的出口与外包,推动文化传播,带领企业走出去,引导外资走进来。

  北青报:作为“海鸥”需要哪些基本素质?或者说具备哪些优势?

  王辉耀:国际化的视野,精通外语,拥有多国居留证件,具有跨国界和文化的操作处理能力,这些通常被看作“海鸥”的显著特征。在过去五年,标准普尔500 指数企业中拥有国际经验人数的比例从26%增加到34%。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还将跨国外派当作晋升高级管理层的必要程序。

  北青报:您对于“海鸥”群体在我国的发展有哪些预测?

  王辉耀:随着中国日渐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会有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从事跨国贸易,也会有更多外国企业来到中国发展,我认为“海鸥”群体只会越来越庞大,这是全球化趋势使然。

  北青报: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政策鼓励更多“海鸥”产生?

  王辉耀:即使再与政府无关的“人才流动”,也是在政府的绿卡、签证渠道之内。因此,“海鸥”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政府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例如简化签证程序并降低门槛,对于原籍中国、各项记录良好的中国留学生直接发放长期签证或免签证的“同胞证”;减少户籍政策对于人才流动的阻力等。

  名词新解

  海龟(海归):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海带(海待):留学人员回国后暂时待业者

  海鲜:留学人员回国受重用者

  海星:“海归”中的明星

  海藻(海找):“海归”中不断找工作仍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

  海草:海外归来的因学术学历背景不高、难找到好工作的留学人员

  海参:无工作经验的海归学生

  海根:扎根海外的留学人员

  海派: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海泡:已经学成或接近毕业,虽然很想回国发展,但对国内发展态势不是很了解,左右为难地“泡”在留学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3.3.2010 20:1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3.3.2010 20:2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3.3.2010 21:5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18:1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