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Lukasl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文化之中华上下五千年天天历史大高楼 哈哈哈哈哈

  [复制链接]
241#
 楼主| 发表于 16.2.2010 20:13:48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232 海瑞刚正不阿

--------------------------------------------------------------------------------

    在严嵩掌权的日子里,别说是严家父子,就是他们手下的同党,也没有一个不是依官仗
势,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让他们几分。
    可是在浙江淳安县里,有一个小小知县,却能够秉公办事,对严嵩下面同党,一点不讲
情面。他的名字叫海瑞。
    海瑞是广东琼山人。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家里生活十分贫苦。二十多岁
他中了举人后,做过县里的学堂教谕,教育学生十分严格认真。不久,上司把他调到浙江淳
安做知县。过去,县里的官吏审理案件,大多是接受贿赂,胡乱定案的。海瑞到了淳安,认
真审理积案。不管什么疑难案件,到了海瑞手里,都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好
人。当地百姓都称他是“青天”。
    海瑞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仗着他有后台,到处敲榨勒索,谁敢
不顺他心,就该谁倒霉。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官驿里。要是换了别的县
份,官吏见到总督大人的公子,奉承都来不及。可是在淳安县,海瑞立下一条规矩,不管大
官贵戚,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
    胡宗宪的儿子,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看到驿吏送上来的饭菜,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
掀了饭桌子,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梁上。
    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厌烦;现在竟吊打
起驿吏来,就觉得非管不可了。
    海瑞听完差役的报告,装作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
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排场阔绰,态度骄横,不会是胡大人
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坏人冒充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
    说着,他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
县衙审讯。一开始,那个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势,暴跳如雷,但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
子,还说要把他重办,他才泄了气。海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
公,还把他狠狠教训一顿,撵出县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
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如果把这
件事声张起来,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就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了。
    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京里派出的御史鄢懋卿(鄢音yān,懋音mào)被派到浙江视
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敲榨勒索的手段更狠。他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吏要是不“孝
敬”他一笔大钱,他是不肯放过的。各地官吏听到鄢懋卿要来视察的消息,都犯了愁。但是
鄢懋卿偏又要装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样子,他通知各地,说他向来喜欢简单朴素,不爱奉迎。
    海瑞听说鄢懋卿要到淳安,给鄢懋卿送了一封信去,信里说:“我们接到通知,要我们
招待从简。可是据我们得知,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筵席,花天酒地。这就叫我们为难
啦!要按通知办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像别地方一样铺张,只怕违背您的意思。请问该怎
么办才好。”
    鄢懋卿看到这封信揭了他的底,直恼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早听说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硬
汉,又知道胡宗宪的儿子刚在淳安吃过大亏,有点害怕,就临时改变主意,绕过淳安,到别
处去了。
    为了这件事,鄢懋卿对海瑞怀恨在心,后来,指使他的同党在明世宗面前狠狠告了海瑞
一状,海瑞终于被撤了淳安知县的职务。
    到严嵩倒了台,鄢懋卿也被充军到外地,海瑞恢复了官职,后来又被调到京城。
    海瑞到了京城,对明世宗的昏庸和朝廷的腐败情况,见得更多了。那时候,明世宗已经
有二十多年没有上朝,他躲在宫里一个劲儿跟一些道士们鬼混。一些朝臣谁也不敢说话。海
瑞虽然官职不大,却大胆写一道奏章向明世宗直谏。他把明王朝造成的腐败现象痛痛快快地
揭露出来。他在奏章上写道:“现在吏贪官横,民不聊生。天下的老百姓对陛下早就不满
了。”
    海瑞把这道奏章送上去以后,自己估计会触犯明世宗,可能保不住性命。回家的路上,
顺道买了一口棺材。他的妻子和儿子看到全吓呆了。海瑞把这件事告诉了亲人们,并且把他
死后的事一件件交代好,把家里的仆人也都打发走了,准备随时被捕处死。
    果然,海瑞这道奏章在朝廷引起了一场轰动。明世宗看了,又气又恨,把奏章扔在地
上,跟左右侍从说:“快把这个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旁边有个宦官早就听到海瑞的名声,跟明世宗说:“这个人是个出名的书呆子,他早知
道触犯了陛下活不成,把后事都安排了。我看他是不会逃走的。”
    后来,明世宗还是下命令把海瑞抓了起来,交给锦衣卫严刑拷问:直到明世宗死去,海
瑞才得到释放。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楼主| 发表于 16.2.2010 20:14:02 | 只看该作者
233 戚继光驱逐倭寇

--------------------------------------------------------------------------------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
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
    公元1553年,在汉奸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
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
    倭寇侵略越来越严重,使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发愁了,叫严嵩想法子对付。严
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一个主意,说要解决倭寇侵犯,只有向东海祷告,求海神爷保佑。明世
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后来,朝廷派了个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
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
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朝
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他到了浙江,先检阅那儿的军队,
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
有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
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人。
    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
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
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
    过了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倭寇在哪
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
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呆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
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一路倭寇从温
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盘踞在牛田。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
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继光援救。戚继光带了新军赶到宁德,
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岛。那儿四面是水,地形险要。倭寇在那儿扎了大
营盘踞,当地明军也不敢去攻打他们。
    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又不深。当天晚上潮落的时
候,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
在一起,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兵士踏着干草铺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倭寇大
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的二千多个倭寇全部被歼灭。
    戚家军攻下横屿,立刻又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说:“远路进
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
    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防备也就松懈下
来。就在当天晚上,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倭兵毫无准备,匆促应战,禁不住戚家
军猛攻猛冲,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一连攻下了
敌人六十多个营寨,消灭了溃逃的敌人。到天色发白的时候,戚家军开进兴化城。城里的百
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消灭。大家兴高采烈,纷纷杀牛带酒,到军营来慰劳。
    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
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兴化。公元1565年,俞、
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楼主| 发表于 16.2.2010 20:14:13 | 只看该作者
234 李时珍上山采药

--------------------------------------------------------------------------------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
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
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
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
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
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日子里,做一个普通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
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
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
姓治病的好医生。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
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
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
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
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
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
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
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
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
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
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
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
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
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
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
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
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
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
果。为了弄清真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
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
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
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
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
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
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
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于那个迷信炼丹、一心想长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生不老,却因为误服了有
毒的“金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朱载垕(音hòu)即位,就是明穆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楼主| 发表于 16.2.2010 20:14:24 | 只看该作者
235 张居正辅政

--------------------------------------------------------------------------------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穆宗的信任。公元1572年,
穆宗死去,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
    明神宗即位后不久,张居正成了首辅。张居正根据穆宗的嘱托,真的像老师教学生一
样,辅导年才十岁的明神宗。他编了一本有图有文的历史故事书,叫做《帝鉴图说》,每天
给神宗讲解。神宗看到这本书很高兴,兴致勃勃地听张居正讲解。有一次,张居正讲完汉文
帝在细柳劳军的故事,就说:“陛下应当注意武备。现在太平日子长了,武备越来越松弛,
不能不及时注意啊!”
    明神宗连忙点头称是。
    又有一次,张居正讲完宋仁宗不喜欢用珠玉装饰的故事。明神宗就说:“对呀,做君王
的应该把贤臣当作宝贝,珠玉有什么用呢?”
    张居正见十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很高兴地说:“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轻视珠
玉。因为百姓靠粮食生活,珠玉这类东西饿了不能充饥,冷了不能御寒啊。”
    张居正对神宗教育十分严格,神宗把张居正当作严师看待,既尊敬,又惧怕。再加上太
后和宦官冯保的支持,朝政大事几乎全部由张居正作主。
    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他掌握实权以后,就大刀阔斧地在军事、政治、经
济几方面着实作了一番整顿。
    那个时候,沿海的倭寇虽然已经解决,但北方的鞑靼贵族还不时侵入内地,成为明王朝
的很大威胁。张居正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在今河北北部),戚继光从山
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上修筑了三千多座堡垒。戚家军号令严明,武器精良,多次击败鞑靼的
进攻。鞑靼首领俺答表示愿意和好,要求通商。张居正奏明朝廷,封俺答为顺义王,一面和
鞑靼通商往来,一面在边境练兵屯田,加强防备。以后二三十年明朝和鞑靼之间就长期没有
发生战争。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也安定多了。
    当时,黄河年久失修,河水常常泛滥,大批农田被淹,影响农业和运输。张居正任命专
治水利的潘季驯督修黄河水利工程。潘季驯修筑堤防,堵塞决口,使黄河不再泛滥,运输通
畅,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原来,由于朝政腐败,大地主兼并土地,逃避税收,一些豪强地主越来越富,国库却越
来越穷。张居正下令丈量土地,经过清查,查出了一批被皇亲国戚、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
这一来,使一些豪强地主受到了抑制,国家的收入也增加了。
    在丈量土地之后,张居正又把当时各种名目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合银两征收,称
为“一条鞭法”。经过这种税收改革,防止了一些官吏的营私舞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
多少减轻一点农民的负担。
    张居正花了十年努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国家的粮
仓存粮充足,足够支用十年。但是这些改革自然触犯了一些豪门贵族的利益。他们表面不得
不服从,背地里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在张居正执政的第五年,他的年老的父亲死在江陵老家,按照封建的礼法,他必须离职
守孝三年。但是张居正怕他一离开,正在进行的改革受到影响。在明神宗和一些大臣的挽留
下,他让他儿子奔丧,自己留在京城任职。这一来,就有不少人抓住张居正父死不奔丧的
事,大做文章,纷纷向明神宗上书弹劾,有人甚至在大街揭贴告白攻击张居正,闹得满城风
雨。后来,明神宗不得不下令,再反对张居正留任的一律处死,攻击才平息下来。
    张居正的权实在太集中了,明神宗渐渐长大起来,反而闲得没事干,就有一批亲近的太
监在内宫用各种办法给他取乐。有一次,神宗喝醉了酒,无缘无故把两个小太监打得半死。
这件事让太后知道了,马上把明神宗找来,狠狠地责备一顿,还叫左右拿《汉书·霍光传》
叫神宗读。西汉霍光辅政的时候,不是有个昌邑王刘贺即位后,被太后和霍光废掉皇位吗?
现在的张居正的地位就像当年的霍光一样,神宗想到这里,吓得浑身哆嗦,跪在太后面前求
饶。
    后来,张居正作主,把一些引诱神宗胡闹的太监全部赶走,太后还让张居正代神宗起草
了罪己诏(皇帝责备自己的诏书)。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是明神宗对张居正,已经从惧怕
发展到怀恨了。
    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亲自执政。原来对张居正不满的大臣纷纷攻击张
居正专横跋扈。第二年明神宗竟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后来还派人查抄了张居正的家。
张家子孙十几人,被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大儿子被拷打后自杀。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当然
也遭到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楼主| 发表于 16.2.2010 20:14:36 | 只看该作者
236 葛贤痛打税监

--------------------------------------------------------------------------------

    明神宗是个贪财如命的昏君,他追求享乐生活,没完没了地搜罗金银珠宝,把国库都挥
霍空了,就千方百计向民间搜刮。
    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步发展,在东南沿海一带商业也繁荣起来,在苏州,丝
织业特别发达,富裕的机户开始开设工场,雇用机工,城里的机工总共有几千人。
    这种商业城市的繁荣情况,使明朝统治者认为有利可图。为了榨取更多钱财,明神宗就
派了一批宦官到那些城市去收税,这种宦官就叫做税监。税监不但征收苛捐杂税,还向百姓
敲榨勒索,把百姓害得好苦。
    公元1601年,明神宗派税监孙隆到苏州征税,孙隆一到苏州,就跟当地地痞土棍勾
结,在苏州城各处设立关卡,凡是绸缎布匹进出关卡,一律征收重税。商贩交不起税,就不
敢进城做买卖。这一年,正好又碰上一连两个月阴雨,苏州闹了一场水灾,桑田淹没,机户
停工。孙隆一伙还要向机户收税,规定每台织机收税银三钱;每匹绸缎,收税银五分,这一
来更逼得许多机户倒闭,机工失业。
    有一天,织工葛贤(又名葛成)路过葑门,见到孙隆手下几个税棍,正围住一个卖瓜的
农民痛打。葛贤一打听,才知道那瓜农挑瓜进城的时候,税棍逼他交税,交不出就抢他的
瓜;等瓜农卖了瓜,买米出城的时候,税棍又抢他的米顶税银。瓜农不答应,就遭到税棍的
痛打。
    葛贤平日对税监的压迫剥削,本来怀着满腔气愤,看到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他挥动他
手里的芭蕉扇,高声呼喊打坏蛋。路边的群众一呼百应,像潮水一样涌到葑门税卡。税棍黄
建节想要逃跑已经晚了。群众把他包围起来,拾起乱石、瓦片向黄建节扔去。这个作恶多端
的恶棍,被乱石打得头破血流,丧了性命。
    这时候,群众越聚越多,反抗情绪也沸腾起来。葛贤看到大伙打死了黄建节,知道事情
闹大了,就和群众一起,到玄妙观开会商量。大家一不做,二不休,推举葛贤等二十多人当
首领,找税监孙隆算账。
    葛贤等分路找到十二个税棍的家,点起了一把火,把他们的家全烧了;另一路群众浩浩
荡荡来到苏州税监衙门,捉拿孙隆。一时间,呐喊声震天动地,孙隆吓得魂不附体,爬出后
墙,狼狈逃到杭州去了。
    孙隆逃出苏州以后,苏州知府下令捉拿参加暴动的人。葛贤得到这消息,怕连累大家,
自己跑到苏州府衙门,说:“带头的就是我一个人,要杀要剐由我顶着,不要牵连别人。
    知府正为这个案子抓不到为首的人发愁,见到葛贤挺身出来投案,就把他关进监狱。
    葛贤进监狱那天,成千上万的苏州市民含着眼泪为他送行。葛贤进了监狱,又有上千个
人络绎不绝带着酒饭、衣服来慰问。葛贤再三推辞不收,大家还是不肯带回去,葛贤就把大
伙慰问的酒饭等都分给监狱里被押的难友了。
    明朝统治者看到这情况,没敢杀害葛贤。葛贤坐了两年牢,终于被释放。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楼主| 发表于 16.2.2010 20:14:47 | 只看该作者
237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

    明王朝政治越来越腐败,边防也越来越松弛,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
女真趁机扩大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贵族家庭。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贵族,
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的官员。努尔哈赤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岁那年,
母亲死去,他的继母待他不好。努尔哈赤不得不离开家庭,和当地小伙伴在一起,在莽莽林
海里打猎、挖人参、采松子、拾蘑菇,然后把这些山货带到抚顺去卖掉,挣钱过活。抚顺的
集市很热闹,女真人常在那里用山货跟汉人交换铁器、粮食、盐和纺织品。努尔哈赤在抚顺
接触了很多汉人,学会了汉文,他还挺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一类小说。
    建州女真有好几个部落,互相攻杀。明朝总兵李成梁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来加强统治。
努尔哈赤二十五岁那年,建州女真部有个土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带引明军攻打古勒寨城主
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得到消息,带着塔克世到古勒寨去探望孙女。正
碰上明军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和塔克世在混战中都被明军杀害。
    努尔哈赤痛哭了一场,葬了他的祖父、父亲,但是想到自己的力量太小,不敢得罪明
军,就把一股怨恨全集中在尼堪外兰身上。他跑到明朝官吏那里说:“杀我的祖父、父亲是
尼堪外兰,只要你们把尼堪外兰交给我,我也就甘心了。”明朝官吏只把他祖父、父亲的遗
体交还他,但不肯交出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满腔悲愤回到家里,翻出了他父亲留下的十三副盔甲,分发给他手下兵士,向
土伦城进攻。努尔哈赤英勇善战,尼堪外兰不是他的对手,狼狈逃走。努尔哈赤攻克了土伦
城,继续追击,趁机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尼堪外兰东奔西窜,最后逃到了鄂勒珲
(今齐齐哈尔附近),请求明军保护。努尔哈赤也追到那里。明军看他不肯罢休,怕因此引
起战争,就让努尔哈赤杀了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灭了尼堪外兰,声势越来越大。过了几年,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就引起女真族
其他部的恐慌。当时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
真。海西女真中有个叶赫部最强。公元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九个部落,结
成联盟,合兵三万,分三路进攻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听到九部联军来攻,事先做好迎战的准备。他在敌军来路上,埋伏了精兵;在
路旁山岭边,安放了滚木石块,一切安排妥当,他就安安稳稳睡起觉来。他的妻子看了很着
急,把他推醒,问他:“九部兵来攻打,你怎么睡起觉来,难道真的你给吓胡涂了?”
    努尔哈赤笑着说:“如果我害怕,就是想睡也睡不着。”
    第二天,建州派出的探子回报敌兵人数众多,将士们听了也有点害怕。努尔哈赤就解释
说:“别害怕,现在我们占据险要地形,敌兵虽然多,不过是乌合之众,一定互相观望。如
有哪一个领兵先攻,我们就杀他一二个头目,不怕他们不退。”
    九部联军到了古勒山下,建州兵在山上严阵以待,先派出一百骑兵挑战。叶赫部一个头
目冲来,马被木桩绊倒,建州兵上去把他杀了,另一头目看到这情景也吓昏过去。这一来,
九部联军没有统一指挥,四散逃窜,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击败了叶赫部。又过了几年,基本
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把女真人编为八个旗,旗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
织。每旗下面有许多牛录,一个牛录三百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打仗。这样既推动了生
产,又加强了战斗力。为了麻痹明朝,他继续向明朝朝贡称臣,明朝廷认为努尔哈赤态度恭
顺,封他为龙虎将军。他还多次到北京,亲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虚实。公元1616年,他认
为时机成熟,就在八旗贵族拥护下,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附近)即位称汗,国号大金。
为了跟过去的金朝区别,历史上把它称为后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楼主| 发表于 16.2.2010 20:15:00 | 只看该作者
238 萨尔浒大战

--------------------------------------------------------------------------------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公元161
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和将士誓师,宣布跟明朝有七件事结下了冤仇,叫做“七大
恨”。第一条就是明朝无故挑衅,害死了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了报仇雪恨,决定起兵征伐明
朝。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二万人马进攻抚顺。他先写信给抚顺明军守将,劝他投降。
守将李永芳一看后金军来势凶猛,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后金军俘获了人口、牲畜三十万。明
朝的辽东巡抚派兵救援抚顺,也被后金军在半路上打垮。努尔哈赤命令毁了抚顺城,带着大
批战利品回到赫图阿拉。
    消息传到北京,明神宗大怒,决定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讨伐后金。杨镐经过一番紧张的
调兵遣将,才集中了十万人马。公元1619年,杨镐分兵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
赫图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关总兵杜松;中路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
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音tǐng)。为了扩大声势,号称四十七万。杨镐坐镇沈阳,
指挥全局。
    那时候,后金八旗军兵力,合起来不过六万多。一些后金将士得到情报,不免有点害
怕,来找努尔哈赤,要他拿主意。努尔哈赤胸有成竹地说:“别怕,管他几路来,我就是一
路去。
    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得知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力,已经从抚顺出发打了过来,
他就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
    杜松是一员身经百战的名将。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杜松想抢头功,不管
气候恶劣,急急忙忙冒雪行军。他先攻占了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口;接着分兵两路,
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后,金的界藩城(今新宾西北)。
    努尔哈赤一看杜松分散兵力,心里暗暗高兴,集中八旗的兵力,一口气攻下萨尔浒明军
大营,截断了杜松后路。接着,又急行军援救界藩。正在攻打界藩的明军,听到后路被抄,
军心动摇。驻守在界藩的后金军从山上居高临下地压下来,把杜松军杀得七零八落。努尔哈
赤率领大军赶到,把明军团团围住。杜松左右冲杀想要突围,突然一箭飞来,正射中他的头
部,杜松从马上栽下来死去。部下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路人马先覆灭了。
    北路的马林从开原(今辽宁开原)出兵,刚刚到离开萨尔浒四十里的地方,得到杜松兵
败的消息,吓得急忙转攻为守,就地依山,扎下营垒,挖了三层壕沟,准备防守。努尔哈赤
率领八旗兵力从界藩马不停蹄地赶来,攻破明军营垒。马林没命地逃奔,才回到开原,第二
路明军又被打散了。
    坐镜沈阳的杨镐,正在等待各路明军的捷报,哪想到一连两天接到的竟是两路人马覆灭
的坏消息,把他惊得目瞪口呆。他这才知道努尔哈赤厉害,连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
刻停止进军。
    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本来胆小,行动也特别迟缓,接到杨镐命令,急忙撤退。山
上巡逻的二十来名后金哨兵远远望见明军撤退,大声鼓噪,明军兵士以为后面有大批追兵,
争先恐后地逃跑,自相践踏,也死了不少。
    剩下的一路是南路军刘铤。杨镐发出停止进军命令的时候,刘铤军已经深入到后金军阵
地,各路明军失败的情况,他一点也不知道。刘铤是明军中出名的猛将,他使用一把一百二
十斤的大刀,运转如飞,外号叫“刘大刀”。刘铤军军令严明,武器火药也多。进入后金阵
地以后,连破几个营寨。
    努尔哈赤知道刘铤骁勇,不能光靠拼硬仗。他选了一个投降过来的明兵,叫他冒充杜松
部下,送信给刘铤,说杜松军已经到赫图阿拉城下,只等刘铤军去会师攻城。
    刘铤没接到杨镐命令,不知道杜松军已经覆灭,信以为真,他怕让杜松独得头功,下令
火速进军。这一带道路险狭,兵马不能够并列,只好改为单列进军。刘铤带兵走了一阵,忽
然杀声四起,漫山遍谷都是后金伏兵,向明军杀来。刘铤正在着急,努尔哈赤又派一支后金
兵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帜,装扮成杜松军前来接应。刘铤毫不怀疑,把人马带进假明
军的包围圈里。后金军里应外合,四面夹击,明军阵势大乱。刘铤虽然勇敢,挥舞大刀,杀
退了一些后金兵,但是毕竟寡不敌众,他左右两臂都受了重伤,终于倒下。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五天时间,杨镐率领的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文武将官
死了三百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大伤元气,后金步步进逼,过了两年,努尔哈赤又率领八旗大军,
接连攻占了辽东重要据点沈阳和辽阳。
    公元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迁到沈阳,把沈阳称为盛京。打那以后,后
金就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胁。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楼主| 发表于 16.2.2010 20:15:35 | 只看该作者
239 徐光启研究西学

--------------------------------------------------------------------------------

    杨镐统率的四路大军在萨尔浒几乎全部覆没,满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震惊。大家齐集在宫
门外,呼吁明神宗增加兵力,调拨军饷,抵抗后金。翰林院官员徐光启,一连上了三道奏
章,认为要挽救国家危局,只有精选人才,训练新兵,还自愿担任练兵的工作。明神宗听说
徐光启熟识军事,就批准他到通州练兵。
    徐光启是上海人。在他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带遭倭寇骚扰十分严重。徐光启小时候,
常常听他的父亲谈起当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侵略的情景,心里滋长起爱国的激情。
    徐光启长大以后,因为参加科举考试,路过南京,听说那儿来了个欧洲传教士利玛窦
(音dòu),经常讲些西方的科学知识。南京的一些读书人都喜欢跟利玛窦结交。徐光启
经过别人介绍,认识了利玛窦。他听利玛窦讲的科学道理,都是自己过去在古书上没有读到
过的。打那时候起,他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传教的方便。他觉得要扩大传教,一定要得到中国皇
帝的支持。那时候,明朝是不让教士到北京传教的。利玛窦要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面前帮他说
话,他还到了北京,通过宦官马堂的门路,送给明神宗圣经、圣母图,还有几只新式的自鸣
钟。
    明神宗不懂得圣经,也不知道圣母是什么人。但是对新式自鸣钟,倒很感兴趣,命令马
堂把利玛窦带进宫来。
    明神宗接见利玛窦的时候,请利玛窦谈谈西洋的风俗人情。利玛窦本来是意大利人,为
了夸耀自己,把自己说成是“大西洋国”的人。有人一查万国地图,找不到什么“大西洋
国”,就怀疑利玛窦来历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撵走。但是明神宗不听这个意见,倒赏给利玛
窦一些财物,让他留在京城传教。有了皇帝的支持,利玛窦跟朝廷官员们接触就很方便了。
    过了几年,徐光启考取了进士,也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做官。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
对国家富强有好处,就决心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各方面的
科学知识。
    有一次,徐光启到利玛窦那儿去学习。利玛窦跟他谈起,西方有一本数学著作叫《几何
原本》,是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写的一本重要著作,可惜要翻译成汉文很困难。徐光启
说:“既然有这样好书,您又愿意指教,不管怎样困难,我也要把它翻译出来。”
    打那以后,徐光启每天下午一离开翰林院,就赶到利玛窦那儿,跟利玛窦合作翻译《几
何原本》,由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那时候,还没有人译过国外数学著作,要把原作译
得准确,可不是件简单事。徐光启花了一年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再三修改,终于
把前六卷《几何原本》翻译完成。
    除了《几何原本》之外,徐光启还跟利玛窦和另一个西方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译过测
量、水利方面的科学著作。后来,他又在研究我国古代历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欧洲在天
文方面的最新科学知识,对天文历法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徐光启不但爱好科学,还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有一年,他父亲死去,徐光启回到上海守
丧。那年夏天,江南遭到一场水灾,大水把稻、麦都淹了。水退之后,农田上颗粒无收。徐
光启为这个心里挺着急。他想,如果不补种点别的庄稼,来年春天拿什么度荒呀!恰巧在这
时候,有个朋友从福建带来了一批甘薯的秧苗。徐光启就在荒地上试种起甘薯来,过了不
久,长得一片葱绿,十分茂盛。后来,他特地编了一本小册子,推广种甘薯的办法。本来只
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就移植到江浙一带来了。
    这一回,徐光启提出练兵的主张,得到明神宗的批准,他满怀希望,想尽快练好新兵,
加强国防。哪料到朝廷各个部门腐败透了,练兵衙门成立了一个月,徐光启要人没人,要饷
没饷,闲得没事干。后来,好容易领到一点军饷,到了通州,检阅了那儿招来的七千多新
兵,大多是老弱残兵,能够勉强充数的只有二千人,更说不上精选了。他大失所望,只好请
求辞职。
    公元1620年,明神宗死去,他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也接着病死,神宗的孙子朱由校
即位,这就是明熹宗。徐光启又回到京城,他看到后金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又竭力主张要多
造西洋大炮。为了这件事,跟兵部尚书发生矛盾,徐光启被排挤出朝廷。
    徐光启回到上海,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本来对研究农业科学很有兴趣,回到家
乡后,又在自己的田地上,亲自参加劳动,做一些试验。后来,他把他平日的研究成果,写
成了一部著作,叫作《农政全书》。在这本书里,对我国的农具、土壤、水利、施肥、选
种、嫁接等农业技术,都有详细的记载,真可以称得上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楼主| 发表于 16.2.2010 20:15:47 | 只看该作者
240 左光斗入狱

--------------------------------------------------------------------------------

    明神宗后期,有个官员名叫顾宪成,因为正直敢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他回到
无锡(今江苏无锡)老家后,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附近一些读
书人听到顾宪成学问好,都赶到无锡来听他讲学,把一所本来就不大的东林书院挤得满满
的。顾宪成痛恨朝廷黑暗,在讲学的时候,免不了议论起朝政,还批评一些当政的大臣。听
过讲学的人都说顾宪成议论得对,京城里也有大臣支持他。东林书院名声越来越大。一些被
批评的官僚权贵却对顾宪成恨得要命,把支持东林书院的人称做“东林党人”。
    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一些支持东林党的大臣掌了权,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杨涟和左光
斗。
    有一次,朝廷派左光斗到京城附近视察,还负责那里的科举考试。
    一天,北风刮得很紧,天上飘起了大雪。左光斗在官署里喝了几盅酒,忽然起了游兴。
他带着几个随从,骑着马到郊外去踏雪。他们走着走着,见到一座古寺,环境十分幽静,左
光斗决定到里面去休息一下。
    他们下了马,推开虚掩的寺门,进了古寺,只见左边走廊边的小房间里,有个书生伏在
桌上打瞌睡,桌上还放着几卷文稿。左光斗走近前去,拿起桌上的文稿细细看了起来。那文
稿不但字迹清秀,而且文辞精采,左光斗看了不禁暗暗赞赏。他放下文稿,正想转身回去,
忽然想到,外面正下大雪,天气严寒,那书生穿得那样单薄,睡着了岂不要受凉,就毫不犹
豫地把自己身上披的那件貂皮披风解下来,轻轻地盖在书生身上。
    左光斗退出门外,把门掩上,他打发随从到寺里和尚那里去一打听,才知道那书生名叫
史可法,是新到京城来应考的。左光斗把这个名字暗暗记住。
    到了考试那天,左光斗进了厅堂。堂上的小吏高唱着考生的名字。当小吏唱到史可法的
名字时,左光斗注意看那个送试卷上来的考生,果然是那天寺里见到的书生。左光斗接过试
卷,当场把史可法评为第一名。
    考试以后,左光斗在他的官府接见史可法,勉励了一番,又把他带到后堂,见过左夫
人。他当着左夫人的面夸奖说:“我家几个孩子都没有才能。将来继承我的事业。全靠这个
小伙子了。”
    打那以后,左光斗和史可法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史可法家里贫穷,左光斗要他住进
官府,亲自指点他读书。有时候,左光斗处理公事到深更半夜,还跑到史可法的房间里,两
人兴高采烈地讨论起学问来,简直不想睡觉。
    左光斗和杨涟一心一意想整顿朝政,但是明熹宗是个昏庸透顶的人。他宠信一个很坏的
宦官魏忠贤,让魏忠贤掌握特务机构东厂。魏忠贤凭借手中的特权,结党营私,卖官受贿,
干尽了坏事。一些反对东林党的官僚就投靠魏忠贤,结成一伙,历史上把他们称做“阉党”
(阉音yān,指太监)。杨涟对阉党的胡作非为气愤不过,大胆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
贤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也大力支持他。
    这一来可捅了漏子。公元1625年,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勾结起来攻击杨涟、左光斗是
东林党,罗织罪状,把他们打进大牢,严刑逼供。
    左光斗被捕以后,史可法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他每天从早到晚,在牢门外转来转去,
想找机会探望老师。可阉党把左光斗看管得很严密,不让人探望。
    左光斗在牢里,任凭阉党怎样拷打,始终不肯屈服。史可法听说左光斗被折磨得快要死
了,不顾自己的危险,拿了五十两银子去向狱卒苦苦哀求,只求见老师最后一面。
    狱卒终于被史可法的诚意感动了,想办法给史可法一个探监的机会。当天晚上,史可法
换上一件破烂的短衣,扮着捡粪人的样子,穿着草鞋,背着竹筐,手拿长铲,由狱卒带领着
进了牢监。
    史可法找到左光斗的牢房,只见左光斗坐在角落里,遍体鳞伤,脸已经被烧得认不清,
左腿腐烂得露出骨头来。史可法见了,一阵心酸,走近前去,跪了下来,抱住左光斗的腿,
不断地抽泣。
    左光斗满脸是伤,睁不开眼,但是他从哭泣声里听出史可法来了。他举起手,用尽力气
拨开眼皮,愤怒的眼光像要喷出火来。他骂着说:“蠢才!这是什么地方,你还来干什么!
国家的事糟到这步田地。我已经完了,你还不顾死活地跑进来,万一被他们发现,将来的事
靠谁干?”
    史可法还是抽泣着没完。左光斗狠狠地说:“再不走,我现在就干脆收拾了你,省得奸
人动手。”说着,他真的摸起身边的镣铐,做出要砸过来的样子。
    史可法不敢再说话,只好忍住悲痛,从牢里退了出来。
    过了几天,左光斗和杨涟等终于被魏忠贤杀害。史可法又花了一笔钱买通狱卒,把左光
斗的尸体埋葬好了。他想起牢里的情景,总是情不自禁落下眼泪,说:“我老师的心肠,真
是铁石铸成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楼主| 发表于 18.2.2010 13:13:01 | 只看该作者
241 五人墓

--------------------------------------------------------------------------------

    魏忠贤杀害了杨涟、左光斗后,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把迎合他的官员和徒子徒孙统统提
拔起来,担任朝廷要职。有的帮他出谋划策,有的专门干特务杀人的勾当。民间给他们起了
一些绰号,叫做“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魏忠贤权力大得不得了,无论是朝廷和地方的官员,要想保住位子,就得向他奉承。魏
忠贤出门的时候,排场跟皇帝一模一样,大家也把他当皇帝看待。封建时代把皇帝称做“万
岁”。魏忠贤不是皇帝,不能叫他“万岁”。有个官员把魏忠贤称作“九千岁”,魏忠贤听
了很高兴,重赏了那官员。打那以后,魏忠贤就成了“九千岁”了。还有个浙江的巡抚,为
了讨好魏忠贤,给魏忠贤造了个祠堂。一般祠堂都是为纪念死去的人造的,魏忠贤还活着,
就造起祠堂来,所以叫做“生祠”。这样的怪事一出来,就有人反对,魏忠贤把反对的人革
了职。各个地方官怕得罪他,纷纷造起魏忠贤的“生祠”来。
    那个时候,朝廷上下都是阉党和迎合阉党的官员,稍微有点正义感的人不愿意跟他们同
流合污,都辞了职。有个官员周顺昌,看不惯阉党横行,请了长假回苏州闲居。公元162
6年,魏忠贤又一次大捕东林党,兵士押解了一个东林党官员路过苏州,周顺昌替他摆酒席
送行,在宴席上指名道姓大骂魏忠贤。押送的兵士回去,报告了魏忠贤。魏忠贤大怒,命令
东厂派出兵士,由南京巡抚毛一鹭带领,到苏州捉拿周顺昌。
    东厂到苏州抓人的消息一传开,轰动了苏州市民。二十多年前,苏州市民在葛贤的领导
下,曾经跟税监斗争过。现在魏忠贤的特务又到苏州来抓人,怎么不激起大家的气愤。再
说,周顺昌为反对阉党遭到迫害,大家也都同情他。所以到了东厂兵士到苏州的那天,苏州
成千上万市民拥上街头,声援周顺昌。
    大家拦住毛一鹭的轿子,推了几名秀才向毛一鹭请愿,要求取消逮捕周顺昌的命令。毛
一鹭见群众声势浩大,吓得满头大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旁边的兵士着急了,他们把手里
的铁镣往地下一扔,厉声吓唬说:“我们是东厂来的,谁敢阻挡!”
    铁镣发出“当啷”的声音,市民们被激怒了。有人站出来责问兵士说:“你们不是说奉
皇上的圣旨抓人吗?原来是东厂搞的鬼!”
    兵士还来不及回答,群众都高叫起来:“原来是东厂来的奸贼!”大伙一面叫,一面向
毛毛一鹭和兵士冲过去,声音像山崩地裂一样。这些平日仗势欺人的兵士吓得东奔西窜,想
逃出群众的包围。愤怒的群众赶上去,把他们揪住,劈头盖脑地痛打。一个兵士被击中了心
窝,倒在地上滚了滚,就断了气。其余的兵士也被打得头破血流,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市民们痛打了兵士,一不做,二不休,要找毛一鹭算账。毛一鹭还算乖巧,早钻出轿
子,趁人群乱轰轰的时候,脱了官服,从一条小巷里溜出去,正见到前面有一个粪坑,也顾
不得体面,钻到臭气熏天的粪坑角落里。直到市民群众散去,随从们才从粪坑边把吓昏了的
巡抚拖了出来。
    东厂特务逃回去后,立刻向魏忠贤哭诉。魏忠贤哪肯罢休,命令毛一鹭派兵到苏州镇
压。他们把那天带领市民暴动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抓进监牢,加上
一个煽动叛乱的罪名,把他们定了死罪。
    当五个人被押到刑场就义的时候,他们神色自若,还指着魏忠贤、毛一鹭的名字大骂哩!
    他们牺牲之后,当地人民出了钱,从刽子手那里领回尸体,把他们安葬在虎丘东边的山
塘上。后来,还立了墓碑,碑上写着“五人之墓”。
    这次暴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打那以后,东厂的特务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再不敢窜到
各地乱抓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07:4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