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Lukasl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文化之中华上下五千年天天历史大高楼 哈哈哈哈哈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20:21:43 | 只看该作者
123 王猛扪虱谈天下

--------------------------------------------------------------------------------

    桓温第一次北伐驻军灞上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穿着一身破旧短衣的读书人到军营前求
见桓温。桓温正想招揽人才,听说来了个读书人,很高兴地接见了他。
    这个读书人名叫王猛,从小家里很贫困,靠卖畚箕过活。但是他挺喜欢读书,学问渊
博。当时关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他毫不在乎。有人曾经请他在前秦的官府里做
小官吏,他也不愿去。后来索性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这次听到桓温打进关中,特地到灞上
求见桓温。
    桓温想试试王猛的学识才能,请王猛谈谈当今天下形势。
    王猛把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见解十分精辟,桓温听了不禁暗暗佩
服。
    王猛一面谈,一面把手伸进衣襟里摸虱子(文言是“扪虱”,扪音mén)。桓温左右
的兵士们见了,差一点笑出来。但是王猛却旁若无人,照样跟桓温谈得起劲。
    桓温问他说:“这次我带了大军,奉皇上的命令远征关中,为百姓除害。但是为什么我
来到这里,地方上的豪杰都不来找我呢?”
    王猛淡淡一笑说:“您不怕千里跋涉,深入敌人腹地。但是长安近在眼前,您却不渡过
灞水。大家不知道您心里怎么打算,所以不愿来见您啊。”
    王猛这一番话正说中了桓温的心事。原来桓温北伐,主要是想在东晋朝廷树立他的威
信,制服他在政治上的对手。他驻军灞上,不急于攻下长安,正是想保存他的实力。
    桓温无话可答。但是他看出王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从关中退兵的时候,他再三邀请王
猛一起南下,还封他一个比较高的官职。王猛知道东晋王朝的内部矛盾很大,拒绝了桓温的
邀请,仍旧回到他的华阴山去了。
    但是这样一来,这个摸虱子的读书人却出了名。
    后来,前秦的皇帝苻健死了,他的儿子苻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人,很快就被他的堂兄弟
苻坚推翻。
    苻坚是前秦王朝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即位以前,就想找一个得力的助手。有人向
他推荐王猛。
    苻坚派人把王猛请了来,两个人一见如故,谈起历史上兴亡大事,见解完全吻合。苻坚
高兴得了不得,认为真像刘备找到诸葛亮一样。
    苻坚即位后,自称大秦天王。王猛成为他最亲信的大臣,一年里被提升五次,权力大得
没人能跟他比。
    那时候,王猛才三十六岁,年纪轻轻,又是汉族人。前秦的氐族老臣见到苻坚这样信任
王猛,哪会心服。有个氐族大臣樊世,是跟着苻健一起打下关中的。有一次见到王猛,很生
气地骂他:“我们耕种好土地,你倒来吃白饭。”
    王猛也顶了他一句说:“你们不但要耕种,还要给我做饭呢!”
    樊世更冒火了,说:“我不把你的头割下来挂在长安城头上,我也不想活了。”
    隔了几天,樊世和王猛在苻坚面前又争论起来,樊世当着苻坚的面,要想打王猛。苻坚
觉得樊世闹得不像话,把他办了死罪。从此以后,氐族官员再不敢在苻坚面前说王猛的坏话
了。
    王猛受苻坚的信任,帮助苻坚镇压豪强,整顿朝政。王猛兼任京兆尹的时候,太后的弟
弟、光禄大夫强德酗酒闹事,强抢人家财物和妇女。王猛一到任,就逮捕了强德,一面派人
报告苻坚。等到苻坚派人来宣布赦免强德,王猛早已把强德处决了。以后几十天里,长安的
权门豪强,皇亲国戚,被处死、判刑、免官的二十多人。朝廷官员大为震惊,坏人也不敢胡
作非为了。苻坚赞叹说:“我现在才懂得国家应该有法制呢。”
    过了十几年,前秦在苻坚和王猛的治理下,国力越来越强大,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国和
前凉三个小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
    公元375年,王猛得了重病。苻坚去探望他。王猛恳切地对苻坚说:“东晋虽然远在
江南,但是它继承晋朝正统,而且现在朝廷内部相安无事。我死之后,陛下千万不要去进攻
晋国。我们的敌手是鲜卑人和羌人,留着他们总是后患。一定要把他们除掉,才能保障秦国
的安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20:21:59 | 只看该作者
124 一意孤行的苻坚

--------------------------------------------------------------------------------

    苻坚在王猛生前对王猛是言听计从的,但是他却没有听王猛临死留下的忠告。
    王猛认为前秦的敌手是鲜卑人和羌人,但是苻坚却十分信任从前燕来投奔他的鲜卑贵族
慕容垂和羌族贵族姚苌(音cháng)。王猛劝他不要进攻东晋,但苻坚却把东晋当作唯
一的敌人,非把它消灭不可。
    王猛死后的第三年,苻坚就派他的儿子苻丕和慕容垂、姚苌等带了十几万大军,分兵几
路进攻东晋的襄阳。守襄阳的晋将朱序坚决抵抗。秦兵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把襄阳攻了下来。
    苻丕把朱序俘虏了,送到长安。苻坚认为朱序能够为晋国坚守襄阳,是个有气节的忠
臣,把他收在秦国做个官员。
    苻坚接着又派兵十几万从襄阳向东进攻淮南。东晋守将谢石、谢玄率领水陆两路进攻,
把秦兵打得一败涂地。
    但是,苻坚不肯就此罢休。到了公元382年,他认为准备成熟,就下决心大举进攻东
晋。
    这一年十月,苻坚在皇宫里的太极殿召集大臣商量。苻坚说:“我继承王位到现在已快
三十年。各地的势力差不多都平定了。只有盘踞在东南的晋国,还不肯降服。现在,我们有
九十七万精兵。我打算亲自带领去讨伐晋国,你们认为怎么样?”
    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大臣权舆说:“晋国虽然弱小,但是他们的国主还没犯什么大
错,手下还有像谢安、桓冲那样的文武大臣,团结一致。咱们要大举攻晋,恐怕不是时候。”
    苻坚听了权舆的话,拉长了脸很不高兴。另一个武将石越说:“晋国有长江作为天然屏
障,再加上百姓都想抵抗,只怕我们不能够取胜。”
    苻坚更加生气,他大声说:“哼,长江天险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的军队那么多,大家把
手里的马鞭子投到长江里,也可以把长江的水堵塞。他们还能拿什么来做屏障。”
    大伙儿议论了半天,没有一个结果。苻坚不耐烦地说:
    “你们都走吧。还是让我自己来决断。”
    大臣们看见苻坚发火,只好一个个退出宫殿。最后,只有他弟弟苻融还留在殿上。
    苻坚把苻融拉在他的身边,说:“自古以来,决定国家大计的,总是靠一两个人。今
天,大家议论纷纷,没有议出个结果来。这件事还是咱们两人来决定吧。”
    苻融心情沉重地回答说:“我看攻打晋国确有许多困难。再说,我军连年打仗,兵士们
也已经精疲力乏,不想再打。今天这些反对出兵的,都是陛下的忠臣。希望陛下采纳他们的
意见。”
    苻坚没料到苻融也会反对他,马上沉下脸来,说:“连你也会说出这种丧气的话来,真
叫人失望。我有精兵百万,兵器、粮草堆积如山,要打下晋国这样残余敌人,哪有不胜的道
理。”
    苻融看见有苻坚这样一意孤行,急得差不多要哭起来。他苦苦劝告苻坚说:“现在要打
晋国,不但没有必胜的希望,而且京城里还有许许多多鲜卑人、羌人、羯人。陛下离开长安
远征,要是他们起来叛乱,后悔也来不及了。陛下难道忘记王猛临终前讲的一番话吗!”
    打那以后,还有不少大臣劝苻坚不要攻晋。苻坚一概不理睬。有一次,京兆尹慕容垂进
宫求见。苻坚要慕容垂谈谈他的看法。慕容垂说:“强国吃掉弱国,大国并吞小国,这是自
然的道理。像陛下这样英明的君王,手下有雄师百万,满朝是良将谋士,要灭掉小小晋国,
不在话下。陛下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就是,何必去征求许多人的意见呢。”
    苻坚听了慕容垂的话,高兴得眉开眼笑,说:“看来,能和我一起平定天下的,只有你
啦!”说着,马上吩咐左右拿五百匹绸缎赏给慕容垂。
    经过慕容垂一怂恿,苻坚兴奋得连晚上都睡不着觉。他的妃子张夫人听到朝廷内外很多
人不赞成出兵,也好言好语劝他。苻坚说:“打仗的事,你们女人家别管。”
    苻坚最宠爱的小儿子苻铣,也劝苻坚说:“皇叔(指苻融)
    是最忠于陛下的,陛下为什么不听他的话?”
    苻坚冷淡地说:“天下大事,孩子别乱插嘴。”
    苻坚拒绝了大臣和亲人的劝说,决心孤注一掷,进攻东晋。
    他派苻融、慕容垂充当先锋,又把姚苌封为龙骧将军,指挥益州、梁州的人马,准备出
兵攻晋。
    慕容垂的两个侄儿偷偷地跟慕容垂说:“皇上骄傲得过分了。看来,这次战争,倒是我
们恢复燕国的好机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20:22:12 | 只看该作者
125 谢安东山再起

--------------------------------------------------------------------------------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
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
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
路进军,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
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
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
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
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
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苻坚强大起来以后,东晋的北面边境经常遭到秦兵的骚扰。朝廷想找一个文武全才的将
军去防守边境。谢安把自己的侄儿谢玄推荐给孝武帝。孝武帝把谢玄封为将军,镇守广陵
(今江苏扬州市),掌管江北的各路人马。
    谢玄也是个军事人才。他到了广陵以后,就招兵买马,扩大武装。当时有一批从北方逃
难到东晋来的人,纷纷应征。他们中间有个彭城人叫刘牢之,从小练得一身武艺,打仗特别
勇猛。谢玄派他担任参军,叫他带领一支精锐的人马。这支人马经过谢玄和刘牢之的严格训
练,成为百战百胜的军队。由于这支军队经常驻扎在京口(今河苏镇河市),京口又叫“北
府”,所以把它叫做“北府兵”。
    这一回,苻坚率领百万大军进攻东晋,谢安决定自己坐镇建康,派弟弟谢石担任征讨大
都督,谢玄担任前锋都督,带领八万军队前往江北抗击秦兵,又派将军胡彬带领水军五千到
寿阳(今安徽寿县)去配合作战。
    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比东晋大十倍,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
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法。
    哪儿知道谢安听了像没事一样,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我已经有安排了。”
    谢玄心里想,谢安也许还会嘱咐些什么话。等了老半天,谢安还是不开腔。
    谢玄回到家里,心里总不大踏实。隔了一天,又请他的朋友张玄去看谢安,托他向谢安
探问一下。
    谢安一见到张玄,也不跟他谈什么军事,马上邀请他到他山里一座别墅去。到了那里,
还有许多名士先到了。张玄要想问,也没有机会。
    谢安请张玄陪他一起下围棋,还跟张玄开玩笑,说要拿这座别墅做赌注,比一个输赢。
张玄是个好棋手。平常跟谢安下棋,他总是赢的。但是,这一天,张玄根本没心思下棋,勉
强应付,当然输了。
    下完了棋,谢安又请大伙儿一起赏玩山景,整整游玩了一天,到天黑才回家。
    这天晚上,他把谢石、谢玄等将领,都召集到自己家里,把每个人的任务一件件、一桩
桩交代得很清楚。大家看到谢安这样镇定自若,也增强了信心,高高兴兴地回到军营去了。
    那时候,桓冲在荆州听到形势危急,专门拨出三千名精兵到建康来保卫京城。谢安对派
来的将士说:“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
    将士回到荆州告诉桓冲,桓冲很担心。他对将士说:“谢公的气度确实叫人钦佩,但是
不懂得打仗。眼看敌人就要到了,他还那样悠闲自在:兵力那么少,又派一些没经验的年青
人去指挥。我看我们准要遭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20:22:25 | 只看该作者
126 淝水之战

--------------------------------------------------------------------------------

    谢安派出的将领胡彬,率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在路上,他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
的前锋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扎下营来,等待谢石、谢玄的大
军会合。
    苻融占领寿阳以后,又派部将梁成率领五万人马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了
胡彬水军的后路。晋军被围困起来,军粮一天天少下去,情况十分危急。
    胡彬派出兵士偷偷送信给谢石告急,说:“现在敌人来势很猛,我军粮食快完,恐怕没
法跟大军会合了。”
    送信的晋兵偷越秦军阵地的时候,被秦兵捉住。这封告急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派
快马到项城去告诉苻坚。
    苻坚一连得到秦军前锋的捷报,更加骄傲起来。他把大军留在项城,亲自率领八千名骑
兵赶到寿阳,恨不得一口气把晋军吞掉。
    他到了寿阳,跟苻融一商量,认为晋军已经不堪一击,就派了一个使者到晋军大营去劝
降。
    那个派出的使者不是别人,恰恰是前几年在襄阳坚决抵抗过秦军、后来被俘虏的朱序。
    朱序被俘以后,虽然被苻坚收用,在秦国当个尚书,但是心里还是向着晋朝。他到晋营
见了谢石、谢玄,像见了亲人一样高兴,不但没按照苻坚的嘱咐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
军的情报。他说:“这次苻坚发动了百万人马攻打晋国,如果全部人马一集中,恐怕晋军没
法抵挡。现在趁他们人马还没到齐的时候,你们赶快发起进攻,打败他们的前锋,挫伤他们
的士气,就可以击溃秦军了。”
    朱序走了以后,谢石再三考虑,认为寿阳的秦军兵力很强,没有把握打胜,还是坚守为
好。谢安的儿子谢琰劝说谢石听朱序的话,尽快出兵。
    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的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
发起突然袭击。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虚传,他们像插了翅的猛虎一样,强渡洛涧,个个勇猛
非凡。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败了下来,秦将梁成被晋军杀
了。秦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死。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
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
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派出朱序劝降以后,正在洋洋得意,等待晋军的投降,突然听到洛涧失守,像头上
挨了一下闷棍一样,有点沉不住气。他要苻融陪着他到寿阳城楼上去看看对岸形势。
    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
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
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文言
是“草木皆兵”)。
    苻坚有点害怕了,他转过头对苻融说:“这确实是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他们弱呢?”
    打那以后,苻坚命令秦兵严密防守。晋军没能渡过淝水,谢石、谢玄十分着急。如果拖
延下去,只怕各路秦军到齐,对晋军不利。
    谢玄派人给苻坚送去一封信,说:“你们带了大军深入晋国的阵地,现在却在淝水边摆
下阵势,按兵不动,这难道是想打仗的吗?如果你们能把阵地稍稍往后撤一点,腾出一块地
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就在战场上比一比输赢。这才算有胆量呢!”
    苻坚一想,要是不答应后撤,不是承认我们害怕晋军吗?他马上召集秦军将领,说:
“他们要我们让出一块阵地,我们就撤吧。等他们正在渡河的时候,我们派骑兵冲上去,保
管能把他们消灭。”
    谢石、谢玄得到苻坚答应后撤的回音,迅速整好人马,准备渡河进攻。
    约定渡河的时刻到来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
地就回过头来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
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
    这时候,朱序在秦军阵后叫喊起来:“秦兵败了!秦兵败了!”后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
的情况,只看到前面的秦军往后奔跑,也转过身跟着边叫嚷,边逃跑。
    苻融气急败坏地挥舞着剑,想压住阵脚,但奇兵像潮水般地往后涌来,哪里压得住。一
群乱兵冲来,把苻融的战马冲倒了。
    苻融挣扎着想起来,晋兵已经从后面赶上来,把他一刀砍了。主将一死,秦兵更是像脱
了缰绳的惊马一样,四处乱奔。
    阵后的苻坚看到情况不妙,只好骑上一匹马拼命逃走。不料一支流箭飞来,正好射中他
的肩膀。苻坚顾不得疼痛,继续催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息了口气。
    晋军乘胜追击,秦兵没命地溃逃,被挤倒的、踩死的兵士,满山遍野都是。那些逃脱的
兵士,一路上听到风声和空中的鹤鸣声(文言是“风声鹤唳”,唳音lì,就是鹤鸣声),
也当作东晋追兵的喊杀声,吓得不敢停下来。
    谢石、谢玄收复了寿阳,派飞马往建康送捷报。
    这一天,谢安正跟一个客人在家里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
捷报放在床上,照样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说:“战事情况怎么样?”
    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
    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
    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
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
    经过这场大战,强大的前秦大丧元气。苻坚逃到洛阳,收拾残兵败将,只剩下十几万。
但是慕容垂的兵力却丝毫没受到损失。不出王猛所料,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终于背
叛了前秦,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后燕和后秦,苻坚本人也被姚苌杀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20:22:39 | 只看该作者
127 陶渊明不折腰

--------------------------------------------------------------------------------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
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
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
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
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
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
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
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
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
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
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
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
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
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
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
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
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
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
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
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在那篇文章里,他写了武陵地方
的一个渔人,有一次,沿着小溪划船打鱼,来到了一座繁花如锦、芳草鲜嫩的桃树林。
    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丢
了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很狭窄,走了一段,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
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渔夫是个陌生客人,都热情地邀请他喝酒吃饭。渔夫跟大家谈起,才知道那村
子里的人的祖先还是秦朝末年避难到这儿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
有什么魏、晋了。
    渔人在那里住了几天,告别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
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
不到那个洞口了。
    陶渊明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
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在当时黑暗动荡时代的人民的一种美好愿
望。所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20:22:53 | 只看该作者
128 刘裕摆却月阵

--------------------------------------------------------------------------------

    晋安帝复位后,刘裕掌握了东晋大权。刘裕本来是个出身贫苦的小军官,在士族中没有
什么地位。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决定发动北伐。
    公元409年,刘裕从建康出发,先出兵包围了南燕(十六国之一)的国都广固(今山
东益都西北)。南燕的国主慕容超着急了,向后秦讨救兵。
    当时,后秦在北方是个比较大的国家。后秦国主姚兴派使者到晋军大营去见刘裕,说:
“燕国和我们秦国是友好邻国。我们已派出十万大军驻扎在洛阳。你们一定要逼燕国,我们
不会坐视不救。”
    刘裕听了使者这番威胁的话,冷笑一声说:“你回去告诉姚兴。我本来打算灭掉燕国之
后,休整三年再来消灭你们。现在既然你们愿意送上门来,那就来吧!”
    使者走了以后,有人对刘裕说:“您这样回答他,只怕激怒了姚兴。如果秦兵真的来
攻,我们怎么对付?”
    刘裕泰然说:“你就不懂得这个理儿。俗话说:‘兵贵神速’,他们如果真的要出兵,
就会偷偷出兵,何必先派人来通知呢?这完全是姚兴虚张声势,吓唬我们。我看自己也顾不
过来,哪有什么能力救人呢。”
    不出刘裕所料,那时候后秦正跟另一个小国夏国互相攻打,还打了败仗,更谈不上出兵
救南燕。没有多久,刘裕就把南燕消灭了。
    过了几年,刘裕平定了南方的割据力量,再一次北伐,进攻后秦。他派大将王镇恶、檀
道济带领步兵,从淮河一带出兵向洛阳方向进攻,自己亲自率领水军沿着黄河进军。
    那时候,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开始强大起来,它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北岸。北魏在
北岸集结了十万大军,威胁晋军。刘裕的水军沿着黄河前进,有时风猛水急,晋军的船只被
水冲到北岸,就受到魏兵的攻击。
    刘裕派水军上北岸去打魏军,魏兵就逃,等晋军回到船上,他们又在北岸骚扰,弄得晋
军来回奔跑,没法顺利进兵。
    刘裕派了一个将军带了七百兵士、一百辆兵车登上北岸,沿岸摆开一个半圆形的阵势,
两翼紧紧靠着河岸,中间鼓出,当中的一辆兵车上竖了一根白羽毛。因为这种布阵形状像个
月钩,所以名叫“却月阵”。
    魏兵远远观察着晋军的布阵,不懂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敢动。
    一会儿,只见晋军中间车上有人举起白羽毛,两侧就涌出了二千名兵士,带着一百张大
弓,奔向兵车。
    魏兵看看这个阵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集中三万骑兵向河岸猛攻晋阵。晋阵上一百
辆兵车上的弓箭齐发,仍旧挡不住魏兵。
    没料到晋军在却月阵后面,另外布置好一千多支长矛,装在大弓上。这种长矛约有三四
尺长,矛头特别锋利。魏兵正向晋军猛攻的时候,晋军兵士们就用大铁锤敲动大弓,那长矛
往魏军飞去,每支长矛就能射杀魏兵三四个,三万名魏兵一下子就被射死了好几千。其他魏
兵不知道晋军阵后还有多少这种武器,吓得抱头乱窜,全线崩溃。晋军又乘胜追击,杀死了
大批魏兵。
    刘裕打退魏军,打通了沿黄河西进的道路,顺利西进。那时候,王镇恶和檀道济带领的
步兵,已经攻下洛阳,在潼关和刘裕水军会师。接着刘裕派王镇恶攻下长安,灭了后秦。
    刘裕灭了后秦,把他一个十二岁的儿子和王镇恶留在长安,自己带兵回南方。
    过了几年,晋安帝死去,刘裕认为时机成熟,就派人劝说刚刚即位的晋恭帝让位。公元
420年,刘裕即位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这就是宋武帝。东晋王朝在南方统治了一百零
四年,到这时候灭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20:23:04 | 只看该作者
129 檀道济唱筹量沙

--------------------------------------------------------------------------------

    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后,过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是姓,焘音dào)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从东晋灭亡后的
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换了宋、齐、
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
替。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合起来称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两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即位以后,北魏大举渡
过黄河,进攻宋朝,在黄河以南占领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进攻济南,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到济水边,在二十多天里,跟魏军打了
三十多仗。宋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在今山东省)。
    这时候,檀道济骄傲起来,防备也有点松懈了。魏军瞅个机会,用两支轻骑兵向檀道济
的宋军前后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把宋军的辎重粮草,放了把火烧了。
    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军粮,就没法维持下去,准备从历城退兵。
    宋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
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
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
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
    有人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
    这个消息马上被魏兵的探子听到了,赶快去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
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
    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
杀了。
    其实,魏将中了檀道济的计。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
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到了天色发白,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
沿着大路向南转移。
    魏将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
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
    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
攻宋朝。
    檀道济在宋武帝和宋文帝两代,都立过大功。但是由于他功劳大,威望高,却引起了宋
朝统治者的猜疑。
    有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场病。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就跟心腹商量说:“如果皇上有什么
三长两短,留了檀道济总是一个祸根。”
    他们就用宋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硬说檀道济收罗坏人,企图谋反,把檀道济逮捕
起来,要办他死罪。
    檀道济在他被捕的时候,气得瞪圆了眼,愤怒的目光像要喷射出火焰来。他恨恨地把头
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檀道济终于被杀了。这个消息传到北魏。魏朝的将士都高兴得互相庆贺,说:“檀道济
一死,南方就没有叫人害怕的人啦!”
    后来,宋文帝也很后悔。有一次,北魏的大军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文帝
在建康的石头城上瞭望远处,很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的话,不会让胡骑横行到这
个地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20:23:16 | 只看该作者
130 说实话的高允

--------------------------------------------------------------------------------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
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
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其中
最有名望的要数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很大功劳,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到魏太武帝
即位以后,他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还派了几十名汉族士人,担任各地郡守。这样,
他和鲜卑统治者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
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偏偏别
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让百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声望。
    崔浩自以为功大官高,没有什么顾虑,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费用,把国史刻在石碑上,
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史实,但是北魏的上代文化还十分落后,有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不
体面的。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北魏的鲜卑贵族认为这一来丢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一批人写国
史,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
    魏太武帝本来已经嫌崔浩太自作主张,一听这件事,就发了火,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
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着急得不得了,把高允找到
东宫(太子居住的宫),跟他说:“明天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
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
“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
罪吧。”
    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
著作郎写的。”
    太武帝转过头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恕呢?”
    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刚刚还问他来,他
说是崔浩干的。”
    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
    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为了想救我的命。
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起过这些话。”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直率,心里也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
说假话,这确是难能可贵的。
    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来审问。崔浩已经吓得面无人色,什么也答不上来。太武帝大
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
    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写出半个字来。太武帝派人一再催问,高允说:
“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高允进宫对太武帝说:“我不知道崔浩还犯了什么罪。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国史,触犯朝
廷,也不该判死罪。”
    魏太武帝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吆喝一声,叫武士把他捆绑起来。后来太子再三恳求,
太武帝气消了,才把他放了。
    事后,太子埋怨高允说:“一个人应该见机行事。我替你告饶,你怎么反而去触怒皇
上。我想起这件事,真有点害怕。”
    高允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有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载帝王活动,朝政
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给他呢。殿下一
我救心,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几家亲戚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的直谏,
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据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公元452年,魏太武帝被宦官杀死;过了一年,宋文帝的儿子刘骏即位,这就是宋孝
武帝。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7.2.2010 16:03:51 | 只看该作者
131 大发明家祖冲之

--------------------------------------------------------------------------------

    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
冲之。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
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
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
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
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
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
(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
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
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
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
空话吓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
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
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
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
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
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
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
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
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死后,他的儿子祖暅(音gèng)、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
究数学和历法。据说祖暅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全神贯注,连天上打响雷也听不到。他常常一
面走路,一面思考问题。有一次,他在路上走,前面来了个大官僚徐勉。祖暅根本没有发
觉,一头就撞在徐勉身上。等到徐勉招呼他,祖暅才像梦中惊醒一样,慌忙答礼。徐勉知道
他研究出了神,也没有责怪他。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他就是齐高帝。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7.2.2010 16:04:09 | 只看该作者
132 范缜反对迷信

--------------------------------------------------------------------------------

    南北朝时代,佛教渐渐盛行起来。南齐的朝廷里,从皇帝到大臣,都提倡佛教。南齐的
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就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
    萧子良在建康郊外的鸡笼山有一座别墅,他常常在那里招待名士文人,喝酒谈天。有时
候,也请来一些和尚,到他那里讲解佛教的道理。萧子良还亲自给和尚备饭倒茶水。人家都
认为他这样做有失宰相的体统,他却并不在乎。
    有宰相一提倡,佛教的势力自然更大了。这些和尚宣传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会死的。
还说一个人的富贵或者贫贱,都是前世的因果报应,穷人受苦受罪,都是命里注定,没法抗
拒的。
    当时,有一个大胆的读书人名叫范缜(音zhěn),起来揭露这一说法是一种迷信,
要大家别信那一套。
    范缜的堂哥范云就是经常在萧子良家里走动的。萧子良听到范缜竟敢跟他唱对台戏,反
对佛教,十分恼火,叫范云把范缜找到他家来。
    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你倒说说,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富贵,
有的人生下来就贫贱呢?”
    范缜不慌不忙地说:“这没有什么奇怪。打个比方,人生好比树上的花瓣。花经风一
吹,花瓣随风飘落。有的掠过窗帘,落在座席上面;有的吹到篱笆外,落在茅坑里。”
    萧子良瞪着眼睛,一下子还听不懂范缜说的是什么意思。范缜接着说:“落在座席上就
像您;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富贵、贫贱,就是这么一回事,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
    范缜从萧子良那里回来,觉得虽然驳斥了萧子良,但是还没有把他反对迷信的道理说透
彻,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作《神灭论》。文章里面说:
    “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只是形体的作用。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好比一把刀和锋利的
作用。没有刀,就不能起锋利的作用。没有形体,哪里有什么精神呢?”
    范缜在那篇文章里,还断定人死以后灵魂是不存在的,什么因果报应,都是骗人的话。
    这篇文章一出来,朝廷上上下下都闹翻了天。一些萧子良的亲信、朋友,都认为非把范
缜狠狠地整一下不可。萧子良又找了一批高僧来跟范缜辩论,但是范缜讲的是真理,那些高
僧到底还是辩不过范缜。
    有个佛教信徒王琰讽刺他说:“唉,范先生啊!您不信神灵,那您就连祖先的神灵在哪
里也不知道了。”
    范缜针锋相对地嘲笑王琰说:“可惜呀,王先生。您既然知道您的祖先神灵在哪里,为
什么不早点去找他们呢。”
    萧子良怕范缜的影响太大,会动摇大家对佛教的信仰。隔了几天,他派了一个亲信王融
去劝说范缜,说:“宰相是十分赏识有才能的人的。像您这样有才干的人,要做个中书郎,
还不容易!何苦一定要去发这样违背潮流的议论呢。我真替您可惜。我看您还是把那篇背时
文章收回了吧。”
    范缜听了,仰起头哈哈大笑,说:“我范缜如果放弃自己的观点去求官,那么要做更大
的官也不难,何在乎您说的中书郎呢。”
    萧子良拿范缜没有办法,也只好由他去了。
    南齐王朝只经历了齐高帝、齐武帝两代,就发生内乱。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进建康,公
元502年,萧衍灭了南齐,建立梁朝,这就是梁武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05:4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