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5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聊的力量——这个时代的文化与产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1.12.2009 10:2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聊 从被动到主动的演变

  


这个时代太丰富了!它让你在床上、马桶上、火车上、飞机上、大马路上、地铁里、饭馆里、酒吧里、会议室里、书桌前、办公桌前、餐桌前……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SNS(社交网站)、微博客、网游、网购、即时聊天、即时视听、即时阅读等天罗地网及时行乐,你不断地消费,它不断地赚钱,你越来越无聊,它越来越泛滥,你越来越焦虑、虚耗、自闭、深陷,它越来越兴奋、膨胀、刺激、变异……这个时代的无聊,旷古、卓越、盛大、梦幻、天堂……越无聊越开心,越开心越无聊。OK,黑洞,怪圈……正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现象与产业链,你是缔造者,你是推动者,你是加害者,你是受害者,你是享乐者,你是病患者,你是虚幻世界的成功者,你是现实世界的庐舍(Loser)。

  

“不需要让青少年有判断力和思考力。给他们摩托车、明星、刺激音乐和流行服饰就够了。剥夺思考,根治对命令的服从心才是上策。”希特勒曾对他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长戈培尔如是说。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经典论著《娱乐至死》中说。

  

波兹曼说的是彼时的电视娱乐的兴起对文化的残酷扼杀,而现在,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时代,有着比电视凶猛万倍的无聊文化与产业。

  

近期最热的公共话题之一是日全食,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奇景使得全国各地的好奇者跃跃欲试要到长江流域一睹为快。据说这条流域上的核心城市武汉、南京、苏州就连住房都紧张了。而出现在MSN小绿人身边的签名也Crossover了“日全食”好一阵子。对日全食的热衷,除去少数天文爱好者以外,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心作祟的凑热闹,或者干脆名曰——无聊。

  

当日全食的“全国人民抬头看”余温还未消解,“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贴,竟能够在短短四天时间内,点击近千万,回帖30万。这背后无疑也同样写着两个字:无聊。

  

你在“开心网”种过菜吧?员工有多爱“开心”,老板就有多恨它。但是网站的广告收入比起网游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一个网游在2008年轻松跃上200亿销售收入关卡,超越了整个网络广告收入,且保持着极高的增速。网游已然成为网络公司最宠爱的情人,其背后写着除了“无聊”之外更多的是这个时代的代表语:虚幻、逃避、自恋、自闭……


无聊,Boring,《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者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其实词典的注释并非那么与时俱进——清闲难能可贵,叫人如何烦闷?而今天,对所谓“意义”的追求,则很有可能让你看起来非常招人讨厌。今天的“无聊”,不是害怕“没有意义”,而是压根儿就不愿去想“意义”这回事儿。

  


从早年间的害怕无聊,到现在的主动追求无聊——“无聊”已经从一个微含贬义的词语,演变成了一个中性词,甚至有些人还会以“我无聊、我承认、我快乐”作为一种自我标榜。从万人空巷的日食到万人点击的“贾君鹏”,从“不要爱上哥,哥只是一个传说”到“哥不是在等红绿灯,哥只是在等寂寞”的疯狂流行(哪儿是寂寞,只是无聊),从津津乐道一只兔子自杀的方法到各种网站上开启的“第二人生”(厌世与避世),还有扑面而来的垃圾信息、无孔不入的小游戏入侵……对了,还有被疯狂讨论的“绵羊音”曾轶可,公众对她的勇气以及底线的关注远远超过音乐多得多。

  


有人说,一代大师陈寅恪早就在《论再生缘》里面坦承,“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大师既然都如此,平凡之众有点无聊也正常。罗大佑在《童年》里不也写道: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可是,大师说的是如何以淡定的心情面对暗涌的人生,大佑写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稚嫩思想,对,全是思想,而我们,不要思想,只要无聊,就差拿肉麻当有趣了。



http://www.artsbj.com/Html/paimai/shijian_2572_57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2025 09:0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