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欧洲新报 于 1.12.2009 09:45 编辑
# E$ A. m! E2 k; ?6 S) K7 f+ g8 u6 U' t2 e4 `
纠结的2012
% z# {& @/ R& B/ U+ O 3 J! H; j0 ?9 h
& R; K3 d, V' ^6 L: @- r
: u0 a0 Z" x* e8 x: s. K
8 M. ~( B8 E9 |3 i8 z% p2 g2 Q" q' t& m* L7 x
# ~" u6 t8 N5 Q/ ?: l- b! g/ x2012,普通理解有两个涵义:一指明年的明年的明年——2012年,一指目前正在世界各地热映的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
/ j# ^; E2 f9 _% _% i2 h V C8 K& h- W! n* T
那日,一帮同事聚餐,三旬酒五味菜,话题也不停地转换。不知谁起头说到《2012》,主题便固定下来、一通神侃到散场。陈先生说:震撼震撼!天崩地裂、排山倒海,人类何其渺小!朱女士说:每次想起世界末日,心里都好纠结、好郁闷哦;肖老弟说:及时行乐吧,反正到时候都得玩完;张小姐说:我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疯狂挣钱!到时候,一定要买一张诺亚方舟的求生船票,一定要上船去!该“范大哥”发言时,我平静地环顾众人,然后饱含酒意、口齿不清地说:看了《2012》从电影院出来,直接就邀朋友喝酒去了;喝完酒出来,一个人又拐进了路边的小酒吧,越喝心里越纠结…… 8 `. t; ?9 I' U) {) A' a
+ m& ^1 E0 `5 x L, z
《2012》是又一部以“世界末日”为主题的灾难巨片,当年因拍摄灾难大片《后天》而名噪于世的好莱坞大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用2亿美金在电脑和摄影棚里提供了一个我们人类所知灾难的集合,地震、火山、陨石雨、飓风、冰雹、海啸齐齐上阵,真实地模拟出洛杉矶被地震和滑坡、肯尼迪号航空母舰撞击白宫、里约热内卢耶稣像倒塌、夏威夷火山爆发、喜马拉雅山被海啸淹没等灾难场面,通过全球最具代表性地标建筑的毁灭来展示世界末日的恐怖力量,“真实可信”的画面更进一步震撼人心,让观众即便走出影院、回到阳光灿烂的实景中时,手心依然残留着刚才冒出的冷汗。
5 X3 C6 Z; y! B( j/ O& [0 C# K$ ]* u
其实,《2012》是个极老套的话题,呼应了西方宗教和文学“末世”的传统概念。如果溯源,基督教《圣经》的《创世纪》、伊斯兰教《古兰经》有关末世、诺亚方舟的记载都可以看作是《2012》最初的脚本。如果说在人类文明尚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末世”抱有先天的恐惧,尚可理解;但为什么我们人类发展到目前,近100年的飞跃和步进已经超越了过去几千年发展的总和,却在今日仍然频频宣泄这种末日情节?原因很简单,我们已经尝到了一些现实的苦头:资源过度开采而地表塌陷,废气排放过多而全球变暖,滥砍乱伐而洪灾泛滥,无序猎杀而物种灭绝……有了小灾,还愁大灾不会来?
/ |! h7 Q* @ l' G, X
" W$ U# y7 B6 X1 T. @ X7 J当然,除了痛苦和毁灭,我们还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虽然人性深处有太多的卑劣,但影片没有忘记在大劫之时扬善弃恶。片中的美国总统毅然放弃逃生的机会,与他的民众们患难与共;那位俄罗斯暴发户虽然冷酷贪婪,但在最后关头却奋力托起他的儿子、哪怕自身跌入万丈深渊……
t9 @- i5 k# z$ t+ |" F
7 S9 R5 i0 S. v( A自然,我的纠结情绪,绝不是真的相信玛雅人认定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预言,但当电影以形象的方式把对人类与地球命运的危机意识呈现在银幕上时,每日忙碌于柴米油盐、爱恨情仇之间的我们却不得不思考这个极为宏大的话题。人类必须对自身行为进行反省: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善待地球、环境,才能阻止灾难、美好生活?灾难往往会激活我们的求生欲,激发人们的责任感,从这个角度上看,《2012》虽然老生常谈,但带给我们的“刺激”却是积极的。7 \8 l" |2 K& x$ v! _
; C: W0 @1 P7 h! k$ R% o0 `1 v
不过是一部电影,却在全球引发了如此大的动静。一边是幽怨,责怪其中的情节引发了恐慌、令人绝望;一边是赞扬,这部灾难片给人类再次敲响警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很多时候,“杞人忧天”式的忧患意识未必不是明智之举。 去看看吧,《2012》。 范 轩2009年11月25日,于汉堡
. W. E, `6 S( n3 Q0 U* o+ {' l% G6 e2 \/ ^$ S/ ]2 H9 F
尊敬的范主编:
4 Q3 ^' d) f% X: p, ~6 {& n( Z* m4 f1 J. n; V
我是新报的忠实读者,您能否告知关愚谦教授与夫人近著《大鼻子————中国人眼里的德国人》和《说东道西》的德文版的书名和“ISBN”? + X1 q/ k1 Z7 J; v# l, r0 [
- Z. h( ~' v9 P$ y/ f
希望您能尽早回复,恩为这两本书是想作为圣旦礼物送给一个受过高度教育、但对中国理解有误区的典型的日耳曼人。谢谢!敬礼 昌文,23,11,2009
8 G( ]: l* }2 x7 D7 n) T
. ~- U& a- A6 z" G" |9 H9 M范轩:替在中国度假的关教授夫妇感谢您的关注。《大鼻子————中国人眼里的德国人》德文名称为“DIE LANGNASEN,was die Chinesen über uns Deutsche denken”,目前在德国各地书店都有销售,几大售书网站也可网上订购;而“说东道西”只是作者的一个专栏,并非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