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与绘画
权威摄影书藉都爱从摄影史讲起,不权威的摄影书籍可以随便从什么地方谈起。我们就来讨论摄影艺术的演化过程,顺便也将绘画议论一番。不幸的是我们可能面临两面作战的危险,将两边的权威都得罪了。
鲁迅先生形容音乐起源于人们干活时发出的“杭唷杭唷”的声音。绘画起源于什么?最早可能起源于叙事,告诉同伴自己发现了什么奇怪的大动物。其它人也将自己的见闻画出来。一些好事者认为别人画得不像,自己也画上去比,渐渐地,画得最像的人脱颖而出,逐渐成为职业画师。应该说,绘画最早的评判标准是画得像与不像,这到目前还是一种低层次的审美标准。
画得像叫具像派,故意画得不像的叫抽像派,想画得像但又画不像的叫工匠,能画得像但又画得不像的叫大师。在原始人类中,追求画得像但又很难画得像是普遍现象。进入较高文明阶段,画得较像对少数高手逐渐不成问题后,不同的文明对进一步的追求发生了变化。中国画较早就倾向于不必酷肖,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人的主观感受溶入画中。例如将人和物的形象抽象为线条;尽管中国人早在公元5世纪就了解了单点透视的原理,但在中国画中普遍使用的却是代表人们主观印象的散点透视。西方的主流绘画艺术却相反,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甚至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用技术的、客观的方法去研究透视的几何原理,人的骨格肌肉,目的是使画成为对于人眼来说是等价于客观世界的复制品。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只限于画面结构的经营与人物神态的捕捉。这一切都为摄影对它的冲击埋下了伏笔。
小孔成像与凸透镜成像都与油画追求的画面差不多,因此有些画不像的工匠们就拿了纸放在焦平面上描绘。这种事不会出现在中国,因为中国画非常鄙视过分写实的画法。但将感光材料放在焦平面上不会出现在中国是因为科学技术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和受尊重的社会行为。这件事在西方发生了,于是成就了摄影术。
无论你怎样研究客观世界,当你用画笔去再现时就要出现偏差,而摄影得到的几乎就是客观世界的全真摹写。因此摄影的出现在西方的画匠中引起了极大恐慌。恁你修炼了多少年画技,摄影术喀嚓一下就将你的饭碗打碎。这时摄影向何处去似乎不是大问题——向传统绘画的方向去。成问题的倒是绘画向何处去。一些画师成了摄影师,据说因此将绘画的眼光带入了摄影,此时的摄影号称画意摄影。但据我们上面的研究,西方古典油画本来就是写实的再现性艺术,画家恨的是技术不到位,工具不到位,不能唯妙唯肖地再现真实世界。有的只是局限于技术不够真实的画面,并没有画家独到的视点。因此过去及现在的画意摄影不过是摹仿那些有局限性的技术,如晦暗的颜色,粗糙的细节等等,而并没有表现出所谓古典意境。
在摄影的压力下,绘画出现了变革。印象主义的出现代表着绘画革命的开始。有趣的是,印象派画家的第一次展览就是在那达尔的摄影工作室中进行的。印象派画家抛弃古典的棕色调,强调按自然光产生的颜色画画。这种革命引起了传统画家的激烈反对,这使我们想起了当数字摄影将柠檬黄、草绿色和大红色用自然界的本来颜色表现之后引起传统摄影师的激烈反对并将其斥之为数码味的情景。其实最早的画家也并不是就喜欢棕色调,是当时的绘画颜料缺陷所致,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就会有人出来维护这种习惯,并认为这是经典绘画语言,其它都是大逆不道的旁门佐道。就像被皇帝统治久了就会有保皇党,就会有反革命。是利益使然。如鲁迅所说:“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尝阔气的要革命”。——盖尔波瓦那伙鸟男女如何,印象而已。
印象派画家只关心真实,不关心题材,用画框去剪裁景物和人物,不再拘泥于古典绘画的完整和平稳,这很象是摄影的特点。由于印象主义出现于实用摄影术出现的三十多年之后,我们有理由怀疑印象主义的这些倾向是受摄影的影响。
西方油画在十九世纪未和二十世纪初受到日本浮世会和中国画的一些影响,越来越在画中强调画家的主观意识,主流渐渐从表现主义脱出,分裂成许多流派。这时油画的表达语言逐渐固定,我们在后面将看到,它并不是一种颜色、构图或题材的局限。这对我们理解什么是摄影的表达语言十分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