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ACDC&ADAC 于 21.2.2008 15:04 发表
6 p0 i- s: w: {+ n7 O) g还较劲了.....亲爱的盆友...能写....内容......
% o- }- y p& o! |2 L+ l9 M$ q求变,以多种变换形式表达是所有艺术形式所追求的,酱子才有乐趣,从你的网名:dylan拿起电吉他就被抨击,滚石的魔鬼殿下的祈求,甲壳虫也迷幻下pepper军士,Beck的风 ...
' d) ?" A+ e1 o/ P" Q1 u' o* `8 j5 `+ c. m% z
完全同意你说的求变:nothing endures but change!有变化,才可能有创新;有变化的勇气,才可能有创新的动力。1 y3 R, N7 D, I" H4 v7 H) I: x
+ }4 ^7 q; A! z, v3 @% @可是在求变的时候,是否需要把握一个度呢?解构主义最被垢弊的一点,就是容易导向虚无主义。当所有的准则都在解构之列时,我们还剩下什么呢?这样的解构又能带来什么呢?% C4 g) a4 v# G0 r4 C+ V$ C* U
2 _2 K6 c* ]. D" G; s9 G) J) z# W' T
我欣赏那些求变的天才,也敬仰他们面对求变失败的勇气。但是从天才到大师,从优秀到卓越,就存在着这样一道分水岭,虽然只是一线之间,却需要多么深邃的智慧才能跨越啊!
4 g8 m3 n5 ^1 _" b8 V! w
0 {0 q! e3 L5 W* a. X+ M8 y& s另外,我也同意,死亡确实给Kurt、Jimi、Morrison等人戴上了不一样的光环。这也是人之常情,从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的角度都可以做出解释。不过他们并不是因为死才被推崇,而是因为死而被更多本不知道的人知道与推崇。
2 T/ Q& v! x; J9 Z3 ^
; y, M( f& ]8 q& { U( B2 X随便说一句,郝舫的伤花是一个有趣的分水岭。我记得在伤花出来之前,喜欢摇滚的哥儿们言必Kurt,各高校的同道中人聚会时,见面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又扒了他的一首曲子,接着二话不说,上手就弹。等伤花怒放之后,Kurt成为了菜鸟的标示与高手的禁区。呵呵,那叫一个伤啊。0 e* I0 h2 v' E2 p, @
" i4 ~, X0 k" I" M4 V
最近有没有什么好的专辑,推荐推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