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8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胎教] [ZT]漫谈古代胎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12.2007 20:4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ZT]漫谈古代胎教

漫谈古代胎教

张铮铮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总2440期

胎教,似乎是一个时髦的话题,近日闲时翻阅清朝陈梦雷先生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小儿未生胎养门”时发现,我国自古就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

早在《列女传》中就有胎教论的记述:“古有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除此之外,《列女传》中还记录了一个医案:“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由此可见,尊德重道的中华民族为了孕育德才兼备的后代,早就开始了胎教的实践活动,并积极地进行了理论总结。从此以后,历代医家都有对胎教的阐发,使胎教学说不断完备,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名医陈自明所著的《妇人良方大全》还专立“胎教”一门,进行详细论述。

胎教学说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外象而内感”的基础上的。指掌图曰:“然儿在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也就是说,妇女怀胎,胎儿与母亲共为一体,休戚相关,母体的一切变化均可直接影响胎儿。广义的胎教,即是在精神、饮食、寒温、劳倦等诸方面,对母亲和胎儿实行的保健措施,以促进胎儿的智力和体格的发育。狭义地说,胎教的范围主要是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

1.使精神宁静、愉快


安定宁静的环境是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基础,这就要求孕妇要有宁静、愉快的精神状态。古人提出:“欲生子好者,必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无乖戾之习。”亦有医家云:“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至于“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论述的七情过度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紊乱,由母及子,影响到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癫疾这种病,是由于其母在怀胎时受大惊而造成的。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也记述了孕妇卒受惊吓,“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令心气不和”,而致小儿生后四、五岁尚不能言语。

妊娠是女性生理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心理上也同样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与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的集中表现就是:孕妇情志的变化。凡怀孕的妇女,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因为孕妇的喜、怒、悲、思皆可以使血气失合而影响胎儿。我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 在《增补大生要旨》中指出:“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在《科经论》中指出:子烦是由于孕母“怒气伤肝,或郁结不舒,触动血脉不安”所致。就是说怀胎后应当心境平和,不要喜怒无常,动辄大动肝火,甚至打人骂人,血气方刚,怒火中烧。经常恼怒,则气血不顺,必然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故应调情志、安心神。

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但在怀胎之时,切不可以纵情纵欲,否则气神皆伤,胎儿岂会不受影响?当然,对于情志不佳者,中医自有健脾理气的治疗方法,使之气血调和,但毕竟是靠药物来解决问题。俗语说:一副好心情,胜过十剂良药。孕妇如能自我和情调志,使得气息和平,就能养胎安胎。而家庭和睦,夫妻相敬如宾,又是孕妇情志舒畅的重要环境因素。

2.培养高尚情操

古人特别注重孕妇的道德性情修养,要求遵循一定生活准则,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王相,明末清初人,是我国著名的古代蒙学家。他在为宋人王应麟著的《三字经》所作的注中说:“妇人有妊,坐不跛倚,行不乱步,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慈善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此未生之胎教也。”此注中从起居坐卧、言谈视听等方面,对古代的胎教理论作了系统的阐述。

到了清代,衡阳人贺兴思又在《三字经注解备要》中,将王相的“注”总结为一个“正”字。凡母之正者,而生子自然无不正也。并提出了孕妇的生活准则: “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无邪视,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无妄喜怒,无得思虑。”虽然这些戒律清规过于严格且不无偏颇之处,但即使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孕妇做到心怀坦荡、言语大度、行为端庄,对自身、对胎儿都是非常有益的。

由此可见,古人已懂得从道德方面告诫孕妇应该怎样生活,教育孕妇在妊娠期间要努力注意情志调适,并应生活在十分优美而祥和的环境之中。

孕妇的性格情操,对胎儿的影响很大,为母必须品行端庄、道德高尚,处事无妒忌之心,待人无狡诈之意,宽厚诚实,则生子操行高尚。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胎儿与母一体,可谓近而又近,母亲的思想行为直接感染于胎儿,胎儿心感身受,使胎儿在母腹中就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正如前面所谈的古代文王,他之所以能成为明君,与他母亲太任的“端一诚庄,惟德之行”的胎教熏陶,不能说没有关系。

3.内视返视

这要求孕妇在整个妊娠期内守志一,持之以恒,使优美的环境、宁静的心态、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让孕妇耳濡目染、所思所为都集中到一点,凝思到胎儿身上,以期内感外应,心旷神怡,使气血和顺,胎儿调固。这是古代胎教中最重要的一环,也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

4.饮食调理

古人十分重视孕妇的饮食调理,因为这与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中云:“世之妇人妊子,既能如列女传所云矣,又要饮食清淡,饥饱适中,自然妊娠气清,身不受病,临产易生,子疾亦少。”各代医书中不乏罗列孕妇饮食禁忌之论,主要是忌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滑利之品。

5.慎用药物


任何药物均有偏性,即使是补益药,用之不当也危害不浅。明代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提醒说:“凡孕妇无疾不可服药,设有疾只以和胎为主,中病即已,勿过用剂也。”《妇人良方》中还特意编写了《孕妇药忌歌》,足见古代医家重视之意。

6.注意生活起居


包括慎避风寒、适度劳逸、节制性欲等。慎避风寒就是要求孕妇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适其寒温,预防疾病。早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提出了多种外感性疾病能“伤胎”、“损胎”,至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一书中,更列举了39种先天性病证与孕妇失于调养、疾病因素有关。适度劳逸,即不可过劳,也不可过逸。过劳则气血受伤,过逸则气血郁滞,均不利于养胎。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劳逸应该适量,既不可贪图安逸,终日昏睡,又不可过于劳累。古代胎教认为:孕妇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若劳逸失宜,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必坠,甚至导致难产。因此,妇女受胎之后,当宜行动往来,使血气通流,百脉和畅,自少难产;若好逸恶劳,贪卧养血,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这是对孕妇的忠告。正确的做法大致为怀孕4个月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古代胎教还指出:“慎寒温。”这里的寒温是指外感风寒六淫之侵。中医学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就成为致病的邪气,六淫就是对这些邪气的总称。怀孕后孕妇由于生理上发生了特殊的变化,很容易受到六淫之侵,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攸关性命。“故而注重胎前摄养,慎起居,适寒温,甚为紧要。

万全有“勿临高,勿临险”的忠告,亦有“多卧伤气”之论。“夫何后世风俗渐偷,鲜能悟道,男妇纵欲,无往不胜,怀孕之时,殊不加意;以致临产气血乖张,不能顺应,生儿下地,惊搐无时。”这是《古今医统·妊妇不守禁忌生子多疾论》中的述说。其实,历代医家均把节欲、绝欲当作养胎护胎的第一要务,主张孕妇与丈夫分房寝居。

纵观古代胎教说,与现代胎教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但它亦有其独特之处,如内视返视,值得我们去探索深究。
2#
发表于 14.12.2007 23:2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025 15:3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