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34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读《雅舍小品》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6.11.2007 09:5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我很喜欢粱的作品,转一篇文章跟大家共享


梁实秋其人


  梁实秋,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夏历十二月八日的北京。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小学毕业,投考清华学校。其祖父因宦游广东,于是家道小康。本来梁家属中产阶级,当时袁世凯使曹锟部下兵变,大肆劫掠平津,梁家亦遭荼毒,从此家道中落。因为当时的清华学校是由民国纪元前四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退还的庚子赔款指定用于教育而创办的,带着深刻的国耻。因此学校学制特殊,事实上是留美预备学校,八年后便要漂洋过海、离乡背井到美国去,梁实秋于民国十二年毕业。留学归来,立即就教职于国立东南大学。
梁实秋兼具三种身份,即学者、文学翻译家、作家及半个文学评论。在一九二三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曾在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西洋文学,打下很好的基础。并执教了近四十年,晚年,由台湾协志工业丛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刊印他的《英国文学史》与《英国文学选》。还主编了《远东英汉大词典》及数十种英语教科书,并且独立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作为一个作家,他的散文代表作便是《雅舍小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7 09:51:32 | 只看该作者
我眼中的梁实秋


  梁实秋出生书香门第,家规极严。他老家在北京东城根老君堂。其祖父自南方归来,买下勾兰胡同的房子,奇怪的是勾栏本是庭院的意思,但元以后妓院也称勾栏。这是一栋不大不小的房子,有正厅、前院、后院及左右跨院,共三十间房,算是北平标准的小康人家。因此梁实秋曾写过一篇题为《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的文章来怀念此旧居。梁实秋为人很重感情,晚年让长女回老家探亲,顺便巡视一下旧居,却发现老宅已面目全非,成了一个十九户人家合住的“大杂院”了。他女儿只得在当年的一棵枣树上摘下一枚枣带回台湾,梁实秋亦以此怀念儿时故事。
梁实秋对故居的怀念还寄托在对母亲的怀念上:

“我母亲从不下厨房,从我十四岁进清华学校起,每星期只回家一次,除去途中往返,在家只有一顿午饭的时间,母亲怜爱我,总是亲自下厨房为我特备一道菜,她知道我爱吃什么,时常是一大盘肉丝韭黄加冬笋木耳丝,临起锅时加一大勺花雕酒——菜的香,母的爱,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涎欲滴而泪欲垂。”

梁实秋的第一位国文老师叫徐锦澄,因为他很凶,学生们都叫他为“徐老虎”,却正是这位“徐老虎”将梁实秋带入散文的殿堂。这个“徐老虎”不喜欢用普通的批语来批作文,而喜欢一行一行地勾抹文章,每次都将他掏心挖肺好容易诌出的句字轻轻地给抹了。有一次他郑重的对梁实秋说:“拿去细细体味吧,你原来的文章烦琐冗长,软爬爬,懈啦光唧的,我勾掉一大半后,原意未变,但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
叶永烈先生曾提出过梁实秋的缺陷,说他只能刻意雕琢“小玩意儿”,却缺乏驾驭宏篇巨著的能力。我想,这可能就同梁实秋早年长期接受“文贵精,不贵多”的写作教育有关。
梁实秋在中国文坛上也算是个争议颇多的作家了。〈毛泽东选集〉可是中国大陆人所皆知的巨著,其发行量之大,影响之广是各种著作都望尘末及的,在一九五三年刊印的“毛选”第三卷〈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的注释中这样提到梁实秋:

  “梁实秋是反革命的国家社会党的党员,他在长时期中宣传美国反动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坚持反对革命,咒骂革命文艺。”介于“毛选”的绝对权威性,无疑给梁实秋下了一纸判决书。其实早在鲁、梁之争时,鲁迅就以著名的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痛斥过梁实秋,以至于国共两党在文化战线上掀起一场轰动一时的斗争。

  也正因此,一九四零年他以参政员的省份参加“华北慰劳视察团”,由重庆出发访问七个集团军司令部,原计划抵达西安后访问延安,但毛泽东致电参政会,谓慰问团中余家菊、梁实秋两人不予欢迎,次事使梁实秋颇为尴尬,并一度成为议论的焦点。
当然,终于是要为梁实秋平反的,于是新版的“毛选”中,笔调变的客观了:

  “梁实秋(1903—1987)北京人,新月社主要成员,先后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曾写过一些文艺评论,长时期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和散文写作。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见《三闲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文。”

  作为一名作家,他足以挤身中国当代散文高手之列。〈雅舍小品〉可谓他散文中的精品。有学者这样评价道“温柔敦厚、谑而不虐、淡言微中、发人深省”颇为中肯。
从个性上来看,梁实秋可谓是一个集刚柔于一身的人。其刚,表现在他一旦决定以后便“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在梁实秋到了台湾以后,挨过鲁迅、毛泽东的批判是他的“政治资本”,照他的资历完全可以当个“教育部长”之类的官职。但他坚辞官职,断难仕进,半点也不回头。并且在晚年,又不顾舆论的压力与比他小三十岁的歌星韩菁清结为伉俪。其柔,表现在他的含情脉脉,在他前妻猝死后含泪写下〈槐园梦忆〉一文追述半个世纪的柔情,感人至深。
当然,梁实秋还是个正真的“幽默大师”,如他会戏称“搓麻将”为“上肢运动”、“蛙式游泳”。在〈雅舍小品〉一书中更是将他的戏谑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
总之,这是一位众说纷纭、错综复杂的人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7 09:52:26 | 只看该作者
雅舍的美


  四根柱子是火烧过的砖砌起来的,顶上也铺了瓦,如此简单,何“雅”之有?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如此惨不忍睹的“雅居”,梁实秋硬是能找出它的可爱来。
如何可爱?因为它有个性,如何有个性?它四周风景秀丽,到了房中也还保存着山的坡度,雅舍本身一点也不美,雅舍是极其简陋的一间小茅屋而已。墙是竹篦编的敷上一层泥灰,一面甚高,一面极低。又有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鼾声,吮汤声,撕纸声均于缝隙中荡漾而入。至于晚来鼠蹿,夏到蚊恶更是徒增了“雅舍”的“个性”。
  而梁实秋看到的却非这一面,他认为“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这幅画面实在太美了,在雅舍之中竟还能看到如此之美景,禁不住要问,美在哪里?我认为这应该是其神美,是其韵美,更重要的是其心境美。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梁实秋脱俗的心境正是造就了雅舍美的唯一源泉。“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梁实秋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待恶劣条件,其产物便必然是神韵美。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一个“意”字。如著名的国画“泼墨仙人图”,泼墨而成人,其表虽粗糙不堪,但其神却恰到好处。神韵美就储藏在心境之中。同样面对雅舍,俗尘的人便避而远之,抱而怨之,有甚者毁之亦不足怪。
  面对这一问题,梁实秋的反应与常人不同,便是他的心境较常人而超脱,于是将神韵美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雅舍本身并不美,美就美在梁实秋的心。


  至于〈雅舍小品〉,其中囊括了一百四十三篇小品文,如果说“雅舍”是一个宝库,那么其余的一百四十二篇即是其中的珍宝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6.11.2007 10:0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1.2025 16:5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