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29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汪灏:应该去发掘《西游记》的人生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10.2007 22:1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西游记》一书蕴含着丰厚的人生意义。人生奋斗要受着来
自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迫,孙悟空被压五行山正是这种压迫的形像写照。五行
山与佛祖的真言分别是自然和社会的象征。最终作者为悟空安排了另外一条出
路:情愿修行,修成正果。在历经了无数磨难后,“九九成真”,悟空终于完成
了由“天下第一妖”到“斗战胜佛”的伟大历程。这正是这部古典名著的主旨
所在。

  关键词:人生意义;自然社会;修行正果;人—佛

  作者简介:汪灏,原名汪水发,江西省婺源县文联主席。

********************************************************************************************************

  《西游记》不应该仅仅是一部神魔小说,只是以其神奇、虚幻、绚丽的图景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它难道不应该是一部有着深邃的人生哲理的巨著,以其象征性的色彩启迪着人们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吗?

  要回答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势必要去发掘出《西游记》所蕴含着的人生意义,而这一点该书问世几个世纪过去了,却仍为人们所忽视。

  《西游记》沉浸着人生。虽然该书并未有关于人生的说理,但是我们说《西游记》是一部象征色彩极浓的作品,透过那一百回的神魔翩跹的幻影,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作者的深沉思索所绘就的人生图景。应该去发掘它。

  应从哪里入手?也就是发掘点在何处?——第七回。

  历来研究《西游记》总以为其前七回与后面九十三回不一致。向神佛挑战的彻底的反抗者与遵从佛旨,一意西行的圣僧的保护人,无任其言行还是性格都是难能统一的,矛盾不可避免。人们在第七回迷惑了。然而,这是表面现象,这是未有发掘其人生意义的结果。

  若在研究里灌注了人生意义的成分,迷惑处将成为别有洞天的入口。

  孙悟空,这个神奇的英雄,一诞生即“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西游记》第一回),而后便是入龙宫,闯地狱,直至大闹天宫,将个井然有序的神仙世界闹了个天翻地覆。前七回,多么绚丽的斗争风采!然而,仅仅是七回,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可是够了,吴承恩所要思考的人生不是一个建立在幻想基础上金璧辉煌的雕楼画阁,他是要实实在在写就人生的。诞生在他所处时代的人生图景必将带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轰轰烈烈的抗争注定是短暂的。现实促使作者有深沉的思考,于是他安排了转捩——悟空被压在了五行山下。

  作者的时代,向外在力量抗争必然是失败。彻悟了它,吴承恩是涌着悲怆的泪写下这一回的。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它压住。

                       ——《西游记》第七回

  “轻轻的”,写得这么轻巧,殊不知,这是整个人类在其历史进程中所积淀下的重负的象征——人的奋争必将承受外在的物质力量的束缚,人战胜不了自然力。“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有部分思想家以为世界即是由这“五行”构成的。原该造就宇宙的“五行”,却成了囚禁神猴的枷锁,“人定胜天”,在吴承恩的时代,这还只能是人们精神上的积极的信念。战胜不了天,战胜不了地,即使具备悟空那样的本领,亦逃脱不了“五行”的重压,“心欲回天恨无力”!

  佛祖道:“不妨,不妨,”袖中只取出一张帖子,上有六个金字“唵、嘛、呢、叭、咪、吽”,递与阿傩,叫贴在那山顶上。这尊者即领帖子,拿出灵门,到那五行山上,紧紧的贴在一块四方石上,那座山即生根合缝……

                       ——《西游记》第七回

  “六字真言”,贴上了山岩,原本一个跟斗得以十万八千里的神猴却马上寸步难挪了。这难道仅仅是作者生花妙笔所绘就的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图吗?不,这是多么精妙,多么形象的人生概括呵!作为社会的人,其奋争还要承受精神的压力,精神力量的无形的束缚。作者所处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理论不是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精神意志,而让人们喘不过气来吗?由此,我们已经听得到作者面对维护封建统治的观念、理论欺人害世,摧残人生而发出的深沉叹息了。就是能够将天宫搅得不得安宁的悟空也难逃其害。

  “六字真言”,这是多么好的象征,决不是作者从佛教言语里信手拈来的。我们不能否认安排如来以此贴山有其它的什么含义,诸如功德完满,即可解脱等,但与此六字在明代的谐音不能是没有关系的。明代民间将此六字嘲弄成“俺把你哄了”,如此一来,作者在汗牛充栋的佛经里选中它就更见心机了。在作者的时代,正是那种“俺把你哄了”的欺骗人们的陈腐落后的观念上的东西摧残了人生,阻碍了人们的成长。

  在来自自然和来自社会的双重枷锁里,注定了抗争道路必然是行不通的。人怎样成长?千钧棒不可以长居耳朵,孙大圣不能够总在山底静默,而现实中,像吴承恩这样的有识之士亦不甘沉沦。回答,吴承恩的思索要他作出回答。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使他摸索起《西游记》的后九十三回所铺就的另一种人生途径了。

  然而,悲剧性的岁月注定了他思考的亦是一条悲剧性的路子。

  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

                       ——《西游记》第八回

  “修行”,不,这绝不是小说表面上所写的皈依佛门,象征的浓厚色彩让秉入沙门具有了另一层次的崇高意义。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李泽厚《美的历程》)以往我们可以将西天取经象征性地看作是不畏艰难,追求真理;又可以将悟空伏妖降怪看作是铲除恶霸,保护民众,难道我们就不能够将悟空的入沙门,修正果看作是追求内在人格的象征吗?

  整个后九十多回,是悟空等人护送唐僧取经的过程,从五行山下解脱,到雷音寺里成真,经过重重艰难险阻,痛苦磨练,悟空获得了“正果”,完成了由“天下第一妖”成为“斗战胜佛”的伟大历程。正如庄子对“藐姑射山”上的神仙的描写,正是自己对理想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一样,我们完全可以将“由人成佛”看成是追求内在人格臻于完善的象征。

  悟空寻着了这条路,正所谓“情愿修行”了。那么怎样“成佛”?这就要求走完后九十来回孙悟空所走过的这样一个历程。

  “……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西游记》第一百回

  且看如来对悟空这一历程的评价。这是最好的概括,悟空就是这样走过这条“修正果”的路来的。坚定信念,心底无私,铲除邪恶,与人为善,经受了八十一难,“九九归真”,这才成就了自身,完成了人格完善的历程:人——“佛”。

  《西游记》不仅仅将笔调停留在苦难的磨练和铲除邪恶的功德里,追求人格完善的主旨,不可避免的使它涉及了人对自身的挣脱。孙悟空头上的金箍,难道仅仅是唐僧制服悟空的宝贝吗?难道我们不可以将它看作是“修持正果”的过程里约束自身的行为准则吗?正因如此,当悟空成佛后,金箍即用不着,自行消失了。一个人,特别是那些能力超凡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准则来约束自己,势必会给世界,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破坏。要真正成就自身,就离不了“金箍”。

  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忽视如来、观音、唐僧三人对悟空的追求、成长所起的作用。书的三十四回,悟空曾说自己只跪拜过三个人,那就是他们三位。难道仅仅因为如来是佛祖,观音是菩萨,唐僧是恩师吗?是不是可以各自代表一种人格意义,诸如如来是“真”,唐僧为“善”,而观音即“美”呢?如果这成立的话,我们就可以说,悟空正是在这三种人格意义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善了自己的。

  人——佛,《西游记》所完成的人生思考。由外在抗争的必然失败,转而至内在人格的追求完善。这也是作者及作者同一时代的封建社会中的先进分子们往往走上的道路,正如孟子所云:“穷则独善其身。”

  由此,可以解决不少问题,诸如前七回与后九十三回的所谓矛盾;《西游记》主题的种种争论等。

  从上述思考看来,前七回与后九十三回已是一脉相承,没有丝毫不一致的地方。众所周知,《西游记》主题众说各异,在上述思考里求同是完全有可能的。

  由此,又产生了不少问题,如何进一步发掘《西游记》的人生意义?《西游记》是否需要作重新的或另一种的评价?……

  本文仅是对发掘《西游记》的人生意义所作的一点提纲式的思考,《西游记》丰富的人生意义决不是它所述的那点子皮毛。笔者在此期待专家学者和各方面人士进一步予以探究。

  《西游记》所蕴含的人生意义一将被尽情发掘,其价值,其地位势必要给予重新的评价,它会成为一部思想价值不亚于其他几部古典名著的伟大作品。这样,它就不仅仅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辉煌地位,并且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将占得一席重要之地。

  最后,我还想说,如此一来,以人生作为自己探究对象的思想者必将从这部巨著得到无穷的启迪。

二○○○年二月十四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15.10.2007 16:06:06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西游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也觉得,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最为透彻,也许也是作者的原意。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也许可以这样说:

心猿者,自心本性,天地所育,本来清净。于尘世染着,渐失光芒。虽然学得本领,却也脱不了五行的束缚。
心猿皈依佛门,拜的是佛教三宝:佛,法,僧。头上金箍代表的是“戒”。
唐僧为修行者,以戒制心。
八戒为修行者之欲,沙僧为修行者之行。
师徒各自有所代表。
神魔皆为心魔。取经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5.10.2007 17:28:04 | 只看该作者
西游记的主要是好的,只要努力就能最终修成正果,但其中却也不乏官僚主义,比如每次都是悟空要把怪物打死了,上面的头头脑脑才出现,还为自己的怪物求情...呵呵,所以小的时候一直为悟空感觉不爽,虽然现在依然会有如此感觉,但必须要适应,所以就不想那么多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6.10.2007 10:0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的帖子

正因为写的真实,所以好。让你觉得事事如意就是童话了。哈哈。

魔的出现,也各有因缘,并非死敌。

另外,魔者心所生。不在打死,在于认识,征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31.10.2007 11:21:29 | 只看该作者

当年丘道长写目录时发个帖子跟大家讨论一下。。中心思想也许能更突出一点。。。

原帖由 yalaicsear 于 15.10.2007 17:28 发表
西游记的主要是好的,只要努力就能最终修成正果,但其中却也不乏官僚主义,比如每次都是悟空要把怪物打死了,上面的头头脑脑才出现,还为自己的怪物求情...呵呵,所以小的时候一直为悟空感觉不爽,虽然现在依然会有如此感觉 ...

不过没有后台的妖怪往往不堪一击。。
甚至只是夜间活动。。天一亮就散去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1.2025 17:1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