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z2 N+ k) ]' o- w& U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 m* y8 G7 h3 t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 K4 m; L* S* X- z* U% y+ D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R4 F* g; R$ ~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 }& v$ a4 Y" @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U; v0 W6 p8 d+ O0 {) {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3 s- h0 Q8 }+ j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9 G) a+ J# Y: Z+ `8 q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2 \# I+ k, C( s* |; ~ N% x$ x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D* L/ i& A$ w7 \! d
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g, H9 |8 R: V0 a+ k! o
“上这门课,真是一种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学生学习。”一位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发给我们的邮件中写道。她还说:事实上,这门课并不会帮我拿攻读学位的学分。但比起其它课程,我更喜欢做这门课的作业。
0 W0 F" a( {# I, c$ a; F, p$ o 在哈佛的校报上,也留下学生们的反馈意见:
; g! P9 u% T; ~ y6 Z( w C9 G; N “他教心理学,同其他心理学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他试图让你把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从记‘感恩簿’中收获最大,在那里,我每天写下我充满感激的事情。”“上这门课之前,听到‘冥想’这个词,我会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我惊奇地发现,它真的让我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放松了。”“我认识的每个上过这门课的人都说,这是他们在哈佛上过的最好的课。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说,它改变了她的生命,给了她一种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对幸福的理解,也改变了。”
3 i8 x" w" L" U. X/ l8 a 甚至助教们也说,自打跟本-沙哈尔教授“幸福课”以来,一年中,身体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饮食、睡眠、人际关系,还有人生的方向感。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另一位助教称,这门课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1 y* _6 W4 p+ n0 U$ ` g: S+ t4 ~2 {7 R* _ Q# [: P8 n5 q
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长萨默斯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课”的代价。即将去职的萨默斯闷闷不乐,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尔,讨要如何让校长快乐起来的秘笈,本-沙哈尔慷慨支招。6 q% X {2 [2 D- A/ l; [
首先,他现在可能很烦乱、失落、难过,这些都属正常,因为他也是人。去大胆地经历他现在正经历着的任何事,并且自然地接受下来。! t: M9 P) `3 q' q* t- x
第二,建议萨默斯本人,阅读一下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波特的书,书中说:人类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绪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并没有像他最初看起来的那么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顶级大学的校长之位。# |. Z& ]8 I; n4 ]5 J3 G
第三,他可以仔细反省一下作为哈佛校长的经历,回忆自己任期内的巅峰时刻,并用他所学到的东西,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 c5 v% `! _1 F! [$ J& e. U& k 假如上述办法仍不奏效的话,本-沙哈尔支了最后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留下一个座位,校长先生可以旁听这门课并做相应的论文。 (董月玲 实习生 张开平)2 i9 D& r/ D( U+ @7 j3 O
( ]6 a6 H I! n* t6 G4 j' P7 X (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了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汪冰博士、清华大学李昆仑同学的帮助,在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