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steve20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末专题之 明亡清兴六十年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31.8.2007 14:01:32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朝政危机(2):宦官肆虐 党争激烈

第二,宦官肆虐。明初朱元璋令镌铁牌于宫门:“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永乐帝在靖难之役时,宦官为他立了大功,此后重用宦官,遂为明朝埋下后来宦官干政的祸根。万历帝长期不理朝政,见不着大臣,上来的奏章又不批,也就听不到大臣的声音,那他的意旨就只能通过太监传达。太监的权力因此越来越重。万历帝派遣太监作税监到大邑、矿监到矿山、盐监到两淮、珠监到广东等,替他聚敛钱财,以供享乐。太监的权力急剧膨胀,太监的危害日益严重。大学士、首辅朱赓沉痛地说:“今日政权不由内阁,尽移于司礼。”(《明史·朱赓传》)这就为后来天启朝司礼监大太监魏忠贤专政埋下了祸根。

  一些正直的官员上疏请求严惩不法的宦官,结果大多反招祸尤。我举一个例子。太监陈增为矿税太监,骚扰山东,弄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山东巡抚尹应元劾奏陈增二十大罪,却遭到罚俸的处罚(《明史·宦官二·陈增传》)。

  其实,认真说来,历朝历代的情况大同小异。宦官专讨皇帝的喜欢,忠臣则规劝皇帝的过失,所以皇帝大多喜欢宦官的阿谀谄媚,而不喜欢忠臣的耿直良言。只不过万历皇帝厉害罢了。

  因为朝中大臣不能跟皇帝直接沟通,官员升迁制度也混乱,朝廷中一些大臣就自立门户。于是,朋党竞起,互相倾轧,势同水火,扰乱是非。于是就出现了第三种情况:党争日烈。

  第三,党争激烈。先是出现东林党:“吏部郎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海内士大夫多附之,‘东林’之名自是始。”(《明史·宦官二·魏忠贤传》)后来,楚党、浙党(大学士沈一贯始)、齐党等相继而起,后又出现阉党。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朋党已成,各持己见,互相攻击,搅得朝政是非难辨,乌云翻滚。后面将要讲到的辽东大员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的任免、升降、荣辱、死生等,都同党争有直接的关联。

  《尚书·益稷》曰:“股肱堕哉,万事隳哉!”从朝廷上下解体,宦官肆虐,党争日烈可以看出,万历朝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可以说是中枢瘫痪,出现严重的朝政危机。不仅如此,万历朝中后期,政府财政状况,也是非常糟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31.8.2007 14:02:13 | 只看该作者
朝政危机(3):财政枯竭 税监横行

万历腐败怠政,又挥霍无度,造成财政枯竭。具体说来:

  第一,军费浩大。三大征:平哱拜之乱,花费银200万两;援朝抗倭,花费银700万两;平定播州之乱,花费银300万两。总数大约有1200万两。虽然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但是加重了国库的负担。

  第二,宗禄沉重。明朝的宗室,吃国家俸禄。开始时,朱元璋的子孙们还比较少,但经过200多年的繁衍,人越来越多,宗禄就成为国库的沉重负担。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御史林润曾经分析了宗禄的情况和局面的严峻:他说,天下每年供给到京师的粮食是400万石(dàn),而诸府的禄米是853万石,缺一半还多;以山西为例,山西留存的粮米是152万石,宗禄米是312万石;再以河南为例,河南存留的米是84?3万石,而宗禄米是192万石。于是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情况,就是两省存留米的全部,还不足宗禄所需粮米的一半,更何况官员的俸禄、官兵的军饷都要从这里边出!于是林润沉重地警告说:“自郡王以上,犹得厚享,将军以下,多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势所必至。常号呼道路,聚诟(ɡòu)有司。守土之臣,每惧生变。夫赋不可增,而宗室日益繁衍,不可不为寒心。”这个事情,发生在万历后期,说明大明帝国已经养不起宗室这些子孙了,这座大厦有倾覆之危,这个王朝有陆沉之忧。

  第三,加派赋饷。钱粮不够,就只有加派赋饷。万历时,加赋白银520万两;到崇祯时不够,又加辽饷900万两,剿饷330万两,练饷730万,总数是2480万两。钱从哪儿来?当然还是从百姓身上出。这样做不就是竭泽而渔吗?不就是逼民造反吗?后来东北的辽事,西北的民变,万历这个时候已经埋下了祸根。

  第四,税监横行。当时除户部掌管国库的钱财外,皇帝也有自己的金库,这笔钱叫“内帑”。万历为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就派矿监、税监、盐监、珠监等,到全国去搜刮。下面举几个例子。

  陈奉,御马监太监,到湖北,“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有数千人沿途高喊鼓噪、投掷石块;他的党徒“直入民家,奸淫妇女”,激起民众公愤,万余百姓咬牙切齿,包围陈奉衙署,一定要杀死他。陈奉逃入楚王府。民众气愤地将其党徒16人投入江河(《明史·宦官二·陈奉传》)。

  马堂,天津税监,纠集地痞无赖抢掠中产之家财物。民众非常气愤,远近罢市,有万余名州民放火烧了他的衙署,打死他的同伙37人(《明史·宦官二·马堂传》)。

  杨荣,到云南,“恣行威虐,杖毙数千人”。冤民万人烧了杨荣的房子,并将其杀死投入火中,又杀其同党200余人。万历帝得到奏报,难过得好几天吃不下饭(《明史·宦官二·杨荣传》)。

  高淮,尚膳监太监,也就是御膳房的太监,后来出任辽东的矿税使,横行霸道,对巡抚、总兵任意呵斥,很多人起来要把他撵走,但是不行,因为他后面有皇帝支持。

  其实,万历不是不知道矿税之弊,而是明知故为。《明史·沈一贯传》记载:万历三十年(1602年)二月,万历帝忽患病。急召大学士、首辅沈一贯入启祥宫后殿西暖阁。万历帝说:我病得很重了,但是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我的孩子就托付给先生您了,请您把太子辅佐为贤君。原来设矿监收矿税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大殿还没有完工。现在可以停下来,派出去的太监都召回吧。他说完这番话,沈一贯哭了,太后、太子、诸王都哭。沈一贯赶紧出去拟旨。当天晚上,阁臣、九卿都在朝房值班。第二天,万历皇帝又缓过来了,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叫太监赶紧找沈一贯,把那个谕旨追回来。太监到了沈一贯那儿,值班的几个大臣都说不行,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我们就下发。沈一贯稍一犹豫,来追缴圣谕的宦官一拨接着一拨,前后有20人。宦官磕头出血,请求沈一贯把圣旨交回去。沈一贯一看这阵势,只好交还圣旨。其实太监也不是都赞成皇帝收回成命,司礼太监田义就据理力争,气得万历皇帝拔出刀来要杀了他。但是田义仍旧坚持己见,毫不退缩。这时候太监拿着沈一贯交还的那份上谕回来了。后来田义见到沈一贯就啐他说:“相公稍持之,矿税撤矣,何怯也!”就是说:您要是再稍稍坚持一下,矿税就撤了,为何这么胆小怕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31.8.2007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朝政危机(4):边务废弛 辽事爆发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王朝强盛的时候,边防就强固,边境就安宁;相反,凡是中央王朝衰弱的时候,边务就废弛,边境就多事。可以说,边防问题,是中央皇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一个缩影。万历帝怠政,造成边务逐渐废弛,辽东局势日益严峻。

  第一,边疆大吏,备受掣肘。朝廷派系林立,相互倾轧,影响边疆大员。明朝辽东官将的任免、胜败,都同朝廷的党争密切相关。如熊廷弼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三次赴辽,很有建树,但因为党争,先被排挤下台,后被掣肘失败,最后落得个“传首九边”的下场(以后要讲到)。

  第二,宦官监军,祖制少有。派太监到前线去监军,虽不是明朝首创,但太监监军所造成的危害,却是较前代更甚。这些太监,从小被阉割,生长在宫廷,不了解军事,不懂得兵法,不熟悉民情,更不懂地理,却在前线指挥一切。督师、经略、巡抚、总兵等都要听监军太监的。打了胜仗,功劳都是他们的;吃了败仗,全是经略、巡抚、总兵的责任。明朝后来辽东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太监监军。

  第三,欠发军饷,官兵哗变。军饷不按时发,以辽东为例,有一次竟然长达三个月没有发饷,兵士到了没有饭吃的程度。有的士兵把衣裤卖了,换点粮食吃;有的士兵干脆抢老百姓的粮食吃;有的士兵甚至夺马料吃!管火药库的官兵把火药私自卖给努尔哈赤,换点钱买粮食吃。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将领死的死,降的降,缺员严重,“残兵零碎,皆无人统率”。兵士则是身无片甲,手无兵器,装死扮活,不肯出战。招募上来的兵,多数都是无赖之徒,不习弓马,有的早晨从这个军营里报名领了安家月粮,晚上又跑到另一个军营报名去了。朝廷派来的援军,也是滥竽充数的多,战斗力很差。所以,这五六万辽兵,眼看着留下来难免一死,各营逃跑,在在都有,且“望敌而逃,先敌而逃,人人要逃,营营要逃”。不仅逃跑,有的还因为军饷等问题闹事,甚至哗变。

  第四,兵器朽坏,滥竽充数。在辽东的行政中心辽阳,有一次检阅3万官兵,有2万人头戴着毡帽,破衣烂衫,没有武器,拿根棍子。明军打萨尔浒之前,官兵在练兵场上训练,拿着槊(shuò)稍一抖,槊头就掉了。要杀牛祭纛(就是祭旗),刀是锈的,捅了三刀,才把牛杀死。这个刀怎么打仗啊?

  第五,骑兵羸弱,杀马而食。辽东原有战马数万匹,兵败之后,一朝而空。剩下的马瘦弱不堪,不光是政府粮草供应不上的原因,许多骑兵故意给马断绝草料,有的甚至将马杀死,为的就是找借口不上战场。

  第六,辽东百姓,人人思逃。明辽东军战败之日,辽、沈百姓放声大哭,人人思逃。逃难的饥民,吃草根树皮度日,草根树皮吃尽,竟然有父子相食者。

  而正当万历皇帝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时候,世界上别的国家在做什么?

  俄国 沙皇伊凡四世,已经召开了首届俄罗斯全国会议(时年19岁),并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这个时候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域归明朝奴尔干都司管辖,同俄罗斯并不接壤,俄罗斯向西伯利亚东扩,后来才出现康熙皇帝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英国 向海外扩张――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北美殖民地,国会讨论国家重大问题。

  法国 在加拿大建魁北克城,国会讨论社会改革问题等。

  再看国内,东北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已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他创立八旗,建立后金,统一女真各部,绥服漠南蒙古,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并发布“七大恨”告天,向大明皇朝挑战!

  此时的明朝像大海航行中一艘船体裂缝的巨船,正在歪斜地下沉着!大学士、首辅叶向高看到了万历皇帝的朝政危机,他说:“陛下万事不理,以为天下长如此,臣恐祸端一发,不可收拾也!”(《明史·叶向高传》)万历朝政危机在当时有一个集中的爆发点,这就是所谓辽事,即辽东的边事、辽东的战事。而与辽东边事、战事密切相关者,有一位辽东总兵李成梁,我们下面就要讲到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31.8.2007 14:04:16 | 只看该作者
朝政危机(附录):万历弊政八端

《明史·王元翰传》载其上疏,极言时政败坏。元翰,字伯举,云南宁州(今华宁)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给事中。为人骨鲠正直,意气凌厉,极言时政弊端,尝以谏诤自任。其疏陈万历弊政八端曰:

  辅臣,心膂也。朱赓辅政三载,犹未一觏天颜,可痛哭者一。

  九卿强半虚悬,甚者阖署无一人。监司、郡守亦旷年无官,或一人绾数符。事不切身,政自苟且,可痛哭者二。

  两都台省,寥寥几人。行取入都者,累年不被命。庶常散馆,亦越常期。御史巡方事竣,遣代无人。威令不行,上下胥玩,可痛哭者三。

  被废诸臣,久沦山谷。近虽奉诏叙录,未见连茹汇征。苟更阅数年,日渐销铄。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可痛哭者四。

  九边岁饷缺至八十余万,平居冻馁,脱巾可虞;有事怨愤,死绥无望。塞北之患,未可知也。京师十余万兵,岁靡饷二百余万,大都市井负贩游手而已。一旦有急,能驱使赴敌哉?可痛哭者五。

  天子高拱深居,所恃以通下情者,只章疏耳,今一切高阁。慷慨建白者,莫不曰“吾知无济,第存此议论耳”。言路惟空存议论,世道何如哉?可痛哭者六。

  榷税使者满天下,致小民怨声彻天,降灾召异。方且指殿工以为名,借停止以愚众。是天以回禄警陛下,陛下反以回禄剥万民也。众心离叛,而犹不知变,可痛哭者七。

  郊庙不亲,则天地祖宗不相属;朝讲不御,则伏机隐祸不上闻。古今未有如此而天下无事者。且青宫辍讲,亦已经年,亲宦官宫妾,而疏正人端士,独奈何不为宗社计也?可痛哭者八。

  帝皆不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9.2007 17:1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1.9.2007 18:34:08 | 只看该作者
                                                             成梁守辽(1):迁都北京 大修长城
关于李成梁守辽,下面分四个小题目分别介绍,就是北边防务、遏制蒙古、打击海西和局中之局,以利于大家了解和认识李成梁守辽的功绩和不足。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金陵(今南京)建立明朝。当时,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沿运河北上,攻打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徐达临行之前,请示朱元璋说,元主如果北逃,是不是要穷追不舍,除恶务尽?对于这个重大的问题,朱元璋做了明确回答。《明太祖实录》记载说:“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必穷兵追之。”就是说,元主北逃,你不要追他,听其自然。所以徐达夺取大都后,对蒙古军队没有穷追务歼,这就使故元蒙古主要的军事力量没有被完全摧毁,“引弓之士,不下百万”。元主退回漠北地区,自称“大元”,史称北元。北元蒙古不甘心于失败,不时犯扰内地,企望再次入主中原,恢复元朝,从而给后来明朝北部边务带来长期困扰。终明一代,蒙古骚扰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明朝建立之后,为加强北部防务,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1)迁都北京,天子守边;就是都城由原来的金陵(今南京),迁到北平(今北京),由天子亲自守国门。(2)大修长城,构筑防线。(3)设立“九边”,驻军防守,等等。“九边”的这个“边”,不是国界,而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塞外草原文化中间的一条大概的界限,九边的防御和战守,完全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之间的争战。“九边”就是沿着长城,由东往西,分别设立的九个军事镇守防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固原镇、宁夏镇、甘肃镇。辽东镇的设立是在洪武初年,其辖地,主要是今辽宁地区,不是辽河以东的狭义概念。在辽东,洪武初年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进行军事防御和军事屯田,建立起军事组织系统。辽东都司设都指挥三员:一是都指挥使,管全镇的军务;二是都指挥同知,管军事;三是都指挥佥事,管军屯。都司下设卫:有卫指挥使、卫同知、卫佥事;卫下设所(千户):正千户,管全所军务。一名副千户,专管军事。另一名副千户,专管屯田;千户所下设有堡(百户)、台(总旗)等。辽东镇是由朝廷派总兵官镇守,派巡抚、太监等在辽东监镇。辽东镇有严密的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从鸭绿江开始,往西大约有1000公里。

  辽东镇的防御体系,以城堡为依托,以军队为防守。

  辽东防御城堡,分为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五级,组成防御体系。

  镇城:有两座,一座是辽阳城,为辽东都司城,是副总兵和巡按等的驻地;另一座是广宁城(今辽宁北宁市),为都指挥使分司城,是巡抚及总兵驻地。初期都指挥使司在辽阳,都指挥使司分司在广宁。巡抚和总兵驻广宁,因其更靠近蒙古,军事地位格外重要。后来满洲兴起,隆庆元年(1567年)辽东军政重心移到辽阳。

  路城:辽东镇下设东、南、西、北、中五路屯兵城,就是路城。东路辽阳城(兼),南路前屯卫城,西路义州卫城,北路开原卫城,中路广宁城(和镇城合一)。

  卫城:各路下分管二十五卫,有些卫单独建立了防御性的卫城,如宁远卫城、铁岭卫城、沈阳中卫城、金州卫城、复州卫城、海州卫城、盖州卫城等9座。后来袁崇焕镇守宁远卫城,这里发生过许多历史故事,以后将要专门讲到。

  所城:卫下计有127所,所依托的城为所城,其规模较小。以下要讲到的抚顺,就是个所城。

  堡城:也称台堡,有107座。

  镇、路、卫、所、堡,众多城池,依托长城,构成一个强固的防御体系。辽东的军队,实行卫所制。设总兵官一员,协守或分守副总兵一员,其下有参将、游击、守备、备御等。卫所的建制,据《明史·兵志》记载,一个卫的驻军大体上5000人上下,一个所的驻军大体上1000人上下,下面还有百户(100人上下),再下面是总旗(50人左右),再下面是小旗(10人)左右。约相当于现在的军、师、团、营、连这么一个体系。后来实际兵员数有变化。这样,辽东镇组成了一道井然有序、层次分明、互相联系、依托长城的强固防线。辽东镇的总兵一任一任很多,跟本书关系密切的一个总兵就是李成梁。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李成梁守辽前后30年,他经营的辽东战守格局,一直影响到明末。

 李成梁,生于1526年,死于1618年,享年93岁。他的先祖在朝鲜,明初内附,就到了辽东,后来落籍到铁岭,因军功授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李成梁出身将门,史载他“英毅骁健,有大将才”。但李成梁小时候因为家境不富裕,不能袭职,直到40岁还是诸生。后来得到一位巡按御史器重,资助他到北京,才得以袭职。后因军功,升为参将,又升为副将,直至升为总兵官。李成梁升任总兵官之时,恰恰是在张居正当国的时候,大体就是万历元年(1573年)到万历十年(1582年)这段时间。张居正对内整顿朝政,对外支持戚继光和李成梁。

   所以李成梁和戚继光都有所作为。直到现在,当年万历皇帝为李成梁敕建的牌坊,还矗立在今辽宁省北宁市。李成梁两任辽东总兵,第一次守辽22年,第二次守辽8年,前后30年。他主要做了两件事情:第一,遏制蒙古;第二,打击海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1.9.2007 18:35:21 | 只看该作者
                                                      成梁守辽(2):遏制蒙古 三将战死
在明朝,蒙古主要分为三大部:一,厄鲁特蒙古,在西部,通常称为西蒙;二,喀尔喀蒙古,主要在北部,通常称外蒙;三,漠南蒙古,就是在大漠以南,通常称内蒙。其中重要的部族有鞑靼部、瓦剌部、兀良哈部、科尔沁部、察哈尔部等。各部分合,相互交错,彼消此长,极为复杂。

  正如上文说的那样,此时蒙古的军队还有百万之众。这样一股强大的势力直接威胁着明朝首都北京: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己巳之变,史称“土木之变”,蒙古瓦剌军队打到今河北怀来,俘虏明英宗,然后攻打北京;明世宗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的军队又打到北京城下。为此,北京修了外城。2004年重建的永定门城楼,是北京外城南大门的门楼。后面我们要讲到的广渠门、左安门,都是北京外城的城门,是嘉靖年间修的。到万历的父亲隆庆时,俺答汗纳娶他的外孙女即三娘子,他们愿意同明朝和好,互通贸易,所以定了“隆庆和议”。俺答汗死后,三娘子又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死后,再嫁给他的孙子。史书记载,三娘子“历配三王”。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这样,明朝和蒙古俺答部20多年没有战争,相对来说,西北部比较安宁。但是,这时候蒙古的另外一部,土蛮部的势力东移,主要移到辽东地区,这部分蒙古的势力很强大,他们的骑兵数以万计,集合起来以十万计,经常骚扰辽东地区。纷扰情况,非常严重。

  蒙古土蛮汗等犯扰辽东:少者一两万骑,多者一二十万众,饮马辽河,屡犯锦州,旁及金州、复州、海州、盖州,震惊开原、铁岭、义州、广宁,声势浩大,烟尘蔽天,“杀掠数万,村堡荡然”。所过之处,焚掠几尽。到万历年间,张居正任用李成梁守辽,抵御蒙古犯扰,取得重大成绩。

  从万历元年(1573年)到万历十二年(1584年),就是到张居正死后、袁崇焕出生的那年,李成梁一直在辽东抗击蒙古犯扰势力。此前十余年间,辽东三员大将战死,李成梁镇辽后,重要的战役,可列出五次:

  第一次,万历三年(1575年),土蛮汗率领10万骑,号称20万骑,抢掠锦州、义州一带,李成梁率兵进行抵御,大败蒙古骑兵。朝廷加授成梁太子太保。

  第二次,万历六年(1578年),土蛮等几个部大举犯辽阳、锦州等地。辽阳是明朝辽东的首府。李成梁率军迎击,斩获1745级,取得大捷。成梁因功受封宁远伯,赐大红蟒袍。

  第三次,万历七年(1579年),土蛮等大举攻锦州、广宁。总兵李成梁先后斩1287级,夺马牛羊驼4261头匹。明廷以辽东大捷,告祭郊庙。

  第四次,万历八年(1580年)八月,土蛮等聚4万余骑,“人牵牛二角、羊三头”,攻略辽东。也就是说,每一个骑兵牵牛一头,羊三只,这些牛羊就作行军的食粮,没有吃的就杀羊,再没吃的就杀牛。李成梁提兵出塞,杀到其大营,斩750级。因获大捷,明廷告祭郊庙,敕建“宁远伯李成梁石坊”。

  第五次,万历九年(1581年),土蛮纠合九部,一共有10万联军,大掠辽东,还扬言要攻打北京。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一片惊恐,人们争着从安定门出去逃难,因为拥挤,每天都有被踩死者。通州百姓想夺船从水上逃走的,不少人落水溺死。可见当时京师惊慌到何种地步。

  以上史实说明,辽东地区蒙古势力连年攻掠,形势严重。但是,万历初年,张居正为相,“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明军辽东军事防御比较严密,有力地阻击了蒙古贵族势力骚扰;再加上后来土蛮汗去世,另外一个重要的蒙古族首领也死了,蒙古各部矛盾纷争,互相倾轧,逐渐走向衰落。相对来说,这个地区比过去安宁了一些。但是,按下葫芦瓢又起。原来蒙古势力到鸭绿江,控制着女真的势力,蒙古势力衰弱之后,女真的势力又抬头了。李成梁没有料到,他打击蒙古势力的同时,也为女真发展扫清了障碍;而女真势力,将是更强悍的对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1.9.2007 18:36:19 | 只看该作者
                                                        成梁守辽(3):设“市圈计” 打击海西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四大部分。其中黑龙江女真和东海女真离明朝辽东腹地较远,又居住分散,对辽东构不成威胁。对辽东影响较大的是海西女真。海西女真主要分为四部——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叶赫部和哈达部。所以李成梁用兵的重点就指向了叶赫和哈达。为此,李成梁对叶赫和哈达进行了三次重大的军事打击。

  第一次,设“市圈计”。万历十一年(1583年)十二月,明辽东巡抚李松、总兵李成梁,利用叶赫贝勒清佳努和杨佳努到开原进行马市贸易的机会,在开原中固城设“市圈计”,诱其入伏,而袭杀之。事情是这样的:叶赫贝勒要带着他的部众同明朝进行马市贸易,地点在开原。明朝事先在贸易地点埋下了伏兵。叶赫贝勒清佳努和杨佳努率领两千骑到了开原,要入市。明朝这边说,不能两千人都入市。清佳努和杨佳努请以300余人随从,获允。清佳努和杨佳努等进入中固城市圈(四周用围墙围着)后,信炮一响,伏兵四起,二贝勒及其300余随从,全被斩杀。李成梁听到信炮声,拥精兵突然进攻女真在“市圈外”的骑兵,共斩首1252级,夺马1073匹。叶赫部族蒙受空前灾难。这是李成梁对海西女真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第二次,削弱哈达。哈达部是一个很强的部。哈达的万汗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和,其中一个叫孟格布禄,他姥姥家在叶赫,就和叶赫联合起来,要统治哈达部。李成梁看到叶赫要和哈达联合起来,那样势力就强大了,于是出重拳打击哈达势力。

  万历十五年(1587年),辽东巡抚顾养谦以降丁为向导,引兵出塞,进攻哈达部孟格布禄。此役,共斩杀554级。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数字,因为哈达部的人口很少,这554级主要是成年男子。哈达部主要的军事力量被砍掉了,受到重创。

  第三次,打击叶赫。叶赫贝勒清佳努和杨佳努被明军计杀后,清佳努子布寨、杨佳努子纳林布禄,分别袭为叶赫贝勒,元气日渐恢复,军力日益强盛。万历十六年(1588年)三月,李成梁率兵攻打叶赫布寨和纳林布禄,遭到叶赫东城与西城的贝勒和部民坚决抵抗。李成梁下令发炮摧毁他们外城的城墙,放火烧了他们的粮窖。经过这次打击,共“斩首五百五十四颗,得获马、器以七八百计”。叶赫罹受重难,死伤惨重,城中老少,昼夜号泣。

  由上可以看出,李成梁守辽期间,一个拳头遏制蒙古,另一个拳头打击海西,都取得了重大胜利。经过以上三次重大军事打击,海西女真遭到重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1.9.2007 18:37:11 | 只看该作者
                                                          成梁守辽(4):义犬救主 努尔哈赤族兴
李成梁第一次镇辽22年,大仗打了十次,每一次,当辽东告捷之时,朝廷内上自阁部,下到督抚,升官荫子,增俸受赏,盛宴歌舞,弹冠相庆。《明史·李成梁传》记载:“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

  第二次,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年已76岁的李成梁,重任辽东总兵。他又守辽8年。李成梁以宽甸六堡孤悬难守为由,建议放弃,把居民全部迁徙到内地。老百姓恋家不肯走,李成梁就派大军驱迫,死者狼藉;还有一部分辽民逃入建州。

  李成梁93岁卒。他的弟弟李成材,做过辽东的参将。他的五个儿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都是在辽东或西北战场成长为总兵官,其中李如柏、李如桢后来都做过辽东总兵。另外四个儿子如梓、如梧、如桂、如楠,也都做到参将。《辽左闻见录》记载:李成梁的家院“附郭十余里,编户鳞次,树色障天,不见城郭。妓者至二千人,以香囊数十缀于系袜带,而贯以珠宝,一带之费,至三四十金,数十步外,即香气袭人,穷奢极丽”。

  这里要说明的是,李成梁和努尔哈赤家族可能有某种特殊的关系。相传努尔哈赤青年时曾到李成梁麾下,后跟随李成梁到京师,因而出现“义犬救主”、“乌鸦护驾”和“大青马”的故事。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娶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女为妾,还生了儿子。所以当时流传“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的民谣。以上传说缺乏史料确证,但是可以肯定李成梁同努尔哈赤家族彼此熟悉和了解。

    李成梁遏制蒙古、打击海西,并纵容建州、放弃六堡的结果,却出现了新的历史变局,就是局中之局。

  李成梁镇辽前后长达30年,立有大功,封伯建坊。他的战功、他的过失、他的骄纵以及他同努尔哈赤家族的关系,恰恰为建州女真发展铺平了道路,从而出现一个新的变局,就是局中之局。这既是李成梁所万万没有想到的,也是万历帝所万万没有想到的。

  李成梁守辽的策略,用一只拳头打蒙古,一只拳头打海西――给满洲的兴起提供了空间。

  所以,人们应该用第三只眼睛看历史,就是从对立两面的夹缝中,去观看、去分析已经隐藏并可能出现的问题。满洲努尔哈赤就是从历史的夹缝中走上政治舞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1.9.2007 21:13:21 | 只看该作者
书真是好像比他讲得精彩得多,总认为他讲的没有王力群和易中天精彩,讲得太死了,没有生气,可是文字真是另外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20:3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