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6266|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梦]全集及人物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0.8.2007 11:3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诗人林黛玉--孤独中的得与失(极品的小资女人!)

不可否认,在《红楼梦》中,凝聚着作者美好理想寄托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林黛玉。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以她清灵卓异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特质,在精神生活领域被人倍加赞叹、敬仰,在世俗生活领域又使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是成就林黛玉性格特质的主要方面。林黛玉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成与败,也都与她的孤独境遇有关。从黛玉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读者可以窥见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一种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得以产生和保持的孤独环境,以及作者意识到这种理想人格绝不可能在现实中得到保全而感到的深重悲哀。

  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那种理想人格,是体现在林黛玉性格深处的“独立自由、天真率直”,是未被那个时代的世俗力量所扭曲的自然人格。从作者描绘的黛玉的成长环境中,读者可以看到,成就黛玉这种“理想人格”的,是她的生存环境:孤独无依。作者为世外仙姝的存在安排了一个残酷的理想环境:丧失所有直系亲属,寄人篱下,孤独多病。从接受当时的世俗教育的角度来说,在黛玉的身边,形成了一个教育的真空。正是这个教育的真空,成就和保持了黛玉的自然人格。也正是这个教育的真空,形成和加固了黛玉的悲剧性格,使她终生都被摒弃在世俗的幸福之外。

  因孤独无依而形成教育真空,是林黛玉和薛宝钗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的关键所在。第40回在贾府家宴上行酒令的时候,林黛玉当着贾母、王夫人等人的面,脱口说出两句《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对于当时的贵族少女来说,这可以说是相当严重的失态。第42回宝钗就此郑重向黛玉提出警告。由于这段话对论证本文的观点至为重要,乃不避烦难,引录如下:

  宝钗见他羞得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兄弟都在一起,都懒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识字的倒好……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从宝钗的坦白中,读者可以看到:正是由于家长教导的有无和对家庭的责任感的缺失与否,使得幼年时同样聪慧过人、天真烂漫的钗、黛,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分道扬镳,一个朝向世俗的世界发展,一个朝向精神的世界深入。第42回之后的黛玉,经宝钗指教之后,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回归世俗世界的倾向。这就使读者心有余悸地想到:假如黛玉身边一直有一个“负责任”的直系女性亲属(男性亲属很少进入内庭,对女儿的影响力很小)――母亲或者姐姐,大观园中还能够产生这么一位晶莹剔透、遗世独立的世外仙姝吗?

  因孤独无依而形成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是林黛玉区别于史湘云的关键所在。湘云虽也自幼失去父母,但她的身后毕竟还有强大的史府。第22回湘云因生宝玉、黛玉的气,赌气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干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可以说,湘云能够保持豪爽坦荡的个性,与她背后的那个史府还是很有关系的。林黛玉在贾府的痛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她能赌气说“走”吗?她能走到哪里去?她只有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走人诗词的文字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泣诉自己的凄苦愁怨。

  孤独无依而又体弱多病,使林黛玉可以更大限度地逃避俗务,拥有相对自由的个人情感空间。这样她才有充裕的时间体味感情并凝聚人诗。在诗中,连爱情的感受也可以自由地表达(题帕三首)。”

  “独立自由、天真率直”的理想人格,具体到那个时代的一个深闺少女身上,很大程度上,主要通过她在追求恋爱、婚姻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正是由于这种不容于那个时代的理想人格的存在,导致林黛玉在恋爱的道路上只能收获爱情而丧失婚姻。

  从成就爱情的方面来说,孤独无依的生存状态,为黛玉的爱情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心境。因为没有直系亲属的指教与监护,黛玉才得以与宝玉忘形地亲呢,相对自由地发展他们之间的爱情。第19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场景,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宝黛之间天真无邪的亲呢无忌(薛姨妈入住潇湘馆后,此种情景当永不会再有)。

  孤独无依的生存状态,拉近了宝黛之间的心理距离。宝玉自命是黛玉的“保护神”,时时关心黛玉的身体,处处引人称赞黛玉的才华。一般来说,男人会爱上让自己产生强大感的女人。每次来到贾府都有一群史府仆人护送、自身又生性豪爽的湘云让他敬畏,如对好友,是共同淘气的伙伴。母兄俱在身边的宝钗本来年龄就长于他,又处处以教导人的姿态自居,她的所做所为只能得到贾府长者和所有与她的爱情无关的人的欣赏与拥戴,同时又只能增加她和宝玉之间的心灵距离。而黛玉呢?孤独无依的黛玉屡屡感觉自己受到了宝玉的“欺负”。她受“欺负”的感觉并不是所来无因。比较而言,宝钗有母兄,湘云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史府。宝玉就是想对她们轻薄,也会产生不自觉的顾及与犹疑。为什么只有林妹妹可以任由他亲昵呢?读者往往只看到宝黛的两小无猜、亲密无间,却忽视了宝玉潜意识中的另一重心理根由:林妹妹是无家可归的,无论他怎么对待她,也不会因此造成任何过于麻烦的后果。黛玉屡次与宝玉斗气,以眼泪来捍卫自己作为一个女孩子的尊严,并不完全是出于初恋期情人之间情绪的“阴晴无定”,黛玉受“欺负”的感觉是对的,她在宝玉心中失去了妙龄少女高不可攀的尊严。但她的失去是有补偿的:她得到了宝玉深沉诚挚的爱情。

  从丧失婚姻的角度来说,正是孤独无依的生存状态、世俗教育的缺失,使成长到青年初期的黛玉一步步失欢于家长,在这些能够左右宝玉婚姻的人面前丧失人选的资格。第42回之前,黛玉在与宝钗的争锋之中,屡屡当众有失态和失言的表现,这些都应该被贾母王夫人等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第54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可以说是针对黛玉在第40回中的失言而发出的严厉的指责。王夫人峻责金钏“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第30回),痛恨模样肖似黛玉的晴雯的“狂样儿”(第74回),流露出压抑在心头的对黛玉的“轻狂”表现的严重不满。

  黛玉进入青年初期不久就结束了生命。或许作者不知该怎样描写婚后的黛玉?她应该是不容许宝玉的博爱的。这一点可以和王熙风的命运相互参照。当时的妇德要求王熙风与尤二姐、秋桐、鲍二家的等和平共处。嫉妒、独霸丈夫,是熙风一桩显著的罪恶:张华事件是贾府被抄的导火索之一。无论如何,读者都很难想象黛玉婚后如何与袭人、晴雯(假如不遭难早死的话)、也许还有紫鹃(按照熙风与平儿所代表的当时的惯例)平分宝玉。何况尤二姐、秋桐之类的人还会随时出现。

  要想不违背黛玉的性格逻辑,又不损害黛玉轻灵美好的艺术形象,作者只有安排黛玉早死,不进入当时的婚姻生活。在孤独环境中成长,又匆匆在孤独环境中凋谢,是世外仙姝的唯一来路和去路。大观园中的世外仙姝的动人形象,只能产生于孤独无依、寄人篱下、体弱多病的生存状况,只能维持在青年初期、嫁人之前,这是生活于那个时代中的作者的最清醒的认识和最彻底的无奈。

林黛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美丽的名字。也几乎就是一个弱女怨妇的代名词。现在的女人对于这个名字也是比较受用的,如果能被冠以黛玉之称呼的女人,从本质上说这个女人是一个比较有女人味的女人。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林黛玉确实是一个中国怨女的典型,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个比较小资的女人。但是这个小资女人的气氛是有点悲了一点,悲得让别人误认为她是一个在困苦中挣扎的女人,其实,林黛玉才是真正的小资女人,她的生活比现在的任何一个小资女人都富有小资意境,小资情调,她的精神生活比现在的小资女人都要浪漫,并且浪漫的很出彩。小资女人的概念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模糊的,也许它只是从现在女人的生活情调上,觉得这个女人不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发愁,并且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或者较强的经济实力。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人加入到小资的行列。这样的女人可以不爱国,可以崇洋媚外,可以在丈夫的怀里撒娇,可以在酒吧里泡上一个下午或者一整天,可以很随便地在商场里转悠半天连一分钱也不用花,过足了瘾很快活地回家。

林黛玉的小资情调与现在的小资女人相比,可能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罢了,如果林黛玉生活在现在的条件下,也许早已是美女香车的满街转悠,也不会那样的孤独,一腔的怨愤无处诉说的时候,完全可以在网上倾诉衷肠,而不至于独自一人手执花锄,悲悲凄凄地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了。林黛玉是一个比较有浪漫思想的女人,比较崇尚自由的女人,在那种“女人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而偷偷地看《西厢记》确实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并且达到了一种如痴如醉的程度,这种思想搁在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十足的琼瑶迷。

林黛玉有一个很好的一面,就是爱哭。这虽然与现在的小资情调的人有点不太合辙。但,哭是一种感情的释放,也是女人征服男人的最后一招,这一招不管放到什么年代,国内国外,都是比较灵验的。有一句话说:“生活不相信眼泪”可能是不相信男人的眼泪,如果女人真的哭起来,男人在眼泪横飞的感染下,一不小心就会开了后门。现在,生活是不相信男人的眼泪,至于女人的眼泪还是比较相信的,何况是像林黛玉这样的女人呢?如果你是女人,觉得这句话不对的话,只能说明你不善于运用自己的眼泪。

在这个情人泛滥的年代,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梦中情人。林黛玉确实是一个好情人,她可以在你的面前经常使一些小性子,把你的胃口吊得酸酸的,使你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有的人说:“林黛玉不适合做老婆,但绝对是一个好情人!”现在的男人找老婆都是比较实惠的,最起码你得有工作,可以精打细算,在操持家务上是一个能手,再一点就是对自己的男人不要太专政了。如果你整天哭哭啼啼的,还不把人家烦死呀!

所以,从某些方面来看,林黛玉确实够小资的了,但是,由于年代的差别,有些地方让我们看起来不大顺眼。如果现在的女人想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资的话,不妨从林黛玉的身上再学两招,增加一些可人的味道。

1_55-4-50_200112108933.jpg (66.14 KB, 下载次数: 49)

1_55-4-50_200112108933.jpg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30.8.2007 11:35:30 | 只看该作者

再说妙玉――碎裂

曾经有一段时间像是著了魔似的迷恋於某些碎裂的事物,碎裂的瓷偶、碎裂的镜子、碎裂的图像、碎裂的音符、碎裂的回忆、爱情、家族,大约是在我第三十三次复习红楼梦的时候,那时我甚至幻想自己身上继承了荣宁二府花落与人亡的乡愁。於是,在那个强说愁的年代,也不清楚是碎裂的意识牵连碎裂的红楼,还是碎裂的红楼牵连碎裂的意识,一种关於情绪的东西无可救药地卷入了那个碎裂的大观园。

  在风月情爱中徘徊,在命运桎梏中挣扎,尽管她们大多数在最後都成了这碎裂梦境中的悲剧人物,然而在她们对未来的渴慕与追寻中,或由情感,或为生存,揉塑、交织成了各种性格,固执、炽烈却又如此温柔。从黛玉的多愁多病,到宝钗的贤德有容、湘云的灿烂爽朗、妙玉的冷霜绝傲、迎春的庸儒随和、惜春的孤僻、袭人的柔顺诚厚、李纨的端庄淡寡、探春、凤姐、平儿的灵活练达,睛雯、鸳鸯、紫鹃的执著不驯,既便园内大大小小的婆子、奶妈、丫头、小厮、夫人、老爷,甚至来自田亩的刘姥姥,皆无一不是依循著自己所抉择的性情,在这属於生命的无奈、踬绊中谋求著属於自己最大的幸福,也许终究事与愿违,然而一种关於生命的的态度却出乎意料地真切而令人动容。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原是欲在槛外世界寻求一份超脱自得的,却仍难逃俗念的纠葛;原是聪明绝顶的女孩,却也参不透自己命运的飘摇,这多少是有些矛盾的吧!虽然全书中对妙玉的著墨并不是那么样的多,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主观的感觉上,妙玉的性格却是所有人物中最复杂的,而结局也是最悲惨的。

  终身履践洁净的她,一只成窑茶杯只因沾了刘姥姥的嘴便弃置不用,像这样一个屏绝尘俗的人却落得遭盗匪强掳玷污的下场,原本已经是够嘲讽的了,却还不免流言口舌之讥,说她是暗通贼人,甘愿受辱,一个洁净孤傲的女孩便蒙受了如此的污名而亡。也许不若黛玉、睛雯一般有那么一整个章回来描写她们临终时的凄侧惨楚,而只是在贾环与几个混赖子弟的闲谈笑弄中轻易带过,但其中所夹杂的这许多不甘心却是无以言述的沉重异常。

  而在她的情感世界里一样是充满了矛盾与纠结,也许是由於礼教条规,或是由於她自尊孤寡的心理,她努力克制自己对宝玉那似有若无的情感,却还是不禁走火入魔。尤以她这样古怪的个性更容易落人口实,说她是凡心大动,为宝玉害了相思病,这其中的确是有些道理的,只是一个原在栊翠庵这样清灵潜修之所的空门女子,偶然触动了庵外天地一阵撩人心悲的秋声弦音,总是会引起一些内在的、淡忘的关於情感和欲望的东西吧!即使是收心摄魂这么样的压抑自己而不愿去面对,那些属於本质的……

  我想大多数读过红楼梦的人应该都不大会喜欢像妙玉这样的角色吧!但也许是一种情感上的投映隔著错落的时空,感觉我们俩人似乎都陷入於自以为是的一种相同波频的孤寂之中, 承受著碎裂的灵体与思绪,以为自己是足够坚强的尽管对於自己的那块碎片却又不清楚是怜爱、憎怨、恐惧,还是持有某种伤怀,使尽力气地逃避。也许一个在心灵上追求清心寡欲的人,毕竟还是无法摆脱部分悬系於人的欲念吧!不管是如何的聪明。一心想逃离什么却反而愈加靠近,越益远离人群找寻孤独,却越益感受到内心一点微燃的热切与渴望。於是两相交杂之下,外加一些先天承袭而来的因子拼凑出了她这样碎裂的性格,彷佛透过黛玉、宝钗、惜春、李纨、睛雯、岫烟。……。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一些类似的裂片,和潜藏在她心底的那一分对人世、对爱的情感恰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即使她永远不愿承认这分情感,或者也并没有那个机会去承认吧!就在她临死之前,虽然它的肉体已遭玷辱,但是我想在心灵上她所追求的依旧是那她所一心向往的。也许她同宝玉一样都是在精神上背负著十字架的人吧!只是宝玉所扛载的是世间所有赋有生命的热烈情感,而妙玉所为的则是一种自己也无法理解的遥迢的忧愁和冰冷的温柔,或者什么叫不出的。……

  於是她静静地在她的隆翠庵里,观望著园内的男男女女们,偶尔足涉槛内,随即便轻巧地滑出,以为自己可以置身纷扰尘世之外,然而一丝情感上的妄念竟是如此难以断绝,不论置身何处,始终在这梦魇的一角。随著贾府的衰颓,一朝春尽,枯叶摇落,园内的女孩相继离散沦亡,而她最後仍是难免凋零,似乎一切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便已注定了。

  从天空碎裂的一角开始,先是大荒山巅一个远古的神话;接著青埂峰上一阵淡淡的叹息;三生石畔一段今生的恩缘;攘攘人世一回来生的红尘,穿过垂花门下,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栊翠庵、紫菱洲、秋爽斋、藕香榭、稻香村……,情感漫无边际地游走,持续吞噬著些什么,直到冷月葬下花魂,泪水流尽人间的悲欢离含和无数碎裂的结局,究竟是报答了灵河岸旁的露水之滋? 在回归天上的世界之後,所有的记忆竟似梦幻一般的不切确,而碎裂的情感愈显……渺渺茫茫。

10669161502003329529603082.jpg (53.48 KB, 下载次数: 33)

1066916150200332952960308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30.8.2007 11:37:14 | 只看该作者

我看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在曹雪芹的笔下,她们个个都是悲剧人物,隶属于太虚幻境的“薄命司”。然而作为我们普通百姓看,她们个个都是千金小姐、少奶奶,锦衣玉食,娇生惯养,怎么能算得上悲、称得上薄命呢?她们从来不知生活无着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吃了上顿没下顿是什么感觉?现在我们极大多人所苦苦追求、努力奋斗的不正是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吗?所以她们的痛苦基本上都是来自精神上的痛苦。
  我们知道,红楼第一号女主角,林黛玉才貌双全,由于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居外祖母家中。自觉寄人篱下,常常敏感多疑,使性弄气,显得心胸狭窄。很多看过《红楼梦》的人或多或少认为她的悲剧是她本身的性格悲剧。我们在为她痛惜的同时不禁要想,如果她家庭不是那样,如果她的性格好一点,会不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看另一个人物――
  史湘云,比林黛玉更惨,好歹林黛玉的父母亡于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她也算享受过亲生父母的疼爱。而史湘云,“襁褓之间父母违”,虽然由叔叔监护,但自幼却在荣府长大。我们不知道她的叔叔婶婶是否对她好,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她在荣府里渡过的是一段难忘的、快乐的童年。每次看她到贾府来的欣喜雀跃的样子,可以想象她多么羡慕天天在外祖母身边的林黛玉呀。从中看出,史湘云比林黛玉更容易满足,对待生活更加乐观。她生性直爽,纯真善良,“英豪开阔,从未将儿女私情萦结心上”。身为女性,却有着男儿气概。她几乎集中了林黛玉才貌出众的长处,而又没有林黛玉的性格孤僻的弱点,但结果又是如何呢?“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说明性格也不能决定命运。
  那么,还有什么能让她们摆脱哀运?金钱?权力?地位?
  贾元春身为贵妃,行动起居就有一大堆太监、宫女侍候。《红楼梦》通过省亲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她的尊贵的身份。但她每天忧心忡忡,常言道“伴君好伴虎”,唯恐不小心得罪皇帝,眨眼之间,招来杀身之祸,灭族之灾。她的安全不是个人的安危,是维系着一个大家族的安危。她每天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精神极度压抑,如何让她健康快乐地生活?看她省亲时的所言所行,哪里是来享受天伦之乐,分明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她“一手拉着祖母的手,一手拉着母亲的手”,满眼含泪,欲语又止,虽然家庭正处于轰轰烈烈,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但也是“水满则溢,月幸则亏”,所以她却口口声声说,“今虽富贵已极,总不及田园之家,能享受天伦之乐”。我们难道还不能窥见她在深宫过的是什么日子?因此她的早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人们说,作为一个女人,最高的地位就是皇后,所谓“母仪天下”,为天下女人之楷模。贾元春作为贵妃,其地位与皇后仅一步之差,她尚且如此,更何况别人?
  薛宝钗,作为皇商之独女,出生于“珍珠似土金如铁”的豪富家庭,从小严格教育,其身心修养达到封建淑女的标准,可谓品学既优,才貌双全,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作为一个女人,已经无可挑剔地成为女人中的精品。所以贾府里的人都喜欢她,这是公众选择的结果,在爱情和婚姻中,她和贾宝玉先有和尚道士的预言,后有贾府家长们的赏识,再有家庭的经济后盾,她本身的才貌也直接吸引着贾宝玉,肌肤丰莹,面如满月,勿用置疑,这是一个富贵的面相。然而她却爱上了贾宝玉,也可能她仅仅爱上的是贾宝玉的家庭,这无疑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
  封建时代的女人,对于婚姻的选择是人生的最最重要的转变。“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三从四德”规范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个人的地位和命运完全掌握在一个又一个男人手里:父――夫――子。婚姻对于女人,关系着她大半生的幸福。素有理性和冷静著称的薛宝钗,为什么不好好思考一下:贾宝玉作为丈夫,他能承担她的一生吗?或许她也思考过,但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母亲已经答应了,明知不妥,也不肯多说,因为说了就是不贤不孝,就不是淑女了。把这样一个虚名,看得比一生的幸福还重要,就这样把自己当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牺牲品,葬送在封建意识的泥潭里。这就是薛宝钗,也就是当时的女人共同的悲剧。这个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薛宝钗的所有才情美貌,只能为这个悲剧增加更沉重的砝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30.8.2007 11:38:07 | 只看该作者
也许以上几位女性的悲剧命运是因为她们的才情容貌过于出色而招致天嫉红颜,那么,紧紧追随“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李纨的命运又能好到哪里去?
  李纨春青丧偶,“心如死灰槁木”。注意,这个“死灰槁木”不是她的本意,她的生命是旺盛的,看看她在组织诗社时的积极参与,出谋筹划,自荐撑坛,其热情比姑娘们更甚,简直就是换了一个人,但等到贾母一到,她便噤若寒蝉,“尽挪到下边去了”,可见封建礼教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它封杀了李纨作为一个鲜活的女性的青春热血,让她不得不低调处理自己和那个家庭的一切关系,终日抱着几近海市蜃楼般的希望,等待着襁褓中的儿子慢慢长大,建立功名。李纨的一生就是这样在漫长的煎熬中渡过。等到她终于如愿以偿了,她的生命之花已经枯萎了,“似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她的悲剧与才情无关,与容貌无关,也与性格无关。
  另一个对自己低调处理的是贾迎春,她庶出的身份,温和甚至软弱的性格,在各种公开的场合中,从不抛头露面、争强好胜,她处处小心地保护自己,她对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幻想。她随遇而安、逆来顺受,顺从命运的安排,然而她却遇上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中山狼”。孙绍祖的野蛮、粗俗、强悍,正好是兔子一般软弱无能的贾迎春的克星。人们可能会说,这是她运气差,刚刚碰上了这样一个混人。其实不然,请听听作为“钟鸣鼎食”的贾家,对自己的亲骨肉惨遭虐待是怎样说的吧――
  “我也知道那个人不好,但因有她的亲老子作主,也不好说什么。” 这是贾母――迎春那个极爱孙女的亲祖母说的。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娘家人能怎么样呢?只好看她自己的命罢了”。这是王夫人说的。
  听听,多么冷漠无情的语言!
  女人的命不值钱,没有人站出来为她伸张正义,大家都碍着脸面,不敢管。或者认为女人的这种命运也是很正常的,“是她自己的命不好”,好象孙绍祖是她自己寻来的。一个活生生的少女的生命,就这样在大家的漠视旁观中消失了。
  悲乎?!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说的是贾府四小姐贾惜春。她人未出家心先出家,她冷言冷语,冷心冷面。她一心向佛,总以为只有佛门净地才能给她带来安详和宁静,“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按说,她已经真正做到无欲无求,六根清静了,但悲剧照样不会放过她,只要看看馒头庵的尼姑是怎么的人,水月庵的小尼姑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就知道迎接她的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普天之下,哪有什么清静乐土!如果说,当初她还有一丝寄托的话,那么出家之后,她连这一点寄托都没有了,等待她只能是更大的绝望和痛苦。
  再看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妙玉,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在俗世,她与惜春正好相反。她的出家是被迫的:“曾为权势不容,小的时候买了许多替身,都不中用,倒底是姑娘自己亲自入了佛门才罢”。这样的一位女性,她怎么甘心一辈子做尼姑呢?也许由于身份和环境的关系,她对男女间的情爱比别人更热烈,也更压抑,这可以从她对贾宝玉的态度上看出来:她为了让贾宝玉去喝茶,故意叫上薛宝钗和林黛玉,让宝玉自己跟了来,不请而请。她刻意给薛、林二人用奇珍古玩喝茶,却给贾宝玉喝自己的绿玉斗。一个有着洁癖的尼姑,却给一个世俗的男子喝自己的茶杯,简直不可思议!冰雪聪明的薛林二人岂能不知?所以当大雪天她们想要栊翠庵的红梅花时,却叫宝玉去,而且还不许跟上旁人。这简直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灼灼开放的红梅花不正是象征着少女妙玉的灿烂青春吗?
  作为一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人,却牢牢记着红尘公子贾宝玉的生日,还忘不了寄上一张书简“遥叩芳辰”。如此曲折、隐晦而又热烈的表白不正好说明了她内心炽热的爱的欲望吗?妙玉,生活在一个灵肉分离、人性扭曲的压抑环境中,她的“走火入魔”应该是必然的结局。

秦可卿此人是红楼中神秘人物,死因不明,有人说是与公公贾珍乱伦被丫鬟窥破羞惧自尽.更多人索隐她的死是不是关乎一场政治斗争宫廷阴谋.更重要的是宝玉神游太虚是在她的屋子里,事实上她是宝玉的梦交对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30.8.2007 11:39:52 | 只看该作者
王熙凤一个不同凡响的女人,她信奉强者生存的道理,她嫁到贾家,既没有象迎春一样受丈夫的欺凌、公婆的虐待。而且还让丈夫怕她,让公婆,特别是贾府中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喜欢她、宠爱她,这已经令她在贾府的少奶奶中鹤立鸡群了。看看堂堂宁国府当家少奶奶尤氏,在贾母面前总是放不开手脚,诚惶诚恐的样子,哪能象凤姐那般挥洒自如,谈笑风生?能做到这样的,除了贾母特别宠爱的视为命根的宝玉之外,别人都不行。

  凤姐还拥有出色的管理才能,一个乱糟糟的宁国府就被她治理得“威令并施,十分齐整”。她不学习李纨的处世之道,靠忍让和自我压抑来博得家长的好感和众人的敬重,当然这在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王熙凤以进为守、主动出击的人生态度,使她成为名符其实的女强人,并因此也赢得了自己在贾府中无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她还是薄命司里的人物,那么,她的悲剧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

  其实,王熙凤做事多有顾忌,在“变生不测凤姐吃醋”这一章里,明明是贾琏不对,背着她乱搞女人,还公然带到家里来,商议着如何对付她这个正牌夫人。她自然生气,按现在的逻辑,不闹上公堂,不砸个稀巴烂,似乎不会罢休。然而,王熙凤虽然也闹了,但她闹得心虚,她跑到贾母跟前还得撒慌:“才刚我家去换衣服,听见里面有人说话,吓得我不敢进去,在窗户下听了听,原来是琏二爷和鲍二家的商议,说我厉害,要给我吃毒药,治死我,好把平儿扶了正。”贾母听了信以为真:“这还了得?混帐东西……”试问,凤姐为什么要撒谎?以凤姐平时对贾琏的态度,决不会听到有人和贾琏说话就吓着她。她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贾母她的老公在搞婚外恋,请老祖宗为她支持公道?不能说!因为在那时男人的荒淫无度是正常的,贾母说得轻巧,“小孩儿家年轻,馋嘴猫似的,哪里保得住不这样?从小儿人人都打这么过。”一句话,就把贾琏的罪孽轻描淡写了。所以王熙凤的吵闹反倒显得无理,是醋坛子,是不温柔不贤良的女人。请听贾母指责邢夫人对老公一味的忍让时说:“你这贤慧也太过了……”这说明主动替自己的老公纳妾,“温柔让夫”是一种贤慧的表现。故有第二天李纨责备她:“你们看看,昨天谁的不是多?”凤姐居然也回避,伶俐如她也心中发虚,不敢接口。

  这本是一个颠倒黑白的社会,可悲的还在人们认同并习惯于这样的是非不分。所以,王熙凤虽然强悍,也是无力与这样的社会习惯相抗衡的。她竭力抵制的男子特权,如一夫多妻,最终只能为她自己留下祸根,她成了杀害尤二姐的凶手。她甚至为了显示自己贤良,主动把平儿收在房里。所以收房,其实是公开承认男主人可以占有女奴。实质上是害了平儿,因为平儿除了侍候凤姐之外,还要被贾琏性奴役。充其量她也只是一个通房大丫头的名份,她和贾琏一年中也到不了一次,还要被凤姐掂几篇。要知道通房丫头的身份,只要看看生了一子一女的赵姨娘(姨娘身份应比通房大丫头高得多)过的是什么日子,就能知道以后等待她的岁月。而且凤姐对她反多了一份醋意,她的日子反比以前难为。所以,凤姐此举,只便宜了贾琏。

  凤姐的一生,是用行为反抗男权的一生,是想冲出男人的束缚,走向女性自由的一生,但就算她取得了局部的成功,却触在更大的蛛网上,那是一张她无法冲破的社会制度织成的巨网。几千年的传统道德要求只是对女性的束缚和奴役。所以,凤姐的奋斗是孤独的,凤姐的追求是失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30.8.2007 11:4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30.8.2007 11:42:19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里有一个好像不太起眼的角色,贾府三小姐贾探春,她在贾府里,开始一直是默默无闻,随着众姐妹的出场走走过场,说话行事总是轮不上她,有出类拔萃的林妹妹和宝姐姐、史妹妹,基本上没有她的份,她只不过是“元迎探惜”即“原应叹息”中的一个环节,但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却在《红楼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她庶出的身份使她对人生一直保持清醒的态度,多年的冷眼旁观使她看清了贾府内部的昏暗,也使她对这个旧家庭失去了最后的梦想,她不象薛宝钗,全身心依附于这个家庭,把自己的一生和这个家庭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也不象林黛玉,一旦对它失去了希望,就痛不欲生,无法生存下去;她批评迎春的回避现实的做法;她有感林妹妹:“林姐姐这么一个聪明人,怎么想不开呢?”她有一个糟糕透顶的生母,一个人人厌恶的亲兄弟,她一个人内心的悲凉是无处诉说的。她有着远大的志向,“但凡我是一个男人,早出去了,立一番事业,自有我的道理。”她不屑于大家庭内部的你争我斗,看似温情脉脉的表面,却“象乌鸡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她虽然安于现实,但那只是蓄势待发,总不忘积极改变。她是善于创新的人,在大观园建成并入住后,众姐妹百无聊赖之时,她却想出来要建一个诗社:佳人聚会,诗词歌赋,花团锦簇、桃李生色,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难怪要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大观园因有繁花似锦的场面,《红楼梦》更会多精彩纷呈的篇章。
  探春不喜欢拘泥于平庸,她的卧室三大间房子不曾间隔,“素喜朗阔”,桌上只放一盆高洁清雅的水仙花和笔墨等物,衬托着她胸襟的开阔,志向的远大,情趣的高雅。
  在凤姐病重、不能理家之时,偌大一个贾府,顿时显得十分的惶恐不安,连空气中都弥漫了浮燥的气息。由谁来主持家政呢?正宗的贾家四大小姐,也就是剩下她一个人了。她果然不负众望,一上来就思路清晰、条理明确、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兴利除夙弊”,一整套开源节流的好办法,博得凤姐大声喝彩。如果放在现代,她绝对是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总经理的好人选。可是,这那个时代背景里,她能有什么样的好命运呢?贾元春贵为皇妃,还不是一样有苦无处诉嘛,贾迎春随遇而安,仍然过不了苦难婚姻的坎,贾惜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但凡有人的地方,怎会没有勾心斗角呢?她逃得了贾府,逃得出纷争的世界吗?
  然而,我为贾探春最后的命运而赞叹,是因为她终于摆脱了封建礼教对于女人的束缚。她远嫁番帮,那种残酷的妻妾制度,她的庶出的身份将不再是她心中的难言之痛,凤姐曾说“如今有一种轻浮人,多会为庶出而不要的。”正应了那句话:“不知哪一个没福的,为挑正庶而误了,也不知哪个有福的,不为挑正庶而得了去?”
  是的,得到她是一种幸福,而她也需要一个完全没有封建意识的男人,让她的才情美貌、秉性气度,象一棵独立特放的杏花,开得象霞光一样夺目和灿烂。她是报春的花,是《红楼梦》众女子中归宿最好的一个。
  曹雪芹重彩浓绘的薛、林二人,虽然她们的出类拔萃赢得世人的公认,但在我的眼中,她们或过于孤芳自赏,或沉绵于世俗泥潭,远没有一个贾探春给人以希望、以勇气,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另一番天地中……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但不能否认,几千年来,这种文明没有糟粕吗?不该有所摒弃吗?《红楼梦》中这么多不能不说是优秀的女子为什么惨遭凋零?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何等惨痛的场面!在封建礼教的扼杀下,不管是才情非凡,别样心肠,统统没有出路,那根本不是一个女人生存的社会,那是一个吃女人血而又吃得堂皇之至的社会。覆巢之下,夷有完卵?
  贾探春,是曹雪芹宠爱你,还是命运宠爱你?总之,我为你喝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30.8.2007 11:4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30.8.2007 11:43:53 | 只看该作者
巧姐亦算金陵十二钗之正册,实在让人匪夷思浅。怎么说这十二个女性乃是堂堂金陵全省十二个冠首之女子,巧姐无论是什么角度都无法与其他女性相比,她甚至连一个三等丫环的出场率还要低,真个一个月朦胧人朦胧。本来不想写她,但一来十二钗提及了十一,还是一位不提好象也不对,但又不知从何处去写她,还笑君点了名要看怎么写巧姐,正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算是对准了穴位,点了我的命脉了。
  曹雪芹对他的十二钗正册人物,每人都有至少一部的独立的篇章,唯独对这个巧姐在前八十回没有。《红楼梦》是曹公未完之璧,想必在后三十回中当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可惜不能看见了。现今我们只能在残稿中寻找蛛丝马迹。
  从太虚幻境的册子中看到:在一荒村野店,有一个美人在里面纺织。判词写道:“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红楼梦》歌云:“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那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看得出,畿语和曲子预示着巧姐的命运:劫后余生,逢凶化吉,并在乡村过着耕织纺布的生活。这其中,刘姥姥起了拯救巧姐的关键作用。巧姐获救之后又花落何方呢?曹公草蛇灰线,早就伏笔于千里之外: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府正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在一次大观园的家宴之后,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和巧姐交换了一对果品,佛手和柚子。佛手:指点迷津之意。柚,柚子本是一种落叶乔木上的果实,又叫文旦,味酸甜。这里“柚”指姻缘。预示着巧姐将落于“荒村野店”,嫁于板儿为妻。一个候门千金、大家闺秀,就这样成了“草民”。
  可悲?可贺?
  贾巧姐作为贾琏和凤姐之女,她的爷爷是当今赫赫的荣国公,她的外公是金陵节度使之弟,她的母亲是荣国府威重令行的当家二奶奶,谁敢得罪呀?然而,巧姐在幼年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呵护,她的奶妈竟敢拧她――琏二奶奶的独生女儿以泄怒气,可见凤姐儿的不得人心。也许这个奶妈将在贾府溃败之时,落井下石,报复于巧姐也未可知。当然,这仅仅是我的猜测。以贾琏之好色,终日在外游荡,不务正业;凤姐之贪财,一心“机关算尽”,绞尽脑汁,他们对女儿的关爱实在少之又少。在前八十回中,作为父亲的贾琏对这个女儿从不过问,视有似无。由此推想,巧姐的童年该是多么孤单。她对豪门生活会有怎么样的感情?会完全摈弃尘世财色,过一个纯洁而又简单生活的自由人生?
  也许归隐乡村是曹雪芹的理想生活。他借秦可卿之口嘱凤姐贾家后事,若有一天家庭遭变故,子孙退下来在田庄里读书,做一个养性怡情的田园人。但我们不禁要问,子孙读书为什么?难道就是为读书而读书吗?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是没有的。《红楼梦》中也写到性情人物,如冯渊,一个年青公子,读书玩乐,过得虽不十分富裕,但也丰衣足食,家里呼奴唤婢的,可他连一个自己看上的女子都娶不到,反而为此命丧黄泉。还有一个石呆子,并不惹人是非,因为收藏了十把古扇,从此祸起萧墙,惨遭权贵的迫害,家破人亡。再就是此书的重要人物甄士隐,一位家境殷实、与世无争、乐善好施的乡绅,也并没有得罪任何人,相反对新贵贾雨村还有知遇之恩、救济之情,但贾雨村有没有知恩图报呢?没有,相反,在他投靠贾府之后反而恩将仇报,使恩人之女英莲(应怜)落入呆霸王薛蟠之手,日后惨遭荼毒。够了,这些足以说明与世无争、洁身自好、隐居田园的读书人也不能逃脱人世的悲欢离合。
  巧姐落入乡村以后,有没有从此远离是非、过着清静怡人的生活?《红楼梦》正面是无法找到的,但我们不妨可以借看一下其他乡村的女人。象青儿的妈,男人没本事挣钱养家,只会在家抱怨,生活的重担会压在巧姐的身上,她要承受官僚、地主、男权等多重压迫,还要承受贫困的煎熬,为了生计,渐渐把她变成贾宝玉所痛恨的一样:出嫁前是一颗宝珠,嫁了人以后就没有了宝气,是颗死珠了,再后来竟是鱼眼睛了。好象那个抱着小兄弟的二丫头,(虽然只点缀了几笔,但足以让人过目不忘)在贾宝玉眼中还是一颗宝珠,一旦嫁了人,成了某某家的,就是死珠或者鱼珠了。以后的巧姐说不定还要涎着脸皮向她尚在京中的富贵亲戚告贷呢,如果真被逼到那种境地,那巧姐心中的悲哀一定会远远大于刘姥姥。
  然而,曹雪芹的心愿肯定不愿巧姐落到这般地步,否则他的“留余庆”岂不空话?也许他心目中的巧姐应该在乡村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30.8.2007 11:44:56 | 只看该作者
最爱红楼

红楼.jpg (40.41 KB, 下载次数: 40)

红楼.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18:1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