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vanhc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7.8.2007 12:48:35 | 只看该作者

20《胡雪岩全传》

《胡雪岩全传》
    经商要学胡雪岩

    生意人的范本

    经世致用的处世运筹学

    中国财经小说经典著作

    从商必读经典名作运筹学

    "古有先秦陶朱公,近有晚清胡雪岩。"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的地位,堪与中国古代"商圣"陶朱公范蠡相媲美,后人誉之为"亚商圣"。胡雪岩是中国晚清第一大豪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银行开展金融业务往来的人;第一个获清廷特赐二品顶戴、赏黄马褂、准紫禁城骑马的殊荣。

    "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胡雪岩由钱庄起家,设典当,倒生丝,以金融为龙头;贩军火、筹军饷、借洋款、办船厂,层层托靠,坐收渔利;周旋于官府势力、江湖漕帮、洋商买办、三教九流之间;他生逢乱世,结缘权贵,纳粟助赈,左右逢源;从而大富大贵、大红大紫,天下无人能比!高阳的《胡雪岩全传》从多方面介绍了胡雪岩这个"红顶商人"在官场、人际、处事、情感、商场、谋略等方面的处世为人之道。全书内容丰富,故事翔实,是一本难得的珍藏本。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晚清一大奇人。通过台湾小说家高阳的《胡雪岩全传》一书,胡雪岩重新浮出历史的水面,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和偶像。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里,在一个消费主义成为主流的时代里,在一个疯狂地攫取金钱的时代里,在一个不择一切手段以达到目的的时代里,胡雪岩成了一座开采不尽的宝藏。

    --青年作家 余杰  

    《胡雪岩全传》系台湾名作家高阳先生的代表作,分《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三卷,写尽红顶商人胡雪岩浮浮沉沉的一生。高阳先生精通考据,其历史小说卷帙浩繁,笔下总有被历史的宏大叙事遮蔽了的另一面;最难得的是先生学养甚佳,笔体贴着历史,有温情,又有恕意。

    --青年作家 安雅  

    《胡雪岩全传》是台湾著名作家高阳先生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胡雪岩一生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了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广阔历史背景下,胡雪岩由商而官,亦官亦商,暴起暴落的历史画面。该书问世后,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中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影响,许多外国读者对此书也产生了兴趣,他们不懂中文就请中国朋友讲给他们听,目的是想从《胡雪岩全传》中学习经商的技巧。

    --《青年必读书手册》  

    三叹胡雪岩

    高阳先生在穷其10年之力写作煌煌大著《胡雪岩全传》期间,曾屡生感慨。其中,高先生自认为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胡雪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当英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导致工业革命后,手工业之将没落只是时间的问题。胡雪岩非见不及此,但为了维持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他不愿改弦易辙,亦不甘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雄厚的经济力量之下,因而在垄断与反垄断的斗争中孤军奋斗,导致周转不灵的困境。胡雪岩是不折不扣的我国第一代民族资本家,如果在现在,这位经营奇才一定会获得政府的支持,但当时的当政者无此种意识。所以,胡雪岩的失败,可以说是时代的悲剧。

    第二,胡雪岩失败后,虽然万贯家财一散而空,但他态度光明磊落,不愧为"杭铁头"。看到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经济犯罪事件,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从胡雪岩身上记取若干警惕与感化。

    第三,胡雪岩是李鸿章与左宗棠争夺政治权力、争议发展路线下的牺牲者。从事投资,要看投资环境,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政治稳定。

    高阳先生不愧为学界巨擘,其对传奇人物胡雪岩的感慨可谓沉雄有力,读来令人低徊。可能也正是有了这份人文的关爱浸润于先生的笔墨,高先生的《胡雪岩全传》才和胡雪岩本人一样,对芸芸众生充满了不尽的魅力。

    我辈不才,乃胡雪岩徽籍同乡。自幼受乡人熏陶,对胡雪岩心生仰慕。后又求学,及至参加工作,其间曾遍读胡雪岩各种手札、日记,也曾游历其发迹腾达之地杭州以及他一手缔造的"江南药府"胡庆余堂。由于这种经历,再捧读高阳先生的倾力之作,也不禁浮想联翩。于是效高阳先生之颦,也做"三叹"胡雪岩。

    一叹胡雪岩屡屡被人误读。近来有关胡雪岩的书籍可谓比比皆是,但论笔力与境界,与高阳先生都不能相提并论。这些书中有些以胡雪岩为噱头,利用其红顶商人、 "财神"的声名虚张声势,牟取钱财。在这些书中,说胡雪岩一掷千金、声色犬马的多,说其艰辛创业、勤勉做事的少;谈胡雪岩贿赂开道、官商勾结的多,谈其高超的用人、敏锐的市场直觉的少。更有纠结于皮毛之见,胡说八道的所谓胡雪岩考证、外传、秘闻的,读之简直有如吞食苍蝇。可怜胡雪岩一生何其坦荡,身后竟在众多无聊之士的口水中浮沉。

    二叹胡雪岩的经营衣钵"戒欺"思想仍然在"江南药府"胡庆余堂发扬光大。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胡雪岩一生开过无数钱庄、当铺,也曾做过军火生意,但让胡雪岩最投入、最花心血的事业就算是胡庆余堂了。胡雪岩秉承"医者,是乃仁术"的治厂方针,于光绪四年胡庆余堂立业之时立下"戒欺匾"。匾文如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尽管今天的胡庆余堂已是年产值数亿元的大公司,但这块"戒欺匾"仍然高悬在其总经理的办公室里。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要知道自胡雪岩破产之后,胡庆余堂的归属曾经几度变更,先是被清皇属文煜所强占,接着在战火中沉浮,后又被改造成国有企业。直到如今,胡庆余堂仍然恪守胡雪岩的经营之道,想来胡雪岩在九泉之下,也可以无憾矣。

    三叹胡雪岩尽管屡屡被误读,但关注胡雪岩的人也日益趋多。"胡雪岩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热起来。这不仅表现在越来越多的有关胡雪岩的书籍面世,也表现在其他更多实质性的方面。气势恢弘的胡雪岩故居已在杭州元宝街建起,并对海内外游客开放。杭州胡庆余堂药业公司在其"大胡庆余堂"发展战略里,也把弘扬胡雪岩文化列为一个重要的部分。近年来,胡庆余堂已在杭州河坊街建起包括国药号、中药博物馆、药膳馆等古建筑,里面陈列了很多珍贵的胡雪岩墨宝、手迹。据称,这家百年老店还拟组建全国性的学术组织---胡雪岩研究会。果真如此,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胡雪岩就会向我们靠近。 ?佚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7.8.2007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21《飘》

《飘》
    美国南北战争的腥风血雨中绽放的爱情经典之花

    漫步在郝思嘉震撼人心的旅程上,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人的生存状态。

    人生必读百部名著之一

    美国20世纪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

    1937年获普利策文学奖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是仅仅写了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她惟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这部长达1000页的巨著震撼了美国。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这部美国内战时期的罗曼史便打破了所有的出版记录。其发行量达到2500万册,被译成27种语言,而且至今仍是最畅销的小说。1937年,小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更使它名扬天下的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乱世佳人》一举夺得10项奥斯卡大奖,并成为电影史上经典名片之首。

    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情节跌宕起伏,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尽管美国文坛一直有意贬低《飘》的文学价值,评论家们认为米切尔怀念南方蓄奴制,但历经50年而畅销不衰的事实表明,它虽然未能进入文学经典的殿堂,却走进了千百万读者的心。

    在美国小说家的第一本小说中,本书无疑是相当出色的一本,也是最好的小说之一。《飘》绝对不是伟大的小说,不过,美国读者已经好久没有尝到叙事精彩的丰盛飨宴了。

    --《纽约时报》  

    玛格丽特·米切尔穷尽心力地描绘了《飘》中古旧的南方气息,农奴时代的社会场景--她的一生只有这一部长篇巨著,但这部书已经足够她留名千古!

    --《世界文学史》  

    小说里美丽的南国,雾气弥漫,阳光灿烂,以丰厚的物质打底,人们的容貌与欲望同时得到精心雕塑,繁复细致,温柔优雅,而生活则糜烂奢华。充满生机的土地,积累了太多记忆与经验,一代代发酵、腐化,最终瓦解。《飘》,简单的动作,不知道为何有这样复杂的笔画,也许因为幼时的记忆,一见这个字,脑子里就现出郝思嘉树下的剪影。有风,有热烈的火烧云,都是极易消逝的。魅力生成在那里,和那里的光彩一起闪耀,又和灰烬一起散落在那里。此后,再没有别的地方能上演这一段光阴与天堂的故事。

    --青年作家 小米  

    如果可以逝去

    留恋地翻动最后几张书页,斜阳投落进屋里的光芒在那些字句间活泼地跳跃。夏末微凉的风轻轻掠过耳际随即牵起窗帘的一角,荡着、荡着……

    《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逝。美国南北战争的硝烟袅袅飘去,那些人物间的悲欢纠葛也渐渐淡去,可总有一些情愫是会如风一般萦萦回绕、恋恋不舍而去的,漂浮在心田之上,浮托在脑海之中,几经品咂,历久弥新。

    (一)

    追逝爱情,这总是一个不会老去,近乎永恒的主题。年轻的美利坚国土上那次最惨重的战争给她构筑了最宏伟的舞台背景,而无疑,思嘉这位迷人的南方姑娘成为最耀眼的主人公。

    思嘉和希礼的爱情一开始,不知道那能不能算做爱情。她是真正爱希礼的么?她一直没有意识到:希礼的爱她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思嘉只是一尾披带华丽鳞片的鱼儿,水中激起的流畅波纹让她自负于自己的美丽。希礼是水畔卓尔不群的百合。思嘉仰着头,透过水影看见他圣洁脱凡的样子,便以为这就是爱了。她爱他那种浑厚悦耳的声音,却从没意识到这样的声音曾经怎样评论过萨克雷、狄更斯,怎样唱着欧洲古老的音乐,吟哦着优美的诗句;她爱他那棕色深邃的眸子,却从来望不见那里面饥渴地憧憬着怎样一个充满和谐和宁静的斑斓国度;她爱他颀长俊逸的身姿,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否承担得起自己火一样汹涌炽烈的激情;她尤其爱那在阳光下银盔样闪亮的金色头发和希腊式明朗的面庞,然而,当硝烟漫卷,当"完美"变得支离破碎,那样的光彩是注定会褪去的,注定会成为随"the goodold day"逝去的绝响的祭歌。

    思嘉和希礼的爱情贯穿了整部作品,如影随形般拉动着情节的发展,然而这却不能称之为线索。思嘉是永远望着前方的,天性使她不会沉溺于过去、安于平静。在陶乐,她可以无忧无虑耍弄着漂亮姑娘的小手腕,成为舞会上众人瞩目的焦点;在亚特兰大,她如鱼得水地经营着锯木厂养活自己和陶乐;重回陶乐,面临着母亲这根精神支柱的倒塌,她可以牺牲白皙的手掌,推犁耕作,她像一个勇敢的攀岩者紧紧攀住岩壁一样紧紧攫住变化的脉搏一起跳跃。这个时候,当思嘉已经不再是那个得到爱情就可以满足而是在现实中奋争的时候,她没有意识到,希礼已经早早退出了她华丽的舞台,被抛弃在了某一个时间的某一个角落里,他们的所谓爱情成为了思嘉身上惟一一成不变的东西,成为她得到真爱的桎梏。

    郝思嘉和查理的婚姻是一场荒唐的婚礼。一个多么荒谬的孩子,在幼稚的爱面前将自己廉价处理。她对查理是那种连"厌恶"都算不上的或者说是不屑于的,却和他结婚生子,也难怪思嘉不喜欢小卫德。赌气的代价是让自己失去希礼后又失去了青春。生活对思嘉还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小卫德的哭声在不断提醒她:那不是一场梦。或者说:她还要继续生活在梦魇中。

    思嘉的前两次婚姻都那么不可思议地发生了,她一步步走了过来。得到,失去,渴望,诅咒,挣扎,串起这一切的人才刚刚正式出场。

    大巧不工,大音稀声。真正受到震撼的时候,人往往会趋于沉默。读到瑞德,脑子不再飞快地旋转,再也不是旁观的身份而是全身心陶醉于其中紧紧追随,一气呵成地读下去,酣畅淋漓。他的出场预示着一个个高潮的来临,注定要掩去希礼大半的光芒,却使思嘉的形象更加血肉丰盈。

    倘若把思嘉比做一只齿轮,她张牙舞爪地伸展出每一个显得格格不入主流的锯齿,那么瑞德是与她契合的最完美的同类的齿轮。这种契合不仅给那些锯齿以归宿,而且使那些锯齿因之成为有光彩的艺术品。是谁将思嘉从守寡的抑郁中拽拖出来?是谁一而再再而三地纵容着思嘉的娇纵和无理取闹?是谁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从容淡定地摆平一切?

    如果说是对希礼的爱让思嘉内心野性的种子开始萌发,那么,真正让这些诱人、有吸引力的种子蓬勃的是瑞德。瑞德才是思嘉真正的依靠和归属。瑞德那么耐心地等待着思嘉长大,而思嘉那么无知愚蠢地等待着希礼长大。金钱不曾让瑞德失望,而思嘉却让瑞德绝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7.8.2007 12:49:27 | 只看该作者

2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生活的教科书

    执著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人格的展现

    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20世纪30年代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激励了无数人的杰作,自问世以来60多年长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该书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外,还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著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人格,其形象超越时空,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数代人的心弦。

      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人们爱不释手的读物,仅在前苏联,这部作品就以61种文字印刷了600多次,发行量达3000多万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给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保尔身上所体现出的对人生的追求、执着的拼搏奉献精神以及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对乌克兰千百万工厂和集体农庄的青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乌克兰在与中央会议派、彼得留拉匪徒、德国和波兰的占领军的战斗中,在极度复杂和紧张的战斗环境之中,曾锻炼出几千几百个出众的柯察金型的英雄。

    --彼得洛夫斯基  

    俗话说,猫有九条命。文学作品也应该有几种魂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少有三种:第一种,革命者的革命信念和革命行动。第二种,情爱,这是永恒的,不会消失的。保尔对冬妮亚、对丽达的爱,对爱的理念,小说里都有动人的表述。这使作品魅力永存。第三种,与苦难和厄运抗争,战胜生命。这点更没有过时。

    --著名作家 梁晓声  

    如果按我的阅读顺序来谈我的喜爱,在我青年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且不说它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如何鲜明、生动、丰满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仅是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就影响了多少人的生活。

    --著名作家 黎汝青  

    被俄罗斯--苏联文学乳汁喂大的我们这一代读者头脑中,不可磨灭地印着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他那段关于"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的名言,当年几乎无人不会背诵……

    --青年作家 哈米  

    相会在有水的地方

    近几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连年畅销,稳踞不同排行榜,在老师和家长推荐给孩子们的书目里,在年轻人私下的谈论中,在出版社红红火火、稳中有升的印数上,《钢铁》的主流读物地位始终稳稳当当、不可动摇。是什么引发了不同时代同种规模的群众性阅读?现代图书市场品种繁多,读者可选择的余地相当之大,又是什么导致了一本上一代人读过的旧书的再度风光,难道是"怀旧"使然?如果是,为什么出版社借势新出的同类旧书就没有这么火爆,甚至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问题还是要回到这部书本身。我做过调查,《钢铁》的学生读者在回答有关"阅读动因"的询问时,常常选择"老师或家长推荐"这一条,但是老师和家长--或是笼统称为"别人"--推荐的图书肯定不止这一本,为什么被动接受阅读信息的人能够如此顺利而快捷地转变成主动阅读者呢?原因在于这本书确实有它独特而吸引人的地方。有趣的是,当问及"别人为什么推荐"时,答案一般是谈些比较宏大的理由:希望学会坚韧、顽强,能吃苦耐劳,等等,相当多的人们还提及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书中为主人公留下的那段闪光名言。可一旦问及"为什么喜欢"时,答案发生了十分感性而微妙的变化:它的艺术性、可读性,如此等等。最重要的地方,依年龄不同或直接或间接都提到了,那就是保尔和冬妮亚之间发生的故事,从相爱到割舍,都浪漫出一种力度:好起来,在小河边晒太阳同坐一辈子还嫌不够,坏起来扭头就走,多一眼都不看。是什么让他们爱得如此清澈,没有一点污染?

    说句实话,这部书在中国之所以一向能得到广大年轻读者的青睐,确实是由于充盈在前半部里的关于成长的苦难和青涩又真实的爱情。在文学中没有爱情的时代," 冬妮亚"这三个字以它所特有的充满异国情调而又神秘温婉的意象搭配,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心灵,可以说,那时的"冬妮亚"就是"爱情"的代名词,"爱情" 在读者心中随着少女冬妮亚的出现而滋长并辉煌一时,像冬日里一颗火烫而又幽闭倨傲的孤星;又随着成年以后与保尔恩断情绝的冬妮亚,以别样的批评宣传模式在当年的读者心中泛起一样无望的涟漪--正是那样的时代暗合了美学意义上悲越凄绝的爱情,给了那一特定时代的年轻人一种"欲爱不能"的精神洗礼,从而深味了爱的崇高与难觅。

    尽管这样的结局是凝重的,但第一代阅读《钢铁》的青年读者还是无比幸运地找到了可以现学现用的浪漫蓝本。他们当然无法忘却这样一本为其人生发展带来重大启迪的好书……

    新的旅行开始了,叛逆的一方是新的孩子。你不曾看到他们脸上迸出的欣喜吗?那是一种从被允许阅读的文本中有了意外发现的会心的愉悦,因为他们年轻,还有足够的热情自己庆贺自己。当然你也许会世故地笑笑说:"总有那么一天……"

    是啊,地老天荒,只有主流和叛逆,一直那么相安无事地旅行下去。 ?(米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7.8.2007 12:49:51 | 只看该作者

23《西游记》

《西游记》                                          
    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阅读的童话

    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

    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独特风采的杰作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世界神话传奇经典著作

    胡适开列的最低限度必读书

    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问世以后,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它的故事和人物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尤为青少年所着迷,成为儿童的"恩物"。建国后,仅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印了近300万部。各种翻印本、删节本、改编本更是无法统计。历代评论家对《西游记》都有极高评价。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

    --清代学者 张书绅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鲁迅  

    《西游记》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

    --北大教授 白化文  

    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 艾登堡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法国大百科全书》  

    似庄而谐的神魔小说

    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西游记》要算是最驳杂的一部书。它糅合进了佛、道、儒三家之言,对这样一部神魔小说,要想做出比较确切的、与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书过程以及作为小说情节主体的唐僧取经故事的演变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这中间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这个本来是弘扬佛法的故事怎样会加入道教的内容,又怎样蜕变为富有文学魅力、情趣的小说,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说中的地位,相当于《三国演义》之于历史演义小说。

    神魔小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叫做出身传,另一个部分叫做灵应传或降妖传。《西游记》的结构也是这样。它的前七回,介绍孙悟空的出身;其余九十三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出身传中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坚强的孙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藐视腐朽无能的天宫统治者,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正像有人所说的,"如果没有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规模巨大的、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大闹天宫的情节不可能想像得那样大胆,孙悟空作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样光彩夺目。"

    西天取经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西游记》把二者巧妙地联系和结合起来。它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袁世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7.8.2007 12:50:15 | 只看该作者

24《呐喊》

《呐喊》
    一声来自黑暗社会的呐喊

    一个于无声处响起的惊雷

    一部中国人自警必读的教科书

    一部认识中国人、剖析中国人的经典

    一部毛泽东反复阅读、终身珍爱的圣书

    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榜首

    影响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

    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

    在《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呐喊》高踞榜首,为世纪之冠。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日记》、《孔已己》、《阿Q正传》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由于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本书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_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我建议:读点哲学,读点鲁迅。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毛泽东  

    他会把最简单的言语调动得迭宕多姿,永远新鲜,永远清晰,永远软中透硬,永远厉害而不粗鄙。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纳在一两千字里,像块玲珑的瘦石,而有手榴弹的作用。

    --著名作家 老舍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10多篇小说的形式几乎篇篇出新,而这些新形式又无不给青年人以极大的影响。

    --著名作家 茅盾  

    他不只是作为文学家仅仅出现在我们的语言课本上的,而是作为思想家横亘在我们民族多灾多难又是世纪动荡和变革的历史坐标系上。他的《呐喊》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文学的章法和技巧,更是精神和心灵的滋养。

    --著名作家 肖复兴  

    忆鲁迅先生

    这些年来我没有忘记过鲁迅。在我困苦的时候,在我绝望的时候,在我感到疲乏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这个瘦小的老人,我常常记起他那些含着强烈的爱憎的文章,我特别记得:13年前的一个夜里我在殡仪馆中他灵前的情景……我站在灵前,望着他那慈祥的脸,我想着我个人从他那里得过的帮助和鼓励,我想着他那充满困苦和斗争的一生,我想着他对青年的热爱,我想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关切和对未来中国的期望,我想着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华北、阴云在中国天空扩大的时候离开我们,我不能够相信在我眼前的就是死……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像立誓愿似地对着那慈祥的面颜说:"你像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连我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辉,你像一颗永不殒落的巨星,在暗夜里我也见到你的光芒。中国青年不会辜负你的爱和你的期望,我也不应当辜负你。你会活下去,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中国青年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的确,这些年来他的慈祥的笑脸和他在棺盖下沉睡似的面颜就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记忆。在困苦中、在绝望中,我每一想到那灵前的情景,我又找到了新的力量和勇气。对我来说,他的一生便是一个鼓舞的源泉,犹如他的书是我的一个指路者一样。没有他的《呐喊》和《彷徨》,我也许不会写出小说。

    又是过去的事了,那是更早的事。1926年8月我第一次来北京考大学,住在北河沿一家同兴公寓。我在北京患病,没有进考场,在公寓里住了半个月就走了。在北京我只有两三个偶尔来闲谈的朋友,半个月中间始终陪伴我的就是一本《呐喊》。我早就读过了它,我在成都就读过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和别的几篇小说。我并不是一次就读懂了它们,我是慢慢地学会了爱好它们的。这一次我更有机会熟读它们。在这苦闷寂寞的公寓生活中,正是他的小说安慰了我这个失望的孩子的心。我第一次感到了、相信了艺术的力量。以后的几年中间,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呐喊》,我带着它走过好些地方,我至今还能够背出《伤逝》中的几段文字。我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学到了一点驾驭文字的方法。现在想到我曾经写过好几本小说的事,我就不得不感激这第一个使我明白应该怎样驾驭文字的人。拿我这点微小不足道的成绩来说,我实在不能称为他的学生。但是墙边一棵小草的生长,也靠着太阳的恩泽。鲁迅先生原是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不,他不止是一个太阳,有时他还是一棵大树,就像眼前的树木一样,给我挡住了风沙,他也曾给无数的年青人挡住了风沙。

    他,我们大家敬爱的鲁迅先生,已经去世13年了。每个人想起他,都会立刻想到他的道理和他的文章。这是他的每个读者、每个研究者永远记住、永远敬爱的。他的作品已经成了中国人民的宝物。这些用不着我来提说了。 ?(巴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7.8.2007 12:50:59 | 只看该作者

25《小王子》

25《小王子》

    《小王子》
    一本值得你一生阅读并去体会的书

    一则关于生命与生活、爱与责任的寓言

    爱、力量、热诚的真谛所在

    20世纪50年代世界10部杰出文学作品之一

    《林肯传》的作者卡尔·桑 德堡最喜爱的书之一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下葬时指定的三本书之一

    世纪之交,法国人举办了一次20世纪最佳法语图书评选活动。出乎人们意料,最终脱颖而出摘得桂冠的是飞行员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初版于1943年的哲理童话《小王子》,一本区区数万字、不过百余页的小书。

    《小王子》是一本与《圣经》同样畅销的世界名著,在全球范围内被翻译成42种文字。1993出版50周年时,法国政府以其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肖像发行50元钱券纪念他。很多近代有名的作家均认为自己在写作上受这本书的影响很大。

    喜欢《小王子》,好像不需要理由,只要你曾经有过这样的快乐和不快乐,这样的执著或是放弃。无论你是孩子、大人,无论你的教育程度、职业、性别和国籍如何,阅读这本书,你一样可以会心微笑;无论你的身份如何,你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读它;无论你的心情如何,你都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它,从小到大,从任何侧面,你都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这是一本值得你一生阅读并去体会的书!

    我说《小王子》是一部天才之作,说的完全是我自己的真心感觉,与文学专家们的评论无关。我甚至要说,它是一个奇迹。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此平易近人,从内容到形式都几近于完美,却不落丝毫斧凿痕迹,宛若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

    --著名哲学家 周国平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所有的大人也都再也变不回孩子,所以他们只有阅读《小王子》这样的童话。所有关于人类的美好的感情:梦想、美丽、善良、理想、忧伤、希望……这里都有;所有关于大人们的执拗、固执、贪婪、任性……那些失却了本真的生活乐趣的大人们的言行,都在这里得到反思--不是沉甸甸地足以把人压垮甚至逼疯的"生存还是死亡"式的反思,而是一种安慰、一种自嘲、一种真正的"心灵鸡汤"--不像真正的鸡汤那么油腻,但营养比鸡汤丰富。

    --著名作家 默非  

    如同西藏的蓝天能够让人热泪盈眶、使人渴盼回到大自然的原初一样,《小王子》能让我们猛醒和震惊,带我们回到人性的原初。这真的是一个"纯粹人类的故事",细细读来,你就会为它深邃的思辩性和哲理性而着迷,《小王子》就是这么美好。--青年作家 田夏  

    遥远星球上的玫瑰

    如果命运暗示你注意一件事,你最好就去注意它,这样必定会有所收获。近来命运连续三次暗示我,要我注意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这本书。

    先是前段时间太太的一位朋友偕其加拿大男友罗伯特来访。面对书橱里的几百种世界文学经典作品,我问罗伯特最喜爱的是哪一种。他一排排仔细看过,最后抽出其中一本很薄的说:"This one,the LittlePrince!(就这本,《小王子》!)"口气肯定,不容置疑。他没选举世公认的名著,独独看中这本不足百页的小书,我当时有些暗暗惊讶。

    而后读到一篇纪念台湾女作家三毛去世十周年的文章。也许是因为三毛生前曾去过撒哈拉沙漠--小王子降落地球的地方,文中提到她平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像《小王子》里的那个孩子那样,到一颗遥远的小小星球上,孤独享受生命,独守一棵玫瑰花。

    再就是不久前,听法国文学专家金龙格先生说,前些天复旦大学教授、他的恩师林秀清女士溘然长逝。林女士终身未婚,膝下无嗣,留给世界的是几十种法国文学作品中译本,我案头上的《小王子》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对圣埃克苏佩里,我并不陌生,几年前曾约马振骋先生译过他的《空军飞行员》。早就耳闻圣氏的《小王子》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可多年来自己就像书中讥讽的点灯人那样,整天忙于一些"正经事",居然就没想到从头到尾好好读一遍。如今命运已经给了我三次暗示,我要是再不读,很有可能会辜负命运的期待,永远错过它!

    聪明的小王子为了寻找快乐,离开了自己的小小星球和星球上惟一的一朵玫瑰花,去探访其他的星球。他遇到了国王,国王治下没有任何臣民,却任命他为司法大臣,审判小王子自己;他遇到了自负者,自负者恳求他双手对拍,为自己见到世上最美也最聪明的人而欢呼;他还遇上了点灯人和学者……最后,小王子降落于撒哈拉沙漠,来到地球上,遇到了一只狐狸……

    这虽然是一部童话,却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在童话前面的题辞中,作者把本书献给一位成年人。童话里所包含的诗意、情感和想像力是那么动人,虽经文字转换,依然时时可以触及读者的内心,不需要理性概括,也不需要教化训导,人类的智慧像星辰一样闪烁,如玫瑰一般吐露芬芳。

    不知道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世上的国王、自负者、酒鬼、商人、点灯人和学者,还有所有其他成年人,有谁真正明白孩子的智慧,因而不再那么狂妄、偏执和贪婪?(佚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7.8.2007 12:51:27 | 只看该作者

26《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中医药物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

    天下第一药典

    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独特风采

    影响中国的经典著作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医药书

    《本草纲目》为明代著名本草学家、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此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

    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中国科学技术史》  

    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部药书,它为我国中药学和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著名医药学家 薛克翘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是现今研究中药的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

    --《药理学总论》  

    《本草纲目》中的水

    读《本草纲目》就是读李时珍,因为这和读其他书籍不同,你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些文字,打开书页就能感受到一股善意,这个名为李时珍的长者一直活在这本书中,他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和我们说话,我经常被他的语言所折服,常常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多么有味啊,不仅仅是药味,同时充满着文学的意味和做人的品味。

    李时珍说药,有时娓娓道来,有时平平直说,有时富于诗意,有时又如戏剧。使你觉得他不是在说药,而是在说变化多端的世事,在说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说一物降一物的妙理。生病的人读着这样的文字,渐渐减轻了自己的病痛;没病的人看到他的文字,就像欣赏到一篇篇美文,至少我是这样。真不应该仅仅将《本草纲目》看成一本药书,他教人养身,也教人如何看待大自然,同时教人养德养心。

    人生在世,怎能不读这样的美文?如果有人没有读过李时珍,请看我特地为您从《本草纲目》中做的摘录,仅仅是水的一部分,就足以见到他的智慧之美了。

    李时珍说--

    "露水。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在道旁万物上沾濡而成的,味甘,性平,无毒。秋露水禀承夜晚的肃杀之气,宜用来煎润肺的药,调和治疥、癣、虫癞的各种散剂。

    "腊雪。凡是花都是五瓣,雪花却是六瓣,六是阴数。冬至后第三戌为腊。腊前的雪,很宜于菜麦生长,又可以冻死蝗虫卵。腊雪,瓶装密封后放在阴凉处,数十年不会坏。用腊雪水浸过的五谷和种子,则耐旱而不生虫;洒在桌几和床席上,则苍蝇、蚊子自己就飞走了;浸泡过的各种果实,不蛀虫,难道不也是除蝗虫的效验吗?春天的雪有虫,水也易败坏,所以不收取。

    "夏冰。冰是太阴之精。水性很像土,能变柔为刚,这就是所说的物极必反。味甘,性大寒,无毒。宋徽宗吃冰太多,伤了脾胃,御医治疗没有效果,便召杨介去诊治,杨介用大理中丸。徽宗知道后说,服了多次了。杨介说,皇上的病,因吃冰太多而得,臣因此用冰来煎此药,是为治致病原因。徽宗服后,果然痊愈。"

    瞧,是不是很有意思?在他的书里,满世界都是药,药草、药木、药石、药谷、药兽、药水等等,甚至于人的部分,诸如牙齿头发也可做药。在他的书里,药物各有属性,有毒,无毒。若得当,有毒也是好药,不当,则无毒也伤身体。由此可见,服用是否得当,与做人一样,也是有正道、邪道之分的,而正道、邪道全在于一个恰当,关键能不能去患。至于上面所说的水的变化,更使人看到大千世界不可穷测之理。

    希望这短短的摘录能够激起您了解这位智者的兴趣。(姚育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7.8.2007 12:51:53 | 只看该作者

27《昆虫记》

《昆虫记》
    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

    一个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

    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这是一部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法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影响世界的经典著作

    19世纪末,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捧出一部《昆虫记》,世界响起了一片赞叹之声。没有哪个昆虫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文学修养,没有哪个文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熔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将昆虫世界化做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达尔文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书中描写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而且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他不去做解剖和分类的工夫,却用了观察与试验的方法,实地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之不可思议的神妙与愚蒙。我们看了小说戏剧中所描写的同类的运命,受得深切的铭感,现在见了昆虫界的这些悲喜剧,仿佛是听说远亲--的确是很远的远亲--的消息,正是一样迫切的动心,令人想起种种事情来。

    --著名作家 周作人  

    在法国十八九世纪,热衷于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写成文学式著作的生物学家,多到不可胜数,何止法布尔一人。可是只有法布尔的《昆虫记》流传最久最广,这绝非偶然。原因就在于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甚至歌颂 微不足道的昆虫。这就是《昆虫记》充满人情味的理由。《昆虫记》充满对昆虫的爱,对微小生命的爱,所以使广大读者深受感动。

    --著名文学评论家 罗大冈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人们常说文学需要激情,科学需要冷静,但法布尔却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虫记》告诉我们,文学和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都需要激情和冷静,而在这二者之上的是需要真实和真诚。

    --著名作家 方敏  

    讴歌生命的诗篇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

    在中国,二三十年代?指20世纪--编者注 就曾经出版过多种法布尔的《昆虫记》的节译本,引发了当时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鲁迅曾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希望"科学家肯放低手眼,再看看文艺书"。周作人则对《昆虫记》更推崇一些,他说,读这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90年代末,中国读书界再度掀起"法布尔热",书市上几种《昆虫记》的摘译本、缩编本都大受欢迎。

    法布尔在其学术生涯中,始终面对两个方面的强大势力作战,一是传统中蒙昧的俗见与陋闻,二是所谓"科学"的僵硬与专制。对于俗见陋闻来说,法布尔的"科学观察"与"系统研究"无疑是照亮幽晦的一片光明。达尔文赞誉他为"罕见的观察家",他是当之无愧的。

    本世纪末,"生态危机"险象环生,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便成了全世界日益高涨的呼声。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对照当下蓬勃开展的生态运动,法布尔称得上是一位"先知"。在这样的情势下,《昆虫记》的生态学意义自然就更加凸显出来。

    《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鲁枢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7.8.2007 12:52:23 | 只看该作者

28《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
    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

    普罗大众表现"文学修养"的指针

    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广的著作之一

    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之一

    学院精英和文艺青年的必读经典之一

    今天,当我们重新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谁也不能否认她是空前绝后的。那种唯美,精致到只有中国文字才能表达,迷惘到只有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张爱玲用一眼就可以透彻人性的本质,所以她的《倾城之恋》中的人物没有爱,范柳原与白流苏不得不将情感一笔一笔地算清楚,他们急切地想要抓住一些实实在在的物质,用那些冰冷的奢华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与绝望。

     

    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写成甜美的歌,倾国倾城的美好传奇,在张爱玲笔下变得哀怨、凄绝。香港陷落的战火,成全了一场无奈的恋情。伴一弯冷月,笑吟吟的白流苏在万盏灯火的夜晚,听一曲苍凉的歌。这样的爱情是倾城之恋,但又是可悲的。原来在相爱之外有许多东西在主宰着爱情,反倒显得相爱是不足为道的。解读张爱玲的作品,我们无法不惊叹于她的才华,难怪,评论张爱玲的人最爱说的话就是:她是40年代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罂粟花。

    作为小说家,张爱玲确是一出发即踏上巅峰、一出手即成经典了。今天重读《倾城之恋》,把它放在"五四"以来任何一位"经典作家"的名著之林,只有"谁能企及"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逊色"的问题。

    --著名评论家 苏炜  

    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得如此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法。《倾城之恋》里充满了苍凉、抑郁而哀切的情调。这是一个怯懦的女儿,给家人逼急了才干出来的一个冒险的爱情故事。她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如泣如诉地响着,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读者的怜爱之心。

    --著名女作家 苏青  

    作者刻画了范柳原与白流苏的机智与伶俐,但终于否定了这些,说道:"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自私的女人。"而有些读者却停留于对柳原与流苏的俏皮话的玩味与赞赏,看不出就在这种看似斗智的俏皮话中也有着真的人性,有着抑制着的烦恼。

    --台湾作家 胡兰成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好的小说之一。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一对现时的男女,被命运掷骰般地掷到了一起,做成了夫妻。这是张爱玲的故事里,少有的圆满结局。

    --著名女作家 王安忆  

    躲在流苏背后的眼睛

    眼睛

    读《倾城之恋》,总能隐约感觉出一双眼睛,犀利的、灵动的躲在女主人公流苏背后的眼睛。我觉得,那是张爱玲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张爱玲在用心写作时,也即是在用眼睛说话。所以在《倾城之恋》中,即使她极少地描绘流苏的眼睛,而将较多的笔墨花在人物语言、心理等的刻画上,我仍然能够看到一种幽怨而锐利的眼神,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它是流苏的,也是张爱玲的。换句话说,流苏的一言一行,甚至情感世界,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即是作者本人在文学作品中的鲜活投射。比如写到流苏的娘家--那里真可谓是人员复杂,满是守旧的遗老遗少们:

    "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流苏交叉着胳膊,抱住她自己的颈项。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

    读到这里不禁使人联想到张爱玲的家:父亲性格乖戾,嗜毒成瘾;母亲独立反叛,向往西方。父母关系不和,最终离异。封建顽固的家庭处处透着腐朽、压抑,世态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哀伤深深地浸润了她年轻的心灵。她只有一个选择--出逃,脱离这个家庭。面前只有一道门槛,迈过去即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命运,正如她笔下的流苏一样。故而,在极大程度上作者自身的性格、才识和生活环境左右着她的作品的创作。用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即是"行为-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爱情

    什么是爱情?恐怕我们根本无法穷尽。有人说,为什么一定要穷尽呢?一千个人,也许就有一千种迥异的爱情,一千个不同的答案。但不变的是爱情在人们心中的那份神圣感,无论悲喜,无论苦乐,人们在乎她、争论她、体验她,这些足以显示她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于是我就在想,流苏与柳原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呢?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本爱情字典,但对爱情的定义是一条、两条还是更多呢?故事中的男女表面上看起来热络得很,实际上是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正如你躲我闪,不是因为心动后的害羞,而是出于彼此精明的算计。用书里的话来说,即是:"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

    流苏生活在一个压抑的、畸形的圈子里,对她来说,惟一的出路、最后的选择是离开。流苏大抵上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她会反抗,能够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可见是很有勇气的;然而流苏也是妥协的,因为最终她也不过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生活告诉她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假如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假如她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护,假如……也许,流苏就不必在面临男女问题时苦于计算而将一段可能是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得了她?

    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他给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

    这只是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流苏还是回到了柳原的身边,做他的情人,得到物质的富足,柳原则也得到了无需负责的"爱情"。两个同样自私而可悲的人终于在"爱情"的幌子下走到了一起。

    倾城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香港这场战争的爆发并非是一个偶然,但对于流苏与柳原之间的情感发展却是真的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似乎正是由于偶然的倾城造就了他们最终的"圆满"。他们抛开所有,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起来。面对死亡,瞬间的变化即可能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 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读到这里我隐约能感受到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如果可以把这叫做爱情的话,那么就算是吧!但我却总觉这更是一种悲哀,倘若没有战争,柳原和流苏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都不愿为了对方付出真心。或者说,他们都自信自己有资本、有能力、有心计,可以按着先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表面上看来是丰足的,而内心却是空白。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所以,我感觉这故事更像是童话,一个有着完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7.8.2007 12:52:50 | 只看该作者

29《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

    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仿佛一座宝山,你走了进去,总会发现你所喜欢的宝贝。

    影响世界的100本书之一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

    推荐的理想藏书

    影响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著作

    《一千零一夜》是在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沃土上孕育而成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的产物,这部文学名著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情节诡谲怪异,神幻莫测,优美动人,扣动着世界各国读者的心,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全书出场的人物形形色色,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一千零一夜》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部中古时期阿拉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其博大的内涵、高超的艺术,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料。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创作,都受到过它的启示。在歌舞、戏剧、影视等艺术领域,其影响同样广泛而深远。

    《一千零一夜》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它以绚丽多彩、曲折奇妙的故事,任意驰骋的想像和对人类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一千零一夜》仿佛一座宝山,你走了进去,总会发现你所喜欢的宝贝。虽然故事是一个长故事,但是我们若截头去尾,单单取中间包蕴着最小的一个故事来看,也觉得完整美妙,足以满意,这譬如一池澄净的水,酌取一勺,一样会尝到甘美的清味。

    --著名作家 叶圣陶  

    在民间文学的宏伟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这些故事极其完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陶醉于"美妙诱人的虚构",流畅自如的语句,表现了东方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

    --高尔基  

    我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之后,算是尝到故事体文艺的滋味了。

    --法国著名启蒙学者 伏尔泰  

    我希望上帝使我忘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节,以便再读一遍,重温书中乐趣。

    --著名作家 司汤达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流光溢彩,思想内涵广博深邃,是世界文学之苑中不可多得的奇葩,直到今天,仍以其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无数读者。

    --《世界文学史》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我国却有一个独特的称呼:《天方夜谭》。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时,它以民间文学的朴素身份却能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很早就在阿拉伯地区的民间口头流传,约在公元八九世纪之交出现了早期的手抄本,到了12世纪,埃及人首先使用了《一千零一夜》的书名,但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才基本定型。《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经产生,便广为流传,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就传到了欧洲。《一千零一夜》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世纪初,法国人加朗第一次把它译成法文出版,以后在欧洲出现了各种文字的转译本和新译本,一时掀起了"东方热"。

    《一千零一夜》的结构令人叫绝,这是一种将散珠用红线串起来的巧妙艺术构思:既山鲁佐德和山鲁亚尔的故事成为总体框架,然后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办法将二三百个故事嵌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英国作家乔叟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都从这种结构中得到启发。薄伽丘的《十日谈》用佛罗伦萨10个躲避瘟疫的青年男女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作为全书100个故事的楔子,这种巧妙的结构很明显地借鉴于《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描绘了中古时期阿拉伯地区广阔丰富的生活画面,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充分养料,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喜剧《终成眷属》中的"戒指认亲"、" 进宫治病"的故事显然来源于《一千零一夜》,而当代埃及戏剧家陶菲格·哈基姆的剧本《阿里巴巴》、《山鲁佐德》更是直接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中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构成了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但丁《神曲》中的形形色色的精灵,我们可以在《一千零一夜》中找到影子;看了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们立即会联想到《渔翁的故事》;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中出现的"飞毯"、"会飞的床单"、"神灯"等都明显来自于《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人物形象而生动,并运用对立与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征,山鲁佐德、辛伯达、白侯图、阿里巴巴等已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人人喜爱的形象。总之,《一千零一夜》以其博大的内涵、高超的艺术,哺育了一代代文学家们,创造出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名著,高尔基把它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 "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这样的评价是不过分的。它将永远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文周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0.11.2024 06:4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