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琴心剑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隋唐五代的另类历史:帝国的正午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17.6.2007 17:15:13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士廉<br /><br />高俭,字士廉,渤海修人。其祖父高岳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堂弟,封清河王,官至左仆射、太尉。其父高励,北齐乐安王,也曾任左仆射。北齐之后入周,不知何故竟没被周武帝与齐后主高纬一起杀掉。隋朝取代北周后还任过隋朝的洮州等四州刺史。史载,高士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与大文豪薛道衡等人结为忘年之交,为一时才俊。 <br />  <br /><br />隋炀帝大业年间,高士廉的妹妹嫁给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长孙无忌和一个女儿。长孙晟死后,高士廉把妹妹接回自己家中,并非常厚待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当时他发现年青的贵族子弟李世民异于常人,就把外甥女嫁给他,这位长孙氏就是后来的文德皇后。隋炀帝时,由于和高世廉逃亡到高丽的兵部尚书斛斯政关系密切,隋廷把他流放至交趾。萧铣称帝时,交趾太守丘和附梁,高士廉也随之降梁。萧铣被唐朝平灭后,高祖李渊因亲戚关系,命高士廉巡按岭南诸州。后来他升迁为雍州治中,而当时他的外甥女婿李世民为雍州牧。 <br /><br /><br />  <br />“玄武门之变”,高士廉与外甥长孙无忌并预密谋,他自己还亲率吏卒从监牢里释放囚犯,授以兵甲,组成临时的部队驰援李世民。贞观元年,提升为侍中。贞观十二年,以其佐命之功授申国公,拜尚书右仆射。 <br /><br /><br />  <br />高士廉为人谨慎缜密,表奏皇帝的草稿一概焚毁,不使左右知晓。贞观二十一年病死,时年七十二。 <br /><br /><br />  <br />当时太宗刚刚饮服“药石”(类似“五石散”的东西,当时认为既“壮阳”又“保健”,实际上是毒性很大的东西。多位贵族、皇帝因之而死),闻讯马上整装要亲临看视。高士廉的外甥长孙无忌急忙策马跪伏于半路迎接,痛哭陈说高士廉临终前切言皇上不要亲临,加之“饵石临丧”是医家大忌,劝了半天才把药性正发作的太宗皇帝劝回宫去。赠司徒,陪葬昭陵,谥曰文献。 <br /><br /><br />  <br />高士廉一家三代仆射(宰相),子为尚书、驸马,外甥为太尉,外甥女为皇后,一时无两。想想北齐皇族中他那些年不过四十就暴死的高家堂叔、堂兄弟们,高士廉一枝可谓是下场最好的。即使日后长孙无忌被诛,其子高履行也仅仅受牵连贬官而已。 <br /><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17.6.2007 17:21:34 | 只看该作者
夺槊陷阵智勇双全———鄂公尉迟敬德<br /><br />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行伍出身,隋炀帝大业本年,以官军身份四处讨“贼”,由于他勇武过人,获朝散大夫封号。刘武周在河间起事,武人惺惺相惜,以尉迟敬德为偏将,和宋金刚一起南侵,与唐朝争夺天下。<br /><br /><br />  <br />尉迟敬德一军深入关中,在夏县大破永安王李孝基军队,生俘李渊的重臣唐俭和独孤皇后的侄子独孤怀恩等一帮猛将亲戚,可谓战功赫赫,吓得唐高祖李渊不仅命李世民勒军前往,他自己也亲自到蒲津关督战。 <br /><br /><br />  <br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人中之龙的秦王李世民,大败宋金刚和尉迟敬德于介休,宋金刚亡命突厥,尉迟敬德率残兵固守城池。当时冷兵器时代,攻城最难,况且尉迟敬德勇智超人,介休城成为唐军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李世民派任城王李道宗和宇文士及前往城内劝降。隋末内乱,英雄各思良主,尉迟敬德确实是“知命”之人,便举城投降。李世民见这么赫赫有名的大将归降,大喜过望,宴席欢饮之间,封敬德为右一府统军,带着他进击割据东都洛阳的王世充。 <br /><br />  <br />由于战事胶着,互有胜负,“世上英雄本无主”的那些昔日勉强归降的将领纷纷叛逃,给唐军在心理上打击很大。没获李世民同意,唐军诸将就把尉迟敬德捆起来囚禁,他们怀疑这位猛将肯定会和其他人一样叛逸而去。 <br /><br /><br />  <br />李世民帐下屈突通、殷开山两位高级助手又劝言:“敬德初归国家,情意未附。此人勇健非常,又被囚禁,必生怨望,留之肯定生祸,请即杀之!”秦王李世民想都未想,随口答言:“我和你们想的完全不同。”马上派人把尉迟敬德放了,并引入卧内,只剩下他和这位勇武的将军两个人。 <br /><br />  <br />秦王拿出一大包金宝,说“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见意。我绝不会听信谗言杀害忠良。如果您真想离开,今以此物相资,以表我们一时共事之情。”李世民不是奸雄,一番话语肯定是出自肺腑。<br /><br /><br />  <br />尉迟敬德武人直肠,并未有什么一番剖解自己“报效”的丑表功之言。当天,跟从李世民一帮人在榆窠打猎,忽遇王世充率数万步骑,估计是想偷袭唐军,没想到半路上遇见秦王李世民这条“大鱼”。王世充帐下骁将单雄信率一队骑兵直冲李世民,说时迟那时快,快马名将,眼巴巴看着单雄信一丈八多长的大槊就要刺到。危急关头,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坠马,其徒众见领将滚落,冲势稍减。尉迟敬德把李世民挡于身后,缓缓后撤出包围圈。待李世民等人进入唐军人多的安全地带,尉迟敬德又率一队骑兵与王世充军队交代,大斗数合,王世充军大败,尉迟敬德生擒其大将一名,获排槊兵六千多人。 <br /><br /><br />  <br />李世民面对意气高扬归来的尉迟敬德,感慨言道:“上午我身边众人都说您肯定要叛逃,天诱我意,独保明之,所谓福善有征,只是没想到您报答得这么快!”大庭广众之下,特赐尉迟敬德一大柜金银。自此,恩遇日隆。 <br /><br /><br />  <br />尉迟敬德武艺极其高强,特别善于两将相战对合之际躲避对方槊刺。他常常在两军对阵间,单人独骑直冲入敌阵,即使敌方众人举槊齐刺,都伤不了他,最奇的是他还能在左闪右避之间夺取敌人的长槊,返刺对方。 <br /><br /><br />  <br />李世民的弟弟、太子李建成的心腹齐王李元吉也非常善于马上击槊,听说秦王李世民帐下尉迟敬德也有这方面的技艺,心中很是不服,就到营中亲自比试,一来炫耀一下自己的武艺,二来挫一挫秦府兵将的锐气。 <br /><br />  <br />兄弟相见坐下,招来尉迟敬德。齐王李元吉命尉迟敬德把两根长槊去掉金槊尖刃,只以木竿相击,比试一下武艺。尉迟敬德很恭谨地禀报:“请大王您用有尖刃的槊,肯定伤不了我。我自己把我的槊尖去掉就是。”李元吉心中暗气,心想我今天就成全你。上马疾驰,槊尖直贯尉迟敬德三路要害处。相合数次,尉迟敬德俯仰左右,齐王的槊尖终不能及。 <br /><br /><br />  <br />秦王李世民在旁心中暗喜,为了更加打击这位暴戾兄弟的气焰,他故意问尉迟敬德:“夺槊和避槊,哪个更难?”敬德回答:“夺槊难。”世民就命敬德夺李元吉的槊。这位一直以为槊马天下第一的王爷已经气得七窍生烟,跃马执槊,朝着对面空手而来要夺槊的尉迟敬德狠命刺去,想置之死地而后快。“敬德俄倾三夺其槊”。最后,这位齐王不得不服,嘴上大声赞叹敬德神勇异常,心中的耻愤却不知有多大。钢牙咬碎,也只能叹服其能了。 <br /><br /><br />  <br />尉迟敬德艺高人胆大,总能在万马军中干出令人喝彩叹绝的事情。唐军攻打王世充的洛阳城,背后窦建德的救兵数万前来救援夹击。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当时出使于窦建德营内,胯下骑着当初隋炀帝的亲乘御马,铠甲鲜明,浑身上下打扮齐整,金玉镶嵌,在两军阵间来回奔驰,夸耀于军。 <br /><br />  <br />李世民是识马之人,用鞭指着王琬的乘马,说“这真是匹无双的良马。”尉迟敬德一听,马上请命说要过去夺马。李世民连忙阻止,“怎能以匹马之故而丧勇将!”尉迟敬德摇摇手,说了句“无妨”,策马直去,身后仅高甑生、梁建方两人跟随。众目睽睽之下,在双方对阵数万军将眼皮底下,三骑直入窦建德阵。敬德抓小鸡一样把身穿价值连城铠甲的王琬生擒,牵着隋炀帝的御马,从容还营。“贼众无敢当者”。可以想见,那种昂然意气、成竹于胸的大将英雄气魄,无论敌我,都会心悦诚服。 <br /><br /><br />  <br />尉迟敬德从李世民征战多年,不仅破王世充、窦建德,后来又打败刘黑闼、徐圆朗等人,战功卓著,为秦王府中数一数二的大将。 <br /><br /><br />  <br />太子李建成也素知尉迟敬德英勇,暗地派人赠以一大车金银器物,并卑辞下意地表示要和敬德达成“布衣之交”。敬德婉言谢绝,表示自己“身逢隋亡,窜身无所,幸逢秦王饶以不死,又为属下将官,惟当以身报恩,不敢有二心。”太子李建成大怒,就不再与敬德交往。 <br /><br /><br />  <br />齐王李元吉深忌其骁勇,屡次派人行刺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提前知道些风声,睡觉时也重门洞开,自己在帐中安然大睡,刺客多次都已悄入庭院之中,但见这阵势都心中犹疑,以为敬德有什么防备或更深的计诱,最终没有一个人敢下手。 <br /><br /><br />  <br />玄武门之变前夕,尉迟敬德也知晓太子李建成很快要动手,就和长孙无忌一起劝李世民先下手。如此大事,涉及太子和齐王以及自身的生死,李世民还很犹豫。尉迟敬德以言语相激道:“人情畏死,众人以死拥奉大王您,此是天授啊。如果天与不取,必受其咎。大王您存仁爱小情,忘社稷之大计,诚非明计。您如果不行事,那请容许我尉迟敬德先逃命,不能等事发时束手被杀。我现在逃走,长孙无忌也和我一起跑掉。”李世民听此言心中发悚。尉迟敬德又说:“大王您现在处事犹豫不决,非智非勇。而且我已经召集了八百壮士披甲持弓,其势不得不发!”侯君集和长孙无忌也一旁死劝,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 <br /><br /><br />  <br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阴历6月4日,玄武门之变,李世亲自发箭射死太子大哥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张弓射李世民,三发不中。李世民胯下马惊,跳跃狂奔中把李世民甩下地,狼狈之中,狠戾的齐王李元吉飞马赶到,翻身落地,用弓弦勒住刚刚爬起身还未站稳的李世民脖子。万分危急关头,又是尉迟敬德跃马大喝赶到。估计要是别人来,李元吉肯定先把李世民脖子勒断再说,见是尉迟敬德策马冲前,李元吉自知不敌,松开李世民转身跑向武德殿,估计是想奔进宫殿内门或找老爹李渊诉冤。尉迟敬德马疾手快,一箭把这位齐王射死在当地。然后,他手里拿着李建成、李元吉的两颗血淋淋人头,赶到正在玄武门混战的太子、齐王府军与秦王府军前,大呼示意。东宫及齐王属兵见到主人人头,全都死心,顿时溃散。 <br /><br /><br />  <br />当时,唐高祖李渊正和一帮宠妃侍姬在海池上泛舟游玩。李世民命敬德“待卫”高祖,其实是真正的“逼宫”。尉迟敬德全身披挂身持长予,突然出现在李渊面前,差点把老头儿吓死,惊问:“今日是谁作乱?爱卿你因何而来?”敬德回禀:“太子、齐王作乱,秦王已举兵诛之,特派遣为臣来宿卫。”当时宫外还有些太子、齐王的兵马在各处与秦王府兵交战,尉迟敬德“奏请降手敕”,其实是逼着老皇帝手谕各军统归李世民掌管。此时的李渊只得称好,“于是内外遂定”。又“下诏”杀建成、元吉诸子。一天之内,二子十孙横死,老李渊不知心中是什么滋味。不过想想他下令诛杀仁德宽厚的大英雄窦建德、萧铣、李密等人,也算是冥中相报了。 <br /><br /><br />  <br />论功行赏之际,尉迟敬德居功甚伟,获赐绢万匹,而且李世民把齐王李元吉的府邸全部封存,一股脑赏赐给这位大功臣。贞观元年,尉迟敬德拜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突厥寇边,敬德以泾州道行军总管的身份前往迎击,在泾阳阵前故伎重演,单骑挑战,立斩突厥名将,大胜而归。 <br /><br />  <br />尉迟敬德毕竟是武人出身,又自负大功,多次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廷上争执,不久被这些文臣合伙排挤出京师,到襄州和同州等地任地方官。 <br />  <br /><br />一次,大臣们与太宗皇帝同宴庆善宫,有人坐在尉迟敬德上列,大英雄刚从地方外任回来,一肚子鸟气,趁酒劲大骂:“你有什么功劳,能坐在我的上列?” <br />  <br />坐于其下的任城王李道宗好心起身解劝,敬德更是勃然大怒,回手一记老拳,把这位王爷几乎打瞎。 <br /><br /><br />  <br />任城王李道宗十七岁随李世民征战,屡有殊功,又曾带军打败突厥和梁师都的大军,开疆拓地千余里。这么一个武人王爷,挨了尉迟敬德一大拳也不敢说什么,只能捂着脸坐在原地自叹倒霉。 <br /><br /><br />  <br />居于主座的太宗李世民此时非常恼怒,宣布罢宴。他把尉迟敬德唤至近前,说:“朕览汉史,见刘邦手下功臣没几个有好下场的,对此常常怪罪这位汉高祖。自从朕当皇帝以来,一直想保全功臣,但爱卿你居官屡犯法度,在国宴上当着朕面又来这个,我才知道韩信和彭越被杀,也不尽是汉高祖的过错。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非份之恩,不可能数行。希望你好好反省,以免有后悔之时。” <br /><br /><br />  <br />一席话很有份量,尉迟敬德也忽悟自己是“登鼻子上脸、登着老二上肚脐”,有些过分猖狂了。从此他深自谦抑,不再张扬招摇。 <br /><br /><br />  <br />贞观十一年,太宗大封功臣,册封建德宣州刺史,改封鄂国公。贞观十七年,敬德上表乞骸骨(要求退休)。唐太宗征伐高丽,尉迟敬德上表进谏,太宗不纳,并命这位老将跟随自己以左一马军总管身份进军,大破高丽于驻跸山。还军后,照例退休。 <br /><br /><br />  <br />晚年在家的尉迟敬德崇信道教,和道士们一起炼丹服药,又吃大量云母粉养生。而且他闭门谢客,不与外人交通,远离政治,在家里穿池筑台,奏清商乐自娱自乐,长达十六年之久。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敬德善终于家,年七十四。册赠司徒,谥曰忠武,陪葬昭陵<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17.6.2007 17:31:55 | 只看该作者
南平吴会北定沙漠——卫公李靖<br /><br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此人累世为将,祖父李崇义是后魏殷州刺史,父李诠是隋朝赵郡郡守。史载,李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才略”,他常对朋友讲:“大丈夫若遇主逢时,正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是隋朝名将,常常与这个从未经战阵的外甥论兵,每次都啧啧称奇(最终事实表明,李靖不是赵括式“纸上论兵”的人物)。 <br /><br /><br />  <br />李靖年青时就声名通显,常常是左仆射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的座上客。杨素曾有次拍着自己的坐床(椅子)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后来小说中有杨素侍儿红拂夜奔李靖两人私逃的故事,应是附会编造,观史可以明人,以李靖的性格,肯定不会有这么“浪漫”的事,况且杨素何人,谁敢偷当朝第一红人大臣的女侍!但不知为何,李靖官一直也没做大,隋炀帝大业末年只当个马邑郡丞。当时李渊奉隋廷诏命勒兵在塞外击突厥,李靖已经得知这位唐公有不臣之意,就暗中潜逃往炀帝所在的江都方向跑,想密报李渊要造反的消息(更加看出此人忠勇)。当时天下已经大乱,李靖跑到长安就过不去了。不久,李渊攻克长安,马上把李靖抓起来亲自临斩。李靖临刑大呼:“唐公您兴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难到为私仇斩壮士吗?”李渊闻言壮之,李世民一旁又数次恳请放掉李靖,最终李靖得以免斩。 <br /><br /><br />  <br />李靖马上被秦王李世民延入幕府,在讨伐王世充过程中表现不错,以军功授开府。当时南方多事,萧铣坐大,唐高祖就派李靖率军前去征伐。 <br /><br />  <br />也怪李靖出道运气差,在硖州被萧铣军队阻挡,迟留许多天,李渊闻讯觉得李靖是故意迟留观变,前仇新怨,加上李渊是小气之人,就密令硖州都督许绍斩杀李靖。许绍爱惜李靖才能,估计两人也一起宴座谈过兵,为李靖请命,有了这么一个贵人,李将军又逃过一死。正赶上王爷李孝恭讨伐开州土蛮冉肇则兵败,李靖将兵八百奇袭,临阵斩冉肇则,还俘虏五千多人。 <br /><br />  <br />至此,高祖李渊大喜,对旁人讲:“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马上亲降玺书慰问李靖,手敕告诉这位应死了两回的将军:“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 <br /><br /><br />  <br />在其后攻伐萧铣的战斗中,李靖首出奇兵,击败萧铣大将文士弘,兵围江陵,迫使萧铣投降,以军功获封为岭南道抚慰大使。其后,又率军平灭江南辅公袥,并带江淮兵一万人前赴太原前拒突厥。当时诸军皆败,惟李靖一军独全。唐高祖李渊对李靖大为叹赏,常说:“李靖打萧铣、辅公袥,手到擒来,数数古代良将如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恐怕都赶不上他。” <br /><br /><br />  <br />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拜李靖为刑部尚书。贞观三年,封兵部尚书。<br /><br /><br />  <br />当时,突厥诸部离叛,唐朝方盛,正想报昔日委曲求和之怨,就派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乘间讨伐。李靖仅率三千骑兵,自马邑飞奔至恶阳岭,使得突厥突利可汗大骇,这位可汗望着忽然出现的三千唐军,惊惶地说:“唐兵如果不是倾国大军随后,李靖断不敢孤军而至!” <br /><br /><br /><br />李靖立营,也不马上进击,先和突利可汗打心理战。突利“一日数惊”,吓得寝食不安。李靖摸清突利可汗底细后,又暗中离间可汗左右,逼使突利亲信大将康苏密来降。 <br /><br /><br />  <br />贞观四年,李靖进击定襄,获隋齐王杨暕的儿子杨正道和陷入突厥多年的炀帝皇后萧氏。突利可汗大败,仅以身免。太宗李世民大喜,进封李靖为代国公,并对凯旋而还的李靖夸道:“从前李陵将五千兵入塞北,不免身降匈奴,但尚能因勇武而青史留名。爱卿你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真是古今未有之奇迹!” <br /><br /><br />  <br />自高祖武德四年起,突厥颉利可汗就不断攻伐中国(处罗可汗死,其弟为颉利可汗,突利可汗是处罗可汗之子,颉利可汗之侄),李世民从武德五年起多次与两可汗交战,时战时和,从无大胜。唐太宗新登基不久,颉利可汗自率十多万骑兵入寇,与突利可汗称二可汗总兵百万来战,害得刚刚坐上帝位还没热乎的太宗以天子之尊亲自披甲上阵,隔渭水与颉利交语,晓以利害,颉利见所属各部落酋师见太宗都恭敬罗拜,知道没有胜算,就做个顺水人情请和。而后,就赶上突利可汗被李靖打败,颉利可汗闻讯后大惧,忙率军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无论是匈奴、柔然、突厥、吐蕃,这些北方少数民族都是这样,打胜仗则大掠人民财物而去,打败仗就奉表称臣装孙子,喘息定后又回来大肆杀掠。 <br /><br /><br />  <br />太宗李世民任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迎降颉利。你不是说投降吗,大唐现在派兵来受降。颉利实际上根本不想投降,只是找借口趁机喘息重整旗鼓。太宗不放心,又派出鸿胪卿唐俭和将军安修仁带国书前往慰谕。 <br /><br /><br />  <br />李靖对当时突厥内部的情势知道得一清二楚,对将军张公瑾说:“我国诏使到颉利处,他肯定一时心安,不再防备逃逸。马上精选一万骑兵,备二十天粮食,引兵奇袭,肯定大胜。”张公瑾有些为难,“皇上已答应他投降,又有使臣在颉利处,好象不该此时进击啊。”李靖不以为然,断然道:“此兵机也,时不可失,正是韩信破齐的良机。似唐俭之辈,又何足惜!”(唐俭日后也是凌烟阁功臣) <br /><br /><br />  <br />他马上下令发兵,督师疾进,行至阴山,俘获突厥边哨千余帐,都用绳子拴上随军。这一厢,颉利可汗见唐帝使者来,大悦,根本没想到李靖一军突然杀来,直到唐兵距帐十五里,突厥人才发觉,颉利可汗吓得自己跨乘上千里良马一溜烟跑得没影,部众大溃,李靖军斩万余级,俘虏男女十余万,并杀掉一直和唐朝作对的隋朝义成公主(处罗可汗之妻)。颉利可汗跑到半道被人抓住,捆送京师。 <br /><br /><br />  <br />突利可汗听说叔父败讯,自知不是“天可汗”的对手,也忙派人内附称臣。此役大获全胜,唐俭也没像汉代那位“高阳酒徒”郦食其一样被用油锅烹死,乘间跑掉,平安回朝。 <br /><br /><br />  <br />太宗听说李靖大破颉利,喜出望外,对侍臣说:“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年国家草创之际,太上皇不得已向突厥称臣,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现在李靖将一偏师,无往不捷,使得颉利可汗被俘,突利单于附款,往年大耻,一朝而雪!”于是大赦天下。当时,唐高祖李渊作为“太上皇”还活着,闻讯忙命人大摆酒席,席间,他命被俘的颉利可汗起舞,让入贡的林邑王上酒赋诗,真正享受到了大唐天子之父太上皇的尊荣。纵观整个古代历史,多是中原之主被马上民族俘获“青衣侑酒”的耻辱,堂堂“天之骄子”被抓入汉庭,起舞献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br /><br /><br />  <br />李靖虽建此殊勋,仍为文吏御史大夫温彦博弹劾,说他军无纲纪,纵兵抢掠突厥宝物。太宗闻言大怒,召李靖责让,大将军伏地道歉。<br /><br /><br />  <br />又过了几天,太宗把李靖又召来,说:“有人说你坏话,我现在忽然明白过来,希望爱卿不要介怀。”赐绢二千匹,拜尚书右仆射。<br /><br /><br />  <br />虽官至宰相,李靖为人谦恭至极,朝会之上总是“恂恂若不能言”,太宗深叹其为“真是一代楷模!” <br /><br /><br />  <br />贞观九年,吐谷浑侵犯边塞,太宗对侍臣说:“如果李靖为元师,战胜不难啊。”已经退休在家的李靖对房玄龄说:“靖虽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悦,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摄兵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利州刺史高甑生三总管前往征伐吐谷浑。 <br /><br />  <br />吐谷浑为慕容氏别部,鲜卑种,听闻李靖率师前来,坚壁消野,烧掉野草,退保大非川。唐朝诸将都认为春草未生,马匹无草羸弱,不能打仗。李靖力排众议,决计进击。唐军逾积石山,前后与吐谷浑大战数十合,杀伤甚众,大破其国。最后被迫无奈,吐谷浑贵族杀掉可汗前来归降,唐军扶立听话的慕容顺为王,振旅而还。 <br /><br />  <br />贞观十一年,诏改封李靖为卫国公。贞观十四年,李靖结发老妻病死,按例夫妻同葬,先营坟莹,太宗下诏,命有司为李靖营坟依据汉朝卫青、霍去病故事,筑阙象突厥铁山、吐谷浑积石山的形状,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 <br /><br /><br />  <br />后来,太宗亲帅军队伐高丽前,召李靖入阁赐座,问这位老英雄,“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李靖强撑病体,壮言道:“<b>臣虽残年朽骨,陛下不弃,请随军行</b>。”太宗怜其病老,没有答应。 <br /><br />  <br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死于家,年七十九。册赠司徒,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br /><br /><br />  <br />(另外,《旧唐书》李靖传后有廖廖数语记载其弟李客师之语,诚可一哂,附录于下:李靖弟名为李客师,贞观中,官至右武卫将军,以战功累封丹阳郡公。高宗永徽初年,以年老致仕。性好驰猎,又四季好放鹰纵猎,没有一刻暂歇。李客师在昆明池南有别墅,自京师之外,西至澧水,鸟兽皆识此老翁,每出行,大群鸟鹊在他头顶盘旋鸣噪,当地农人称这个老头为“鸟贼”。总章年间卒,年九十余。可见李家皆属长寿仁者,性情中人。) <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17.6.2007 17:33:43 | 只看该作者
骨鲠大儒直言不隐——宋公萧瑀<br /><br />萧瑀,字时文,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察。与唐朝争地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隋炀帝皇后萧氏是他亲姐姐。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以皇后亲弟之重,萧瑀在隋朝年纪轻轻就已做到银青光禄大夫的官,参决要务,后来由于屡屡上谏忤旨,渐为隋炀帝疏斥。特别是萧瑀谏炀帝应该舍高丽而防突厥,引起杨广震怒,贬放为河池郡守。<br /><br />唐高祖很器重萧瑀,刚刚进京定位,就遣书招致,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李渊所以这么亲重他,一则萧瑀为人正直,二则累世金枝金叶,三则他又是皇后独孤家族的女婿。因此,李渊以心腹视之,每次临朝听政,都赐萧瑀升于御榻而立,亲切地呼之为“萧郎”。唐朝革创,以萧瑀最熟识国典朝仪,他又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故而深得李渊信任。 <br /><br />  <br />唐太宗继位,拜为尚书左仆射,当时房玄龄、杜如晦新朝臣子正在风头上,萧瑀深感不快,上书时辞旨寥落,殊有怏怏之意,被废于家。不久太宗念其旧情,恢复了他的官爵。由于性情骨梗,有一次又与大臣在太宗面前厉声愤争,因不敬罪又被免官,而后很少再能进入太宗政事载决的核心班子<br /><br /><br />  <br />即便如此,太宗仍常回忆他当秦王时恐惧畏祸,萧瑀在李渊面前公正持平为自己讲好话的旧事,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并赐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此诗为古诗,非李世民创作。当年杨素替刚即位的隋炀帝平亡皇弟杨谅造反,炀帝致杨素的“感谢信”里也引用这两句诗。)<br /><br /><br />  <br />贞观二十一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见一个人再忠厚梗直,毕竟逆触龙鳞,使人耿耿于怀。<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17.6.2007 17:34:16 | 只看该作者
临危不惧真正将军——褒公段志玄 <br /><br />  <br />段志玄,齐州临淄人。其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从高祖李渊起义,官至郢州刺史。段志玄自少就和李世民关系相当亲密。在潼关与刘文静协同抵拒隋将屈突通时(此人日后也成为凌烟阁上二十四功臣之一),刘义静被屈突通大将桑显和击溃,关键时刻,段志玄率二十骑飞奔进击,杀数十人而还。当时他脚上中了一中流箭,怕属下知道自己受伤,摇功军心,就忍痛不言,多次往返冲入敌阵。桑显和军大乱,唐军趁机复振,最终大败隋军。 <br /><br /><br />  <br />不久,段志玄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他冲入敌阵时马倒被俘,为两个兵将挟持着,一人抓住他的一边头发骑马拖着将过洛水,“志玄踊身而奋”,努力一挣,两个敌将落入水中,他乘机夺马驰还,后面追者有百余骑,都不敢近逼,最终安全回营。 <br /><br /><br />  <br />而后,太子李建成以金银财宝贿赂他,段志玄都告知给秦王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中参加战斗。 <br /><br /><br />  <br />太宗继位,封樊国公。文德皇后丧礼期间,段志玄与宇文士及分统兵马出章肃门,太宗在夜间派宫使至二将军处,宇文士及马上开门迎纳使者,段志玄闭门不纳,说:“军门不可夜开。”宫使说:“有皇帝手敕。”志玄说:“夜中不辩真伪。”竟让皇帝宫使等到天明才放进。太宗闻后赞叹:“真将军也。周亚夫也比不了呵。”贞观十六年病死,赠辅国将军,谥曰忠壮,陪葬昭陵。 <br /><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17.6.2007 17:35:10 | 只看该作者
开国猛将入京首功——夔公刘弘基<br /><br />刘弘基,雍州池阳人。其父刘升,是隋河中刺史。刘弘基少时为干部子弟,落拓不羁,好侠仗义,不事家产。隋炀帝大业末年,已经沦落到一贫如洗,连随军征辽东的盘缠都凑不够,只能装疯卖傻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后来趁乱盗马,一路边卖边吃,竟撞巧来到太原,因其豪壮,结交了当时正在太原做官的李渊父子。大概此辈哥们义气相投,刘弘基与李世民有一阵竟亲热到“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的地步。李渊起事,刘弘基又招募到兵士二千多人跟随。而后他又跟从李世民攻下西河,特别是霍邑一战,刘弘基神威大振,其属下小头目斩隋朝名将宋老生,功拜右光禄大夫。 <br /><br /><br />  <br />而后,刘弘基又率千余人下冯翔,西略扶风,南渡渭水,大败隋将卫文升,攻破京城之功,刘弘基实为第一。后来在讨伐薛举的战斗中,刘弘基苦战至矢尽,兵败被俘。李渊深嘉其不屈之志,赏赐其家里粟帛无数。后来薛举之子薛仁杲被俘斩,刘弘基得以放归,复还原官。不久,又跟随李世民破宋金刚,大败刘黑闼,累封为任国公。 <br />  <br /><br />太宗继位,亲遇甚隆。贞观九年,改封夔国公,世袭朗州剌史。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 <br /><br />  <br />高宗永微元年,刘弘基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临死,遣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他对朋友说:“诸子如果有本事,本来就不用多财物;如果没本事,守此田产足可以免于冻饿。”其余家产都散施给亲朋乡里。由此,仍可见其青年时代的豪爽之气。 <br /><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17.6.2007 17:37:10 | 只看该作者
隋室贵臣唐朝义夫——蒋公屈突通<br /><br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其父屈突长卿为北周邛州剌史。屈突通禀性忠毅,好武略,善骑射。隋文帝开皇年间,为亲卫大都督,属于御林军高官,深得文帝喜爱。有次文帝派屈突通去陇西检校军马,得知有隐瞒未报的马匹两万多头,杨坚大怒,要把太仆卿慕容悉达和一千五百多监官都杀掉。屈突通跪地极谏:“人命至重,陛下岂能以马匹之故杀掉千人?”文帝大睁双眼叱责。屈突通表示以己一命换那将要斩杀的一千五百多人的命。杨坚毕竟不是昏君,不久转过神来,说:“朕之不明,以至于此。”由此更加委信屈突通,升为右武侯车骑将军。 <br /><br /><br />  <br />屈突通正直无私,即使自己亲戚犯法也无所宽贷。当时他弟弟屈突盖当长安令,也以清正严肃知名。当时人有顺口溜:“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可见兄弟俩的肃然为官之气。 <br /><br /><br />  <br />隋炀帝初即位,他只身前往造反的汉王杨谅军中征招其回京,事后竟得以安全返京。大业年间,任关内讨捕大使,为隋朝剿灭了不少反叛的“盗贼”。<br /><br />  <br />隋炀帝巡幸江都,命屈突通镇守长安。当时天下纷起,屈突通听说永丰仓为义军所破,大惧奔还,想自武关趋蓝田返长安。在潼关,他与唐军刘文静相遇,其大将军桑显和与文静军大战,在马上要获胜时,桑显和指挥失误,见隋兵饥疲,就命令炊事兵送饭上阵地。恰恰就一顿饭的功夫,让刘文静复整旗鼓,唐军大奋夹击,隋兵大败。<br /><br /><br />  <br />屈突通常有必死之心,抚勉将士,他常常自抚其脖颈说:“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慷慨流涕,当时人对他非常敬重。不久唐军攻克长安,大将桑显和投降,并与唐将段志玄带着俘获的屈突通儿子屈突子寿一起追击屈突通。 <br /><br /><br />  <br />双方结阵相持,唐军让屈突子寿劝父投降,屈突通大叫:“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敌!”命左右军士朝儿子射箭。 <br /><br />  <br />桑显和在唐军阵中劝说隋兵:“京师已陷,你们都是关西人,能跑到哪里去呢?”隋兵闻言,都放下兵仗准备投降。屈突通自知不免于败,下马向南再拜号泣道:“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隋朝皇帝)众军涌上,擒送长安。 <br /><br /><br />  <br />唐高祖李渊亲见屈突通,问:“怎么这么晚我们才见面啊!”屈突通泣道:“我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高祖由此更加敬重,说:“真是隋朝忠臣啊!”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br /><br />  <br />而后,这位大将从秦王李世民攻伐薛举,又参与讨伐王世充的战争。当时屈突通有两个儿子在洛阳没跑出来,为王世充所羁押,李渊就问:“您有二子在洛阳,您又参与攻伐,这怎么办呢?” <br /><br />  <br />屈突通回答道:“至尊您对老朽我亲加恩礼,粉身难报,此命终归国家所有。为臣我做前驱攻伐王世充,两儿若死,自是其命,我绝不会以私害义!”高祖闻言叹息不已。 <br /><br /><br />  <br />平定王世充后,屈突通功居第一,拜陕右大行台右仆射。贞观二年卒,年七十二。太宗痛惜久之,赠尚书右仆射,谥曰忠。后与房玄龄配飨太宗庙庭。 <br /><br /><br />  <br />对屈突通,《旧唐书》的作都有如下评价:“或问屈突通尽忠于隋而功立于唐,事两国而名愈彰,何也?”答云:“若立纯诚,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宁限于两国尔!” <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17.6.2007 17:37:28 | 只看该作者
参预谋略秦府能臣——勋公殷开山 <br /><br /><br />  <br />殷峤,字开山,雍州人。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殷开山年青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赐爵陈郡公。后来,他又跟随太宗评讨薛仁果和王世充,以军功进爵勋国公。在征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17.6.2007 17:39:01 | 只看该作者
驸马英雄临危不惧——谯公柴绍<br /><br />柴绍,字嗣昌,晋州临汾人。其祖父和父亲都为北周、隋的大官。柴绍自少年时代起就“超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李渊未发迹时,把女儿(平阳公主)嫁给柴绍。 <br /><br /><br />  <br />李渊太原起义,柴绍马上从长安往太原赶去,道遇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共赴太原成事。 <br /><br /><br />  <br />在与隋将宋老生的交战中,柴绍出谋划策,力战有功。随后他带兵下临汾,平绛郡,冲锋陷阵,获授右光禄大夫。唐军入长安,柴绍也有功于其中。其后,他跟随李世民平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封霍国公,转右骁卫大将军。 <br /><br />  <br />吐谷浑与党项寇边时,唐廷派柴绍率军征讨。当时,唐军处于一盆地中间,四周的吐谷浑等兵马居高临下,用箭齐射唐军,矢如雨下。唐绍并不惊惧,反而让人高弹琵琶,又让两个奇美女子相对欢舞盘旋。敌兵一辈子也没见过这种场面,诧异非常,一时间竟然放下弓箭三五成群交头结耳起来。柴绍见敌军行阵不整,暗地里派精骑兵悄出其后发起攻击,吐谷浑大败,斩首五百余。 <br /><br />  <br />贞观元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七年,改封谯公。贞观十二年病重,太宗亲自临问。死后赠荆州都督,谥曰襄。 <br /><br />  <br />柴绍夫妻英雄。其妻平阳公主是李渊第三个女儿。李渊将在太原起兵,柴绍和公主当时都在长安,当时柴诏非常为难:“我俩一同离去怕事发泄露,留下你一个人又怕起事后被隋廷捉住,这可如何是好?”公主刚烈如大丈夫,她说:“你马上就去。我一个妇人,容易临时藏身,自可随机应变。”柴绍去太原后,平阳公主回到乡下,散掉家财,招引潜逃于山中的亡命之徒,共得数百人,起兵响应李渊。当时有伙贼寇势大,平阳公主派马夫劝说这帮没有首领的贼人和自己一起攻克鄂县。此事成功后,附近几股起义队伍都前来听平阳公主号令,队伍一下子扩大到千人。在平阳公主指挥下,攻克武功、始平等好几座城池,而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最后兵数达七万人。 <br /><br />  <br />李渊听说后“大悦”。唐军过黄河后,马上派柴绍直趋华阴与公主会师。 <br /><br /><br />  <br />而后,公主与柴绍各置幕府,亲率万余精兵共围京城,其营号为“娘子军”。(兵士都是男卒,只是以公主名义才这样称呼)。攻克长安后,李渊封赐这位军功赫赫的女儿为“平阳公主”,逢年过节的赏赐也数倍于其他女儿。 <br /><br /><br />  <br />武德六年,平阳公主病逝。高祖命以大辂、麾幢、虎贲等仪仗恭行丧礼,并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宫廷太常回奏说:“依礼,妇人丧葬无鼓吹。”高祖说:“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非一般妇人能比。何得无鼓吹!”按“明德有功”的谥法,谥之曰昭。 <br /><br /><br />  <br />柴绍、平阳公主夫妇二人有功于李唐社稷,其子柴哲威袭封谯国公。次子柴令武尚巴陵公主,又是英俊驸马。 <br /><br /><br />  <br />高宗永徽年间,在长孙无忌审理下,柴令武竟株连进房遗爱谋反案中,这位亲上加亲的贵公子被朝廷从卫州剌史任上锁送京城,半路自杀,仍被戮尸,巴陵公主赐死,其兄柴哲威远贬交州。由此可见,无论怎样贵显,牵涉入皇族里面的政治争斗,哪管你母亲为皇女皇妹,父亲为开国功臣,终归不免暴死。<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17.6.2007 17:40:08 | 只看该作者
太原从龙晚节不终——邳公长孙顺德<br /><br />长孙顺德是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一路上攻城陷地,此人多参与其间,高祖即位,封薛国公。玄武门之变,他站在李世民一边,率兵与李建成余党大战。太宗即位后以宫女赐之。贞观年间,长孙顺德居官贪婪,几次被削爵,最后病发身死。李世民仍念旧情旧功,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封邳国公。(死后改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6.2024 17:1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