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19.3.2007 09:36:17
|
只看该作者
伊战爆发4周年:中国大使见证乱局 <br />2007年03月19日 14:34:17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br /> <br /> <br /> 四年前的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毫无悬念地爆发;四年后的今天,美国依然在向伊拉克增兵。 <br /><br /> 底格里斯河畔的喧嚣、躁动和烽火,离中国人其实并不遥远。四年来,临危受命的中国驻伊外交官、在枪林弹雨里穿梭的中国记者、远赴巴格达打拼的中国商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光记忆 <br /><br /><br /><br />战争不仅令伊拉克千疮百孔,更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沉重的阴影。 法新社<br /><br />中国大使——见证伊拉克乱局 <br /><br /> 从正式复馆至今的不到3年时间里,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已经换了三任,然而大使馆仍在酒店里“寄居” <br /><br /> 位于巴格达底格里斯河畔的曼苏尔酒店早在4年前即已失去了“五星级”的辉煌。信步走进其中的一层,如果不是有数名荷枪实弹的中国武警站在楼层门口,一般人很难发现这层建筑的特别之处。 <br /><br /> 从2004年7月正式复馆至今,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已经“寄居”在这座酒店近3年之久。“当时没想到会住这么久,”2007年3月17日,如今已是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的孙必干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现在安全形势依然成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去修缮或重建使馆。” <br /><br /> 孙必干临危受命 <br /><br />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中国驻伊使馆在此前奉命撤离。3个多月后,战事稍有平息,中国外交部即成立伊拉克工作小组,已退休在家的孙必干“应召出征”,担任小组负责人。 <br /><br /> “既然已经决定了,我当然义不容辞。”4年后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孙必干提到最多的仍是“责任”。 <br /><br /> 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原馆舍是一栋单独的楼房,伊战开始后,遭遇了严重的抢劫、盗窃等破坏。“好端端的使馆被破坏成这个样子,我当时非常难受。”1994年到1998年,孙必干曾经作为大使在那里工作了4年,及至2003年7月,孙大使带着另外三名工作小组成员重回故地,看到的却是“一片瓦砾”和空荡荡的大楼外壳。 <br /><br /> 与使馆建筑面目全非相比,先前驻伊时积累的人脉关系瘫痪更让孙必干头疼,“我原来认识的那些人,不是被抓就是被打死,要么就是逃跑了。”但复馆的重要工作就是与当地新政府(临管会)接触,沟通关系,推动两国关系实现平稳过渡。在此背景下,只能迎难而上,凡是能接触到的官员都要挨个联系。 <br /><br /> “中伊传统友谊深入人心,所以还是能够达到相互理解的。”孙必干说。 <br /><br /> 历任大使经年感受乱局 <br /><br /> 就在1个月前,这座建筑刚刚迎来了中国使馆复馆后的第三任大使——外交部亚非司前任副司长、外表儒雅的陈晓东。 <br /><br /> “在与伊拉克官员的接触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中国的友好情谊。”2月10日到伊拉克后,陈晓东即先后拜会了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总理马利基等数名官员。在陈大使的印象中,不少伊拉克官员对中国都相当了解,言谈间常常流露出对中国的羡慕和对伊拉克乱局的悲哀之情。 <br /><br /> 事实上,混乱和不安已经成了巴格达的特殊“表情”,而这种“表情”,四年来几乎从未改变。中国的外交官们,就是在风雨中感受着混沌局势的变迁。 <br /><br /> 高层批示使馆首配武警 <br /><br /> 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配备武警24小时贴身保护已经成了一个标志性的画面,而为驻外使馆配备武警,在中国还是头一遭。 <br /><br /> 2003年7月,工作小组从伊拉克先期考察回来汇报后,有关方面即已有了这个决定。“最高领导对此作了批示。”孙必干大使回忆说,虽然美国方面5月1日宣布对伊拉克大规模战争结束,但事实上各种暴力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所以,2004年2月复馆小组到伊拉克时,除了7名工作人员外,还有6名武警跟随。 <br /><br /> 今天的使馆,武警已经换了几批,但危险依然无处不在。虽然刚来伊拉克一个多月,陈晓东大使却已有了不寻常的经历。3月10日,陈大使应伊拉克外交部之邀参加伊安全问题国际会议,会议期间,突然一枚迫击炮打到外交部大楼附近,会议室的玻璃被震裂,“原本热闹的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br /><br /> 解救中国工人惊心动魄 <br /><br /> 除了本身的安全外,使馆也时刻牵挂着在伊拉克当地的中国公民和侨民的安全问题。伊战以来,虽然在伊拉克的中国人不多,但一旦出问题,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孙必干和后来的杨洪林大使任内发生的两起挟持中国工人事件即是明证。 <br /><br /> “当时我们的一位雇员晚上9点左右看电视,当看到新闻中说有7个中国人被绑架,就立即打电话给我们。”2004年4月11日,7名中国公民被扣押,在与约旦使馆确认这7人的中国公民身份后,孙必干一边向国内汇报,一边开始了全方位的救援行动。从当时的内政部部长到民间的长老会,“能想到的全找了”,甚至他还到半岛电视台上发表讲话,谈中国政府的立场和家属盼望尽快释放的心情。奇迹就在他和复馆小组成员的努力下成为现实,仅仅过了25小时,7名中国工人就全部被安全释放。 <br /><br /> 另一次危机发生在2005年1月18日,8名中国公民在离开伊拉克前往约旦途中遭挟持。“得到消息后,使馆在第一时间做了3件事。”时任大使杨洪林后来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立即启动使馆的应急机制;尽快核实8个人的身份;组成营救班子,全体馆员都投入到营救工作中。” <br /><br /> 尽管两次事件都以解救成功而结束,但伊拉克的安全形势由此仍可见一斑。 <br /><br /> 驻伊人员一年一换 <br /><br />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从2004年7月9日复馆至今,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已经换了三任,分别是杨洪林(2004.10~2005.10)、李华新(2005.11~2007.2)和现任大使陈晓东。 <br /><br /> “当时有个规定,根据伊拉克的特殊形势考虑,从大使到普通工作人员,包括武警,基本上都是一年轮换一次。”孙必干大使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br /><br /> 谈起现在的工作情况,刚刚到任的陈晓东大使则向本报指出,虽然承受着工作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但全体馆员和武警战士精神面貌都很好,使馆上下非常和谐。 <br /><br /> “有这么一支好的队伍,有国内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战地中的中国大使馆会依然屹立。”陈晓东说。(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伟、闫珺岩、晓德发自巴格达、北京)<br />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