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6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漂:"上海,我要留下来!"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5.1.2007 17:22:37 | 只看该作者
海漂:"上海,我要留下来!"

  [来源]劳动报 2007-01-15 08:40:05


在上海,有这样一群“海漂”,他们操着各地方言,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省吃俭用,把大部分积蓄用在了找工作上。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中山公园附近的一个“求职村”———这是“海漂”们给它起的外号。在这里。记者采访了几位经历着悲伤、欢乐、幸运和失落的“海漂”。

  一些廉价的房间里,每天走马灯似地换着新的主人入住,成了外地来沪求职者的“驿站”。这就是传说中的“求职村”。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中山公园附近的一个“求职村”———这是“海漂”们给它起的外号。虽然身处繁华市区,住宿费每天却只要15—20元,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对这些“海漂”来说,这算是够实惠的歇脚之处。白天,外出为一份希望而奔忙;晚上,“后宿舍生活”让他们可以尽情向同境遇的人抱怨,宣泄着心中的情感。

  “上海,我要留下来!”听这里的管理员说,夜里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吼声,在窗外飘荡,但周围车水马龙的嘈杂声,很快就会将它掩盖了下去。

  成功者的回忆:再困难也不向父母伸手

  三天前,许晓终于找到了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这让他感到很兴奋。在宿舍,许晓绝对算“元老”。按他的说法,自己至少看着二三十人进出过,可自己却始终呆在这里。得到确认消息的那天,他被每个室友都狠狠地捶了一拳,这种别具一格的庆祝方式被很多人认为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屋子里显得简陋、凌乱,没晒干的衣服被胡乱地扔在床上,空气里还有一股方便面的气味。可让记者很惊讶地是,许晓在室内穿得西装笔挺,尤其是那双皮鞋,亮得简直可以当镜子用。

  “兴奋得不行,就想提前尝尝职业装的味道。”许晓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自己到上海2个多月了,不停地跑人才市场,每天在网上寻找公司发送自己的简历,但总是屡败屡战,眼看年关就要到了,他的心焦急了起来。“主要是带的钱不多了,没找到工作,哪有脸伸手向父母要钱。”

  私下里,许晓偷偷地对记者说,这里的人身边的钱都不多,而且共同的一点就是: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绝不开口向父母要一分钱。很多学生以为上海工作挺好找,甚至只带了几百元出来,结果一个月不到就顶不住了。“从吃盖浇饭到吃散装的方便面,实在不行,就吃白饭。”说到这里,他语气低沉了下来。

  拼搏者的努力:一家一家地走出机会

  年纪虽轻,但小荣在这个“求职村”里却赫赫有名,原因就在于他肯“拼”。很多住在一起的人都承认,所有来到这里的外地学生都很努力,但小荣却比他们中任何一位都更有“狠”劲。

  在小荣的床底下,有着三双露出鞋帮的皮鞋,似乎骄傲地展示着主人的努力。小荣说,这是他来上海两个月里走破的。

  “我求职的方式和别人不同,那种跑招聘会、网上投简历的成功性都不大。”小荣告诉记者,刚开始来到上海的时候,他也走过这样的路子,但很快自己就意识到,靠这种方式想从人海中得到一份工作,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自己总结的方式是,买来一本上海黄页,根据自己情况划定一个个重点单位,再上网看看它们是否招人,接下去就是一家一家地上门去自荐。

  他告诉记者,几乎每天自己都会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或五家或三家,必须完成。外高桥、金桥、松江、嘉定……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为了能够省钱,除了必要的车费开销,小荣大多数时候在用自己的双腿。他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次自己去徐汇区的某酒店求职,因为认错了路,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回到宿舍的时候连腿都肿了。

  小荣一直坚持认为,这种主动上门方式更能够打动人事经理。但事实却并非那么简单,尽管他跑了那么多路,许多次连门卫都通不过,更多的时候他只能在人事经理的秘书那里留下一份简历。

  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给他一个机会。但小荣依旧信心百倍地认为,只要他继续一家一家地走过去,总有一天会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失败者的眼泪:年后我还要再回来

  当同房间的室友们在嘻嘻哈哈时,蔡博却在默默地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天花板。再过几天,他将要回到东北的家里去了。

  和别人不同,在蔡博的心里,自己是“沦落”到这里的。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沪上一家知名的超市里担任服装采购,月薪高达4500元。可是只做了一个星期,他就把工作给辞了,理由是“太轻松,学不到什么东西。”

  有着留学背景的他很容易又找到了第二份工作,担任行政助理,几个星期后,因为不服气上司的决定,自己再一次跳槽;第三次,是因为请假不准假……

  没有一份工作被他干满过一个月,无论是外企、国企还是民企。如今,蔡博的薪资要求已经降低到了2500元,可他还是认为,“要找一个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公司。”

  “村”里很多人不理解蔡博的做法。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干吗还要挑挑拣拣?可他却坚持认为,自己正是为了展示才能才来的上海,所以钱可以不要,但工作一定要符合要求。但让他失望的是,两个月来,就没有一个“伯乐”相中他这匹骏马。

  在别人眼中看来,蔡博近乎“病态”的执着,不会有结果。但蔡博还是说道,“年后我争取回来,今后一定要争取在上海有我自己的公司。”

  现场目击

  求职者周末“赶场”招聘会

  一个上午才投出一份简历

  记者特别得到了一位“村民”的同意,跟随他在周末“赶场”招聘会,零距离进行观察。结果与事先的猜想大相径庭,在走了两场才市、转了不知多少摊位后,这位学市场营销的学生居然只投出一份简历,这其中既有自己的原因,却也离不开企业的“高”要求。

  “投了多少?”相信每个去过招聘会的人,都会对这句问候颇为熟悉。印象当中,进招聘会应该是海投简历的壮观场面。所以,当记者得知王伟带着30多份简历来的时候,心里还在暗暗嘀咕,是不是带得太少了?

  可从上午9点至10点,两人已在这场中高级人才招聘会转了两圈,王伟的袋中居然还是一张未动。

  几圈下来王伟发现,这里的职位质量并不高。“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先考虑外企,因为薪水高,还能成为今后跳槽的好跳板。可今天的这场招聘会里,几乎没什么特别好的外企。”他指指点点地说道,“你看,诺基亚公司还可以,招的却是市场销售这么低等的岗位,说明它的中高层不缺人,即使去了发展空间也不大。那边的那家商务咨询公司,别看它用英文面试,其实都是噱头,不过就是招个电话专员而已。还有那家公司,要去非洲工作,这不适合我。”

  “到上海来求职,就是看中这里的机会多,如果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还不如别来了。”王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看看情势不太妙,王伟马上掏出一份《人才市场报》看看今天有没有别的招聘会。“还说中高级呢,档次也不是很高。”他果断地决定,转换目标去八万人体育场的才市。

  这下,王伟很快发现了一个不错的目标。一家知名外企正在招“市场专员”的职位,他立即用力挤进了人群中。可没一会,就“灰头土脸”地出来了。“要硕士学位,还要有三年市场经验,人家看了看我的简历就明确告诉我,你不符合条件。”

  可能是因为这里企业质量比较高的缘故,王伟开始“主动出击”了,但几番努力下来,大多结果都是一样———没戏!

  这时,他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村民”们开始交流各自今天招聘会的经历了。“你投了多少,3份?老韩呢,2份?”王伟狠狠地将空的矿泉水瓶扔向远处,“我才投了一份。”

  ■记者手记

  梦想的支点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曾经如此说过。

  在“求职村”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上海就是他们梦想的支点,在这里他们能实现自己向上攀升、创业的愿望。为此,这段“村里”的生活或许不堪回首,但如果成功就在面前,又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们,上海当然是欢迎的。但有统计显示,每年至少有40万名外来求职者涌入这个城市,加上本土的“年产”,这个数字无疑是庞大的。上海是充满着机会,可上海并不是拥有无限的岗位。

  “求职村”里的“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上海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可他们中有不少人对这个城市并不了解,也不知道这个城市的竞争有多激烈,自己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一些人甚至连事先该去什么地方落脚、哪些地方求职都不知道,“打起背包”就来到了这里。而在屡次求职失败后,很少有人会反省一下,是不是有别的地方更适合我。他们更多想到的是,怎么还没有企业看中我?

  当记者尝试着问道,“听说现在西部开发也很缺人……”很多“村民”对此却并不感兴趣,他们的回应往往是“上海机会多!”

  或许,对于“求职村”中的一些年轻人来说,梦想的支点更多应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7.11.2024 08:5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