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黑色空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怀瑾:金刚经——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6 19:10:29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br /><br />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br />  <br />   ·大丈夫相<br /><br />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br /><br />  金刚经的上半部,都是须菩提编出来的问题,及佛的答覆。到了下半部,佛自动的说了,怕他不懂,一步步的说。金刚经开始,佛吃饱了饭以后,想打坐,想休息,碰到须菩提不懂事,拚命问问题。他慈悲来了,乾脆不打坐,一点一点给你讲吧!我们仔细看看,金刚经就是这样一本书嘛!前面已经一层一层讲过,三十二相都不是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下面他又婆婆妈妈的,很慈悲的,就怕你不懂,再说的又是这个。<br /><br />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佛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你注意啊,这里用「佛」,不用如来了。有些地方,他用如来如去的,有些地方他用佛呀佛的,每一个字都要注意,不然金刚经是白念了。<br /><br />  这里的佛,代表佛的报身、肉身。佛的报身很漂亮啊!尽管饿了十二年,仍是很漂亮。佛是一个美男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阿难就是因为看到佛那么漂亮,才跟随佛出家的;结果被佛骂了一顿,骂阿难出家是为了好色。佛就是具足色身,大丈夫相,与一切常人不同;不但有三十二相,还有随之而来的八十种好,是普通人所没有的特点,这个叫做「具足色身」。<br /><br />  当人成佛的时候,就要具备大丈夫相,佛经上很多地方赞叹大丈夫相之重要,等于佛经上很多地方说,女性要成佛的时候,必须先要转男身,转大丈夫相,才能成佛。但是有几本大乘经典,佛都吃瘪了,碰到河上女,碰到胜蔓夫人,都是结过婚,而且生过孩子,但却即身成佛。她们把佛当面说了一顿,佛说:「如是如是」,夫人啊,对的,没有什么分别相,女性也可立地成佛,也不须要转男身。所以不要落在小乘知见上。现在这个金刚经,佛又把女性不能成佛的说法推翻了。佛,可不可以具足色身而见呢?你看到三十二相,那个相貌堂堂的,叫做佛吗?须菩提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br /><br />  大家天天想见佛,如果你打坐看到佛来,那个绝对是魔,不是佛。佛吃饱了饭在那里打坐,他不想来看你,只有你去看他差不多。所以,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佛接著说:<br /><br />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这是真正告诉你佛法的奥秘。他说一个真正得道的人,佛经上讲,一得了道,他就现出来大丈夫相,就有特别的相,这个叫做具足色身。色就是肉体的四大,地水火风,平常我是这样告诉你,但是真正的道理,「即非具足」,是不可以著相的,有形有像都不是啊,因此叫做「具足色身」。<br /><br />  ·世上的肉身菩萨<br /><br />  什么道理呢?得道的人,自然有一股道相,那个道相不是在这个形象上见的。譬如我经常告诉年轻的朋友们,当年在大陆的时候,看见过几位有成就的老师,有成就的和尚。有个师父,人家都晓得他是肉身菩萨,有人叫他肉身罗汉;那个样子难看到极点,两个眼睛比铜铃还要大,露光的,他还戴起近视眼镜,怪里怪气;鼻子有大蒜那么大,两个大眼睛,配了个大蒜鼻,嘴吧快弯到耳朵边了,牙齿细得像玉米,小小的。反正啊,五官分析起来一无是处,可是长在他脸上,愈看愈可爱,愈看愈庄严。走路摇摇摆摆的,但是觉得很庄严。他的衣服几十年也不换洗,一身都是□子,养起来就那么抓,有徒弟看到□子爬出来了,他还说不可以杀生,就是这么一个怪人。<br /><br />  还有一个和尚,几十年不洗澡不洗脸,不洗脚的,他睡觉的地方有一个帐子,大概也几十年没有洗了,连眼洞都没有了,只有灰尘。他睡觉也在里头,打坐也在里头。有一天我要离开了,向他告辞,他正在帐子里打坐。他说:我也懒得出来送你,你过来我有话给你说。这下要我的命!非要把头伸进他帐子里去不可,我也是个有洁癖爱乾净的人,可是师父之命,只好硬著头皮把头伸进去。结果发现这个帐子里清香,是什么花香,也讲不出来,一股清香,头伸进去就不想出来了,心里有个感受,有道的人确实不同。<br /><br />  另外我当年在西藏看到一个活佛喇嘛,他喜欢喝我们中国茶,汉人卖到边疆的茶,都是最粗的茶,加上牛油、酥油叫做酥油茶,一半油一半茶,喝惯了的很好喝,你们没有喝惯的,一定第一口就吐掉了。他只有一个钵盂,吃饭喝茶都是这一个,招待客人也是这一个,几十年也不洗,其脏无比。有时候我们去看他,因为他有神通,他觉得与你有缘,看得起你,他就把自己喝的那个茶盂,给你喝一口。有些人是怕脏,有些人是恭敬,不敢喝。你怕脏也好,恭敬也好,他都知道。你恭敬的,叫你勉强喝一口,据说喝了这一口,消灭了好多的罪业。有些人怕脏,他就骂了,你的嘴也是肉做的,我的嘴也是肉做的,你为什么不用我这个碗啊?这一类的人,仔细一看他,非常庄严,那个庄严不在鼻子上,不在眼睛上,五官上看不出来,他有一股道气,也就是这个道理。<br /><br />  所以说,真正成佛的人,不应该以具足色身见;在他的身体上找他的道,那是找不到的。当然,一个得了道的人,气质一定起了变化,肉身一定也起了变化,自有道气,色相庄严。但是「即非具足色身」,你不要著相,这个肉体的身还是有生灭的,「是名具足色身」,所以叫做具足色身。这个具足色身,要注意,就是肉体之身。<br /><br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br /><br />  第一个具足色身是实质的,肉体的这个身体叫做具足色身,所谓的报身。但是第二个问题来了,可不可以著相来看?譬如说,眼睛里忽然看见佛站在你前面,这是相,现象。他问须菩提,可不可以著相呢?须菩提当然说不可以,这个问题,金刚经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应该落在宗教偶像的观念,不应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什么理由?<br /><br />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br /><br />  真正的佛,是见到法身,才是见到真正的佛。什么是法身?了不可得,一切无相,法身无相,也没有境界。如果你在一个境界上,就已经有所住,有所著,就不能明心见性。一切相皆空,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到佛。我们这一节的结论如下:<br /><br />   第二十品偈颂<br /><br />  形象由来不是真  都依心色起闲因<br />  可堪举世疑狂客  偏向枯桩境里寻<br /><br />  「形象由来不是真」,这个形象是一切虚妄偶然的存在,不是真的。但是物质世界与形象是那里来的呢?「都依心色起闲因」,唯心是道,心物一元,是心的力量生成了这个形象。「可堪举世疑狂客」,佛法本来叫你不要著相,不要执著物质世界的东西,可怜这个世界上,这一班没有智慧的凡夫众生们,「偏向枯桩境里寻」,偏偏都向那个枯了的树桩里头去找。我们打起坐来,一念不起,等于是个枯桩,这个枯桩有个典故,就是雪窦禅师的一首诗:<br /><br />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一见便生擒<br />  可怜猎犬无灵性  只向枯桩境里寻<br /><br />  一只兔子横躺在一条路上,打猎的时候,老鹰在空中一看,大路中间躺著一只兔子,这个老鹰冲下来就把兔子叼走了。可怜猎犬无灵性,打猎的时候,那个猎狗靠鼻子闻,跑过来闻了半天,到处找兔子。只向枯桩境里寻,只好向枯树根的空洞里拚命找。雪窦禅师是禅宗的大师,骂世上这一班学禅宗的人,参公案啊,参话头啊,都像这个猎犬一样,只向枯桩境里寻。<br /><br />  如果是大智慧的人,会像那个老鹰一样,空中一亮,就把兔子叼上去了,这个境界就空了。我们后面的猎狗勤快得拚命跑,转啊转啊,跑啊跑啊,就在那里找这个境界,找一个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6 19:10: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br /><br />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br />  <br />  ·什么都没说<br /><br />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br /><br />  这是佛自己提出来的,就是自说自话,提出来告诉须菩提。他说你啊,千万不要有这么样的一个观念,什么观念?你不要认为佛在这个世界上说了法──实际上,他老人家三十一岁悟道后就开始说法,八十岁入涅盘,说了四五十年,他这里都一慨否认了。「莫作是言」,千万不要有这个观念,认为我说过佛法,「何以故」?什么理由?假使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真正说过某一种法,「即为谤佛」。<br /><br />  譬如说,佛叫我们念佛,叫我们修止观,叫我们修戒、定、慧,所谓三十七道品,说般若,说法相,说唯识,都是他说的。现在他都说,如果有人讲我有说法,即为谤佛,就是毁谤他。这很奇怪了!他说这个人在毁谤佛法。什么理由呢?「不能解我所说故」。因为这个人虽然学佛法,听了佛法,但他不能理解我所说的佛法,他没有懂,所以才说我有说法,这是错误的话。<br /><br />  我们先从教育来说,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会体会到佛说的这个道理,的确一句都不假的。一个教书教了几十年的人啊,在我认为是受罪,是罪业深重才教书,那真是非常痛苦。这话怎么讲呢?假使有一百个人听课,同样一句话,这一百个人的反应和理解,统统不同。有时候甚至老师说是白的,结果很可能有五六个同学告诉你,老师说是灰的。所以从事教育多年的人,会感觉到教育是一件受罪的事,非常痛苦。另一方面讲,一切众生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因为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人的意识。所以,现在有一门新的学问叫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br /><br />  譬如我们说,「你吃饭没有?」这一句话随便问人,会产生几个结果,一种是觉得这个人非常关心自己,连有没有吃饭,他都知道,多关心我。另有一种人会觉得是在耻笑他,分明晓得今天没有钱吃便当,偏要问我吃饭没有,可恨!还有一种人会觉得这个人很滑头,你看,故作关心状,故作多情的样子,很讨厌。同样一句话,四面八方反应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意思的沟通,有如此之难。<br /><br />  有时候不说话反而容易懂,一说话反而生误会。不但人是如此,世界上很多的生物,也不大会用语言的。鱼跟鱼两个眼睛一看,彼此就懂了。蝙蝠在空中飞,两个翅膀一感觉,就飞开了。人类的语言,除了嘴吧说话以外,身体皮肤都会讲话;我们被人家靠近,就会感觉热,就想躲开一点,皮肤会说话的原故。语意的道理就是如此,光凭说话是极容易误解的;所以佛说,他说法的本意是要使一切众生听了不要著相,不要抓住他所说的不放。<br /><br />  悟道、成佛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所说的法如筏喻者;等于一个过河的船,你过了河不必要把船背在身上走。换句话说,如果过河不要你的船好不好?当然好!你会游泳就自己游过去,佛并不要你一定坐他的船过去。禅宗就有许多教育法,有时连船都不给你,要你自己设法过去,你只要有方法过了这个苦海就行了。<br /><br />  所以佛的说法,就是要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殊不知大家学佛听了他的法,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悟道,反而拚命抓住他所说的法,当成真实,真是拿著鸡毛当令箭。所以他现在否认这个,因为这些人「不能解我所说故」,不能理解他所说法的意思。接著他陈述理由。<br /><br />  ·迦叶笑了<br /><br />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br /><br />  真正的佛法,佛用一句话说完了,就是不可思议。后世到了禅宗,讲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有一天上座说法,学生徒弟们都等他讲,等了半天他没有说话,忽然抓起面前讲台上一朵花,那么一转,大家也不晓得他什么意思,谁都不懂,只有他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是典籍的记述。这个「破」字形容得妙极了,大家等了半天,心情都很严肃,场面非常庄重,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一下子笑了出来。这一下被佛看到了,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为迦叶懂了,这是禅宗的开始。<br /><br />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是什么?佛拿一支花那么看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正表示说法者无法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来表达。真正佛法到了最后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说出来都非第一义,都是第二义。无上妙法本来不可说,所以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马上要入涅盘,就要走了。本来他也不想讲什么金刚经,什么都不想讲。根据经典的记载,那时帝释天人都下来向他跪著请求,你老人家不能这样搞啊!你多生多世发大愿,说大彻大悟之后要度众生,现在你大彻大悟证道了,你反而要走路,不管大家,这个不行啊!佛讲了一句什么话呢?华严经、法华经上都有:「止。止。我法妙难思。」就说了这么一句话。<br /><br />  这句话就是金刚经的含义了。他连级续个字,止,止,就是说你停止,你停止,我证得的法,说了你们也不懂。「止」这个字,也告诉了你一念不生全体现。止,一切妄念不生,一切烦恼不起,万法皆空,定在这里,然后你可以懂佛法了。所以说,止,止,我法妙难思,一句话说完了,金刚经都用不著讲了。<br /><br />  实际上只有一个止字,就是此心难止,此心止不了。如果能止,一切戒、定、慧,六度万行,就都从此而建立,从此而发生。所以所有的说法,都是方便;换句话说,佛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br /><br />  关于老师教学生,禅宗大师有几句话「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如果徒弟的见解与老师一样的话,减师半德,这个学生减掉老师一半了。假定老师八十岁,徒弟三十岁悟道,见解跟老师一样,但却差老师五十年功夫,所以说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学生见解超过了老师,才可以够得上做徒弟,继承衣钵。许多大德祖师都感叹找不到衣钵传人,就是他说的法,也都是教授法,他说出来的法,是希望你悟道而成佛,见过于师,那就用不著抓住他方便的说法,当成是真实了,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br /><br />  下面接著转了一个方向,大家注意!前面都是须菩提,须菩提,接著这里加了几个字。<br /><br />  ·须菩提与佛对答<br /><br />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br /><br />  这里对须菩提突然加了两个字,称为慧命须菩提,好像鸠摩罗什翻译经典时故意多写两个字一样。其实佛也没有说什么法嘛!他只叫我们第一不要把肉体身当成佛;第二,不要著相;第三他说他没有说法。除了这三个要点外,他并没有讲一个什么法门!可是,好像有一个人懂了,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大师兄须菩提。懂了就是荷担如来慧命,所以这里称慧命须菩提。佛的弟子里说般若的空性,须菩提属第一位证得空性的人。今天我们大家在座学佛的人,一念之间证得了自性空,这个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续了慧命,所谓然灯也就是这一念之间证得了自性空,这个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续了慧命,所谓然灯也就是这一盏灯可以点下去,不会熄了,可以传灯了。<br /><br />  慧命须菩提听到这里就懂了,佛法是不可说,不可说,没有什么东西可说的。因为他懂了,所以他担心一件事。他说:佛啊,「颇有众生」,他说也许将来有众生,听你那么讲,能生起信心吗?<br /><br />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br /><br />  嘿!佛答的更妙,根本不理他这个问题。<br /><br />  什么叫众生?本来就没有众生。这个话很严肃了,后世一切众生都被否定了。什么叫众生?本来就没有众生。<br /><br />  这是什么话!照儒家顾亭林的解释,就是两个桶,一桶有水一个空,倒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一桶水;是法者,即是非法,是名为法。色身者,即非色身,是名色身,都是这个话。<br /><br />  是啊,表面一看是不通嘛!须菩提一问,将来有些众生听你老人家这样一讲,会起信心吗?佛并没有说会不会起信心,只说什么众生啊?「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所谓众生,根本就没有众生。<br /><br />  听佛这么说,我们赶快下课吧!大家也不要听金刚经了,因为我们都不是众生。<br /><br />  ·顽石点头为什么<br /><br />  不是众生是什么呢?个个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佛揭穿的方法。换句话说,你不要替大家担心,个个都会成佛。这个道理,佛在法华经,涅盘经上就讲过。中国文学上有两句话,「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是与涅盘经有关的典故。<br /><br />  当南北朝的时候,一位叫道生的和尚,是年轻的法师,现在来讲,就叫做才俊法师。当时佛涅盘时最后的说法涅盘经,才翻译过来半部,这个翻了半部的经,中间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一阐提人能不能成佛?一阐提是罪大恶极,坏透了的人。他们不孝,杀父杀母,杀佛杀罗汉,坏事做尽,罪业深重,下无间地狱;就好像世间判罪无期徒刑,永远不会翻身。这些大恶性众生能不能成佛呢?当时佛法还没有完全过来,涅盘经只有半部,这位青年法师写篇论文,认为一阐提人也能成佛,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成佛。<br /><br />  道生这个论点一出,全国的法师都要打死他,这还得了!佛都没有敢这样说过。当时这个道生年纪轻,文章好,学问好,最后大家看在出家人情面,算他不懂,把他赶到江南去了。那个时候佛法都在长江以北,道生被赶到江南,就到苏州,金山这一带,在山上住茅蓬,也没人听他讲了,他只好对著一些石头讲。<br /><br />  有一天他又讲到这个问题时,他仍说一切罪大恶极的众生,最后还是能成佛,你们说对不对?这时那些石头就摇起来了。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br /><br />  道生离开北方的时候曾说:我说的法绝对是合于佛法的,如果我说的法合于佛法,我死的时候坐师子座。以后涅盘经全部翻译过来了,原来佛也是这样说的,一切众生皆会成佛。所以金刚经这里,告诉慧命须菩提,所有众生,即非众生,不要看不起人啊!一切众生都是佛。<br /><br />  ·众生与佛<br /><br />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br /><br />  这个道理就说明,一切众生生命的存在,都是幻有的,是幻相。三界六道和二十五有的众生,都是因缘所生,是没有固定的。法身的生命,在六道轮回中迁流不息,也是根据自己的业果因缘而来的;所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br /><br />  它的本义是说明,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是佛;自己能够反照而明心见性,就不叫做众生了,个个都是佛了。刚刚提出来,道生法师说的一阐提人,最后都要成佛,这个意义在涅盘经、法华经中,也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劫数中第四尊佛,就是第四个梯次的佛,这个劫数叫贤劫,有千佛出世,最后成佛的是楼至佛,现在化身为韦驮菩萨的,因为他的愿力,要护持贤劫里一千个佛,待他们个个都成佛以后,他才最后成佛。这是佛教对于贤劫组织的一个说法。<br /><br />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不仅是人,凡有生命有灵知的生物,都能够成佛。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br /><br />  要彻底的研究这个道理,就是法相唯识的道理,这个地方揭发出来见法,就是见地。人世间因为一切众生有我见,所以就有人;有人就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痛苦,如此等等一连串下来。我们虽有一个身体,但身体非我之所有,暂时归我之所属,这是因缘所生,四大假合而成,不究竟,总归会幻灭的。<br /><br />  真正的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须要无我才能达到。当你修证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就得到一个智慧,就是唯识中所讲的平等性智。无我就无人,无人就无他,无众生相,无烦恼,无一切等等。一切皆空,即无众生之相。这个唯识是表诠,金刚般若法门是遮诠,说明这个道理。<br /><br />  对于这一段我们给他的偈语是:<br /><br />  第二十一品偈颂<br /><br />  为谁辛苦说菩提  倦卧空山日又西<br />  遥指海东新月上  夜深忽闻远鸡啼<br /><br />  「为谁辛苦说菩提」,佛不是说了吗?我没有说过法,别的经典也曾经讲过;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个字。<br /><br />  佛法是不可说不可说,法身之体是不可说处。所以,他辛辛苦苦说这些菩提证道的法门,为谁而说?为众生而说。等于唐人罗隐的两句诗,「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br /><br />  这一首诗是非常有名的,人生也本来如此,像蜜蜂一样,把百花辛辛苦苦采来,酿成蜂蜜,结果呢?这个蜂蜜自己吃不到,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感叹人生。<br /><br />  那么佛呢,他倒不是为这个辛苦,他为了度一切众生,为使众生个个见自性成佛而辛苦。可是本来无我,为谁辛苦呢?<br /><br />  「倦卧空山日又西」,所以后世佛的弟子们之中,许多高僧悟了道,永远隐山高卧不出,不说一句。譬如天台宗的祖师慧思禅师,在南岳悟道后,始终没有下过山,人家劝他说,你这位大师悟道了,为什么不下山度众生?他独住孤峰顶上,一个人都没有去过。他说我何必下山度众生呢?我独坐孤峰顶上,已经一口吞尽诸方,一切众生我度完了。<br /><br />  后来有人也提这个问题来问过我,我说他当然可以那么讲,慧思大师一辈子不下山,他却有一个智者大师这样的徒弟,号称东方的小释迦;这一个徒弟就够了,用不著他出来,所以他可以说这样的话。如果没有这样福报,这样成就的人,也得不到像智者大师这样的弟子的话,这个话就不能随便讲。但是,的确有人悟道以后,一生不说法而度人无数。<br /><br />  譬如我们晓得禅宗一位大师,画上经常画的布袋和尚,他的说法就是背著一个布袋,人家问他佛法,他把布袋一放,就在你前面一站,什么都不说,他看你懂了,他笑笑;你不懂,他把布袋一背又走了。<br /><br />  布袋和尚就是泗州大圣,据说是弥勒佛的化身来的,他永远背个布袋。实际上他说得很清楚呀,人家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一放,我们现在这个布袋还放不了呢!这个妈妈给我们的布袋永远放不下来,所以他把布袋一放,叉手一站,这就是佛法。<br /><br />  他看看你不懂,布袋又背起来走,你放不下就提起来走,都一样,佛法就是那么简单,他没有说一句话,这就是佛法了。那么,不说法能不能度众生呢?不见得不能,但众生还是靠方便教授法来度的。<br /><br />  「遥指海东新月上」,后世的禅宗,把祖师悟道的故事编集为指月录。佛在楞严经上说,一个人问月亮在那里?有人用手指向月亮,说月亮在这里。但是你不要看指头,只看月亮,你光去看指头,不看月亮,是没有用的,指头不是月亮。<br /><br />  佛说的法,不是这个指头;我们大家学佛学了半天,都抓到指头当月亮,都错了。不过这个故事,说明众生都是同样的心理。<br /><br />  另一个是道家吕纯阳的故事,也与指头有关。吕纯阳最后是由禅宗悟道,是黄龙禅师的弟子,所以吕纯阳也变成佛教的大护法。他就有一句话,「众生易度人难度」,他说的「众生」不是佛学这个众生,是指人以外的生命。众生容易度,人最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br /><br />  有一天吕纯阳到南京,变成一个很可怜,苦恼的老头子,到一个专门卖枴鮆的老太婆那里,天天去吃枴鮆,吃了不给钱,吃了好几年,这个老太婆永远不问他要。他后来问这个老太太,为什么不要钱?我看你这个老头子没有钱啊!吕纯阳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好人,只有你是个好人,你要不要成仙呀?老太婆说我不要成仙,我卖我的枴鮆,很舒服。你要不要发财?我有一个法子传给你可以点铁成金。吕纯阳说著就在她那个铁锅上一点,铁锅就变成黄金了。老太婆说:嗯!蛮有道理,我还是不要。<br /><br />  吕纯阳心里想,这个人真好,世界上只有这个人是好人。最后又问:老太太,你究竟要什么呢?老太太说把你的指头给我就好了。吕纯阳只好摇摇头说,众生易度人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br /><br />  佛经上有一个指月的公案,叫我们看月亮,不要抓指头,可是一般学佛的人,也同吕纯阳碰到这位老太婆一样,专抓指头不看月亮。这就是第三句遥指海东新月上。<br /><br />  「夜深忽闻远鸡啼」,不要灰心,远远听到鸡啼了,总归有一个人会出来的,不要看长夜漫漫,总会有天亮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6 19:11:1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br /><br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br />  <br />  ·一指禅<br /><br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br /><br />  佛说二十一品的时候,是无法可说,这一品更严重了,是无法可得。须菩提说,请问你老人家,当年大彻大悟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老人家那个境界,没有得到一个东西吗?「佛言。如是,如是。」是这样,是这样。这样又是那样呢?就是话头了,要你去参!就像是禅宗那个一指禅一样。<br /><br />  唐代的一位禅师,他是金华山的俱胝和尚,我们要修道就要学学他,他始终没有出来参学过。有一天,他要出来参学,夜里,虚空中一个声音告诉他:你不要出去,有肉身菩萨亲自来给你说法。肉身菩萨就是活著的人,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的肉身,可是他是菩萨再来身。第二天天龙和尚来看他,他就问天龙什么是佛法?天龙和尚是大禅师,手一指,俱胝就大彻大悟了。所以俱胝和尚悟道一点都不吃力,他得的是一指禅。以后他说法,什么是佛法?手指一比,你懂得也是这个,不懂得也是这个,第二句话也不说;很多人因他这么一指也悟道了。<br /><br />  有一天他出门去了,他的徒弟小沙弥,跟他好多年,看到人家跟师父磕头啊,顶礼啊,求佛法啊,师父总是手一指,这个。这一天师父出门了,有人来找师父问佛法,小沙弥说,我师父那个佛法,我也知道。那个居士就跪下来,小师父,那请你告诉我。小沙弥也手一指,这个!那个人也悟道了。小沙弥很高兴,原来师父的佛法就是这个样子。等到俱胝和尚回来,小和尚向他报告,今天来个居士,我接引他悟道了,就说了经过。师父哦了一声就进去了,转身又出来了,对小沙弥说,你再说一遍怎么接引人?那小和尚就把手一指说,这个。师父等他指头一伸出来,一刀把他指头砍断了,流血不止,小和尚又痛又唉唷,悟道了。指头砍断了一节,就是这个。所以,「如是,如是」,就是禅宗的这个。这个究竟是那个,就要自己参了。<br /><br />  金刚经有五六种的翻译,反覆研究,还是鸠摩罗什翻译得最高妙。后来玄奘法师重新翻译过,道理是更清楚,但是佛法的意义却模糊了。鸠摩罗什的翻译,许多地方都是禅宗讲话,如珠之走盘,不著边际,不落一点。所以后世的禅宗采用金刚经,可以悟道,就是这个道理。<br /><br />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br /><br />  他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当时我在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你以为得到一个什么菩提吗?了不可得。也就是六祖后来悟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不可得。如果有一点少法可得,就还有一点空,有一点光明,有一点境界;看到一点圆陀陀,光烁烁的,都不是了,都著相了。「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br /><br />  这一节很简单,就叫无法可得。我们给他偈语的结论:<br /><br />  第二十二品偈颂<br /><br />  多年行脚觅归途  入室知为道路愚<br />  检点旧时新衣钵  了无一物可提扶<br /><br />  「多年行脚觅归途」,很多人从年轻学佛、修道、出家,多年行脚到处参访,觅归途,都是找一个归家之路,都想找到生命的根源。<br /><br />  「入室知为道路愚」,真正悟道的时候,你才了解道路愚,被道路骗了,被方法骗了。八万四千法门都瞒了你,前面说过,禅宗有位祖师,跟过很多法师学种种法,修了一辈子,最后悟道了,告诉那些老师说:「我眼本明,因师故瞎」。我两个眼睛本来亮的,老师啊,你把我弄瞎了。<br /><br />  东学西学,结果把自己眼睛弄瞎了。不是真的眼睛弄瞎了,道理看不清楚了。所以入室方知道路愚,都被方法骗了。<br /><br />  「检点旧时新衣钵」,真正悟了道的人,我还是我,一切皆空,了无所得。这个衣钵还是旧的衣钵,不过是好多年前你自己把它捆起来找不到了,现在你把它拿出来,这个东西还是旧时的那个东西。<br /><br />  「了无一物可提扶」,本来无一物,没有一个境界可得的,这就是无法可得。<br /><br />  这五六节,佛都是叫我们不要著相,不要执著一切法。现在虽然叫你不要执著一切法,但是有一个法要执啊!就是善法。所以下一品梁昭明太子给它的标题是:净心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6 19:11: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br /><br />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br />  <br />  ·修一切善法<br /><br />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br /><br />  用白话文的说法,复次就是其次的问题,或者另一个问题。前面他什么都否定了,佛也不是,有相的也不是,有色的也不是,有法可得的也不是,一切否定。这里却告诉你,要想成佛就要修一切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非有善法的成就不可。不是看几本佛书,谈谈禅,说说公案,盘个腿,打个坐就可以成佛。造了一辈子的业,跑到庙子去盘个腿,吃两天素,就要得菩提,那个菩提多少钱一个啊!有那么简单吗?许多青年人都犯了这个毛病,看了几本禅学的书,青蛙跳进水,噗咚一声就开悟了,那么容易吗?你去买一个田鸡来跳跳看吧!所以要「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br /><br />  日行一善我们都做不到,检查自己的行为,我们日行一恶则有之,谁能做到日行一善?不修一切善法,你说到达无相,那是骗骗自己罢了。佛告诉须菩提,「是法平等」,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佛在前面也说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是没有差别的。<br /><br />  ·南山高北山低<br /><br />  后世禅宗有个公案,说有个法师讲金刚经,碰到一个禅师,这位禅师就问一个问题:既然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这位讲金刚经的法师没办法了。是啊!金刚经上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万法是有高下,怎么说没有高下?所以说这又是一个话头。<br /><br />  我们晓得平等性智,那是要到达第八地成就,才能证到的。第六识空,是证得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空了以后,才证得平等性智,一切众生人我就平等了。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这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br /><br />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br /><br />  如果说有所为,为了求佛果,为了求自己的福报及功德而修一切善法,这是人天果报,凡夫的修法,凡夫的为善。真正的善法是为菩提道果的行善,湫猩贫?恢?猩浦?睢!杆?陨品ㄕ撸?缋此导捶巧品ā梗?灰?蟾5轮?睿?飧霾攀钦嬲?纳品ǎ?馐羌右宰⒔狻O旅媸钦庖黄返馁视铮?br&gt;    <br /><br />    第二十三品偈颂<br /><br />  镜花水月梦中尘  无著方知尘亦珍<br />  画出牡丹终是幻  若无根土复何春<br /><br />  「镜花水月梦中尘」,就是说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尘等。佛经经常用这种譬喻,说人生一切万有的现象,如镜中的花朵,你不要认为没有花啊!有花,只是抓不住摸不著;水里的月亮也不是没有啊!有的,水里不会自己出月亮,后面有一个真月亮。镜里的花也是一样,后面有一个真花。梦中的境界固然不实在,但是没有你,还不会作梦呢!因为有我们的身心,才能做梦,但是梦中的一切只是影像。所以大家研究佛学,要注意这一点,镜花水月并不是说绝对的没有,只是告诉你是虚幻的,不实在的,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这个暂时存在的有,是把握不住的,不常的。<br /><br />  「无著方知尘亦珍」,了解了这个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尘的道理,才了解了空与有之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空也是佛法,有也是佛法。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修法的要点是,无住,不执著。不要认为,因为不执著所以空;抓住一个空啊,空已经变成一个东西了,空还是尘。真正的无著,连空都无著,因为空不著,所以敢到入世中去,在入世中修行。众生不敢入世,怕「有」把他沾住,真到了无著,方知尘亦珍,才敢入世,因为有也是的嘛!<br /><br />  古人有一句话: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学佛修道,打坐念佛,一念万缘放下,蛮好!但是,如果你不修一切善行的话,没有这个福报,你想放下也放不了!有许多朋友说,现在退休了,年纪大了,我准备明天开始修行。结果明天,家里又有事了,或者自己又感冒了。嘿!你不要认为放下容易,放下、清净,要大福德大福报的啊!<br /><br />  「画出牡丹终是幻」,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br /><br />  「若无根土复何春」,牡丹是代表富贵之花,但是牡丹还须绿叶来陪衬,也须要根,牡丹没有根,花也开不开的。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根本是什么?一切宗教都是一样,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第一个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开悟,那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个是自误,聪明反被聪明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6 19:11:5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br /><br />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br /><br />  现在连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于是中间的一个结论。这个题目当时取的是福智无比,就是福报与智慧,这两个是等称,平等的清福。就是说要证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这两样本钱,在佛学的名辞就是资粮;是资本与粮食两个观念,也称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br /><br />  现在这一品,再三重复的提出来这个观念。这同一问题,为什么又重新出现在这里呢?因为上一品讲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要想悟道,不是随便打个坐,研究个公案,拜拜菩萨,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须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行。诸恶莫作是消极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要积极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达开悟,证得大彻大悟的境界。<br /><br />  廿三品最后,还以法身实相般若本体来解说,「所谓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简单的说,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执著,执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执著才是菩萨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没有特殊之处,是做一个人义所当为,是本份的事。<br /><br />  现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结论:<br /><br />  ·修资粮<br /><br />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br /><br />  他告诉须菩提说,我们这个世界上,这个娑婆世界的南赡部洲,中间有一个须弥山,勉强用喜马拉雅山比作须弥山;究竟喜马拉雅山是不是须弥山,老实讲到现在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能够贸然断定。把佛经上说的须弥山解释为喜马拉雅山,是近几十年研究佛学的假设肯定,这个假设的肯定很有问题,不能随便相信。<br /><br />  打一个比喻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山,称它为须弥山,其它三千人千世界,都有一个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须弥山。「如是等七宝聚」,这个「等」不要认为是把七宝布施了,把须弥山也布施了;须弥山布施给人没有用,房子里装不下来,这个「等」是作比喻,等于须弥山那么大的财富,七宝,珍珠,钻石,集起来布施,这是一个譬喻。<br /><br />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br /><br />  拿那么多的东西来布施,当然这个人的福报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经讲过,这里又重复强调法施的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钱,得大利益,首先必须要行一切善。现在说这个人很行善,拿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布施了,纵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报也很大,这是一定的,这个问题就不要说了。<br /><br />  现在他拿这个譬喻来强调,他说假定有一个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因为般若波罗密的经典很多,大般若波罗密经,就是大般若经,另外还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这种波罗密,那种波罗密,走的路线不同,都是讲智慧成就。现在本经上讲「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一本经。假使有人以这本经的道理,不论是全部的意义,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那个福报比须弥山一样多的七宝布施,可就大太多了。<br /><br />  ·受持读诵<br /><br />  这里我们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读诵」有四个含义。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数,还要领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br /><br />  我们诸位学佛研究金刚经,如果懂了这个空,平常碰到事情的时候,有没有领受于心?你说现在你还蛮舒服的,有点领受,那是没有碰到事啊!一碰到事,像被人打一耳光,骂你一句话,或者把你的钱倒了,或者现在就要到医院开刀了,下一个钟头活不活还不知道,这个时候看你空不空!如果说空得了,那是真金刚了,你真能够受用了。<br /><br />  受还不行,必须能持,以此来修持。持者,等于拿一个拐棍,拿个手杖,永远靠著它走路,牢牢抓住,这个境界才不会动摇。就算现在去开刀,说不定麻醉回不来了,但此心这个定境仍保持著,这就是受持。读是看书,或轻声赞过去,诵是要念出来,高声朗诵。现在年轻人只是看书,看书却不容易背得来。我们旧式的教育,是要背书的,背是没有用脑筋的,唱戏一样,等于进到阿赖耶谶,不要用脑筋,随时背来了。所以金刚经读了还要朗诵,有所体会,就是受持读诵,四个含义。<br /><br />  ·真教化的功德<br /><br />  他说假使有人,不要说全部金刚经,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读诵,懂了这个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脱烦恼;教人家并不是要自己当老师,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使人家能够解脱烦恼。如果做到这样,那么这个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说用须弥山王那么多的财富来布施,更大。前面那个布施是财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这个法布施,佛学就叫做法布施。中国文化的观点,这就是教育的功劳,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解决人家心里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br /><br />  他说这个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财富的功德,更大更多,两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形财富来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较起来,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万亿分也不到。总而言之,不能比就是不能比,怎么说呢?如果我们那么一讲,听起来不能比就是不能比,很土,很粗,就不像经典了;经典翻译得非常美,「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用算数都算不清。换句话说,拿现在夸张一点的话来讲,电脑也算不清,数字是没有办法计算的。真到达不可算的数字是什么?是譬喻那个东西很大。就像我们经常说天一样的大,这是譬喻,你说那个天有多大啊?佛经上经常作譬喻,恒河沙那么多,恒河沙有多少啊?谁都不知道。这既说它的多,也说它的大,是譬喻的数目字。换句话说,当世界上最大的数目字没有办法以数字代表的时候,只好拿譬喻来作代表。<br /><br />  这一段很容易懂,就是说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养的功德,远超过了物质布施的功德;因为那是帮助一切众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简称为慧命。慧命就是智慧寿命的观念,属于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别大。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说明智慧的成就,智慧及自度的重要,我们给它的偈语如下:<br /><br />  第二十四品偈颂<br /><br />  富嫌千口犹伶仃  贫恨身存似□刑<br />  何事庄生齐物了  一声青磬万缘醒<br /><br />  「富嫌千口犹伶仃」,禅宗祖师有句话:「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说一个很有钱的家庭,有一百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十来个孙子、佣人,所以全家有一千个丁口。因为财富太大,又养那么多人,感觉人还是不够用。一个人穷到极点,如果连一碗阳春面都吃不起的时候,真恨这个身体活著都是多余!这两个是很强烈的对比。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就拿这两句话作比方,富嫌千口犹伶仃,也是这个意思,富贵人家千口的家庭,自己还认为人口太少了,很寂寞。<br /><br />  「贫恨身存似□刑」,穷的时候,觉得这个身体活著是受刑,很痛苦。在这个贫富之间,我们可以看到,福报大了就是富贵功名、钱多地位高;但是天天都叫你忙,天天都叫你累,想睡五分钟都很困难,没有经过这个环境的不知道这个味道。也许有人会说,情愿少睡五分钟过过那个味道的瘾。但是如果尝够了这种味道的人,再也不想回头去试了,每天不是为自己活著的,不愿意笑的时候也要笑,那个味道真难受啊!可是世界上的人,认为这个是福报,这是世间的福报,真是多福多寿多难受!<br /><br />  相反的,穷的人在山里住著,有一位禅师一个人住在茅蓬里,有人问他觉得怎么样?他说:「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还有站脚的地方。「今年贫,连锥也无」,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你看穷成什么样子!这是形容穷吗?不是的,他是形容自己真正到达了空。换句话说,去年空还有个空的境界,今年空,连空境界都没有了。<br /><br />  空没有了,你说是什么东西?真是彻底的空了,就是形容这个。所以我们说,真觉得自己形体存在是受刑、受罪,还是有个东西在那里。但是贫跟富是代表有福报的人及没有福报的人,两种人生活的现象是相对的两头。好看与不好看,漂亮与不漂亮,胖与瘦,长与短,都是相对的两头。世间法都是相对的,有好看就有不好看,有穷的时候就有富的时候。穷人的富是什么呢?本来一块钱都没有,突然有了五十块,那比有钱人突然中了马票几十万的港币还舒服!所以穷富是对比。有福报,没有福报,都是对比,这是生灭的两个现象,不究竟。<br /><br />  「何事庄生齐物了」,庄子的齐物论,拿本体来看,一切都是平等,有钱有财富,最后也要死。穷的人最后也要死,死的味道都是一样,谁都是一样。一切万有皆是齐物,大家坐在这里,白的、黑的,胖的、瘦的,男的,女的,每个人不平等,但有一件事情很平等,今天夜里四点钟到六点锺,大家都沉睡了,沉睡中,那个糊里糊涂的境界很平等。有智慧也是那么糊里糊涂,没有智慧也是那么糊里糊涂。有钱的也是那么糊里糊涂睡著,没有钱的也是那么糊里糊涂睡著,这个是平等的。拿这个作比方来说,在本体上一切都是平等,这就是齐物。<br /><br />  万物是不齐的,不平等,有高低,五个指头都不齐的,但是它变成一只手的时候,通通是齐的,它就是一只手。手跟脚也不平等,等到没有手脚时,也没有我了,也就齐了,就平等了,这是庄子的齐物论。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福报也就无所谓大与不大。<br /><br />  「一声青磬万缘醒」,真正的福报是什么福报呢?清福,人间的清福。当我们真正烦恼痛苦到极点,当我们一切的痛苦烦恼无办法解决的时候,跑到深山古庙,偶然听到一声「叮」,青磬一响,被它敲醒了,万念皆空。那个时候啊,什么都没有,那真是大梦初醒,这个是大福报。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所有的福报,都不如了解金刚经般若的解脱真义。般若解脱真义,就是我们给它的一句结论,一声青磬万缘醒,这个时候是真福报。<br /><br />  中国的文学为什么把木鱼叫红鱼呢?因为庙子上的木鱼多半漆成红颜色,磬放久了,颜色都变成青铜色,所以叫做青磬,红鱼青磬,红跟青是文学上的形容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6 19:12:1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br /><br />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br />  <br />  ·有教无类<br /><br />  金刚经快要作整部的结论了,化无所化,什么叫「化」?在唐以前,多半的佛经用这个「化」字。唐宋以后用「度人」。度也好,化也好,反正度也度不了,化也很难化。到元明时代,乾脆两个字合起来,叫做度化。这个度化,实际上就是教育了。化也就是感化人,变化人。<br /><br />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br /><br />  这也是佛自己讲,告诉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汝等勿谓」,你们千万不要讲佛说过这个话,说过什么话呢?「我当度众生」,认为佛说过,要度一切众生。<br /><br />  你看佛是很妙的,你仔细把金刚经研究,他的一生许多事情,在金刚经里通通否认完了。说法四十九年,他在金刚经里却说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是他讲的啊!这个金刚经摆在我们面前。他本来发愿要度众生,现在又否认了,嘿!你不要搞错了,你们不要那么想啊!你们千万不要那么想,认为我要度一切众生。这是文字的解释。<br /><br />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br /><br />  「须菩提,莫作是念」,千万不可以有这个观念,上面已经讲了,下面还要很肯定的重复,莫作是念,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好了,我们现在记住他的话,你不要磕头说佛啊,你来度我。他老人家不承认,他现在很忙,在那里入涅盘,你也莫作是念,不要这样想。什么理由呢?「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这个话严重了,刚才我们还用笑话的办法来说,佛一切否认了,下面进一步告诉我们理由,听得我们都有一点五里雾中了。什么理由啊?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你注意啊!没有一个人须要佛来度的,这是佛自己说的。<br /><br />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拿禅宗里的话说,这叫做一个棺材两个死汉,一个说你是被我度的,一个说我需要佛来度。大禅师们会说,这两个都是没有悟道的。佛也讲嘛!第一,我没有度过一个人,你不要有这个观念。什么理由呢?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这个文字摆在这里,对不对?我们自己研究。还有,佛说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br /><br />  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不要什么顶礼啦!磕头啦!好麻烦。我一生最怕这个事,碰到人家合掌,我现在都有点马上出汗,很麻烦,还要答礼,乾脆像现在人眼睛一瞪,注目礼,很好嘛!意思到了就行了。如果说磕个头,认为我是老师,该受这一拜的话,十八层地狱都不够。不过不要紧,据说现在地狱里头还有地下室,那就该要下地狱的地下室去了。一个人如果自觉有道,足以为人师,如果有这一念的存在,他再有道也不值钱了。真正足以为人之师,真正足以度人,他必定已经证到空的境界了,何以会有自我崇高的观念呢?绝对不会!因为他自己已经没有这个观念了;而是一切众生,人我平等。<br /><br />  所以佛说,佛如果有这样一个观念,也就不叫做佛了,他处处著相,觉得我是佛,我是老师,你们通通是我的子民,你们都是我的信徒,那他就绝对不是佛了。<br /><br />  说到「信徒」这个名辞,是很难听的,佛教里从来没有这个名辞,只有信众。用个「徒」字,那只能够牧师用。牧师翻译的「牧」字,就是指赶牛的,赶羊的,赶人的,看这一些子民都是他下面的徒众。徒众都在下面,佛法不可以这样。<br /><br />  曾经听到佛教界有人用「徒众」这两个字,听得我一个头八个大,连信众这种说法,都算是很严重的了。过去大陆随便那一个庙子,对信众都是称居士的。我在峨嵋山时,老和尚看到猴子出来,就说猴居士出来了。蛇来了,蛇居士来了。从没有说猴众,猴徒,蛇徒,没有这样说的!老和尚的声音使人一听肃然起敬,看一切众生平等,猴居士,蛇居士,这个是佛法的精神。佛法如果还有统治性,那怎么会是佛的精神呢?希望修正修正,不要犯这个错误。<br /><br />  佛现在讲,假定他有一个观念,认为众生是受他的教化而得道的,这些人是他的徒弟,应该对他如此如彼的恭敬……假如他有这样观念的话,完了!「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那不算成佛!<br /><br />  好,佛啊!我们了解啦!你老人家谦虚,不承认自己在度人,实际上我们是受你度的。你谦虚,那是你的嘛!我恭敬我的,各走各的路,没有错。但是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你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这是个问题啊!不过,这个大问题,佛在下面解答。<br /><br />  ·自己的解脱<br /><br />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br /><br />  他说,所谓人,有众生就有人,真正的佛法教我们一件事,八万四千法门只教我们一件事,就是如何证到自己真正无我,那就成功了。这很简单,修行只修行一件事,修到真正的无我。既然无我了,我当然不须要佛度呀,我本来就是佛嘛!佛有这个度人之相,佛就著了人相,我相。我如果真正能够悟道,就是无我,就没有被你可度之处。<br /><br />  所以,佛说的没有错,没有一个众生须要我度。再彻底的讲,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把他老人家修道,证道的法门,通通告诉我们了,你依照这个样子做,你一样可以成佛。他没有办法帮你成佛,要自性自度,他没有办法替你修啊!修要自己修,修成功自度了,是你自修自度,自性自度。所以佛说的是老实话,他说没有一个众生是需要我度的!我也不能度呀!必须他自己有信心,自修自度,自性自度。<br /><br />  所以他的话,一点都没有错。不过他表达的方法是语出惊人,每一句话说出来都很难解;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人都要自求解脱,自性自度,自我得救,谁都救不了你。<br /><br />  求上天的保佑,菩萨保佑,保佑不了的,不要迷信啦!只有自助天助,自求多福。你要想菩萨保佑,你要先保佑自己,怎么保佑自己呢?行一切善法,那么自助就天助了,佛菩萨与你中间的电线、电波就接得上了。你一天到晚去杀人放火,然后说,菩萨保佑我,你自己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众生他可以度的,众生都是自性自度。他说,什么叫做我呢?一切众生本来无我,这是佛法;佛法三藏十二部经典,总归起来就是告诉我们这句话。本来无我啊!就是我们做不到,做到了个个成佛。<br /><br />  佛又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就是一般人,是佛经翻译的名辞,现在我们一听到凡夫,好像在骂人。如果我们随便对朋友说,你是凡夫,他肚子里头一定不高兴,你好看不起我!一般人,你告诉他无我,他就害怕,因为人都要贪著「我」。究竟那个是我呢?佛经告诉我们,人体是三十六样东西凑拢来,没有一样东西是「我」的。<br /><br />  拿现在来讲更严重了,人体上许多的细胞都是我,每一个细胞都不是我,你说我在那里?身体上没有我,死了以后,我到那里去了?说灵魂是我,你看到灵魂了吗?一声青磬万缘醒,就是这个境界。这一声敲了以后,无我,本来就是什么都无我,没有一样是我。这个无我的境界,佛只好分析给「我」听,所以我们学禅啊,打坐啊,求证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求证到一个无我,就成佛了。结果大家打起坐来,在里头嘀咕,都在玩「我」,不然就玩呼吸来呀,去呀,好像在那里数钱!一二三四,又数息又观。第一口呼吸早就跑掉了,你后面数到一千,一口呼吸也留不住呀!在那里干什么呢?所以都在玩「我」,作不到无我,不能证得佛法!<br /><br />  ·无我以后<br /><br />  佛刚才提出一个问题,凡夫之人,以为真有一个我的存在,等到肉体死亡了,抓不住了,还要抓个灵魂。其实那个灵魂也是自己意识境界偶然的存在,还不是真的我,还不是这个。但是凡夫之人,总归要抓一个有相的我,都抓错了。真做到四大相皆空,就是人我众生寿者皆空的时候,可以找到生命本来的自我了。那个自我是假称的,叫他自我也不对,叫他是佛也不对,叫他菩提也不对,各种名称都不对。<br /><br />  现在讲到这个地方,佛又加以解说,他提出来:<br /><br />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br /><br />  为什么他要加这个尾巴呢?因为他说了一个尾巴怕大家又抓住它。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学佛的,他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圣人,那你就当凡夫好了,他肚子里又不服气,不肯做凡夫。<br /><br />  所以一般学佛学道的人很可怜,在圣人凡夫之间,就像公园里小孩子玩秋千,汤过来汤过去,永远下不了台,挂在空中甩。<br /><br />  佛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严重的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悟道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道,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样平等。<br /><br />  那么这一品说完了吗?没有完!还有个重大的问题在里头,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一品开头的话。<br /><br />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br /><br />  重点在这个「我」字上,佛说:我,没有度众生。文字是那么解释,佛为什么那么讲呢?全篇的意思告诉我们,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持证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境界。所以做到了无我就是佛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接著一切观念的执著,都是因为有我而来,那么真正无我就是佛境界。<br /><br />  但是,无我以后叫什么呢?注意啊!一般研究佛学的人,听到无我,下意识给它下一个注解,空的。佛没有这样说,他只说无我而已,这个空的是你加的。如果真能把凡夫境界有我的观念通通放弃了,所谓放下,放下放到无可放处,找到生命本来,勉强才可以叫那个是我们生命的真我,那就是佛境界。但是在本经上,佛不说出一个真我的名字,那么你就要看全部的佛经了。全部佛经,总归起来三藏十二部,实际上有些真的,有些假的。所谓假的并不是什么假的,是后来佛弟子们自己修持到了,所写的经典,假托也是佛说的,这很有可能。这些笼统的算进去,佛经大概有五千多部。<br /><br />  过去有些人念经,为了自己念,为了父母念,要念一藏经,一藏经就是五千卷。大藏经佛的这一部分是五千卷。后世弟子们作的论,乃至佛经的注解,未算在内,如果通通把它算在内,连后世的也都加进去,现在一共有一万三四千卷了,越来越多。<br /><br />  佛说法四十九年,这么多的经典中,他的几个要点是,世间一切无常,都靠不住,都要变去,都不属于我的。人世间一切皆苦,没有究竟的快乐,没有究竟的幸福。一切皆空,一切都无法把握,都要变去了,变去了都抓不住,抓不住的那个情况,那个境界定个名辞叫做空,所以无常、苦、空、无我,本来无我,这是所有佛说的都是这样。<br /><br />  佛在世的时候,许多佛的弟子们,依他所教示的方法修持,都证到了无我的境界,脱离了苦、空、无我的束缚。但是也因此之故,都落于偏空之果,这是我们后世佛学给它加上的,就是偏向于消极的空。<br /><br />  佛到了八十岁,他老人家要请假走路了,请长假了,懒得再教了,快涅盘了,这个时候,他告诉我们相反的四个字,常、乐、我、净,与他平常所讲的完全相反。最后他又告诉我们,真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持到一切放下了,连空也空了,空到了最彻底,你找到生命的本源,这个生命的本源永恒不变。<br /><br />  但是这不是像人世间有个不变的东西一样,那样了解又错了,那是属于真常唯心论,属于外道的说法。佛说的这个常,是对无常而言,金刚经后面就给我们解释了。乐,不是苦的,得道的人离苦了;一般认为得了道的人,一天到晚都是快乐,那会把你乐死的。譬如我们头痛,当然很难过了,但是痛个六七天也痛不死,你说头不痛了,我的头好快乐啊!快乐的不得了,真这样快乐的话,这个人不到三天一定发了疯。苦乐是相对的现象,著了相就会发疯。所以什么是乐?无苦即是乐,清净之乐。清净没有境界,所以这个乐不是世间看的乐,是常乐。这个时候是真正的我了,不生不灭,这是不生不灭之我,并没有像我们现在世俗的观念,有个我相的存在,所以这个我是乾乾净净的。<br /><br />  所谓净土,没有一个净的境界,你说我们的地下很乾净呀!这不算净,你说虚空很乾净,虚空才不乾净呢!物理科学家都知道虚空里有很多东西。真正的虚空是看不见的,那个是无善亦无恶,无苦亦无乐,那是真正的乐,那个是佛境界。<br /><br />  本篇所讲化无所化,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道理,给它作一个结论偈语:<br /><br />  第二十五品偈颂<br /><br />  同为物化到娑婆  忧乐无端且放歌<br />  钟鼓歇时魔舞散  悠然一曲定风波<br /><br />  「同为物化到娑婆」,我们一切众生都是物化,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老庄的观念,宇宙是一个大化学炉,我们是其中的化学物质而已。草木、蚂蚁、蝼虫,都是宇宙大锅炉里所化的一点点,所以叫做物化。中国固有的文化,人死了叫做物化了,就是物质走了。这个身体生命死了而变化,骨头变成灰呀,肉变成水呀,质能互变,它的能量还是存在的,不过形象变化而已,所以叫做物化。一切众生都到这个娑婆世界来,都在物化,都在唱戏。<br /><br />  「忧乐无端且放歌」,可是大家忘记了自己是在唱戏,而且更不会自己欣赏,自导自演,结果唱啊唱啊,自己还真掉起眼泪来了。唱到高兴的时候,自己把肚子笑痛了,被自己骗了,骗了几十年。一切忧愁烦恼,一切的痛苦、快乐,都是莫名其妙的事。无端,没有理由,你看通了这个道理就要逍遥一点,爱跳舞就跳舞,爱唱歌就唱歌,就是解脱了人世间的一切。庙子上打钟打鼓敲引磬、念经,我们在这个十一楼念金刚经,清清净净,隔几条街有人家还在那里跳舞蹦擦蹦擦呢!他们同我们也差不多,各有各的境界。我们钟鼓打完了,他们的歌舞也打烊了,最后大家都回去进入那个黑洞洞的地方去。<br /><br />  「钟鼓歇时魔舞散」,最后清净与不清净,善与恶都了不可得。<br /><br />  「悠然一曲定风波」,你懂得一切了不可得,一切不著相就到家了。定风波本来是古代一首歌曲的名称,现在我们不讲这个歌曲的本身,借这个歌曲的名称来说明这个意义。一切风波隐定,钟鼓也不敲,魔舞也不跳,歌舞皆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6 19:12: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br /><br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br />  <br />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br />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br /><br />  ·见佛与观佛<br /><br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br /><br />  金刚经的重点中心来了,这里佛又提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佛已经提出来好几次了。须菩提被佛这么一搞,又昏起头来了,我们如果把佛经当作佛的教育法研究,你看这一位大老师大教授,当时的教育法真够厉害,须菩提明明答对,佛又东教西教,须菩提失去自信,答案也错了。他本来答错的,佛东教西教,他的答案又变对了,此所谓佛的弟子都叫声闻众,跟著佛的声音受佛的教化。禅宗骂人的话,鼻子被人牵著走,骂人骂的很巧妙,禅宗祖师都有骂人的艺术,他并没有骂你笨,他只是骂你鼻子牵在人家手里,只有牛才被人牵著鼻子,其笨如牛的意思。<br /><br />  你看金刚经佛的教授法多有意思啊!前面佛也问过须菩提,如来可以实相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不是的啊,不可以拿形象来见啊。须菩提不是讲过吗?正讲到好的时候,佛又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能不能用三十二相来观佛啊?注意这个「观」字!「须菩提言。如是如是。」是这样,是这样。佛本来成了佛,有三十二种相好,所以三十二相来看如来是对的呀!<br /><br />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br /><br />  佛大概在鼻孔里「哼」了一下,佛经不好意思记录出来,你真是糊涂,假使用三十二相来看佛的话,这些转轮王,这些帝王们,就是佛了。你看须菩提,好可怜啊!被佛搞昏了头,马上转弯立刻就说,佛啊,我讲错了。<br /><br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br /><br />  那我懂了,我刚才讲错了,如果照我理解你的意思,不应该以三十二相来看佛。你看,这个须菩提好惨,把这个金刚经,读通了很有意思,越看越有意思,而且这个文章的写法,越写越妙,所以我们把很好的文学,拿木鱼一敲,把自己敲昏了头。<br /><br />  ·声色与邪道<br /><br />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须菩提话刚说完,佛就岔进来说很重要的话:<br />  <br />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br />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br /><br />  这比那一颗广岛的原子弹还厉害,崩咚就炸下来,所以这个里头要加那个「尔时」,把握时机,晓得须菩提快要悟道了,就把他东搞一下西搞一下。等于拿个香板晃,这里晃一下,那里晃一下,把他晃头昏了,站住!就是这个!须菩提悟道了。不过他没有讲须菩提悟道了,讲出来就不叫金刚经了。<br /><br />  现在我们来研究这四句话,一般人学佛都以色见佛,就是「以色见我」。佛代表自己的我,也代表我们的我,两重意义。一般人学佛都想见到佛在前面,用观想法门的,拜佛的,都有人抱怨没有见到佛。佛不现前呀!如果真有的话,第一你神经已经有问题了,第二血压已经很高了,心脏也出问题,那是幻相,佛那里可以以色相见呢?心经大家都会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有色相出现,那就是魔,不是佛了。佛在很多经典上都告诉你,不能著这个相,所以以色见佛是错了。<br /><br />  还有些人是「以音声求我」,打起坐来念咒子,五千块钱传你一个咒子。但据我统计起来,大概有一千四百多个咒子,如果一个咒子卖五千块钱的话,我相当有钱了。咒子念一念说,喔唷,得定了,然后有些人念久了以后说:唉唷,我另外听到一个声音了。劝你赶快去看医生吧!佛经告诉你,不能以音声求我,因为音声是耳根的幻化,属于意识境界,是下意识的幻化,是最糟糕的事,人体里头本来就有音声。<br /><br />  你要听人体的音声很简单,用手把你的耳朵蒙起来就听见了嘛!两边都蒙起来,心脏里头的血液咚咚的流行,再配合下意识作用,里头也听到念咒子嗡啊嗡啊, □啊□啊,啊啊啊啊,就念出来了嘛!这都是幻觉,一般人不懂,以为音声是有道,是另外一个音声在念佛,都著相了,不得了。所以佛说,有人到了声色这种境界,认为是学佛有进步得道了,佛说那「是人行邪道」,这个人走的邪路,著魔了,「不能见如来」,永远不能见真正的佛境界。何况一天到晚去研究灵魂啊,还说为了研究才去看鬼,念念咒子就跳起来。好好一个人不去做,为什么要去发抖,人真是奇怪。佛现在明白的告诉你,声色两样都不是。<br /><br />  但是要注意啊!这是拿佛境界来讲,如拿「我」境界来讲,很多人都是以色见「我」,打坐坐的好的,忽然自己看到自己,坐在那里头歪歪的,都看得见。另外,好像「我」出来了,看到自己身体坐在这里,许多人就认为自己可以出阴神了,千万注意啊!若以色见我,这个身体本来已经是个假我,那个出来的是第二个假我,那个就是楞严经里所谓精神飞越。因为你打坐坐久了,身体上的血液循环,呼吸往来,生理作用并没有停止,也就是说这个动力没有停止。心念在静,生理上的活动没有停止,两个一磨擦产生幻相,就成为另外一个投影,是凡夫之人贪著有「我」的这个意识的投影。所以,另外一个自己看到自己睡,看到自己在打呼,蛮好玩的,自己睡的姿势不好,不过一动念就回去了,两个又变成一个。<br /><br />  如果认为这样是道的话,就是「以色见我」,错了。<br /><br />  还有些人念佛念咒子,念著念著,虚空中也有个声音在念,声音大得很,甚至于很多声音念。有人以为自己有功夫了,这个是道,这是以音声求我,佛说的,注意!你们「是人行邪道」,走入魔道了,现在社会上很流行,一般人受这个迷惑蛮厉害的。<br /><br />  平常我们不在研究佛法的时候,有人问到我,我也只好一笑,为什么不讲呢?我有一个观念,世界上的人都要吃饭,我为什么说话妨碍人家吃饭呢?所以你问我对不对?我说不知道就好了嘛!因为我也要吃饭,人家也要吃饭,人家正把饭拿上来吃,我说那是不对的,这多缺德啊!那岂但没有福德,还是缺德!所以不能讲。<br /><br />  现在讲到佛法的正念,要把重点告诉大家,这一篇问题多得很,我们先回过来看,从这一品的开始再来研究。<br /><br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br /><br />  我刚才首先向大家报告,这一篇重点在「观」字。「观」是什么?佛法的修法叫做止观,修止观,尤其修密宗,更须要修观想,修观修想。真能够观得起来,止得住,就可以得定了。要修佛法,先要能够观得起来,想得起来,止得住,定得住,入佛之门就快了。<br /><br />  大家学佛,几个人能够观得起来?能够把念头止得住啊?大家打坐,不管你用那一种法门,能够止吗?更不要说定,定更谈不上。此一心念能够止于一样东西上,或者止在空上,或者止在清净上,谁能做得到?没有人做得到!形式上好像在用功,根本都没有上路;要止而后能观,止观双运是正三昧,真正的定境界,所以叫做止观双运。佛告诉我们止观的方法,如果拿止观来讲,八万四千个方法都是止观。譬如念佛,心里念,嘴里也念,你能不能杂念不起,只有一句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做到了,就是念佛法门的止。<br /><br />  止以后,并不是死亡,也并不是万事不知道,而是清净到了极点,智慧大开,所有佛法的道理都懂,也都知道,这叫做观,就是净土的一种。还有一种观,譬如佛经上叫我们观一个月亮,太阳,就是想,观想。大家都看过月亮太阳,我们用意识起一个形象,观在心窝里也好,胃这里也好,是观想的,假的啊!一个月亮,太阳,开著眼睛也好,闭著眼睛也好,前面假想一个月亮,设法把这个假想止住它。或者假想一个佛像停在这里不动,止得住,人就傻掉了一样,不是疯掉了,疯掉了就有问题了,是傻里傻气的那么想。等于人想钞票啊,男同学们想女朋友啊,或者女孩子们想男朋友啊,好久不来信了,想得傻了!也就是西厢记上讲的,茶里也是他,饭里也是他,就是那么想著,止住,这就是观。<br /><br />  密宗有很多的方法修止观,但是告诉你,那只是方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方法是方便,叫我们把非常混乱的思想,先拿一个东西把它钉住,这就叫止观的初步。如果说不用佛像好不好呢?当然可以!我们一念清净,前一个念头过去,后一个念头不起来,当念即空,你永远止在这儿,旁边一切境界都知道,一切声音都知道,一切动静都知道,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清清净净,这也是止观,并且是正止观。<br /><br />  做到做不到?做不到!当然,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那当然是做不到,当然叫凡夫嘛!做到了,凡夫那个「凡」字,中间一点可以拿掉,叫做「几夫」,就是「几乎」了,进入佛法就差不多了。佛进一步告诉我们,连最后观起来的观像都要舍掉,所以说不要以三十二相观如来。<br /><br />  他这个问题,不是须菩提被他搞迷糊了,金刚经的前面,佛问须菩提,「可以具足色身见不」是讲见,明心见性,见地的「见」。这里是讲做工夫的「观」字的观。所以读书、读经、做学问都要留意,不然,刚才我给大家也耍了一点花样,把你带领迷糊一下,过去这个问题讲过的呀,须菩提答的对呀,现在怎么又答错了?须菩提没有错,由于同样一个问题,上一次是问一个物理学家,下一次问一个化学家,回答当然不同,因为观点不同。如果碰到一个数学家就又不同了;所以佛法的问题,我们读经要非常小心,一字不能错,错了一字,你错的问题就太大太大了,可能就完全搞错了。<br /><br />  现在他问须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观佛。这个佛有三十二相,眉毛中间鼓出来一点亮光放光,这是有成就的人。印度没有成就的凡夫怎么办?女孩子们从小在两眉之间挖个洞,拿个亮玻璃嵌进去,因为东方人认为,那里有颗明珠,是智慧的成就,是福报的成就,相法上那是不得了的。可是佛的特殊相,不但眉间有一点珠子样的亮光,同时还有根白毛,拉起来很长,收拢来刚刚贴在那里,是一种特殊的相好相貌;这一根白毛还会放光,所以佛经上说白毫宛转五须弥,这是讲阿弥陀佛;这些都是三十二相之一,相好庄严。<br /><br />  金刚经讲了半天叫大家不要著相,学观想的人,把这个佛像的庄严抓得牢牢的,他问须菩提照这个方法观,可不可以?须菩提说,当然啦!学佛观佛的修法,应该是这个样子去观如来。这话,须菩提答的没有错!佛也是那么教的呀!佛亲口教我们观阿弥陀佛,就是这样观的。<br /><br />  今天佛教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我真替佛打抱不平,念阿弥陀佛之前,应该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介绍人嘛!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介绍来的,现在你只念阿弥陀佛,自己的老师本师释迦牟尼佛都不管,岂不是白给你介绍了吗?这等于讲一句难听话,新娘一进房,媒人抛过墙。这怎么可以啊!这是不对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有阿弥陀佛,是佛说出来的,教你这样修。因此,你想修成功,不拜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话,我告诉你,那是修不成就的。要成就,人不可以忘本,更何况修佛法!<br /><br />  但是,佛为什么只介绍你修阿弥陀佛就行了?有个道理,十方三世同一体性,如果你理上明白了同一体性,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等于南无观世音菩萨,此理通了,是可以的;不通此理就是迷信。我讲话要负责的,用佛法的立场来讲,这个话随便讲要下地狱的,而且下地狱还要下地狱的地下室!我是随时准备下去的,没有关系,有电梯快得很。(众笑)现在这是讲观如来的观法,重点在这里,非常重要。<br /><br />  ·转轮圣王<br /><br />  「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br /><br />  大家要注意,佛法里有个大问题,很多研究佛法的都忽略了,现在我特别借讲金刚经的机会讲出来,就是什么叫转轮圣王。<br /><br />  佛经里提出来,太平盛世,全世界唯一的太平帝王,就叫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分金轮圣王、银轮圣王、铜轮圣王、铁轮圣王四种。转轮圣王具有七宝庄严,如有有德、有贤的皇后,有很好的财政大臣,有很好的交通工具等。像周朝的周穆王,是最好的帝王,等于铁轮圣王。周朝历史描写周穆王曾到西方,见过瑶池金母,见过王母娘娘。为什么他能够跑到西方去见他们呢?因为他有最好的八匹神马,就是画马画的八骏图。所谓「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时不重来。」唐人的诗就是描写这个。转轮圣王时代,是人民个个幸福、富裕、安乐的太平盛世。这种明王在最盛的盛世才会出来,他的相貌与佛一样,有三十二相,跟佛的相貌一样好。所以释迦牟尼佛生下来的时候,他的父亲找来的看相师就讲,这位太子三十二相,不出家就是一代的转轮圣王;如果出家,就是万世的佛。<br /><br />  佛再三赞叹转轮圣王的福德是与佛一样的,你查查每本佛经就会发现。佛法是注重世间法的,世间法要怎么样修成转轮圣王呢?太平盛世又怎么样才到来呢?一切众生修一切善法,才产生一个太平盛世,才出一个转轮圣王。所以中国历史上孔子经常提尧舜禹三代,等于是转轮圣王的时代。佛在华严经及各种大经中说,什么人够资格投胎做转轮圣王呢?十地菩萨中再来,才能做转轮圣王。佛赞叹十王之功德是同佛一样的。<br /><br />  十王是那十王呢?就是世界上的转轮圣王,欲界天的四天王,欲界天中间三十三天的天主帝释,就是我们讲的玉皇大帝,色界天的大梵天王等,佛经讲十大王的功德,都是与佛一样的,只差一点,就是没有悟道。但是他的福德、善行、智慧,同佛几乎是平等一样的。所以研究佛经大家不要搞错了,以我看这一节很多人都错了。佛经重点在教育,教育众生修一切善法,我们不要说没有转轮圣王那样的福德,我们转泥巴圣王都做不到啊!摸泥巴都没有资格,还谈什么转轮圣王!<br /><br />  说到转轮,什么叫转轮啊?把一个时代历史扭转过来,扭转到太平世界。能有这么大的道德和力量,所救的岂止千万人而已!所以说,要有与佛一样的功德,才能为转轮圣王。换句话说,有转轮圣王那样大的福报,才能够得智慧的成就大彻大悟。我们不要以为六祖不识字而能悟道,自己因此也不要研究佛经了。我说对不起!六祖只有一个,可惜你不是六祖,你是六祖半。六祖可以不读佛经而悟道,但是前无六祖,后无六祖,你只是六祖半,不要作此想了。<br /><br />  佛经告诉我们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同佛的功德一样;换句话说,转轮圣王是大彻大悟的肉身佛,故意人世作转轮圣王。但是为什么不称他是佛呢?关于这个,我从前年轻的时候很狂妄,人家问我为什么不出家,我就有一首诗最后两句:「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这个世界上那么脏,也要有人来扫地啊,清理清理,弄乾净一点。所以转轮圣王本身,事实上已经到达佛的境界了。<br /><br />  ·十地菩萨与转轮圣王<br /><br />  我们上次讲到法身非相这一品还没有作结论,现在我们再反复的作一个研究。中国的佛教与佛法,到了唐代禅宗的兴起,提倡以金刚经为标准。金刚经同禅宗的关系,从这一品可以发现,是教授法的特别,这种教授是引导性的,启发性的,而且是正反几面一起来的。像第二十六品讲到见佛的问题,佛问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对不对?须菩提答覆说应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却把他批驳了。佛说假使以三十二相来看佛,以有形象的佛来看佛的话,那么转轮圣王的色相和威德兴佛一样的相好庄严,也可以算是佛了。这是一个问题。于是须菩提就讲,照这样一说,我理解了,懂得不应该以三十二相看如来,不应该以色相来看佛。<br /><br />  色相看佛的事情,我们上次也讨论过,学佛做工夫,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著色相的。譬如我们用功的人说,你今天气色好,你精神很饱满,还老返童了,这些都是著色相的观念。因为色相不实在,色相不久长,是暂时的,只是法身本体的暂时起用,不是真实的。色相不是果,不是种性,所以用这个道理而加以说明,并且用偈子做结论,特别告诫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道理我们上次提到过,包括的意义很多了,凡是我们学佛的人,都要深深的思考一下。<br /><br />  第二个问题,这一品里提到转轮圣王的问题,我们上次也提到过。一般研究佛法,往往把佛法完全解释成出世的思想;其实在佛经上再三提到转轮圣王的功德。佛在华严经上也提到,只有十地的菩萨,才能转身为转轮圣王,才能使天下太平。转轮圣王是旷代一人,历史上经过上千年,或者几百年才会出现;等于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人类社会的太平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要转轮圣王莫大的功德,才能够造成一个时代的太平;所以,佛再三赞叹转轮圣王的威德。一个人要想成佛不容易,成就转轮圣王也不容易,要许多的善行,许多的功德修成。世间法与佛的功德之间,只差了一点,就是般若智慧。转轮圣王之所以不是佛,是因为没有明心见性;转轮圣王如果明心见性了,也可以成在家佛。<br /><br />  华严经里所标榜的,好几位帝王都是佛,本身已经悟道了。我们上次也提起过,佛经上所说十王之功德。十王的意义包括很多,佛说地狱有十王,虽然都是鬼王,但是我们还不容易当到鬼王呢!鬼王有他的功德,就是说在恶道中现身而教化众生,也就是功德成就的菩萨境界。天人境界里,欲界天四天王,也是功德成就才能升为天王,换句话说,在人中做一个领导,使天下太平的,都是同佛一样的困难。其中的不同就是见地方面,也就是见道的问题。<br /><br />  这一品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br /><br />  他为什么不说以色见如来,以音声见如来呢?是故意把这个「如来」用作「我」吗?这个决不是翻译的手法。所谓明心见性,最后就是宇宙同体,万物同源的这个「我」的问题,是找到生命本来的「我」的问题。这一个离开声色一切都不著,一切不住,就是大乘的心印,「无住、无相、无愿。」金刚经大部分所说的就是这三个要点。到达了这个境界,离开了这个声色,才能见道,真见到佛,也真见到「我」。<br /><br />  但是这个见又是什么见呢?是见「根本智」,就是实相般若法身之体,是见到根本智法身之体。当一切都无著,一切都不住,就是见法身之体根本智。但没有大彻大悟,还没有见「后得智」。拿禅宗来讲,所谓破三关,到这个境界可以说是破掉了初关;这也就是后世讲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当然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一切都不著。<br /><br />  我们用世间的现象来给它一个偈语的结论:<br /><br />  第二十六品偈颂<br /><br />  粉墨登场笙管浓  谁知槛外雪花重<br />  推窗窥见清凉界  明月芦花不定踪<br /><br />  「粉墨登场笙管浓」,人活在这个世间,乃至一切万有活在这个世间,都是在唱戏。宇宙本来是个大舞台,我们不过是大舞台里跑龙套,摇旗呐喊的一批人。大家打扮一下粉墨上场,音乐也很闹热。但是这个戏台也分内外两层,前台很热闹,一回到后台,把脸一洗衣服一脱,我还是我。除了前后台,还有个外台。<br /><br />  「谁知槛外雪花重」,这是我当时在峨嵋山实在的境界,如果我们自己了解了,就知道一切都在演戏。像峨嵋山那个地方,到了冬天是白茫茫一片雪的世界,那个也是在演戏。当我们觉得戏的人生没有意思,去修道打坐,一切皆空,清清净净的那个境界,认为比人生高明得多,认为已经悟道了,你不要忘记,你那个还是在演戏。你那个时候在演什么戏?说一句笑话,你是在演和尚戏,出家的戏。心境已经出家了嘛!一切皆空,现在只有这个最好!这个还是戏。不过这个戏不同,窗槛外一片清凉,雪花万朵的一个戏。你不要被这个色相迷住了,假使被这个清净色相迷住了,永远不能成道。<br /><br />  所以明代禅宗憨山大师就讲:「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廉下转身难。」一个人学佛处处都是障碍,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荆棘丛中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困难,充其量满身被刺破而已!最难的是什么呢?月明廉下转身难。到了完全忘我、忘身,证得了空的一面,清清净净的时候,叫你不要入定,不要入清净的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这个苦海茫茫中来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难的,做不到的。所以小乘的大阿罗汉果证得了,清净境界证得了,净土的境界到达了,在大乘戒律上是犯戒的,那是耽著禅定,功德不能圆满。憨山大师这两句话就是警告,到那个时候再想回转来就很难了,也许一堕落就是八万四千大劫。因为在这个清净境界进入罗汉大定,要很长的劫数里都不肯出定。<br /><br />  「推窗窥见清凉界」,不肯出定不是究竟,菩提后得智根本还没有影子,还没有看见,自己只见到清净法身一面,没有见到法身起用的一面。如果我们在清净的境界里再转一下,打开窗子看看这个天地,「明月芦花不定踪」,世界上没有那一处不清凉,到处都是净土,地狱里头都是净土。真了解了法身,此身真到达了彻底的无住、无相、无愿、空的境界,无往而不利,在烦恼中即是菩提。假使贪著了清净的一面,菩提也即成烦恼,就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br /><br />  ·悬崖撒手<br /><br />  上一次二十六品批驳不能著相观的道理,我们提到为什么后世禅宗采用金刚经作为禅宗的蓝本,就因为它教育方法的原故。你看佛的教育方法,反正你这样说不对,那样说不对,正说不对,反说也不对,你说不对的更不对,你说对的还是不对,最后怎么样对?你的才是对,不是佛的才是对。所以全部的金刚经,是教我们所谓祖师们四个字,「自悟自肯」。要真正悟到般若的体相,自己肯定;所谓禅宗祖师的话,「悬崖撤手,自肯承当」,这是说参禅的。<br /><br />  现在一般学禅学的特别要小心啊!禅宗为什么特别叫做「禅」字,它同禅定两个配起来,不可以分离,没有禅定做基础不谈禅宗。要戒定慧到达了最高处,等于普通人在万丈悬崖顶上站著,撒手跳下去,这个跳下去你还有命吗?悬崖撤手,你要自肯承当跳下来,最高明处到达了最平凡处。<br /><br />  要怎么样到达这个境界呢?不是理解到了就行,「绝后再苏」,要大死一番,当然不是吃安眠药的大死,是要你下一番功夫,大死一番再醒过来。所谓大彻大悟「欺君不得」,这个东西不是嘴巴上讲理论,不能骗人的。假使说骗人骗自己说悟了,今天悟了明天靠不住的,那不是解脱的究竟;所以必须要切实下一番功夫。金刚经的教育手法,就是这个路线,佛对于须菩提的教育,四面八方围过来打,你讲这样也不对,讲那样也不对,把他围得头都昏了,就是要他绝后再苏,欺君不得。<br /><br />  成佛见道不能依赖他力,只有自己站起来,要你自己真是绝后再苏,然后才成佛。当然其中先要经过悬崖撤手,悬崖撒手是什么都丢光,不但人世间的一切都丢掉,连佛法也丢掉。一个人在高空撒手跳下来,什么都没有,一切都丢得乾乾净净,然后才能见到法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6 19:13: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br /><br />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br /><br />  ·三界六道之外<br /><br />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br /><br />  佛叫须菩提,「汝若作是念」,你假使有一个观念,认为「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认为不著相就可以见佛,就可以大彻大悟的话,他说须菩提啊,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不要认为没有功德成就也能够悟道成佛,你有这种观念就错了。<br /><br />  前面我们明明听须菩提讲的嘛!不要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则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是佛现在又说,须菩提你不要搞错了啊,假如你认为不具足一切功德圆满就能大彻大悟的话,须菩提你注意啊!「莫作是言」,你千万不要那么想啊!千万不能认为不要具足功德就可以大彻大悟。<br /><br />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br /><br />  你如果以为人只要悟了道以后,什么都好了,什么都空了,这个观念是很严重的错误啊!这是佛明白交代给须菩提的。<br /><br />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倒也碰到过很多。几十年前在大陆云南,找一位很有名的禅宗大师,也是一位八指头陀。后来我到昆明碰面了,我说:法师,我听说你悟道以后有一个观念,认为证得涅盘以后,生死已了不再来了,有没有这样说法?他承认了,我就请教他楞伽经中的话,「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你不来到那里去啊?跳出三界外,跳到那里去呀?佛没有说有个第四界呀?不在五行中,那你在那一行中啊?了了生死就不来,这不是佛法吧!后来为这个问题我们辩论了很久。<br /><br />  很多人学佛都有这个观念,都认为学了佛,悟了道,两个腿一盘,了了生死,再也不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了。这个观念是绝对错误的,是修道学佛上最大的错误观念。<br /><br />  常常有人告诉我,殡仪馆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可以证明佛法的事也很多。今天一位同学说,殡仪馆的人告诉他,有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父母逼她赶快结婚,逼急了,她两腿一盘,就涅盘了,就走了。死了以后送殡仪馆,没有办法装棺材,因为两个腿盘著,骨头也硬了放不开,没办法,只好给她特别设计一个方柜子,把她放在里头。我说:此乃再来人也!就是所谓修行并不一定证到罗汉果,有所成就的,七还人间、五还、三还、一还人间等等的现象。又有一位同学告诉我,有一个四十多岁出家的太太,八九十岁死了,结果烧化后头顶骨不坏,舍利子都在那里。这些都是比较实际的资料。<br /><br />  ·断灭见<br /><br />  回头再说有人认为悟了道以后就不来,好像有个地方可躲似的,这是个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的观念,在佛法上就叫做见地上的错。一个人学佛,不管在家出家能够证果的,最重要的是断见思二惑。见惑、思惑,在前面第九品已经谈到过,见地不清楚有了偏差,就落于偏见。五种错误的见解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见障碍了修道,也就是不能悟道的原因。思惑就是烦恼惑,内心的贪镇疑慢疑。<br /><br />  现在人类的唯物哲学就是落于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因为还拿不出来证据;认为人死了就是完了,这是属于断灭见,也是邪见的一种。所以佛就告诉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落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一个断灭见的思想见解。<br /><br />  前面刚刚说不能著相来看佛,现在又告诉他,也不能落在不著相看佛;著相是错,不著相也是错。假使落在不著相看佛,一切本空,又何必做善事,佛也空,善也空嘛!一切皆空,我杀人也没有关系呀!杀也空嘛!偷骗抢做坏事都空,这样的见解,就叫做拨无因果,落于空见。空见的错误,同唯物思想是一样的,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有些南传佛学,就是东南亚一带小乘佛学的观念,就是落在空见的见解上,结果被唯物思想吃掉了。<br /><br />  拨无因果就是把因果这个道理拨开了,不承认有因果的存在,这是现在人类思想潮流最可怕的一面,也就是佛说的断灭见的思想。佛就怕须菩提搞错见解,上面先告诉他不能著相见如来,但是又怕须菩提落在不著相;不著相的结果就变成断灭见,拨无因果了。所以他就再三告诫,「莫作是念」,你不要搞错了。<br /><br />  ·不说断灭相<br /><br />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br /><br />  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想求得大彻大悟,首先要注意不能落入断灭相。断灭相是什么呢?断灭相落空,认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见到个空果,就是断灭。现在金刚经快讲完了,金刚经中有没有告诉你一个空字啊?我们后世的注解,说金刚经是讲空的,那是你的注解,佛可没有这样说!佛只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是教育方法,处处把你的错误挡住,他并没有告诉你是什么,只告诉你不是什么。心经也只是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最后告诉你真实不虚,并没有讲空啊!是照见五蕴皆空,它并没有说般若波罗密多都是空的啊!这些就是我们研究佛学、佛经、佛法,必须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不然很容易落在邪见的错误上。<br /><br />  空,同断灭见是一模一样的,有许多人学佛,自认什么都看得空了,其实那不叫做空,从心理学来讲,是你灰心了,或者年纪大了,或者环境不得已,或者倒楣透顶,所以说自己看得空得很了!还有个灰心在,就不是空,那个灰心非常厉害。还有许多搞哲学的学佛,经常喜欢吹这个牛,看空了,看通了等等。他只要开口讲这个话,就证明他一点也没有看通,因为他真通的话,连说这个通、这个空都不会了。空的啊!空的啊!他在感叹嘛!对不对?他既然感叹就心有戚戚焉,这正有个东西,一点也没有空。换句话说,这不过是不吃西瓜,却吃了一个大冬瓜,还是一个瓜嘛!傻瓜嘛!<br /><br />  所以再三提醒诸位注意,「空」是方便的说法,是个形容辞,如果把空当作真正空得一无所有,那不是空见,那就叫做断灭见。所以佛吩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是一句非常严重的话,绝对不是断灭,更没有说空。这一节的题目──无断无灭,梁昭明太子标得非常好,不断不灭,不是断灭相。现在科学晓得物质是能量互变,它并没有灭过,要认识清楚。这一品偈语如下:<br /><br />  第二十七品偈颂<br /><br />  翻云覆雨雨成云  点滴如丝乱不分<br />  冻作冰河冰化水  漫从光影捉斜曛<br /><br />  「翻云覆雨雨成云」,看到宇宙的变化,今天下雨明天晴,雨变成云,云又变成雨。反正啊,是点水气,是这个水蒸气的分子在变化。<br /><br />  「点滴如丝乱不分」,等到蒸气冷热接触,变成雨点下来以后,每一颗雨点本身自成一个范围,自成一个系统。等于我们一切众生同一个本性,可是构成我们个人的自体以后,我的我与你的你,绝对不一样,可是根根是一个。就像蒸气在空中碰到冷气层,变云变雨,每一雨点各有范围一样。但是所有的雨点,都是水蒸气变的。<br /><br />  「冻作冰河冰化水」,冰化了就变成水,水冻了就变成冰,这些是现象界万般的变化,各种的变化。变化归变化,本体不变,因为本体无相,亦无著。讲本体是空吗?也错了,讲它是常住,也错了,讲它是断灭,也错了,这一些都不是。<br /><br />  「漫从光影捉斜曛」,那么本体的法身功能在那里见呢?在一切作用一切现象上见,一切的现象都是它的现象,一切的作用就是它的作用。所以,体在相、用中见,一般相用都不著,才能体会了这个体。这是金刚经差不多最后的教育方法,佛都告诉我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6 19:13: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br /><br />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br />  <br />  ·爱布施的菩萨<br /><br />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br /><br />  金刚经另外有一个特点,除了教授法特殊以外,还有个特点,就是佛善于推销;就像西门町百货公司的推销员一样,自己在那边吹喇巴就卖起来。当年在上海、杭州、山东青岛,经常看到卖梨膏糖的,手里拉个洋琴,一边唱:小孩子吃了我的糖啊,读书考得好呀,老年人吃了我的糖呀,永远长生不老呀,女人吃了我的糖,又是青春又美丽呀……我们看了金刚经啊,就觉得佛在卖梨膏糖,他说不了几句,就是这个功德怎么样,那个功德又怎么样;等到你相信了它的功德,他又把功德推翻了,这是佛的教授法。<br /><br />  但是我们要留意,这本经一讲到重要的地方,他就吩咐须菩提说,这个经功德怎么大。前面几次就是讲本经的功德,受持读诵,功德都非常大。到了这一段,他又告诉须菩提,大乘菩萨们的布施,不是前面两次所说的一般人们的七宝布施。我们在座的人,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等于宪法规定年满十八岁的国民,都具备当选任何公务的资格一样。一切众生,只要具备灵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萨,成就了的菩萨,叫果地上的菩萨。<br /><br />  所以大家可以大胆的承认,自己就是菩萨。以菩萨戒来说,自杀是不准许的,连自己故意破坏自己的身体,也是犯菩萨戒的,等于出佛身上血。因为这个身体是菩萨身,不能随便破坏。由此我们了解,曾子在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同样的道理。孔子也告诫,「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明知道是危险的墙边,偏要拿身体去靠,这就是不孝。拿佛法来讲,也是犯菩萨戒,因为你这个肉身不属于你的,悟道以后,这个肉身就是肉身菩萨;换句话说,就是菩萨的肉身;菩萨就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br /><br />  现在说到菩萨要来布施,怎么菩萨还要来布施呢?其实连佛都还要布施,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注意。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许多地方,佛带领一般弟子修行,学生中有眼睛看不见的,佛帮忙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说,你老人家怎么还来帮忙呢?他说我也是要培养功德,他说一个人做功德是无穷无尽的。换句话说,做好事是不分尊卑地位的,也没有够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至高无上,崇高伟大,好像功德圆满了,那就算成了佛,也已经不值钱了;这种佛我们可以把他拉下来。所以佛的伟大也就在此,他永远不断的以身作则,不断的善行培养功德。一切菩萨修持善果,修持功德,永远都是无穷尽的。<br /><br />  譬如当年我所参学的那些前辈大师们,尤其在西康西藏,看到的好几位活佛,他们有很多弟子,自己却很辛苦出来化缘,供养弟子们。这些弟子们在那里很舒服,在那里闭关的闭关,修行的修行。有时候一个地方经常维持四十个修行的学生。<br /><br />  我们看禅宗的语录,牛头融禅师没有悟道以前,在牛头山入定;入定的时候,天人送食,吃饭也不须要自己做,到时间自然有天女来送食。又有百鸟衔花供养,当时还没有悟道,只是入定而已。后来悟道以后,自己就不入定了,其实他都在定中。所以不在山上打坐,下来办教育,带领了很多人修持,通常有五百人跟他学。而他每天要走几十里路来回,背米,挑米,古代交通不便,米挑来给学生们吃,给徒弟们吃。<br /><br />  所以看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晓得真正的学佛,要在行为上注意。一般学佛的人观念错误,认为学佛可以偷懒,可以躲避,以为在学佛,万事不管。这完全是错误的态度,不但不够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为都算错误的。这是因为我们看到金刚经上提出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七宝持用布施,而谈到大乘菩萨们的发心。<br /><br />  ·一切法无我<br /><br />  菩萨们用充满恒河沙那么多珍宝财富布施,这个功德当然很大,而他自己本来已经是菩萨了,还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个人所做的比这个菩萨所做的功德还要大,那是什么呢?「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一个真正果位的菩萨,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无我,这是由般若经讲唯识「一切法无自性」而来的,这一点需特别注意。尤其一般青年同学们研究法相,听过唯识的,特别注意。<br /><br />  后代讲唯识学常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把唯识学的一切法无自性的「性」字,同禅宗明心见性的「性」,当作是一回事,把观念拉在一起。这可以说是毁谤,也可以说是愚蠢无知。这些人由于对见「性」一字的误解,因而大骂华严宗,天台宗,禅宗等性宗的理论,认为明心见性可以成佛属于外道,算是真常唯心论,认为是有个东西;佛法本来讲空,怎么有个东西呢?<br /><br />  我们先要知道,佛经常有心与性两个字,是要特别小心注意的。譬如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字是借用的,是讲我们意识思想活动的第六意识的这个心,也是心理作用这个心。<br /><br />  有时候讲的心纯属一个代号,代表了本体,实相般若那个境界。形而上那个体,有时用心来做代号,有时用性做代号。这是因为过去我们翻译的工具上,遭遇用字困难的问题,必须要了解。而唯识所讲的一切法无自性,是指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单独的本身,没有永远存在的性能,也没有单独存在永远不变的一个性质。<br /><br />  譬如我们刚才讲天气很闷热,过一会下雨了。但是每一滴雨无自性,雨下来,碰到土地就流失了。千千万万点雨下到大海,下到大地,凝结起来又返本还原,所以它无单独存在的自性。那么你说,雨没有单独存在的自性,最后归到一个水性对不对?也错了。因为地、水、火、风也是一切法无自性,非空非有,不断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处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一般研究佛学的教义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错解取义,或断章取义的岐路。这一点要特别小心注意。<br /><br />  我们现在提出来,唯识宗所讲一切法无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刚经这里所讲,「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这两个是同一道理,只是不同表达的方法而已。所谓一切法,包括了世间的一切,及出世间的一切。甚至证得罗汉境界、菩萨境界,乃至于成了佛,证得无为涅盘之果,也都属于一切之内。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无我,并没有告诉你无我以后是空,只有告诉你无我。至于无我以外有没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br /><br />  我们研究金刚经从开始到这里,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挡起来,否定了你,但是他没有告诉你一个肯定的,没有说什么才是对。他没有承认你,或肯定你那一个才是对,要怎么样来肯定。一切法无我,到了这个境界,悬崖撒手自肯承当,要你自悟、自证、自肯。<br /><br />  关于自肯自证的问题,我们要谈到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的事。印度当时还是联邦政府,几十个国家,外加多种的外道,为了争辩一个佛法哲学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大家立了契约,失败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法师们已经没法辩论时,刚好碰到玄奘法师去了,听说这个中国和尚学生智慧很高,就请他做评判。玄奘那时还很年轻,就上高台主持,最后的问题是,既然证到了佛法,最后到达无我相,有一个相也不对,有一个知也不对,那么如何叫做证得呢?怎么可以证明已经得道了呢?玄奘法师就讲了一句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事情就此做了结论,也保持住了印度当时的佛教。<br /><br />  所以这个自证的部分,等于人喝水一样,是凉是热,只有你自己知道;告诉你,你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回答得很妙,不过如果现在再做科学论辩的话,这个问题还有问题,这里暂时不多作讨论。所以一个人知道一切法无我后,遮住了以后,既没有说无我就是空,也没有说无我以后有个真我,我们不要随便给它加上。像这种地方,般若智慧的成就是要自己参的。<br /><br />  ·定与忍<br /><br />  知道了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句话更严重,怎么样叫忍?这个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个大境界。我们晓得所谓讲得定,是以小乘的范围来讲;修大小乘之果,都是以定来作基础,学佛没有进入定的境界,是没有基础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样的,没有基础就只是一个普通学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并不一定就是佛法。至于大乘的佛法,则必须「得成于忍」。得忍与得定不同,所以说菩萨要得无生法忍,才进入大乘的境界。无生法忍不能当作定来解释,如果把无生法忍当成是定,那乾脆说无生法定该多好呢!所以这个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br /><br />  再看金刚经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讲过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实际上布施的成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经典都讲般若成就,但是却不提禅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禅定。六度中间,布施、忍辱、般若,这三个成就到了,所谓持戒、精进、禅定自然都到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研究金刚经要反覆去读去深思,去参究,慢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br /><br />  讲到得成于忍,前面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什么境界?大家要研究啊!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现在学禅,或者读了些书,看了一首诗,不然听到青蛙叫,狗儿跳,嗯,我悟了,我们也拿一把刀,也学歌利王割你一刀试试看,看你得成于忍还是得成于恨?你悟了嘛!悟了应该有这个境界啊!所以说,此事不要随便谈,禅学可以随便讲,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证的,金刚经的榜样都摆在这里。<br /><br />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当然,到达了无生法忍,还只是大乘菩萨初步!只是这个菩萨超过前面所譬喻的菩萨。也就是说,拿无量无数的七宝来布施,有相物质的布施,功德不如无相布施功德的万分之一。<br /><br />  金刚经讲到二十八品,差不多点题了,非常重要。勉强把无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看,先不谈求证,先在理论上找找看。佛没有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其实佛说过了,只是大家看过去忘记了。佛开头就说善护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无著无相。由于善护,无著,无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开头佛就已经跟我们讲了,他在传法呀!他不是在讲经啊!后世所谓讲经与说法是不同的。<br /><br />  像这里佛说的,教你怎么样修,你有问题问他,他答覆你,那是说法。像我们现在讲经,是根据佛菩萨们所说的加以讨论,这个是讲经,所以讲经是讲经,说法是说法。过去在大陆大丛林、庙子里,有说法堂,有讲经堂,各处不同的。说法堂里大和尚上堂,不带书本,一个字都不用,就凭自己所证悟的、功夫的、智慧的经验,随便讨论,这个叫说法。<br /><br />  金刚经开始就告诉我们修持的方法,是善护念,无住,由此而得成于忍,无生法忍。说到这里我们再举一个禅宗公案来说明。<br /><br />  ·张拙的故事<br /><br />  唐末五代的时候,禅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张拙,去见一个禅师问道,禅师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张拙。这个禅师说,找个巧都找不到,那里来个拙呀!他就悟道了!就那么快,言下顿悟,这一句话就悟道了。我们现在找找看他悟个什么?他悟得一切法无我了嘛!得成于忍,对不对?拿教理说暂时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br /><br />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一家<br />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br />  断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br />  随顺世缘无挂碍  涅盘生死等空花<br /><br />  「光明寂照遍河沙」,这是讲体,一切众生同一本性,这个自性之体是光明清净,无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词。遍河沙,无所不在。「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切众生与佛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念不生全体现」,注意啊!一念不生是无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么说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无生法忍,万念皆生还是无生法忍,那是菩萨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还有我们学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错了,以为一念不生了,以为念头、思想都不动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么是一念不生呢?善护念,无住,一切无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动被云遮」,这都是初步的无生法忍,到了最后六根全动也没有被遮住,所以刚才讲,佛说的无相无住。<br /><br />  但是这中间也分两层,就是根本智与后得智的不同,不能以声色来悟道,去掉声色以外,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这还是只得根本智的这一面,没有得到后得智。<br /><br />  「断除烦恼重增病」,为什么不必断除烦恼,断除妄念呢?你打起坐来,一天到晚断除烦恼,把烦恼空了,妄念空了,那个就是妄念啊!那个就是烦恼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说断除烦恼只是再重增一层病。<br /><br />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个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见!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个真如道的境界,有个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烦恼,那就不是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因此这位居士后来并没有出家,在家菩萨后来就成道。下面两句话你看他大彻大悟的话,也无所谓在家出家。<br /><br />  「随顺世缘无挂碍」,活到这个世间,随顺世缘,就是所谓禅宗祖师讲,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么样修行呢?两句话,「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是还债而已,随缘消旧业,不再去造新的坏业力。当然新的善业还不断在做啦!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这个就是随顺世缘无□碍的道理。最后他的气派更大,所谓了解金刚经的全部。<br /><br />  「涅盘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学佛证到涅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涅盘也是空花梦幻,空中的花果,不实在的,所以涅盘生死等空花。我们拿这个张拙的公案,来说明金刚经所讲,「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br /><br />  ·有求就有住吗<br /><br />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br /><br />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这句话又点题了,因为真正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们,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报。所谓做一切善事,义所当为,应该做的啊!假使我们行善救世救人,认为我在培福报,又错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萨不受福德,他不求果报。须菩提听到这里又怀疑了,他说,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刚才我们说过嗯!菩萨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应该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著,这个还有什么问题啊!难道须菩提比我们还要笨,还要问一下,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吗?<br /><br />  你说须菩提问这个话对不对?当然对,问的很高明。对,菩萨做善事,并不是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无住无著,求求又何妨啊?换句话说,求也是不住啊!菩萨难道没有这个气派吗?他问的是这个道理。你不要小看这个问题,须菩提问的非常严重啊!既然是菩萨,此心无住,行一切善,此心无所求,这是无住。有所求就有住吗?那这个菩萨还没有彻悟吧?还没有对吧!他问的是这个道理。所以佛也几乎被他问倒了,又赶快说:<br /> <br />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诸佛菩萨都在行功德,当然不应该贪著,因此说,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所谓大布施,所谓布施法门,布施波罗密多,就是这个道理。<br /><br />  所以有一个结论,真正证道悟得般若的人,没有自私的,不会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萨道都在其中了。这一品我们结论的偈子:<br /><br />  第二十八品偈颂<br /><br />  默然无语是真闻  情到无心意已薰<br />  撒手大千无一物  莫凭世味论功勋<br /><br />  「默然无语是真闻」,这是讲真正学佛智慧与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无我无自性。那么佛说的法也是方便,真正的佛法也说不出来。所以,佛曾经有一次在摩羯陀国,对学生不讲话了,在摩羯陀国闭关三个月,不说话。这表示佛法没得可说的,要你自己去证,所以默然无语,说无可说,这是真闻。<br /><br />  「情到无心意已薰」,真修到无心之地,一切行,一切处,都是无心。一切情意识都自清净了。什么是无心呢?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到无心之处,这个第六意识完全转了,才呈现智慧的境界;所谓转成妙观察智,般若的境界。<br /><br />  「撒手大千无一物」,怎么样修持才能够达到这个无心之处呢?悬崖撒手还不够,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来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所以,学佛法就是两条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br /><br />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资格学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说般若境界,一切万缘放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福德不是世间上的福报喔!一个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报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报的,不是世间的福报所能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6.11.2006 19:13:5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br /><br />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br />  <br />  ·无来亦无去<br /><br />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br /><br />  这本经典是讲智慧的成就,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的成就,而成佛的方法及路线,由须菩提提出来问,佛说明了一个入门的方法──善护念,就是金刚经的要点。真正的修养,不管在家出家,只有三个字,「善护念」。任何人成了佛的时候,都有十个名号,譬如佛、世尊、如来、善逝、无上士,等等,都是他的名号之一。「如来」是个通称,任何一个成了佛都称如来。佛教到了中国以后,我们一般的观念就把它加起来称,叫作如来佛。如来本来就是佛,佛就是如来,不同的名称而已。<br /><br />  为什么成了道的要称如来呢?如果我们先拿中国文字来研究,「如」是好像,「来」是来了,好像来了。他实际上不来也不去。以人世间来去的现象,说明本体道体的作用,就是好像来了,没有来。<br /><br />  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如来是众生本体自性,道体的一个现象。譬如人有喜怒哀乐,有思想有妄念,我们在座的人至少有二十年以上的人生经验,甚至有六七十年的人生经验。我们一生都经过太多的悲欢苦乐,得意与失意,痛苦与烦恼。但是,当我们此刻坐在这里的时候,那些烦恼,那些一切,都整个没有了,再也没有了。去年的事没有影子,不要说去年,昨天的事情已经没有影子了。可是有没有昨天的事?有没有十几岁时的事呢?都有,好像来过了,「如来若来若去」,你说没有来过,的确来过,几十年人生所做过的事,你说做过没有?若来!好像来过;可是现在都没有了,昨天的事,做梦一样过去了。昨天的事走了没有?若去!好像走了,好像又没有走,一想,又在眼前。<br /><br />  如来这个名号,也就是说明心性本来的那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佛经所讲的相,也就是心相,心性起作用的一种现象。我们再缩小一点来说,第一分钟一个人开始讲话,我们大家听到没有?若来,好像来过了,每一句话听过了,又过去了,若去,好像走掉了,他再说,又来了,但这个本体如如不动。所以佛经说的是形容,当我们证到修养到那个境界,几乎近于清净空相的时候,如如不动。好像不动,没有真不动,假使真不动的,那就是个死东西了。<br /><br />  自性本身,也就是说真如本身是活泼泼的,只能形容是如如不动。这个如字,在佛法里经常看到,像「如梦如幻」,「真如」文字倒转就是「如真」,好像是真的。你如果执著了一个真的,那就落在执著上,执著就是妄念,又是错误。所以「真如」好像是真的;「如来」是对佛法身的称呼。<br /><br />  一切众生与佛,都有法报化三身,法身是自性的本体,等于刚才我们的一个比方,虚空中都有电,是宇宙间的能量变化,你手碰虚空并不会触电,待因缘成就,一磨擦就发电,它本来在虚空中存在。如来若来若去,法身是不生也不灭,所谓不生不灭也就是不来也不去,不死也不生,它是永恒,好像永远是常在,这是说法身。<br /><br />  报身,就是我们现在父母所生之身,也可以说是化身。我们大家学佛修道的,有些人开悟了,有些人得定,有些人烧出舍利子了,那充其量不过是法身成就,报身没有转。得到了报身成就,转成圆满报身时,不但可以无病无痛,更完全变成色界天人之身。但是圆满报身的修持,还不是一般打打坐修修法就可以的,要悟后再起修,这是另一条路线。修成了圆满报身以后,就有千百万亿化身,现在这个肉身,就可以化很多身出去了,其实三身只是一身。<br /><br />  菩萨的化身有千百类,很多菩萨化身异类众生。所以我经常说,吃牛肉小心啊!说不定吃了一个牛菩萨,因为菩萨要去教化牛,所以化身成牛。<br /><br />  ·如来的境界<br /><br />  法身怎么来的呢?你们大家在参话头,这个思想那里来?那里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你为什么去管思想?它来的时候,贸然而来,去的时候,贸然而去,所以大家打坐的时候,拚命想把妄想空了,你看,多傻啊!傻得像颗金刚一样,颠扑不破的傻。人家金刚般若波罗密,我们傻得呀像般若波罗密的金刚,笨得要命,你为什么除妄想?妄想本来空的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留也留它不住,哪个人把思想留住了?你说我觉得痛苦烦恼,你不是说傻话吗?昨天的日子早过去了,昨天的烦恼早没有影子了,现在坐在这里不烦恼嘛!你现在很烦恼,等一下不烦恼嘛!不可能永远烦恼,烦恼并不停留;换句话说,清净境界,也并不停留。所以有些人做功夫,偶然坐一堂清净,然后下了坐,两腿一放,唉唷,清净跑了。清净怎么跑得了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清净根本没有跑,是你理解见地不够清楚,所以觉得功夫跑掉了。有的人说,功夫来找我,什么叫功夫啊?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你如此懂了,无一刻不在清净中,由此起修,慢慢到达三身成就。<br /><br />  关于三身,前面也曾说过,法身就是如来,报身就是世尊,化身就是佛。拿理论的道理说,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千百亿化身是用,就是体、相、用。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体,相,用。我们晓得这个道理以后,现在大家说修行,学佛,要找名师呀,拜老师呀,传一个密法……不必要的啊!佛没有保留的都说了啊!一个成道的人如果有保留,要你钞票送得多,头磕得够了才传给你秘密,那你千万不要去碰,至少我是不会去碰,因为他做人的道德还不够嘛!真正的道,是天下之公道,没有什么秘密,什么上天有忌讳啊,不能妄传啊!都是胡说。<br /><br />  道是天下人的东西,有人认为,坏人不应该度,光度好人,好人何必要你度呢?他本来就是好人嘛!佛来度佛干什么?佛是到苦难的地方去度化众生,去教化难度的众生。所以佛把道都告诉你了,修持的方法,金刚经上都有。现在,我们加上许多罗罗嗦嗦的说明,是说明心理状况,不要著相。<br /><br />  有许多人学了佛,受了宗教仪式的困扰,看了经上这一句,「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不免有时会梦到佛,那个佛啊,是躺著的卧佛。还有人问:老师啊,真的假的?我说真的呀,当然真的嘛,因为你梦到嘛!你现在还在说梦话,对不对?你在说梦话,我是清醒的人。<br /><br />  有人来说昨天他夜里看到佛,我说当然真的嘛!因为他还在说梦话嘛!所以我们清醒人答覆他,是对付他那个说梦话的样子。这个是什么呢?要研究唯识才知道这是意识境界的影像。世上人做梦,随便你做什么梦,都是你一辈子做过、听过、想过、看过的经验,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如果超越了这个范围的梦,另当别论,那个道理就很深了;有时是你前生阿赖耶识那个影像,不是这个世界上的,是偶然带过来的。<br /><br />  有人认为如来来了,昨天来看我,又是佛光普照我,现在没有了。「若坐若卧」,有些看到是坐像,有些看到是卧像。佛说啊,你不要搞错了,如果有人学佛这样著相的话,「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这个人根本不懂佛法,不理解佛所说的道理。<br /><br />  什么理由呢?真的佛,法身之体,悟了道,证得法身之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不坐也不卧。你说那是个什么境界?不要被文字骗过去了,那是个非常平凡的境界。什么境界?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现在这个样,不坐也不卧,不来也不去,现身就是佛,既没有动坏念头,也没有生好念头,此心平平静静,不起分别,当下就在如来的境界里!你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么高远,其实是非常平凡的。如果我们拿金刚经的这一段,用中国儒家中庸这一本书来讲,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br /><br />  道是怎么样呢?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平常,不来也不去,就在这儿。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个道理,再来看一个真正学佛修持的人,要怎么用功才对呢?不用功即用功,你加一个功去用,就是著相。我们经常观察自己的烦恼,心行,不来也不去,不坐也不卧,不生也不灭。前一个念头没有了叫做灭,后面一个念头来了叫做生,生出来的东西一定有灭亡,灭了以后就没有了吗?不是断灭相,它又会生。生生灭灭,如水上的波浪一样,波浪尽管在动,动了以后那个波浪又一个个散了。尽管波浪看不见,全体的波浪是水变的呀,水没有动过,还是那么多,不多也不少,永远在那里。<br /><br />  我们用各种方法修持,都是拚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个波浪,想尽办法要让那个波浪变平,变平了又怎么样?变平了还是水!不平呢?不平也是水。所以说,拚命去弄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对不对?是不是这个道理?我想是这个道理!你仔细想想看。你的想也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它本身就在如来清净的境界。这个是般若的眼睛,所以我们给它的结论是这样的:<br /><br />  第二十九品偈颂<br /><br />  安排摆布只为他  身外无心不著磨<br />  若向画眉深浅看  迷人岂止髻堆螺<br /><br />  「安排摆布祗为他」,修道的人用各种方法修持,盘腿打坐,念佛,各种的安排;想修道就是做安排。不修道的人呢?则任由烦恼痛苦随时指挥摆布。念头、思想安排摆布只为他。<br /><br />  「身外无心不著磨」,如果我们晓得这个身体是假的,暂时借来用的一个工具,向爸妈借来用几十年。真到了无心之处,什么叫无心呢?一切妄念来不理,它本来是水上的波纹,又何必理它呢?不理就不受这个虚妄心理之磨障,这都是假的,这个威仪自然寂静。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心性的本来,不了解思想、感情都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是假的,就会被水上的波纹骗去了,而忘记了自己水的本性。<br /><br />  「若向画眉深浅看」,一般人都被深浅骗住了,画眉深浅,迷人髻堆螺,这是唐人的诗,画眉深浅入时无。一个新娘子第二天对镜梳妆,问新郎官,我这个眉毛画的好不好呀?颜色是浅一点呢?短一点呢?翘一点还是低一点?合不合时代?现在的画眉有些是翘的,有的还涂上咖啡色、红色的,灯下一看,喝!罗刹国来的那个样子,真是红眉毛绿眼睛的那么搞。唐朝的人喜欢印黄,额头里弄一块黄颜色,现在一看都是黄胆症,唐人以这个为时髦。等于印度女人喜欢眉间额上挖一个洞,从小就挖,然后嵌一颗珠子,世界上各种怪样子都有。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些诗看起来像黄色,其实蛮老实,是说个读书人一辈子找不到工作,因为不合时宜,最后是听人家劝告,学著跟时代走。所以说你看看!我现在合时不合时?就是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句的本意。<br /><br />  「迷人岂止髻堆螺」,古人梳长头发,盘到头顶上一个髻子,堆起来像颗螺丝一样,很好看,也有像捏馒头一样,堆在一堆高高的,很多人看了这个头发,傻了,著迷了。其实啊,什么叫作美,不是男女之间的色相就叫做美啊,这些境界就把你骗住了,物理世界的一切欲望就骗住了你,世界上没有那一样东西不迷你的,都在骗你,都在受骗。为什么?因为认不得自己自性如来,只看见那个水上波纹,被波纹骗走了。认清楚了波纹,就知道感情、思想都是不去也不来,此心本来清净的,你也就少上当,你就金刚般若波罗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05:5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