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陵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历十五年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007 19:51:53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QuoteBegin-琴心剑胆+20.02.2007, 19:48 --><div class='quotetop'>QUOTE(琴心剑胆 @ 20.02.2007, 19:48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一个有趣的命题,如果你是崇祯你会怎么拯救大明帝国。<br /><br />反复思考,我没有办法<br /><br />明忘于万历,是有道理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官僚机制整体失效。当中央政府不能有效控制地方,地方官吏无法有效控制子民,这个朝代是谁也拯救不了了~~<br />[right][snapback]1261462[/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br /><br />反思过去,是为了现在和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1.2.2007 16:12:08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陵光+20.02.2007, 19:51 --><div class='quotetop'>QUOTE(陵光 @ 20.02.2007, 19:51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反思过去,是为了现在和未来。。<br />[right][snapback]1261465[/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br />美国没有四百年前的“过去”,那么美国一定没有“未来”了,太好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3.3.2007 23:37:13 | 只看该作者
《万历十五年》质疑  <br />2007年03月06日 08:17:58  来源:北京日报  <br /> <br /> <br />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文版1982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后,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我买来一读,却觉得虽然视角比较独特,写法比较新颖,但史料的处理极不严谨,得出的结论也难令人苟同。此书虽然在总设计上属于“大历史”的范畴,但主要的研究方法却是“以论带史”的老套路,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br /><br />    如何认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br /><br />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颇受某些人的热捧。何谓“大历史”?黄仁宇自己从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学术界的表述也是歧异迭出,令人莫衷一是。不过,综合黄仁宇在不同场合的有关论述,人们还是可以大体把握其要领的,这就是:提倡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检讨历史;强调抓“大环节”,通过透视社会组织结构和群众运动,来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变化规律;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强调综合归纳和技术分析即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理分析。黄仁宇所提倡的这些观察研究历史的方法,都不是他自己的发明,如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检讨历史,似乎就脱胎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又不及司马迁深邃;强调对社会组织结构及群众运动的考察,则源自于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年鉴学派。不过,将这些研究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并冠以“大历史”之名,确是出自黄仁宇的创意。吸收不同学派、不同学科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为己所用,这是有利于史学发展的好事。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注意:一是任何研究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都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历史观不科学,再先进的手段,再高明的研究方法,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是任何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引进和运用,都不能违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和程序,这就是必须先从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做起,弄清事实真相,然后以之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引出固有的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符合客观实际,才有生命力。否则,违背了史学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和程序,以论带史,再先进的手段,再高明的方法也是白搭。 <br /><br />    《万历十五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br /><br />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历史观和史学研究程序原则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br /><br />    先说历史观的问题。黄仁宇在谈到其“大历史”观的形成时,曾提到许多西方学者对他的启示和影响,其中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18世纪70年代,亚当·斯密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的观点。斯密的观点,成为此后19世纪西方称霸世界格局形成时,西方中心论者的中国“停滞论”的理论的源头。马克斯·韦伯在20世纪初,又提出“精神文化决定论”,将中国“停滞论”加以理论化。黄仁宇就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和指导之下开始从事明史研究的。他1974年出版的成名之作《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以下简称《财政与税收》),就是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提出所谓明代“倒退论”的观点的。书中说:“明代中国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周邻视为竞争对手,所以就要付出落后的代价。在明代统治者看来,他们没有必要修改他们的政策。相反,他们有理由继续推行传统的方针,不折不扣地以儒家学说为指导,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唐、宋、元各代的财政结构从来没有像明代这样僵化,它们的高层政府部门也不像明代那样承担很少实施责任。明代的财政管理具有收敛性,它将其运作能力降到最低限度,忽视了通过工商业发展来增加收入的策略,拒绝考虑民间、私人方面的帮助。财政管理总的来说是倒退,而不是进步。”“明代后期缺乏各种有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和条件。”“15世纪下半期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死气沉沉的时代。”这种“僵化”、“倒退”,不仅为清王朝所承袭,而且还影响到今天,“中国新近的一些经济问题”“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这部著作所得出的论断,奠定了黄仁宇明史观的基础,成为他写作《万历十五年》的指导思想。 <br /><br />    再说违背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程序问题。作者在《万历十五年》中文版的《自序》中写道:“笔者以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这一看法,在拙著《财政史》(即《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已肇其端。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事实上,在《万历十五年》写作之前,作者已先有结论即《财政与税收》书中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所得的有关明史的若干论断。此书就是用这些论断来剪裁历史,挑选符合自己观点的材料加以印证而写成的。也就是说,《财政与税收》的论断,既是《万历十五年》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地。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论带史的做法。<br /><br /> <br />  至诚 雅子作<br /> <br /><br />    这种以论带史的做法,不可避免地要带来两个弊端。一是以偏概全。明代中国有落后的一面,但并不是什么都落后,更不是倒退。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的水平,也不落后于西方,以综合国力而言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看不到这一面,我们就无法解释明朝的统治何以能维持277年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年代仅次于唐朝的第二个国祚绵长的封建王朝;也无法解释晚明时期的中国何以能在东方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屡次击败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br /><br />    二是对史料各取所需,搞“六经注我”。有学者曾对该书专写李贽的第七章征引的李贽著作做过仔细的核对,发现作者除置大量不利于他立论的史料于不顾之外,还常对李贽著作做了掐头去尾的技术处理,将李贽描绘成一个否定海瑞、蔡文姬、提倡寡妇守节、缺乏新的社会理想、消极悲观惧祸、一心要逃离尘世苦海的思想家,根本不是李贽的本来面目。此外,人们还发现,书中记述的史事,常有与文末注释中标明出处的史籍记载不相符合的现象。 <br /><br />    总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由于作者错误的明史观,加之违反史学研究的规范,对史料采用各取所需甚至歪曲、篡改的手段,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叙述并非全部真实、可靠,得出的结论也失之于偏颇、片面,作为学术著作尚不够格,作为大众读物传播的是错误的明史知识,实在不值得肯定和热捧。(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原文较长,本刊发表时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br /> <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18.3.2007 00:31:37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Vienwaltz+13.03.2007, 23:37 --><div class='quotetop'>QUOTE(Vienwaltz @ 13.03.2007, 23:37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万历十五年》质疑&nbsp; <br />2007年03月06日 08:17:58  来源:北京日报&nbsp; <br /> <br /> <br />&nbsp; &nbsp;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文版1982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后,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我买来一读,却觉得虽然视角比较独特,写法比较新颖,但史料的处理极不严谨,得出的结论也难令人苟同。此书虽然在总设计上属于“大历史”的范畴,但主要的研究方法却是“以论带史”的老套路,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nbsp; <br /><br />总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由于作者错误的明史观,加之违反史学研究的规范,对史料采用各取所需甚至歪曲、篡改的手段,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叙述并非全部真实、可靠,得出的结论也失之于偏颇、片面,作为学术著作尚不够格,作为大众读物传播的是错误的明史知识,实在不值得肯定和热捧。<br />&nbsp; &nbsp;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原文较长,本刊发表时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br />[right][snapback]1274071[/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br />拜托,哪里歪曲史料你就举出你知道的史实来反驳好不好?乱扣帽子有什么用?文革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8.3.2007 20:25:5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19.3.2007 09:02:38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GoodOldBilly+21.02.2007, 17:12 --><div class='quotetop'>QUOTE(GoodOldBilly @ 21.02.2007, 17:12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美国没有四百年前的“过去”,那么美国一定没有“未来”了,太好了,呵呵——<br />[right][snapback]1261897[/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哦也!  网吧独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19.3.2007 09:03:01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陵光+20.02.2007, 20:51 --><div class='quotetop'>QUOTE(陵光 @ 20.02.2007, 20:51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反思过去,是为了现在和未来。。<br />[right][snapback]1261465[/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QuoteBegin-GoodOldBilly+21.02.2007, 17:12 --><div class='quotetop'>QUOTE(GoodOldBilly @ 21.02.2007, 17:12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美国没有四百年前的“过去”,那么美国一定没有“未来”了,太好了,呵呵——<br />[right][snapback]1261897[/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19.3.2007 09:0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3.2007 10:57:57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陵光+18.03.2007, 00:31 --><div class='quotetop'>QUOTE(陵光 @ 18.03.2007, 00:31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拜托,哪里歪曲史料你就举出你知道的史实来反驳好不好?乱扣帽子有什么用?文革啊?<br />[right][snapback]1278500[/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br />哦,才知道,原来文革是你发动的,嘻嘻,我好好崇拜你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3.2007 15:52:19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历史是一面镜子,可是我觉得不是只有自己的历史才是一面镜子,不是必须要自己摔跟头才能学功课,当然自己摔了痛得真切,可是难说摔多了就一定变聪明.几百年是长是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美国有没有未来有那么重要吗?我觉得中华的崛起不是仰赖别人的没落,而是自己的奋发.<br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我在两年前看过,里面很多的细节已经记不太清楚了.看书评当然褒贬不一,就像针对同一段历史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感受不同学到的功课也不同.我想现在的我们去看历史去研究历史,那些史料哪个不是先人所留.虽说史料记载重在客观,可是难免会有一些记载者个人立场观点的反映.即使是生在那个时代的人,谁又能说他洞悉了全部的真相?历史的记载者如此,今日的历史评论研究者亦是如此,黄对史料的筛选不管有意无意,是为了他个人的观点.教授的选材也是如此.我想对于同一件事情大家各持己见,是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领悟才是纯正.在下感觉对历史的评论就跟历史本身一样,难一言以断之.多少的事情多少人,他们背后何尝没有自己与自己的拉锯,没有明知希望渺茫成败难料却仍尽力一搏的投入?也许后果如何他们自己都无法预料.是什么让他们固守己见?抱负的背后是一己私欲还是为人民为人臣为人君的责任?不管是民,是臣还是君,最终他们要面对的是自己&#33;现代的学者,现代的我们,最终要面对的也是自己.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22:5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