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 O' e% A; h- D% @. _$ E3 w# n
报道称,在反校园欺凌议题上,中国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距离较大。例如,美国佐治亚州从1999年率先制定反欺凌法,至今全美都有了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而在中国,针对校园欺凌立法上仍是空白。
! j& u- U& a' f1 r
那么在德国,校园霸凌何时构成刑事犯罪呢?
# a7 y. o* }" X
德国基森大学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法学教授巴嫩贝格(Britta Bannenberg)向记者表示:"有可能是身体伤害,这是一个较低的底线,也包括推搡导致跌倒,赤手空拳的殴打,撕扯头发等。还有更严重的形式,如性侵犯,更危险的身体伤害如使用刀等器具。侮辱也是一种形式,比如在互联网上传播裸照或 一个学生被欺凌时的照片。" 由于受害人没有报案的义务,对于德国刑事犯罪性质的霸凌情况,没有全面的数据。
t3 m& e' N' L8 r$ W6 q
巴嫩贝格教授表示,研究表明,在德国,学校霸凌是一个严峻问题,特别是在5-8年级。"据估计,20-25%的学生有过霸凌经历。被霸凌时间可能持续数月,也可能数周或更短。在德国也发生过非常严重的案例,由警方参与调查,青少年法院作出宣判。"
) I8 O3 a7 [. Q
一种观点:这明显是霸凌
9 f$ @9 T& t6 g6 W
在谈及中国媒体报道的这起案例时,巴嫩贝格教授认为,这明显是霸凌。"因为是较强的一方侵犯较弱的一方,并导致其非常不适的感受。如果这名男生事后害怕去上学,那就是霸凌。霸凌并不一定要达到身体伤害的程度。"
巴嫩贝格教授表示,成人对学龄儿童有保护其免受霸凌的义务。
, u2 h, N5 f- o. F8 O2 _
巴嫩贝格教授介绍说,瑞典、挪威学者奥维尤斯(Dan Olweus)就霸凌话题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被认为是权威学者。根据奥维尤斯的研究,如果成人能够一致采取行动,不容忍青少年对待同侪的行为方式,那么校园霸凌现象能很好地消除。"必须有成人的干预,不一定都有警方的参与。必须作出反应,禁止任何形式的侵犯、攻击、侮辱行为。阻止施暴的一方,并指明正确的行为,使被霸凌的一方受到支持。"
, R4 r$ Y& O, `/ e' P* M1 w
巴嫩贝格教授还指出,应反复强调最根本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8 b( p0 A( Y
她说,这种保护必须由成人提供的。但在现实中,"老师常常忽视、不了解情况,或感到没有能力加以阻止"。
对于中国报道的案例,巴嫩贝格教授认为,"最好是老师、校方领导以及比如年级教学总长与双方学生家长坐下来讨论。受害者一方父母应清楚了解孩子所经受的不该发生的事情,父母要对孩子表示支持,而施加霸凌的一方父母的角色也很重要,因为这样的行为方式是不可接受的,也就是较强的一方滥用自己的权力而凌辱其他学生。无论是否在刑法适用范围内,这样的行为都是不能容许的。当然也要与施加霸凌行为的学生谈话,让他们明白:假如你们是受害者,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们当时为什么那样做?"
; @0 h" s3 ~" i6 F6 ^0 z, O
另一种观点:很难界定是否就属于霸凌,但必须有后果
! D8 d- P, A( ^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表示,学校与李阳家长根本分歧所在:"我们与家长无法协调的关键在于对事件的定性。对方一直要求定性为霸凌,我们无法满足家长的这个诉求。"
! x3 V7 M2 X# d
汉堡应用科技大学社工系心理学教授格罗恩(Gunter Groen)认为,霸凌的定义的确是指重复发生的、系统性的排斥或攻击性行为。对于中国媒体报道的事件,由于不能完全了解详情,格罗恩教授认为,也很难界定。
6 _; W2 b/ ?. n8 v3 c5 d4 G/ f
格罗恩教授表示不能说施加霸凌的孩子就是"坏人",但同时也要明确地谴责他们的行为:这不是"玩笑",不是"闹着玩",违反了规则。如果不表明这一点,学校会成为滋生霸凌的土壤。
3 @: G/ V5 R& W' z
格罗恩教授同时强调,也要注意不要把责任推到"受害者"一方,说"受害者"特别敏感脆弱,"这么容易就得了忧郁症"。
. W- O9 Q; g( R0 d- ~) _/ e
就具体措施而言,格罗恩教授表示,从班级层面,可以举行有关霸凌、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的讨论会,并让施加霸凌的同学也作报告。此外,通过召开班级、学校会议,制定行为规则。
据报道,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表示:"我们不想去处罚任何一个孩子,… …学校教育承担的更应该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惩罚者的角色。"
& P& b; J0 D) y5 o0 W. s8 O+ W
对此,格罗恩教授认为,"惩罚"的确是个很大的词,应当说,必须要"承担后果",不能"毫无后果"。" 这也是学校的职责之一,教导学生如何与人相处。违反规则,要有后果。"
格罗恩教授强调,相应的后果应当按照教育上有意义的方式进行。也可能以施加霸凌的学生为"受害者"做一件好事等方式实现。而如果霸凌行为重复发生,德国学校有其它的规定,包括严重情况下停课数日至数周,直到退学,"不过只在重复发生的严重违规情况下"。
k y7 @* u* r+ J' g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避免霸凌呢?
5 Q/ O& O/ f6 w2 p) `1 O$ j- k, S( v$ Y9 y0 G e* w
1、保持和孩子良好沟通
6 P- F9 @5 G6 Q4 B" Y& j7 y" h# B- O, L2 ~" u
当孩子因受到委屈感到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的时候,家长要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去给予孩子慰藉,帮助他们康复。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觉得你很生气、很委屈,是吗?这时孩子就会把心里的感受和父母说,也就是把心里的愤怒和委屈倾吐出来了。当孩子倾诉完之后,心情就会平静下来。
但是,如果家长采取愤怒、嘲笑,或是逼迫的方式对孩子,孩子会感觉更加的无助,孩子也会认为事情大的不得了,不要以暴力争取胜利才是对的。而且,孩子还可能变得更加的懦弱。
2、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意识
j) k$ P( T9 X$ R5 H5 w9 ?- Z7 _
在小学,孩子和孩子之间的磕磕碰碰都是难免的。家长不要只看到行为的结果是什么,同时还要清楚孩子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因为不小心碰撞,也就不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家长和孩子都应持原谅对方的态度,及时给予安慰;如果事情起因是因为自己的孩子而起,那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自己行为的不当,然后让孩子得以启示。
8 n' b; ?6 N$ r! U* H3、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麻烦
- C; p) I" _, a3 w- P8 s3 y
在遇到孩子之间的矛盾时,家长除了做一个倾听者外,还应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但,这些不是家长直接灌输给孩子的,可以建议性地询问:你想怎么处理这件事情?需要我的帮助吗?不要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喜欢接受他们能接受的结果。
例如,有些孩子和父母诉说完了委屈之后,就会没事了,不需要家长任何的帮助。这时候,家长的情绪如果比孩子还激烈,这将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让孩子觉得家长这么不可靠,以后宁愿闷在肚子里,也不想看到家长这么对自己了。
在学校里,其实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最好的地方。家长过于敏感的态度正好会限制孩子自己的思维。而大人偏激的做法也会让孩子效仿,容易养成孩子攻击性的行为。
! }: Z2 j9 s* R/ F, d; S# z0 \& b, w B7 o+ b; h
: j8 y f* v# F% {9 [2 |7 j4、胆小的孩子
% r4 w" V" ~1 f' o
对于一个胆小、害羞的孩子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家长就要告诉孩子不要怕,即使打不过他,也要在气势上不服输。在小学,那些有攻击性的孩子大多不是品质上的问题,而是由于家庭教育、父母的影响、以及孩子自身缺乏控制能力而形成的。
如果家长找家长,即使那个孩子回家被打了一顿,也是无济于事的。但是,这样的孩子容易欺负那些胆小、懦弱的孩子,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怕,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大喊:为什么打我?或者我讨厌你!这样,爱打人的孩子就不会自讨没趣了。
; g' h4 z* C, w# D6 p" s' _/ p5、教会孩子应对流程
: s& i2 u' {8 t8 x
首先自己去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找老师帮助解决,如果老师不管,还有父母。当然,在孩子求助于家长的时候,要按照以上分析的去做。
家长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问题,就像家长们也是从小时候走过来的一样,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其实也是沟通出了问题。家长多倾听、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帮助、引导。
& s7 i# }) c1 M7 u- x' d: v' ^8 \
6、帮助孩子学习社交技巧
/ M$ Y! a7 Y, i8 _/ M3 k% m
霸凌者的目标往往是内向、羞涩、安静的孩子,自信开朗的孩子一般不会成为他们的对象。因此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带他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社团活动,会有助于他建立对此类问题的解决信心。
- L- g5 n; d% Y* o$ O7 q
一旦发现欺凌,要坚定地制止:和他的老师、院长或者管理人员及时沟通,但要注意方式。孩子通常不大喜欢向父母和老师打“小报告”;告诉孩子你爱他,被欺负不是他的错,而是对方的错;辨明对错、获得认同能够很大程度上抚平孩子心理的创伤。
% A4 b2 u: M6 V% J. C
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德国之声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