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color:gray'><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想起锦里 <br /><br /> 对一个城市的想念其实是对一些细节的想念.<br /><br /> 上世纪70年代,我的家就在成都春熙路旁的新街后巷子11号,隔壁就是川剧院和新闻电影院。早上常看见川剧名旦陈书舫和竞华在练晨功,坐在家里就能听见川剧的锣声和电影院的台词声。院子门口就是百货公司的仓库,常有卡车运货进来,一群顽皮的孩子就立即冲上去吊在车后,大多数是男孩子,唯一的女孩就是我,被别人称为“儿马婆”。<br /><br /> 最喜欢去的是春熙路上的文具店,那时有一个革命的招牌,可我们仍稀里糊涂地叫它“老虎开门”,现在恢复了老字号,才知道其实是老“胡开文”。喜欢在那里买彩色蜡纸回家用小刀片刻出各种图案。同一条街上的工艺美术商店就是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时不时有老外来参观,围观的人把一条街挤得水泄不通。<br /><br /> 长大后离开了成都,生活在别处,每次回去想找的就是心里的那些记忆。却发现成都时髦了,有了许多高楼大厦,处处都是锦衣玉食,和中国其他的省会城市一样,成都自己的面容和特征却越来越模糊,细节消失了。<br /><br /> 直到今年春节,终于发现了锦里,这条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民俗休闲街。<br /><br /> 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全长350米的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br /><br /> 和上海的新天地一样,锦里也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而两地却又是截然不同的。<br /><br /> 新天地是上海混血文化的代表,那些西方的时髦和奢华是主流,它的气场是炫耀的,精致的,堆砌的,到新天地去就如同登台演出,身架需要一丝不苟地端着。它和上海的平常生活是间隔的、不相关的。对上海的百姓大众来说,新天地只是一个华丽的布景。<br /><br /> 而锦里却是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那些商店卖的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是实实在在的平常生活。餐厅里的美食是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甚至那些酒吧,也是嗑瓜子和打牌的好地方,喝的是外国酒,说的还是成都话。<br /><br /> 成都的人民就这样嬉闹着松弛地在锦里闲逛,怀旧的人情感有了出口,爱吃的人满足了口腹之欲。锦里呈现的是人间的景象。有了锦里,对成都的想念就有了细节:彩色美味的享乐。<br /><br /> 看着新天地昂贵的餐牌,想起锦里,有一声叹息:成都的人民是幸福的!</span></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