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中国电影节放映着野夫的《1980》,影片用特写镜头,反复描绘了清新的山野、纯净的溪水,借喻那个时代青年人情操的纯清。 1980年代的青年是最幸运的一代,他们终于可以告别中国近代百年战乱和一个接一个的革命,他们有了选择自己精神归宿的基本自由,信仰的强迫虽然结束了,但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有一些晕眩和不适应。但是回头再寻找旧日恋歌,已是不再可能了。7 P& H2 B8 L4 z+ Q
1980年代青年厌倦政治,很快地摒弃了控诉文革的所谓伤痕文学,在迷惘的空白中,迎头遇见三毛的流浪文学。流浪文学政治倾向不左也不右,它属于异类。野夫试图当个异类,开创一条新路,实际上却并不成功。台湾女作家三毛才是流浪文学的祖奶奶。
3 s* \ J/ D, C) X三毛大学毕业以后,不安于平淡生活,在全世界各地流浪,她用文字记载自己漫无目的的足迹,填补心灵的空缺,寻找身体的另一半,自由迁徙随遇而安。在1980年代,那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种梦境。即使在今天,商业 旅游充斥每个角落, 旅游成为人们生活最重要的内容时,流浪甚至是一种文化奢侈。1980年代三毛的流浪文学正逢其时,一不小心流浪进入中国大陆,闯入1980一代人的心灵深处,至今仍在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 j5 F) h+ a3 F0 ~" y好的文学最后一定会进入音乐,那只是迟早的问题。不久,三毛的流浪文学被台湾作曲家李泰祥制作成歌曲,在台湾到处传唱, 后来被齐豫带进大陆,风靡一时。流浪音乐一反邓丽君的爱情至上主义,把漫无目的的流浪当作有价值的人生来讴歌,宣扬无目的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验证了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原理——非理性主义,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一切都算计得清清楚楚了,那就不是艺术作品了。
5 C- |8 w0 N3 i) z# x _ `# I5 Q1980年代,齐豫把流浪歌曲《橄榄树》带进大陆,在1980年代的大陆青年中找到了无数的知音,《橄榄树》至今仍旧在各种媒体中传播着,被各类歌手传唱着,被韩红们改编着。
( [% ~' M! C/ M! y( I B0 p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 z' j& I# d# {5 u- M为什么流浪
+ J% v# Z' d7 v4 h+ p: z3 y# k) ~…… 4 R$ D n2 [9 i8 S) _0 M! G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 \3 ~# w; ?9 j$ l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8 |% k# S; C3 {, b( b! m$ a
为了宽阔的草原 8 |, G, r" x* ?9 z$ O5 c7 ]# u5 b6 \
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url=]橄榄树[/url]
' @, C8 ?( p7 i5 f( t/ X ' t. ]& m' |# C0 v
女人的价值在于神秘, 来源去向是个谜, 才能引起男人们的好奇心, 好奇心虽然有点危险, 但也有可能转变成爱情, 所以唤起好奇心, 正是激发爱情的第一步。三毛作为老江湖深谙此道, 她写的歌词的第一句就铺下了这个悬念, 让你不得不听下去。歌中结尾一句, 梦中有棵树, 这句话耐人寻味, 可以做多种诠释。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有释梦一章,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解读, 可能会大有斩获。
9 p: D7 p+ i/ w: u, R( Z# Q旅德歌唱家姚继红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声学系, 主攻民族唱法。姚继红2002到法兰克福音乐学院深造。毕业以后移居北德, 虽然身在德国, 还是一刻不停地在传播中国民歌文化。借着本周末参加《别样年华》轻歌剧演出的机会, 姚老师将给法兰克福各界新老朋友带来春天的问候, 她的演唱曲目不乏经典民歌,也包括三毛的 《橄榄树》。 2016年2月20日你可以在法兰克福Stadthalle Bergen听到这首歌。 (旅德歌唱家姚继红) 欢迎大家向主办及赞助单位索票!^ ^ : T/ a# L+ B( d& _. F
s1 S$ O# E3 G$ z- i+ N" @. d作者:宋宏亮
3 l1 E( v. s* b1 [* F
9 w" I* ~4 l# u4 \* q4 B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