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1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5.05-17.05.2005 Salzburg(萨尔兹堡) & Vienna(维也纳)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3.8.2005 18:14:19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去之前两天刚刚拿到从国内新买的单反E300,以前只用过Lcd取景的普通dc,对单反没概念,临行前打印了相机的说明书,只在飞机上匆匆看了一遍,再加上那些天奥地利的天气比较阴郁,印象中照片的效果不太如意,所以那次回来后连照片都懒得理,昨天在朋友的鼓动下还是整理了一下,感觉至少发在旅游版面还是可以的,好歹也是800万象素的单反,就算光圈测不准,相机总还是端得稳的。

day 1:15.05 in Salzburg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了Salzburg,甚至在维也纳,任何的旅游景点处都可以看到卖Mozart Kugeln(莫扎特球)的巧克力,以及同一品牌的其它巧克力产品。但是除非你当时就迫不及待地想尝尝味道,否则不管它的广告如何暗示自己的价格多么低廉也别在超市以外的地方买。
用户发表的图象

从Hohensalzburg眺望山脚的房舍,曝光不足....不过那天也确实阴晴不定,5分钟之内会从瓢泼大雨转到艳阳高照,据在维也纳的朋友说,她的同学就是受不了Salzburg几乎天天下雨的坏天气而转学到维也纳的。
从地理位置上判断,照片右下角那幢白色的建筑应该是Mirabell Gardens 米拉贝花园。真正的花园在1818年4月的一场大火中已经被毁了,现在只留下了通向花园的大理石通道和大厅。现在的米拉贝花园是Salzburg的市政厅。《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和孩子们绕着飞马雕像在花园里唱Do-Re-Mi的场景就是取自其中,而花园后的群山,会不会就是上校带着玛利亚和孩子们逃亡的途径之地?实在不忍想象他们在山上回首又见到自己曾经美好的家园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用户发表的图象

Hohensalzburg下有个小教堂,教堂被一块规模不小的墓地包围着,墓地里有大量精美、古老的墓碑、墓志铭
用户发表的图象

从Hohensalzburg下来,时间还早,于是在对岸的山路中乱窜,其中的一条小径被民居包围着。
天色太阴,用相机内置的褐色滤镜拍的,稍微耐看点。
用户发表的图象


day 2:16.05 in Vienna

那天看样子不会下雨,所以临时改了行程,趁着好天气先去了传说中的维也纳森林。从hannover出发前还有点咳嗽,到这里呼吸了维也纳森林的空气,感觉比康泰克还有疗效。森林里的景色还算不错,不过和庐山比起来,差天差地了,如果不是因为有些异国情调的话,完全用不着大老远特地过来看看。在山顶上可以眺望维也纳郊区的全景,下山的路有几条,闭着眼睛随便挑了一条就走了,运气不错,这条路沿途全是葡萄架子,虽然现在刚刚挂藤,但是可以想象到了收获的季节会是多么诱人。到了山脚下看到一些标识牌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小镇是以葡萄酒出名的,并且号称喝了这里酿制的葡萄酒会让你象“哲学家一样思考”。可惜的是在山顶和途中葡萄架的照片全部曝光不足。这张照片是山中小径的路牌,路牌上的Stadtwanderweg可能是指特别推荐的“城市漫步道”,不记得走了1还是1A了。

用户发表的图象

回到市区后先去了百水楼Hundert Wasser Hause,是以这座大楼的建筑师的名字命名的。关于这幢楼,也许google能给你最详细的说明,或者你也可以试试从我的照片里揣测一下,连蒙娜丽莎的微笑在百水楼前都无法保持矜持,可以想象它的杀伤力有多强。可惜,我绕着房子转了几圈,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取景位置,只能凑合拍了一些建筑的局部。

用户发表的图象

接着去了维也纳城市公园,公园中施特劳斯的金身像几乎成了维也纳的市标了。在塑像前遇到了一支台湾旅行团,到底是同胞,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和大陆人没有两样。我和他们从两个方向同时到达塑像前,就看到一位大妈冲在队伍最前面,向着塑像一溜小跑杀将过去,一踏上塑像前的台阶便立马开着台湾国语振臂一呼:拍照了,大家排队拍照啊!!于是整个队伍一拥而上,在塑像左右两边占据有利位置,一个人拍完立刻有两团黑影分别从塑像左右两边同时冲上去,当然,谁先抱住施特劳斯并且摆好pose的先拍。个人照拍完了再来集体照,导游脚下那一堆相机都是旅游团团员的,导游就是这样用每个人的相机拍了n张集体照.....当时还有不少老外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他们并不象我这么悠哉地看东洋镜,反而很多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迷惘乃至惊恐的表情。用户发表的图象
拍完照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应该尽量和这些台湾人保持距离、划清界限,免得让老外看轻了,就在这个时候,身后竟然又杀来一支数十人并且嗡嗡做响的高丽中年妇女旅行团,我只扫了她们一眼便悲从中来:完了,全世界的颜色都穿在她们的身上了.....这个时候才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腹背受敌。
ps,在施特劳斯金像附近有块牌子,用包括中文在内的几国语言写着:网站照相机,您的朋友可以在下面两个网站看见您。说是有两个网站,但牌子上只府了一个网址:http://www.wien.at/ma42 我找了半天也没发现webcam藏在什么地方,不过回家后看了一下,果然是有这么个webcam的。

下午5、6点的样子到了Stephansdom史蒂芬大教堂广场。
广场一角
用户发表的图象

史蒂芬大教堂广场算是Vienna中心的中心,到维也纳必去之处,维也纳历史的精华可以说正是以此为中心的。虽然欧洲的教堂比国内的和尚庙耐看得多,特别是每个城市的大Dom中往往都珍藏有大量无价之宝,但对我来说还是已经看得快要吐了,于是在教堂里面晃了一圈就回到广场上闲逛起来,在这里拍到了一张个人感觉最奥地利的片子,不光因为有国旗,有马车,也因为看上去和奥地利一样有些沉闷和乏味。
用户发表的图象

晚上端了一个主要用来防身的劣质三角架打算拍夜景,到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居然不开灯,而多瑙河在市区的这段更是无聊,河上的桥虽然打着霓虹灯,不过和南浦打桥比起来,只是个玩具,还不如武汉的小外滩,甚至都不及九江的小小外滩....回到市区,拍了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大楼,“金色大厅”便在其内。一个重要的提示,市区12点熄灯,想拍夜景的朋友算好时间去。
用户发表的图象

奥地利各个重要景点都挂国家统一颁发的说明牌,这快牌子摄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一条立柱上。它和其他类似的说明牌的区别在于少了牌子上的国旗,至于原因,大概可以从牌子上的说明看出来:奥地利赌场资助这幢建筑(奥地利国家歌剧院)的维护。原来所谓的高雅艺术竟是靠着无数赌徒们的无私奉献才高雅起来的。恐怕奥地利人也羞于在此挂上国旗。

用户发表的图象

国家歌剧院位于Karlsplatz,这里是维也纳重要的地铁站中转站,里面有个可能是世界上最高雅的厕所:维也纳剧院厕所,整个厕所从入口到内部都被装修成剧院的样子,入场费0.6欧。
用户发表的图象
一个提示,Karlsplatz地铁站内有家土耳其人开的小店,卖的明信片可能是维也纳最便宜的,普通尺寸的0.3欧,其他地方都是0.4欧。


day 3:17.05 in Vienna

一早起来先去了美泉宫Schloss Schoenbrunn,sisi公主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回德国后一个同学问我和尚庙去了没有?我立刻意识到他说的就是美泉宫,说实话还真有点像。
用户发表的图象

内部参观把整个宫殿分成了几部分,参观的地方越多,门票越贵,不过可以先买外围参观票,如果看完了觉得不过瘾再补上差价继续参观更多地方。宫内的参观提供语音导游器(2欧),可惜说明上显示没有中文的。到了入口处正要进去,看到一群小日本喜滋滋的在服务台领导游器,感觉不爽,于是心有不甘地凑过去看看,居然看到了中国国旗,难道有中文导游器?仔细一看,原来中国等其他三个国家没有语音导游,但是有文字导游册(其实就是一张复印了各个厅导游说明的纸),这是免费领取的。可能这就是今后中文导游器的解说词,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已经有了中文的语音导游器。其实这张纸比语音导游器方便多了,还能带回来留做纪念,而且即使你没有买票去参观的房间也是可以看到相应导游词。唯一一点的遗憾是没有语音导游器便无法听到sisi的丈夫,约瑟夫皇帝接见访客的原声:我很高兴见到您。


下面两张照片都摄于宫廷内部,其实这里是禁止拍照的,但是我没看到禁止标志,大摇大摆的举着相机拍,直到后来打开了闪光灯被几个保安发现,并且冲过堵来住我才知道差点惹麻烦。他们冲过来的时候我还在很专心的取景,突然就发现镜头怎么一黑,抬头一看原来是保安的手在挡住了镜头...

约瑟夫和sisi的画像,基本凡是同时有他们两个人的画像都是这套服装和姿势,大同小异
用户发表的图象

约瑟夫终了的卧室
用户发表的图象


美泉宫游完后去了分离派展览馆Secession,这是一百年前一批艺术家出于颠覆当时社会主流,划清和宫廷艺术界限的目的而产生的流派和艺术馆,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反正凡是我看不懂的西方艺术我都喜欢叫他们行为艺术,比如凡高、毕加索之流。但不得不承认,分离派艺术家在20世纪初为对抗压抑的传统艺术氛围所做的斗争是可谓是惊心动魄的。展馆的正门,这个图案现在印在奥地利50Cent的欧元硬币上。门顶的两行字:Der Zeit ihre Kunst,Der Kunst ihre Freiheit正是当时分离派艺术家的口号:还时代以艺术,还艺术以自由。楼顶的金球是镀金的,这个建筑本身也是对当时主流艺术的挑战,反对者们嘲讽它是个镀金的大白菜。我出于好奇问了馆中工作人员,能不能上到楼顶去看看那个球,没想到还真的可以,不过必须是导游团事先预约好,散客不能上。
用户发表的图象

其中的陈列的作品,看年代来说这些应该只是当代艺术作品
用户发表的图象

这些瓶子中装的好像是地中海,红海等处的海水,具体是那里的海水记不清了,看瓶子应该是近十年内的作品,我只能说:你们非常没有创意。
用户发表的图象
展馆的镇馆之宝是1902年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为题材创作的《贝多芬长卷》,看不懂,就不罗嗦了。

白天拍的爱乐乐团大楼
用户发表的图象

国家歌剧院
用户发表的图象

这张照片本是为了拍citytrain后面的莫扎特雕像测了下光,整理照片的时候竟然看出点不凡来了:夹在citytrain和autocar中间,四轮马车能够悠然前行的城市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应该已经不多了吧?
用户发表的图象

位于皇宫Hofburg入口附近的Sisi博物馆正门,这是我此行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用户发表的图象

Hofburg对面是一条步行购物街道,街道两边遍布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世界名牌专卖店,街道上看到很多养眼的亚洲女孩挎着印有名牌标记的大包小包,也看到不少不幸为他们付帐的男人们,路过Lv的门口,往里面瞄了一眼,排队等着付钱的十几个人竟然全部是亚洲面孔,女人们无一例外打扮精致,兴高采烈,男人似乎都有点蔫....照片里是个台湾女孩,老公在帮她拍照留念。我看着总觉得心里有点慌,不知不觉地脑子里就闪现出南京大屠杀时日本兵提着砍下来的人头拍照留念的景象。
用户发表的图象

在Hofburg正对面,还有一幢被视为经典的建筑Looshaus 罗斯大楼,建成于1910年,可惜因为这幢大楼的外表太过平凡,以至于我只抬头看了它一眼而忘记拍张照片记录下来。这幢在现在看来没有任何味道的大楼,在100年前掀起了建筑革命的浪潮,包豪斯以及现代、后现代建筑流派都是由它所引发的,可以说是划时代的经典建筑。而取得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它外表的平凡,在100年前的维也纳,在一个由不得它平凡的时代,它居然堂而皇之的平凡了,当时的皇帝称它为“没有眉毛的房子”。

回过头想想,维也纳有不知所云却被奉为经典的百水大楼,有分离派艺术家和罗斯大楼,当然还有我们的Sisi,这么多离经叛道的物、事、人竟然发生在以宫廷的腐朽桎梏和艺术的高贵典雅著称的维也纳,不能不说是很神奇的事情,不过我觉得更神奇的是,这一切发自维也纳,缺丝毫也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和影响到维也纳,所以到如今她还是一样的平静、沉重和乏味。

在Hofburg不远的地方,有个Minoritenkirche,非常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其中有件珍贵的艺术品:玻璃镶嵌的“最后的晚餐”,是拿破仑同志关心下完成的对达芬奇原作的复制,拿破仑战败后被奥地利皇帝买下。我进入教堂的时候,教堂里空无一人,这幅文物就像我家的明信片一样挂在墙上
用户发表的图象


去奥地利前就听说维也纳的咖啡小有名气,几家咖啡馆颇有历史,虽然我不喝咖啡不爱喝咖啡也不会喝咖啡,但还是决定要去品味一下。在维也纳最著名的Cafe Central 里,我可能度过了出国以来最欧洲的半个小时。这里半数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很多人都会在咖啡厅正中约瑟夫和Sisi的画像下拍照留念。眼前桌子上Cafe Central 的招牌咖啡CC Cafe和Sachertorte(Sacher蛋糕)让我想起了当年在同济赤峰路的新亚大包里一份套餐一张青年报一坐两个小时的悠闲岁月,那时候我总是把大包里匆忙的食客视作我身边的过客,我很乐于享受并且保持我和他们之间静与动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不可能否认我早就沦为无数人的过客,甚至如果不是因为旅游而请了一天的假,我那时本不会在异国的咖啡馆里端着咖啡杯,而是在一家公司的库房里擦地板。

很幸运的是Cafe Central 有位随性弹奏的钢琴师,从一段不知名的Jazz几乎是滑落到贝多芬的《致爱丽斯》,紧跟而上的却是不朽的《Yesterday》,在我休息了半个小时准备离开Cafe Cental,也离开维也纳的时候,听到的是钢琴版的《My Way》,这是一首不错的送行的曲子,今后我死的时候最好可以不放哀乐而是放这首歌。

若干年后,也许我会功成名就,也许只能庸庸碌碌过完一生,但拥有这样片刻回忆也意味着拥有片刻的幸福,只是到了那个时候,“片刻”恐怕难免只能沦为一个“刹那”而已。

用户发表的图象

=完=
2#
发表于 5.8.2005 23:56:26 | 只看该作者
新亚大包给我感觉不好
还是怀念麻辣烫和志超的小龙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1.2025 15:3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