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87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堡儿童中文蒙学班开始啦!(第六楼起本学期教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8.4.2008 20:5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堡儿童中文蒙学班开始啦!

继汉堡儿童读经班顺利开办一年半之后,主要针对三到五岁的儿童中文蒙学班也在4月6日正式开始。时间为每周日下午3:30-4:30,在汉堡市汉华中文学校。

为支持我们的蒙学班,鼓励华裔儿童及早开始中文蒙学教育,学校对我们的蒙学班免收学费。
欢迎汉堡及其周边地区对此有兴趣的父母带儿童参加。教材在课程上分发。

本学期蒙学班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千字文》和《诗经》选。教材除了诵读课本外,孩子们还会得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复印本,在熟读了印刷体简化字版的《千字文》之后,孩子们可以通过对照朗读六体千字文,熟悉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和草书,得到书法方面的美育教育。同时,孩子们也将在悠扬的古琴声中,学习诗经选诗的弦歌唱诵。

蒙学班将陆续学完传统蒙学教材《孝弟三百千》及其他一些蒙学读本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8.5.2008 00:16 编辑 ]

千字文_局部.jpg (45.08 KB, 下载次数: 30)

千字文_局部.jpg

蒙学读本_孝弟三百千.jpg (69.58 KB, 下载次数: 23)

蒙学读本_孝弟三百千.jpg
2#
 楼主| 发表于 8.4.2008 21:07:57 | 只看该作者

儿童识汉字10大观念

儿童识汉字10大观念

识字理念一: 3-8岁是幼儿识字的黄金期

社会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研究认为:人有非凡的使用象征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幼年时已经显露。3-6岁的孩子大脑就像是一个空白磁盘,对于他们来说,记忆不是负担,而是一种生理需要,这一时期若是错过了将终生无法弥补。

日本的石井勋教授提出:“在记忆汉字的能力上,一年级比六年级学生为优。”“从1967年开始至今,20多年的实践证明3岁~6岁是一生中学习认字最快,记忆最强的时期。”

道门博士(G.Domman):“每个正常的婴儿都有难以估计的潜力,从出生至六岁装进去的东西,常常是终生抹不掉的。发展大脑神经的最好方式是教幼儿阅读。

识字理念二: 幼儿识字是直接记忆

几个月的婴儿,无论是对于母亲的脸,或者摇篮曲的曲调,不是采取分析或理解的方法来接受,而是把整个音乐或整个脸总括地予以接受。这一时期婴儿的认知特点被井深大称为“模式时期”的“模式识别”。婴幼儿认汉字也是一种“模式识别”(知觉的过程)。

日本著名早期教育家井深大(1986)研究发现,婴幼儿认识汉字的过程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根本不用像成人那样去分析、理解字的偏旁、部首、表音、表意、 象形、意义等各种内部结构、关系,而是把一个个的汉字当成一个一个完整的、由若干线条组成的“图形”来识记的。他们认字时就是一种照相机似的认读,是一种 基于图象对象的“整体模式识别”的机制。

识字理念三:识字、阅读、学知是一个逐步递进的教学过程,识字的直接目的是阅读

专家认为教儿童识字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尽早阅读”。研究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对孩子的综合发展效果越好。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

我们是先识字了再去阅读呢?还是一边阅读一边识字或者是一边阅读、一边识字、一边学知。我们所倡导的是先识字后阅读,而现在多数在应用的是后者。我们提倡 识字、阅读、学知逐步递进的教学步骤。旨在教会孩子学习的手段,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汉字,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阅读有兴趣的文章,调动兴趣 的源泉,最终让阅读占取幼儿兴趣的至高点。

识字理念四:识字的基本标准是掌握2500个常用字

国家扫盲的识字量标准为2500个常用汉字,这也是小学毕业生应当掌握的识字量。

北京七四八工程标准汉字组检阅现代文章7075篇,计2162万多字,发现汉字共计6300个,其中99%是由2400个常用字写成的,其余的1%由不常用的3900字写成。专家认为,掌握了这2400个常用汉字,阅报、写信和做文章一般就不会有多大问题了。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无障碍的要求是2500个常用汉字,因此识字的基本标准应是2500个常用字。达不到这个标准,识字的作用和目的将难以体现。

如果我们教会小孩学习了几十个或100-200个汉字,事实上掌握这样的字量根本没有办法去阅读文章,这样学了之后不能用,无法在应用中巩固,将很快遗忘,这也就失去了认字的意义。

识字理念五:汉字识字无难易之分,写字和理解有难易之分

汉字的特点:
1、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本身是由各种线条构成图形,在幼儿的认知观念里,识汉字就象是识图
2、汉字的难易之分:一是意义理解有难易之分;二笔画繁简有难易之分

幼儿识字的特点:
1、图形摄入,直接认记图形,无难易之分。
2、眼、耳和脑的配合能力强,有音形记忆的能力。

评价识字的标准:
评价认识一个字标准应该是能够将音形对照即可,而不是还要做到会写、能理解。

写字难
1、汉字笔画有繁简之分。
2、认和读是眼、口、脑的活动,写是手和脑的活动。幼儿手和脑的配合能力还比较差。
3、三、五岁的幼儿手指小,肌肉末梢神经还很不发达,还没有控制笔的能力,要求幼儿写是困难的。写字和画画不同,汉字的笔画复杂,微细区别多。幼儿的知觉 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的特点,对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容易辨别清楚。在写字时往往因观察不细致,常会发生增减笔画或笔画错误或结 构颠倒等现象。

理解难
1、理解是一个没有深度的概念,对一个字的理解不同知识层次的人,不同社会阅历的人都会有所不同,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让人对一个字真正理解本身是不科学的。就是对意义非常简单的字做到理解,短期内也只能是片面的。
2、多数汉字在不同的运用环境,会有多种意义,要做到意义的全理解,只能通过长期的阅读、不断积累才可实现。

识字理念六:认识与理解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认识字不一定理解,而理解也不一定就认识字。识字是可以在短期内提前实现的,而理解是不能够提前的。理解是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人生阅历的 丰富而逐步加深的。 理解是长期的,更是不能加速的。理解与识字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真正的理解是需要人的长期甚至一生逐步完成。
  
幼儿是直接记忆,与成人的逻辑记忆不同。尤其是汉字的特点,即图形文字,幼儿看到后是整体图形输入,不存在成人认为的要理解后才能识字。
  
不能认为幼儿识字就必须理解汉字的意义,先让幼儿识字,之后通过增加阅读量逐步地理解,这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识字理念七:汉字集中识记好

汉字常用字较少便于集中识记。世界上各种语言中常用字字数最少的文字是汉字,几千字可组成几万个词。比如学英语,只记住26个字母是毫无意义的,还必须记 住各个单词的拼法。安子介先生研究了汉字出现频度,从100多万字中统计出《3650常用字表》,前500字占74.7%。换句话说,如果认识了500字 就能看懂一般文章的3/4,如果认识1500字,就能看懂一般文章的94.6%了。也就是说,由于汉字具有组词文字的特点,所以汉语的四五万词汇,只需 2000多文字就组成了。而英语则不同,英语是“字词合一”,每个词都有一个特定的字形,普通人掌握二三万单词才能使用英语。

汉字的独特结构,结合幼儿独特的认知和记忆能力,直接识记,有利于汉字识字集中完成图形化的结构易于记忆,幼儿独特的认知汉字规律,使汉字的认知可快速集中实现。同时汉字的表意文字单字即有意义,可单独、集中实现,再结合高效的认知方法可使识字量和时间高度集中。

识字理念八:韵语识字是汉字识字教学一种独特的宝贵的方法,可成倍提高学习效率

识字教学中存在着“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
别多”等毛病。

韵语识字将散乱的汉字有规律地排列起来,把繁多庞杂的汉字变的集中精练,富有节奏,成为易记易诵的短语,便于联想和记忆。能提高记忆率十倍以上,在古代蒙学读本中曾经延续数千年。


识字理念九:汉字的直接认记是科学的方式

1、看图识字是间接识字;
2、看图识字的不利因素:图形对儿童视觉吸引过强,忽视对汉字字形的认记;
3、看图识字有利于对字义的理解而并不利于对汉字字形的认记;
4、看图识字是拼音文字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5、直接认记时大脑接受的信息量小,因而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6、汉字的形状和结构的特点符合直接记忆的要求;

识字理念十:提前识汉字有助于开发儿童智力

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先生的论断,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汉字能使我们产生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他认为汉字的演变合乎逻辑、富于联想,启发思考、易懂 易记。汉字是有规律的,便于通过推理,判断出字音,联想出字义,引发儿童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使儿童变得聪明起来。

汉字刺激感官,促进脑细胞树突分枝、轴突伸长并生成许多突触小体,细胞间形成精密的网络,刺激越多,网络越密。脑细胞生长发育的速度先快后慢,用进废退。

幼儿的大脑不仅有记忆汉字的功能,它还在无意中分类、整理汉字,并发现潜在着的规律,然后按照这一规律来推理未知的汉字。大脑的效力在幼儿期最为活跃,然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

日本的石井勋教授研究发现“日本的孩子小时候如果不学汉字,他的智商也和欧美儿童一样是100,但是学习了汉字情况就不同了:如果从五岁开始学汉字,智商 能达到110,四岁接受汉字教育则智商达120,三岁开始学习三年的汉字,智商可达125-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8.4.2008 21:13:46 | 只看该作者

从蒙学中汲取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从蒙学中汲取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 谢嗣极
我国蒙学教育历史悠久,“根据一些零星记载,大概从孔子那一代的时候起就有蒙学”(张志公《蒙学全书•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教材丰富,从周代的识字课本《史籀篇》,到近代传播新学的《时务三字经》,数量不下千余种;教法独特,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然而自从清末学制改革,学塾被废,古代蒙学教育的长处被忽视。汉语是世界上独. 特的语言,汉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同时从蒙学教育中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否则语文教学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的语文教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汲取古代蒙学的精华。

一、教材编写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值得借鉴的特点。

首先,适应汉字的形、音特点。蒙学教材的语言,特色鲜明,大都为短句、偶句、通俗的韵语。
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汉字为方块形,一字一音节,可以编成句式整齐的韵语。这样的句子,富有节奏感,音乐性,琅琅上口,易读易背。如: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三字经》)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千字文》)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怯过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升平。(《幼学故事琼林》)

其次,适应蒙童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说,短句、押韵、通俗、贴近生活的文字,总是容易记住,成人尚且如此,儿童更是这样。我国古代虽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研究,但古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经验积累。明代吕得胜的《小儿语序》开头便说:“儿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谣以遂其乐。”清楚地指出儿童以唱歌谣为快乐。他儿子吕坤,受命编《续小儿语》成,找小朋友试读后感慨道:“言各有体,为诸生家言,则患其不文;为儿曹家言,则患其不俗。”强调对儿童说话,要通俗。蔡元培在《子民自述》里说:“那时候的幼童,本有两种读书法:其一是先读《诗经》,取其句短而有韵,易于上口。”因此蒙学教材多用短语、偶旬、通俗的韵语编成。

再次,目标明确。每种蒙学教材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的教蒙童识字,有的介绍历史典故,有的训练诗歌用韵、对仗,有的培养诗歌阅读欣赏,有的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即使同为识字课本,《常用杂字》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目标也不相同。《常用杂字》开宗明义:“人生世间,耕读当先,生意买卖,图赚利钱。学会写账,再打算盘,天平戥子,纸墨笔砚。”由此可见这本书的教学目标不是求取功名,而是识字、记账。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对象、教学目标,选择不同教材。

又次,针对性强,易学有用。蒙学教材多由专家、学者针对某种目标专门编写,如作古体诗讲究对仗和押韵,而字的平仄和所属韵部不易记住。《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就是为解决这一难题编写的。这两本书,运用对句,按韵编排,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背熟了这两部书,既记住了常用字所属的韵部,又学到了平仄和对仗的知识,一举多得。读书和写作都要懂得成语典故,《幼学故事琼林》便成了必读的书,对这本书邹圣脉是这样评价的:“欣逢至治,擢取鸿才,时艺之外,兼命赋诗,使非典籍先悉于胸中,未有挥毫不窘于腕下者。然华子之《类赋》,姚氏之《类林》,卷帙浩繁,艰于记忆。唯程允升先生《幼学》一书,诚多士馈贫之粮,而制科度津之筏也。”意思是读了这本书便可以“典籍悉于胸中”,“挥毫不窘于腕下”,助你通过科考。

和蒙学教材不同,现行语文教材每册都有许多教学目标,从小学到中学的各册语文教材,教学目标简单循环,没有明显的层级递进。如果借鉴蒙学教材的编写方法,每册教材可集中解决一个主要目标。小学阶段主要完成四大目标:识字,据说《千字文》古代学塾中用一年教完,那么小学六年完成2500个常用字的识字目标应该不成问题;写字,小学毕业,能写一手清楚端正的字,这样的话,学生的书写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不堪人目;背诵,会背一定数量古代诗词,诗词要贴近儿童生活,短小易懂,小学阶段如果能背二百首,学生的文化、文学修养就不可小看;写清楚一件事,这一目标可以在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达成。初中、高中再分层设计由低到高的教学目标。这样“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那么教学效果会好得多,教学效率会高得多。

蒙学教材,除少数文选类,如《千家诗》,大多为名家为某种教学目标专门编著。最为典型的是《千字文》,据《太平广记》载:梁王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王羲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日:“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可见《千字文》最初是为教诸王书法而编写的,因字不重复,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成了很好的识字课本。《千字文》是这样,《幼学故事琼林》、《声律启蒙》等都是如此。现行的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式,编者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文,其最大局限是有时选不到合适的文章。但如果借鉴蒙学教材的编写方法,选文和编著结合,就可以弥补选不到合适文章的不足。尤其是低年级的教材,如果能用语句简短、琅琅上口的韵文写,那就一定会受到小学生的欢迎。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的性质之争由来已久。上个世纪50年代特别是1958年以后语文课成了一种变相的政治课,对此有人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1956年曾经进行过一次教育改革,当时把语文课本改成文学课本,按照文学史的框架选择经典著作,又有人强调语文课不是文学课。上世纪6o年代针对这两种倾向提出了“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的说法。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讨论语文课的文章,一时间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杨东平《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讨论中众多板子纷纷打到传统语文教育的屁股上,这板子实在是打错了地方,因为讨论文章所指的传统语文,并不是真正的传统语文,而是舶来品,其教材编写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是从前苏联进口来的。真正的传统语文应该是本土化的,它蕴含于我国历史悠久的蒙学教育中,最为突出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材各有侧重,分别承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任务。承担识字教学任务的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承担成语典故教学任务的有《龙文鞭影》、《幼学故事琼林》、《历代蒙求》等,承担诗歌写作任务的有《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以上侧重于工具性。承担诗歌阅读欣赏任务的有《千家诗》等,承担规范道德教育的有《朱子家训》、《弟子规》等,以上教材侧重于人文性。这些教材构成了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的目标体系。

其次,人文性和工具性互相渗透。前文所说人文性和工具性各有侧重是就教材的主要目标而言,其实各种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如《三字经》,以识字为主要目标,此外社会伦理、自然知识等目标都渗透在识字这个主要目标中。《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人《儿童道德丛书》,就是明证。即使以识字、记账为目标的《常用杂字》,也有教人诚信的“升合斗桶,一称两端,明斤明两,不哄不瞒”、劝人为善的“扶老携幼,救苦救难,聋哑瞎瘸,舍水舍饭,残疾无保,关怀饱暖,恤孤怜贫,理所当然”。《幼学琼林故事》4万字左右,收录了旧时文人常用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岁律时令、文臣武职等33个方面。这样把人文性的内容渗透
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起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起纯粹的道德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重视道德规范教育。一个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以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蒙学教材,其精华部分仍是可以传世而不朽的中华传统美德,应该发扬光大。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三字经》)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弟子规》)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宁好认错,休要说谎。教人识破,谁肯作养。(《小儿语》)见高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朱子家训》)担头车尾,穷汉营生,日求生活,休与相争。(《小儿语》)以上有的讲孝亲,有的讲节俭,有的讲诚信,有的讲待人,这些内容在古代蒙学教材
中比比皆是。蒙童们整天口诵耳闻这些句子,对其人格形成自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毋庸讳言,由于时代的局限,蒙学教材中也存在着糟粕。其中有的宣扬宿命论,有的宣扬忠臣烈女的封建观念,有的宣扬读书做官的名利思想。如:百年还在命,半点不由人。(《名贤集》)忠臣不事二君主,烈女不嫁二夫郎。(《名贤集》)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名贤集》)帝德如天大,君恩似海深。在朝与在野,总要竭忠忱。(《续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这些都是应该剔除的糟粕。但是客观地说,如果认真地读一读蒙学教材,就会发现其精华远远超过其糟粕。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当然在借鉴的时候首先要分清精华和糟粕,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为“宣扬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就在倒脏水时连金娃娃也倒掉了。

三、教学方法
古代蒙学的教学“是一种经验式的教学”,“不过,经验式的教学,却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李玉德《语文教学是怎样倒掉“孩子”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值得借鉴的主要有下列两方面。首先是背诵。背诵是蒙学教学中最普遍、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注重熟读与背诵。是有其科学道理的。熟读有助于理解。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可以有得尔。”说明了熟读、精思、理解之间的关系。熟读能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好语言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背诵。不把大量的文字、词汇以及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存人大脑,那就仿佛一台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电脑,怎么能够熟练地驾驭语言,准确地表情达意呢?

但背诵这一教法最为今人诟病,理由是学生不理解内容,只能死记硬背,势必扼杀学习兴趣。其实这种评价是片面的。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是亲身经历者。陈从周:“记得我幼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千家诗》,至今篇篇都很熟悉,那是得益于当年的背诵。当时有些篇章也一知半解,但我都背出来,等以后再理解。比如《幼学琼林》这本书,就是我在私塾中由老姑丈亲授的,书中的许多人物传略、历史、地理常识等,那时我虽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内容,但总觉得音节很美,上口容易,我就天天背诵,长大后就豁然贯通了。”(《读书的回忆》见《书的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蒋梦麟:“在老式私塾里死背书似乎乏味又愚蠢,但是背古书倒也有背古书的好处。一个人到了成年时,常常可以从背得的古书里找到立身处事的指南针。”(转引自张倩仪《另一种童年的告别》,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综合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三点:其一,因为音乐性强,不懂并不影响背诵,陈从周觉得音节很美,上口容易,就天天背诵。看来并没有把背书当作苦事。其二,当时不懂,以后就懂了。其三,从背得的书中可以悟得做人的道理。

其次是略讲。蒙学教师讲得很少,这也是现代教育者所批评的。其实略讲有略讲的道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里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就是说要给学生思考领悟的时间。要等到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迫切性的时候,再教给他们。如果学生的知识和阅历不够,教师过多的讲解,反会成为学生今后阅读的框框,限制了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我们知道,对于一首诗、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理解。鲁迅先生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既然如此,就不要试图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步到位,这种做法是反科学的。略讲的科学性就恰恰在于给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所以借鉴蒙学教育的经验,是“法其所以为法”,是学习其科学的方法,继承其具有先进性的文化。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8.4.2008 21:14:42 | 只看该作者

千字华章传千古——中国传统蒙学读物千字文介绍

千字华章传千古——中国传统蒙学读物千字文介绍
                    亦 夫

《千字文》是流传甚广的中国传统蒙学读物,是南朝时期梁代学者周兴嗣(?一521)所编。相传,梁武帝萧衍为了教儿子识字习书,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拓出一千个不同的字。然后把这些拓片交给大臣周兴嗣,要求他用拓出的这一千个字编成一篇既用字不重复,又成韵有内容的文章。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千字文》的来历。

《千字文》用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以四字韵语联缀成文.共250句。其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千字文》之后,尤其是宋以后, 儿童启蒙读物层出不穷,也各有所长,但它们的文采都无法与《千字文》相比。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民国建立之前,这是六岁孩子入私塾后必读的课文。《千字文》在我国的传播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唐宋以后,《千字文》还被译成满、蒙等文字,供满、蒙等民族的儿童识字用,并流传到日、英、法等国。

《千字文》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由于时代久远, 内容已不易于理解,现依据清人汪啸尹、孙谦益的说法,对《千字文》的内容作一大致介绍。《千字文》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从第一句“天地玄黄”开始,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分;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开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为第二部分;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严岫杳冥”为第三部分;自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 起, 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为第四部分。最后还有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没有特别含义,将其单列出来。

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大意是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 也就有了孕育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 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的盛世概况,即文中所说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 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第三部分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此章首言京城形胜,极力描绘都邑的壮丽,“宫殿盘郁,楼观飞惊”。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层意思,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这部分最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第四部份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民问温情的向往。

总的来说,《千字文》主要是讲了人生学问, 包括人伦关系、品德培养、人生经验、人生态度和追求等。其中有儒家思想,也有道家言论。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并存,逐渐走向融合的反映,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的性质。《千字文》把自然与名教结合起来,表现出珍惜人生,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它虽有封建思想道德教条,但是主要的倾向还是以情动人,处处流露出欢快明朗的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人生要义的启发。这是《千字文》广受社会欢迎的原因,也是其积极意义所在。

编辑/夏譬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8.4.2008 21:15:14 | 只看该作者

《千字文》与识字书法教育

《千字文》与识字书法教育
龚 玲
[摘要】作为识字课本,《千字文》在编篡上和人文价值上都很有特点。具体表现在:(1)具有集中识字的特点。(2)选字多为常用字,注重实用。(3)在识字教学中贯穿了儒家宗法伦理道德思想教育。作为习字课本,书写范本,《千字文》也有它的优势:(1)一千个字不重复,于书写的美观极为有利;(2)字形本于魏晋风流之首的书圣王羲之遗迹,是书写范本上的上品;(3)不断有大书家写它以提供范本,虽面貌各不相同,却都是一代精品。《千字文》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对传承中华古老文明有极大的好处。

《干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千字文》是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本识字写字教材。太平广记云:“梁武帝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赏赐甚厚。”据考证它的成书在公元6世纪初(南朝梁天监初年) ,直到19世纪末(清朝末年),我国农村还用它来教儿童。作为蒙学课本,这书一共使用了将近1500年。而且它不仅作为汉民族的识字课本,还被作为其他民族的识字课本,有满汉对照本、蒙汉对照本、日本的刻本,以供初学汉文者使用。难怪张志公先生要说:“一本启蒙的识字课本,流行这么长的时间,具有这么广泛的影响,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极少见的。”应该说,这与它具有识字习字双重优势分不开。

一、作为识字课本,《千字文》在编篡上和人文价值上都很有特点。
1.具有集中识字的特点

《千字文》无一字重出。编排十分巧妙。四字一句,每句既通顺又能表达一定意义,句与句互相连贯具有条理。又均为韵语,朗朗上口,易于背诵,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句子结构亦为普通常用,全无坚涩之处。儿童会背诵后,在人一生的长河中潜移默化,逐步理解,随时受用,也便于触类旁通尽早地去学会阅读其他书籍。

如果不集中识字,过早地让儿童学习成句的话,成段成篇的文章,一方面,儿童认得的字太少,内容势必受到文字的限制,贫乏单调,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不能满足儿童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文字的出现又势必受到内容的限制,不能照顾到文字本身的规律性,这样就无从发挥比较类推的作用,儿童不容易领会到文字的规律,学的字就比较模糊,既不容易记住,又会产生错字别字的毛病。字学得不牢固,不快,就会回过头去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换言之,不集中识字而过早地教儿童读书,其结果是识字教育和知识、思想教育两败俱伤。而《千字文》则有利于儿童集中识字和文化启蒙。

2、选字多为常用字,注重实用

一千个字数量适宜儿童识字入门,但包含的内容又很丰富。这些四字韵语包含了许多古代常用的和应当熟知的历史典章故事,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道理,以及礼仪、生活、风景等等,其中许多都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格言。在儿童集中识字的同时,又给儿童适当的文化知识启蒙,使学生的集中识字学习并不枯燥乏味,而是生活情趣浓厚,学生愿意到校听老师讲故事,真正做到教育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育在它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④《千字文》无论在构思还是文采上都相当精巧。杜威说过:“感兴趣就是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某个对象,或置身于某个对象。感兴趣也就是保持警觉,关心、注意。”《千字文》的学习确实使儿童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很专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千字文》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儿童随时都能接触到《千字文》中的内容。

3.在识字教学中贯穿了儒家宗法伦理道德思想教育

《千字文》中的“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的忠孝节义观念等等,都寓于吟诵文字的学习之中。这种道德教育方式适应了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也容易被学习者接受。今天我们当然要批判其中的封建糟粕,但这些蒙学读物将深刻的道理以浅显的文字道出,引导儿童求真向善、加强修养;以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鼓励青少年具有使命感,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则具有永久的魅力,值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体味学习,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作为习字课本,书写范本,《千字文》也有它的优势:
1.一千个字不重复,于书写的美观极为有利;
2.字形本于魏晋风流之首的书圣王羲之遗迹,就算是剪辑而成,不免有伤气韵,但已是书写范本上的上品了。
3.不断有大书家写它以提供范本,虽面貌各不相同,却都是一代精品,为了满足《千字文》习字功能方面的要求,书家和教育家们作了种种努力,一开始,是选择那一时期最优美的字形,如周兴嗣本就是这样的。继而名家们亲笔书写以供人们学习,如智永书八百份就是如此。毫无疑问,这些优秀的书写范本从习字方面扩大《千字文》的影响,巩固了它的地位,并提高了初级习字水平。

周本《千字文》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原因诸多,“集王羲之字”是重要一条。当初梁武帝摹出副本“分赐八王”这八王大概是梁武帝的五位弟兄和三位皇子,经王府人士的传写,就流传到世间了。陈隋之际的智永大写特写《千字文》,就因为周本《千字文》是王羲之的字样,据说临了八百本。到了唐太宗提倡“王书”,把王羲之供到书法的神坛上,智永所书的周本《千字文》就成为了平常人学王羲之书法的桥梁。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收藏的一本唐朝贞观十五年(641年)蒋善进临写的《真草千字文》残卷,是临仿智永的写本。学童用《千字文》作学书的字贴,家长当然要选用书家的写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名气之所以大,就因为有“王书”的招牌。虽然智永写本为人所崇奉,但也有许多书家也在书写《千字文》,我们在《宣和书谱》中读到,唐宋许多书家都写过《千字文》。如欧阳询欧阳通父子、虞世南外甥柬之,米芾、蔡卞,都写过行书本。贺知章、裴行俭、孙过庭、颜真卿、周越等人写过草书本。于僧翰写过隶书本。李阳冰则用篆书写,好书法的蔡京是用楷书写。在唐朝时,许多僧侣擅长草书,像张旭、怀素写的《千字文》都作草书。惟一的例外是元雅和尚,他用蝌蚪、小篆二体写《千字文》。北宋宣和内府收藏的书家所写《千字文》,有49本之多。为什么历代书家好写《千字文》?《宣和书谱》的作者有个说法;“梁武得羲之千字。令周兴嗣次之,自尔书家每以是为课程”,“学者以《千字》经心,则自应手和心得;可与人道”。这就是与《千字文》作为字书的普及功能有关的。唐朝时,《千字文》就很普及,北宋时,它与《百家姓》、《三字经》合成一个识字教材系统,通称“三百千”。而书家好写《千字文》,或许还有借此推广或显示自己的书艺的目的。

北宋以后,写《千字文》的书家仍然不少。皇帝书家赵构写的草书《千字文》还存于世。最著名的例子当数元朝赵孟頫;他的书艺高强,擅长各体,别出心裁,用六种书体写《千字文》,献给了元帝。《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的韵语,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确实堪称双绝。

《千字文》在习字和识字两方面的优点,使它从经济和文化上都能适应中国民间简陋的蒙学教育条件,从而成为历代最重要的蒙学教材。

历代著名书法家如怀素、欧阳询、赵估、赵孟頫、文徵明等,竞相书写《千字文》,作为习字范本,从而更加提高了它的声名。不仅在国内风行,而且远播海外。在日本、朝鲜等国广为流传,影响甚大。

在今天,作为集中识字和进行书法学习的教材,同样有它的实用价值。假设某小学校低年级能以此《千字文》及《三字经》、《百家姓》为集中识字和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教材,并同时进行书法教学,那么该校的学生在行为礼貌、知事明理和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及书写规范上将会有一个不同凡响的突出表现。《千字文》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对传承中华古老文明有极大的好处。但愿我们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再次注意《千字文》与识字书法教育的关系以及普及《千字文》的好处。让古代的《千字文》能为今日中国之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 《梁书周兴嗣传》载周兴嗣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文》在天监九年(510年)除新安郡丞之前,故知《千字文》的编撰当在天监初年(502—509)。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滕大春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7.5.2008 22:52:03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4月27日

2008年4月27日
进度:千字文 第三段
复习千字文前两段  和弦歌 《咏鹅》  《桃夭》 《关雎》
今天参加课程的小朋友各个都表现出色。开始上课时轮流背诵了千字文。特别是三位三岁左右的小朋友更是令人刮目相看。不到三岁的Kevin在妈妈的鼓励下,逐句把千字文的前两段背诵了出来;只有两岁7个月的翰翰小朋友上周病了一个星期,但是显然还记得学过的千字文内容,背诵接龙做得也毫不含糊,三岁一个月小春子也自告奋勇站到教室前面給大家背诵了千字文的前两段。后来的课程中,三个小宝贝都认真跟读,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指读。课程结束前大家齐唱弦歌的环节也让孩子们特别喜欢,翰翰和小春子同学还站在椅子上給大家演唱了《咏鹅》,稚气可人。

这次课中间还給孩子们和家长们简单介绍并展示了汉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7.5.2008 22:56:56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5月4日

2008年5月4日
进度:学习 《千字文》第四段
复习: 《千字文》前三段

固定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小朋友在课堂上展示一下上周学习的成果,几个孩子都轮流上去背千字文的前几段,一点也不含糊啊。

因为好几个大一点的小朋友都是1点就来学校学习才艺或者其他中文课程,在下午3:30-4:30这个时间段一般已经比较疲劳,让其他3岁左右的小朋友们坚持1个小时的课程也非易事,所以侯老师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保证孩子们尽量有比较饱满的情绪上课。蒙学班的孩子每次也学习《汉字演变500例》中的两个汉字,这次他们学习的是“人”和“立”。图画般的甲骨文让孩子们很有兴趣,侯老师就让孩子们到黑板上参与画“字”。孩子们都画得兴致盎然。(见附图)

课程结束前,孩子们又一起朗读并齐唱了弦歌《咏鹅》《桃夭》和《关雎》。下次课,孩子们将学习诗经中的弦歌《木瓜》。

080504a.jpg (67.44 KB, 下载次数: 18)

080504a.jpg

080504b.jpg (68.56 KB, 下载次数: 17)

080504b.jpg

080504c.jpg (75.79 KB, 下载次数: 22)

080504c.jpg

080504d.jpg (59.19 KB, 下载次数: 14)

080504d.jpg

080504e.jpg (61.93 KB, 下载次数: 13)

080504e.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7.5.2008 23:15:39 | 只看该作者
2008-5-11
放假 无课

2008-5-18
进度 《千字文》第五段
复习上学期学习的八首《诗经》篇目和曾经学过的弦歌。因为复习诗经的时间较长,故未学习预定的新的琴歌。
学习《汉字演变500例》中的 “大”和“天”。

2008-05-25
进度  《千字文》第六段
复习《千字文》前五段
学习《汉字演变500例》中的“耳”和“心”
学习弦歌《诗经 木瓜》

课前中文学校的校长正好也在我们的教室,她主动提出让孩子们给她背几段《千字文》,几个孩子就争先恐后地一起从“天地玄黄”开始大声背诵起来,直听得校长眉开眼笑。之后她又颇饶有兴致地随意在前排两个男孩子的书上点字,考查孩子们是否只是会背,而不是真正地识字了。结果也是没有难倒孩子们。而后她提到下学期她也打算推广一种快速识字的方法,我问她是不是中华字经,她说正是。我给她谈了我对中华字经的推广意见(也和论坛中的其他妈妈交流过此看法):中华字经是受传统蒙学的韵文识字的方法而做,这样教小孩子集中识字的思路是对的,远胜于普通中文学校每周学习6,7个汉字的效果。所以我个人是支持有人推广的,特别是在没有读经班可参加的情况下,选择中华字经去读一年多来识字是可行的选择。字经本身,尤其是第一章也是仿照千字文而作,文学水平却无法和千字文相比,后面的章节更是完全为了识字而做,颇多牵强,谈不上太多的文学性。但是孩子每天一遍遍的诵读就是对其文学和艺术品味的熏陶,所以选篇不可不慎。我建议如果你有时间,可以辅导孩子同时读传统蒙学读物。如果把孝弟三百千一书读完,识字量也不在字经之下,而且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肯定是更值得记忆的。蒙学作品的编纂,历朝历代都不断涌现,流传下来的方堪称蒙学经典。中华字经即是当代蒙学作品,只是由于其作者水平所限,我对它的预期是在传统蒙学尚未重新兴起时的过渡作品。

今天来的3位3岁左右的小朋友们也都表现不错,虽然有时还有些顽皮,不过,很值得鼓励啦!

××××
《诗经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8.5.2008 00: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4.5.2024 17:3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