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87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推动电视的手---从心灵提升看电视功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12.2007 00:2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推动电视的手---从心灵提升看电视功过  

陈风‧着

    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往往是内心状态的映射,同样的,电视上的每一个画面,都是一种价值观的呈现。透过强烈的声光效果,电视直接或间接灌输的观念,早已无孔不入、无远弗届,其影响力远超过常态的教育管道所教导的内容。现代人的价值观,几乎全源自电视长期的强力放送而不自觉。

  人类一直在追求进步与美好,电视也是在这种想法下出现的产物,从黑白到彩色,从手控到遥控,从三台到第四台,带着我们的生活奔向极尽的绚丽和便利。当电视成了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后,是否发现到,我们的精神空间越来越狭隘,心灵之光越来越黯澹了?真正的美好生活是不会和心灵脱节的,那麽问题出在哪裡呢?但愿有心之士一起来探讨,并思考出可行之道。

商业掌握电视节目

  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往往是内心状态的映射,同样的,电视上的每一个画面,都是一种价值观的呈现。透过强烈的声光效果,电视直接或间接灌输的观念,早已无孔不入、无远弗届,其影响力远超过常态的教育管道所教导的内容。现代人的价值观,几乎全源自电视长期的强力放送而不自觉。

  问题是,电视不断传送的观念是谁在主导?早期的电视公司属于国营或党营事业,因此各类节目背后的操控者主要是政治,播出的内容都要送审,此时的人民思想不免被箝制了。不过上一代统治者还存有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念,认为电视节目必须符合「善良风俗」,所以节目虽不那麽精彩,却有一条引导人生方向的轨范在,因此大家还看重礼义廉耻,希望世界大同。

  而从威权政治走向民主政治的过程中,电视任意展现言论自由,出现许多从前听不到、看不到的声音和画面,吸住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表面上是自由了,没人掌控了;但仔细观察,另一隻看不见的手,早已悄悄伸进电视中,接掌节目的生杀大权!

  如今节目内容的「精彩」与否,会影响收视率;收视率高低,则会影响广告来源;而广告来源之有无,又攸关节目存废;最后节目存废,则决定了製作人饭碗会不会破。因此,实质上等于是商业主导了电视,今天的电视,表面上看似自由,其实已在商业利益扼杀下,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很多应该有的节目,在「金钱」二字下消失了,人类的价值观,已渐渐被扭曲。

人性的升沉

  现在的节目製作人,要绞尽脑汁想新点子,设法把观众的心吸住,让他们捨不得转台,这样才会有收视率,而要吸住观众的心,最佳办法就是触动每个人的情绪,引发立即的感官刺激。含有道德意味的内容,正经八百,难讨观众兴趣;知识性的内容,枯燥乏味,观众会睡着;思考性、感受性的内容,观众没耐心。「最好的」节目,就是不必让观众动脑筋,也不必提什麽善心,只消让观众沉没在沙发中,双眼盯住萤光幕,整个心被吸住,不想转台,即使节目结束,也要殷殷期待下次节目到来。

  孟子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天生具备了成圣成贤的善性,但也存在着像禽兽般未经驯服的兽性,但看此生朝哪个方向发展而已。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人性的提升是要依循圣贤的道路,这必须在平静的心情中,才能细细体验;而且必须时常砥砺自己,克制习气,才能向上提升。但是现今的电视一直引导我们,不必掌控自己情绪,「只要我喜欢,有什麽不可以」,如此,摒弃所有的价值规范,固然能产生当下放逸之乐,但收敛内心、超越自己烦恼的能力退化了,把「人」高贵的美德丑化,人性便转向兽性发展。

  以下来看看目前的主流节目到底带给了我们什麽。


广告—幸福一生的蓝图

  首先是广告,广告虽非正式节目,但比任何节目更渗入我们的生活。早先的电视广告只是打出静止画面或字幕,念一念产品的基本资料,顶多再加大音量,让那些藉机闭目养神或去方便一下的人也能听到。接着用阳春型的拍摄手法,配上容易琅琅上口的旋律,加深观众的印象。演变至今,广告已经节目化,拍得比一般节目更精緻、更具戏剧性,所投注的成本也高出甚多,让人捨不得离座或转台,目的不只是要你心动,更要你马上行动。

  五花八门的广告,在在昭示着现代美好人生的必备品,可是,一旦拥有了这些美好的广告产品,人生果真就美好了吗?不是的。广告不可能离开商业利益去寻找人类真正的幸福快乐,但会以幸福快乐为招牌,劝诱人们信任他们,快快加入他们的行列。

  多少人跟着广告建构自己一生幸福的蓝图:小学生要最炫的球鞋,走起路来弹性十足;中学生要最酷的摩托车,载着女友在山水美景中兜风;大学生要超值大哥大、信用卡,方便又耍帅;再来就想拥有高级汽车、超级房车,全家人上天下地欢乐驰骋;然后就是要住挑高4米2的中庭别墅,漫步林荫大道间,尽享现代气派。

  就这样,不再有孩子因为阿姆斯壮登陆月球时说:「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而立志当科学家;也没有孩子因为林肯或国父孙中山的故事,而立志当政治家,努力去做「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大志业。即使学校老师教大家要立志做大事,但一回到家,一堆精彩的广告,马上把你的心吸回物质世界。下一代人一生的志向,几乎就是把所有想要的广告产品搬回家,如此而已!

  日常食衣住行所需的一切,都由广告大力提醒我们了。但是除了广告所提的之外,人生绝对还有更多值得关切和追求的,少数的公益广告试图尽一份心力,但是比起商业广告,力量太薄弱。美丽的广告使物欲增长,把所有人类的眼光停留在眼前一切可以抓到的物质世界,不会想要追求更长远、更深刻的生命内涵。

综艺节目—搞笑中暗藏危机

  综艺节目的用意是要让大家放鬆调剂一下,以前是静静唱几首歌,使心情有所抒发即可。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唱歌、跳舞、短剧、特技、游戏等花招层出不穷,搞笑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只要吸引观众的效果良好,内容再烂也没关係。因此,整人游戏、八卦消息大行其道,大家盯着萤光幕,看人出糗、挖人隐私,乐此不疲。

  没有人喜欢被戏弄或窥探,但为了迎合大众趣味,艺人或名人自然成为製作人想找、观众爱看的对象,而他们本身可趁此增加曝光率、提高知名度,也就乐意配合演出。于是各节目竞相抄袭或发明整人方法,明整、暗整,无奇不有;同时极力捕风捉影,八卦、笑料,离谱得可以。只要能博君一笑,提高收视率,就不枉费所下的种种工夫了。

  而令人忧心的是,根据统计,现在七至十三岁的国小学生,最热门的节目已经不是卡通影片,而是综艺节目。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的下一代已中毒颇深了。

  我们小时候也有恶作剧的倾向,看人受苦,内心会有一种快感;例如偷偷拿掉椅子,害人跌坐在地上,或是故意躲起来,再吓人一大跳。但是会被老师处罚,禁止再这麽做,我们以作弄人为乐的本性便被挡住。可是现在电视公开提供千奇百怪的作弄手法,等于整个社会认许这样的行为,想开个玩笑或看人不顺眼时,就理所当然地整一整人。

  有的节目虽然穿插着感人的片段内容,但大多仍只是把它当作争取收视率的一种手段,观众看了之后,趣味远多过温情。

  孔子早说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笑闹固可开怀,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有时间、精力,去学习关乎心灵提升之事?

电视新闻—常常报忧不报喜

  威权时代,电视新闻通常是报好不报坏,以政治利益为前提,主导播出「你应该知道的是什麽」。所幸,当时很重视善良人性,所以新闻是有价值判断的,这对广大老百姓反而形成保护,确立善恶观念。而今商业挂帅,讲求收视率,则变成播报「你最想知道的是什麽」。人都有好奇之心,而纷争、动盪等较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于是报坏不报好,便成新闻习惯。虽然新闻强调平衡报导,要忠实呈现各种声音,但报导者真能客观吗?最后决定哪些要播或不播,哪则要放头条,是以什麽为准则呢?

  我们常常并不怎麽想提升,只想找点新鲜的或不幸的事情来满足好奇心。而记者抢新闻时就像争夺猎物一般,撕得越血淋淋,震撼性就越大,努力搜捕景象最惊人、遭遇最悲惨、哭得最哀凄的镜头,但内心是否有悲天悯人之情?纵然大声疾呼新闻道德,终究抵不过商业现实。

  现在新闻随时会插播、快报,Call in、Callout。一点点小事可炒得人心惶惶。对于灾难、凶桉、绯闻的报导,力求深入详尽,至于环保、文教、温馨的事件,则轻轻带过,甚至视而不见。于是,人生许多不该被放大的部分被放大、扭曲了,也有许多不该被缩小的部分被缩小、乃至消失了。

  我们的小孩因为新闻而有怎样的世界观或社会观?他们所知的天下事就是打杀、吵闹、偷抢,何曾感受到「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他们的慈悲、善良之心不易生起,凶残、冲动之心却常被挑起。弑父殴母、行抢害人的桉例鲜明可见,甚至「陈进兴」也成了英雄偶像,课本上再怎麽记载孝顺、助人、爱民的典范,都已入不了他们的心。

连续剧—宣洩现实的情绪

  再看看连续剧,从前常配合节庆,虽有政治八股的内容,但也不乏阐发忠孝节义的情节。现在这些大多被扬弃了,讲求的是反映现实人生,只要有激情式的喜怒哀乐,不必在乎什麽是非善恶。现实生活中憋了一肚子的苦水和怨气,只要把整个人埋进肥皂剧中,随着剧中人物大吼、大笑、狂欢、厮杀一番,就足以宣洩我们一天的情绪。今日的古装剧,不需多做考据,生命的典范几乎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就连关公等伟人,也只如小丑般娱乐大家而已。而每齣戏都要抓住人们最感兴趣的主题,加进笑闹、争执、畸恋、性和暴力,让爱恨情仇的发展高潮起伏,複杂得出人意表。观众即使骂个不停,但就是捨不得不看。

  如此,忠孝节义的气质,被讥为僵化、过时,善良的人性变成矫情,从前人人自我期许的价值理念,成为笑谈,不再是人类思想的主流。坐在电视前,看不到戏裡有何中心理念,除了随着剧情起舞,或者哈哈一笑,或者陪剧中人流泪,我们也不再思考,不再反省。孩子们更缺乏过滤杂质的能力,在寻常生活中,很容易就受记忆中的电视画面影响,只靠本能的感受反应,无法自我克制。

电视—心灵退化的推手

  由此看来,电视对于人类心灵升沉的影响至深。昔日强调尊师重道,大家只能专心听讲,努力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并且勤加用功,才能接受到老师的学识涵养。可是现在电视已成了24小时的家教,比课堂上的讲授有趣多了,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得不跟着新颖活泼,以符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吸收力。如果老师不能顺从潮流,纵有满腹经纶、高尚人格,也得不到学生的敬重,更遑论后继有人。

  然而,心灵之路必须有良师的带领,要放掉自我,依止老师,进入老师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懂得老师所传递的生命内涵。但是电视让孩子们个个躁动不安,根本没有静下来的能力,许多深刻的心灵传承都将因此断了线。

  电视的娱乐性远大过知识性,却在教育功能上占了绝对重要的地位。很多人花很多时间在电视机前,让脑子一片空白,毫无筛选地接收声光催眠。虽然很容易取得大量资讯,但是没有消化体会的空间,无法过滤转化为精神的滋养。大家不想主动学习,也不愿动脑思考,结果是人类的学习力减弱、思惟力退化,整个心灵提升力快速下滑。

  那麽,我们能做些什麽呢?该开始去了解电视背后操控者的运作意图,不再被牵着鼻子走;也不要以忙和累为由,轻易把孩子丢给电视就不管了,或随便找个能让自己放鬆的节目,就让孩子也跟着看,而不论是否儿童不宜。陪着孩子看适合他的节目,和他一起互动,并适时加一些引导,将可能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少。

  社会洪流不是一夕之间就能逆转的,不过生命是无限的,任何努力都会累积一股力量,在时机成熟时开花结果,改变情势。但并非企图消灭电视,打倒商业,就能解决问题,而是应先认清电视的种种问题,重新找回沉迷其中的心灵。藉由不断的提升,放射出它本该有的光明。法人「文教」与「慈心」正好就是一帖挽救良药,如果能让人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使大家体会心灵之乐的内涵,那麽要不被电视所迷,就容易一些。

与孩子一起规划合宜的收视内容

  当孩子只能有一定的看电视时数,他就必须学习决定哪个节目是他真正想看的,此时父母可以协助收集一些有关介绍节目的资料,并和他讨论,进而筛选出最适当的内容。父母也可以主动向孩子介绍一些公认的好节目,但切忌强迫孩子观赏,以免造成反效果。

陪孩子看电视 达成情感交流

  父母应
2#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7 00:24:08 | 只看该作者

青少年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道

耕云先生讲述

谁都知道,人格形成的过程中,青少年阶段最重要;人格形成的因素中,父母的影响最深远。事实上青少年犯罪,大多数是「有人生养,无人管教」;不缺衣食,只欠关怀的落寞子弟。‧‧‧

是谁之咎

青少年,寄託了国家的希望,决定着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未来。因此,他们一直是家庭的瑰宝,社会的宠儿和时代的骄子。令人遗憾的是近三五年来,我们的青少年犯罪记录,竟追随着国家经济起飞和社会加速工业化,不断升高着质和量。看来不仅无可避免地踏上了欧美国家的覆辙,而且也显示出「早发」和「后来居上」的迹象。对此,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5.12.2007 20:06:45 | 只看该作者

多动症与看电视

【也转贴两篇】

多动症与看电视 [ 作者:绿禾老师 ]

一直关注孩子多动的问题,近日看到晚报国内时政报道:北京海淀区……调查显示83%班级有多动症的孩子。尚不知道厦门是否曾经进行过类似调查,但是我相信厦门的大部分班主任也跟我一样,一定都碰到过班上有多动症的学生。

听 一些资深的老教师说,十几年前很少听说有多动症的孩子。很多专家分析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时,一般都会提到“脑神经递质”“遗传因素”等生理上的原因。而我通过访问一些多动症孩子的家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特别喜欢看电视节目,看动画片的时候就能安静,甚至一两个小时坐着不动。

多 动症孩子,是不是现代电子媒体、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副产品”呢?家庭、幼儿园、小学、商场、公交车等,到处充斥着电视或者电脑。不少家庭,孩子从小就跟着喜欢看电视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学龄前的孩子每周看电视的时间甚至超过30个小时。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充实精神生活”的需要,还购买不少的VCD动画片。我市不少幼儿园在等待家长来接孩子这段时间,往往也播放动画片让孩子安静下来。

一般的父母不会想到孩子情绪暴躁、睡眠不好、性格放纵、做事情不专注、无法安静、厌学等跟看电视有关。《老子》云:“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被动性看电视成为儿童主动的参与活动,电视对脑神经和所有感官有麻木作用,以至于脑部缺少刺激发育。

专 门研究电视对儿童影响的雷久南博士说过,看电视时,只有右脑被动地接收画面和情感的信息,思考和分析判断的左脑却关闭了,大大减少儿童的想像力。因为儿童是借“假想”的游戏和看故事的想像来促进想像力的。同时,儿童的肢体活动促进意志力的形成,如果缺少活动,到少年时期会觉得生命无意义,没有目标,做事也 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小就喜欢看电视的孩子,不仅早期教育会出问题,更对他的一生无益。明智的家长倒不如常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陪孩子读读书,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绿老师
(来源:厦门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5.12.2007 20:07:18 | 只看该作者

帮孩子找回心灵宁静的角落 ——在家静定的建议书

成 人都以为儿童是好动、喜欢热闹而很难安静下来的。于是任凭儿童在强烈节奏的音乐中唱歌、跳舞、高声欢呼、喝彩。动画电视和电脑的普遍,使儿童的兴趣沉迷于电子世界中,其性格也容易变得急躁不安,而较难长时间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 人心发狂。”

孩 子无法静,必然无法定,心无法定,哪能专注?曾子所著《大学》言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内心能否静定、专注,对孩子的学业、情绪管理以及开发右脑潜能上,有莫大的帮助。南怀谨先生曰:“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

孩子的专注力是一项特质,无法经由打骂命令产生,但是能通过练习而获得。事实上,孩子是有安静的本质的,只要成人懂得安排环境,孩子的心智就能奇妙的统整起来,变得镇静、喜悦、忘却自我,产生自我控制的意志力,潜意识(也就是右脑)的想象力、灵感得到开发。

国学班课堂上穿插的部分静定训练对于已经超过一定年龄的孩子来说,时间太短,故建议忧虑孩子好动的家长开展“在家静定”活动,根据经验,在家静定的方法略不同于学校全班同学集体静定的方法:

首先,让孩子远离电子媒体。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暴力类动画,家长要做好榜样,少看电视。并选择适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碟供孩子学习、观看;尤其注意选择围绕在孩子周围的音乐,少听摇滚,多放柔美的中外经典音乐.

其 次,每天保持半小时安静时间。家庭静定的最有效方法:每天保持半小时静定时间,要求为:半小时内,不开电视,不放音乐;建议是有个固定的时段,比如都是在每天的晚饭或新闻联播之后开始静定,期间,家长可以洗碗、看报,孩子可以玩玩具,但是一定不说话,不发出声音。刚开始,孩子会不习惯,只能坚持十几分钟, 实在忍不住要逗父母说话,那么当天的静定活动也就不要勉强下去。第二天同一时段又开始玩静定游戏,静定活动至少要坚持两个月,慢慢形成每天安静半小时的习惯。当儿童能拥有适当的情绪,而其身体与心智能够得到练习时,他就能愉快而和谐地成长。这对于成人身心的静定以及家庭和睦也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


再次,大声诵读经典。不是安静地默读或阅读,而是大声地朗读,重复诵读,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辅以古典音乐做背静更佳)。孩子在诵读经典美文时,内心不断地与文章的蕴意、词句音韵共振、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30.12.2007 01:32:14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华德福不建议小孩看电视

转自
http://bbs.liyueer.com/viewthrea ... page%3D2&page=1

嘟嘟爸爸根据新西兰的Hans老师的讲课整理。

Hans老师讲了他对华德福不建议小孩看电视的原因,整理如下,提供给大家参考:

我们不建议0~7岁的小孩看电视。
首先,从孩子的生命力来看,对于0~7岁的小孩,他们的天性是活跃的,他们的生命力需要通过活动来发展,需要去模仿这个世界的各种行为。他们会主动去模仿一切事物。但是在电视机面前,一个孩子不会是活跃的,而且他们只能从电视机上去学习模仿,而我们给孩子看的往往是动画片,对于动画片,其提供给孩子的只能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孩子从动画片上了解的只能是一个方块的人,而且动画片上发生的事情也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那么孩子通过对动画片的模仿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有什么用呢?而且,孩子处于生命力的发展和模仿阶段,他们还无法去理解动画片中的事情和含义以及动画片中所隐藏的思想。过多的接触动画片,让孩子只能看到的一个非真实的世界,一个没有逻辑性的世界。
或许我们可以说,我们可以给孩子看一些真实世界的电视节目。

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电视对0~7岁的孩子的头脑会有什么影响?
一方面,孩子在电视机前紧盯着电视看,电视带给他的是一个虚拟的信息,一旦孩子养成了看电视的习惯,那么当我们尝试把孩子带离电视,孩子的脾气就会非常暴躁,因为,我们把他带离电视,就等同于切断孩子和虚拟图像之间的联系,会导致孩子的情绪变得愤怒。
另一方面,由于电视快速的图像变化超过了孩子的信息接受的承受能力,大量的电视节目会导致孩子逐渐进入虚幻的世界。这和看书阅读是完全不一样的影响。

同时,我们从科学研究上来看看电视的影响;
根据科学研究,人分为左脑和右脑,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左脑,消化整个看到的过程,这个时候是通过B波来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加工和分析从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而看电视的时候,B波变成了@波,@波的作用是停止有意识的这种加工和分析,仅仅是被动的去接受图像,使得基本上我们无法去分析和加工我们所看到的东西。
另外,根据科学研究,人在看东西的时候,眼睛是会移动来确定物体的形状,眼睛通过肌肉运动来转动,对每个物体的边框进行移动学习后确定形状,来认识物体,而电视通过快速的逐行扫描的方式,眼睛看到的只是大量的点的组成,而不是一个真实物体的构成,眼睛基本上不用转动,眼睛的肌肉也不会去运动。因此,过多看电视的孩子,在看书的时候,不象一般的孩子,一行一行的浏览字,只能一个一个的认字,在学习上会导致障碍。
同时,根据研究,过多看电视(超过3个小时)与自闭(50%以上)、多动、读书障碍、睡觉障碍、肥胖等病症有很大影响。

因此,从最理想的情况看,不建议0~7岁的小孩看电视,尤其是0~3岁的孩子,是整个生命体成长的最关键的时候。
如果孩子一定要看电视,那么最好如下:
0~3,不要看电视;3~12,每天不超过1小时;12岁以后,每天不超过1.5小时(包括成年人)。

以上是新西兰Hans老师的讲课,个人补充一点:
如果你尝试一个晚上不看电视,看看你会多出多少时间来陪你的小孩玩?
如果你坚持一个月,看看你的生活会有什么新的东西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5.2024 02:3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