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15.3.2013 10:21:23
|
只看该作者
2.“此子必当大任”——厚道正直,不讲假话
“李克强说话看人,气息相投话就很多,否则就不讲话。他厚道、恋旧、正直,不讲假话,身上没有歪门邪道。”李高兰说。李克强的姐姐曾告诉他,在未升国家领导前,每年春节李克强回合肥过年,口袋里都装满钢镚,看见街上要饭的乞丐,就上去一人发几个。
李诚很喜欢李克强,师生感情深厚。在生活上,李诚对李克强影响很深。老先生不修边幅,吃饭草草将就,而且对于谈吃穿者嗤之以鼻。李克强也是如此,从不讲究吃穿。
多年后,看到李克强视察时吃方便面的报道,李高兰毫不惊讶。“他的个性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按照他的本性,也不会穿得那么整齐。他是志不在此的人。”
在为人方面,李克强也跟李诚很像。“李克强说话看人,气息相投话就很多,否则就不讲话。他厚道、恋旧、正直,不讲假话,身上没有歪门邪道。”李高兰说。李克强的姐姐曾告诉他,在未升国家领导前,每年春节李克强回合肥过年,口袋里都装满钢镚,看见街上要饭的乞丐,就上去一人发几个。
“此子日后必当大任。”对于学生,李诚如是评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史研究馆大院中的住户也无法避免地受到冲击。1966年,红卫兵将李诚在老家的毕生藏书付之一炬。得知消息后,李诚如刀剜心,痛哭流涕。11岁的李克强得知此事,非常难过,专门去安慰老师。
文革中,李克强的家人也受到冲击。然而李克强的“私塾学习”却未中断,直至1969年。
李高兰称,1970年代初,社会秩序开始缓慢恢复,停课的学校也开始招生。两年未进学校的李克强开始读初中。他入读的合肥八中是全市当时少数未因文革被迫迁移到农村的中学之一。
李克强的初中班主任、现年88岁的吴天华回忆,当时初中为两年制,一个班三四十个学生,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李克强聪明得很,不大用心,但每科在班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特别是理科。”
她说,课余时间,李克强喜欢打球,尤其是乒乓球和篮球。
吴天华上的课名为“农业常识”(高中改称“生物”)。讲授课本知识之外,农忙时节,她会带学生下乡,在农民家住几天,学插秧、挖地、收庄稼。
“城里的小孩到乡下,什么都不会。李克强什么都学,很快就学会了。”吴天华说。“农业常识”的书面考试,李克强得分很高。
李克强很尊敬老师。在当时的合肥八中,“文革”的阴影仍然存在。有问题的老师胸前都挂着一块白牌子,不能上课,只能去扫厕所、扫地。有的学生会对他们肆意打骂,丢小石块。而李克强从不这样做,他还告诉李高兰,对这些行为自己很看不惯。
两年后,李克强升至合肥八中高中部。吴天华在高中任五班班主任,李克强在六班。每次在校园中遇见,李克强都很有礼貌地对吴天华打招呼,态度诚恳。
1974年春季,李克强高中毕业,到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离开时,李诚很伤感。
“与父母告别后,踏出院门,发现李先生已早早站在巷口,向我点头道别,以示送行。”李克强后来在怀念李诚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李克强带了很多书下乡,李高兰称,其中主要是古书。在农村,他四五点早起起床读书,直到天亮再出工。逢年过节回家,李克强一回来就往李诚家跑,一为看望,二为询问书本内容。此时他的穿着已经如同农民,挽起的裤腿常一个长一个短。
晚年,李诚罹患膀胱瘤。李克强每次探望都神情伤感。文革后第一次高考前夕,李克强在家复习,每天看书到凌晨两三点。李诚告诉儿子:“克强太苦了,他一定能考上。”
1977年7月,李克强在凤阳结束高考,回到合肥。在大院里碰到李高兰,他高兴地告之:“我明天就到医院看你爸。”
“父亲昨天刚走。”李高兰说。他回忆,李克强的表情瞬间凝固,久久未能说出一句话。
2002年前后,李高兰在合肥见到了李克强。李克强详细询问了他的身体和家庭情况,问他有没有困难。李高兰说,一切都好。2012年,李克强通过姐姐,跟李高兰要了几张翻拍的儿时照片。
多年来,很多人想通过李高兰联系李克强,李高兰一概回绝。“为了避嫌,尽量不惊动他。”有人直接说想找李克强做生意,李高兰明确拒绝:他最讨厌这些。
在他看来,李克强骨子里一直是一个正派的读书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