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压得国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毒胶囊事件尚在查处之中,西南地区最大油脂企业又被曝光使用工业油制造食用油产品;广东佛山出现工业盐造酱油事件;发于山东的甲醛白菜事件则在多省发酵。( ]2 q$ [- k/ n0 e, J6 @
近年来,每年都有让人错愕的同类事件发生:2011年有双汇瘦肉精事件;2010年有禁用吊白块等系列事件;2008年、2009年两年则是三聚氰胺引发的中国乳业大震荡。1 y/ B- M. g" N! v8 ~; j# Z
上述吸引全国公众眼球的种种事件,仅是近年食品安全事件中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水面以下是多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的化工合成物,被非法添加到各个领域里的食品、药品中。. Z }9 ~) v/ v( A4 g1 x
财新记者列举了2000年以来20个此类案例如下:1 }+ t6 f- p& z& p2 c
" p* l4 Q! D6 F, K9 N+ o5 f# F3 T0 ~; a- z
相关专家分析指出,民间使用化工物质进行食品造假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种:- R3 H2 C! x5 r) m7 q6 k/ ]
——工业用原料代替食用类原料进入食品。上述毒胶囊、工业盐酱油、工业油等事件皆属此列,至少有十多种。
_* x$ ~0 Q: N) b/ [3 d' l6 O ——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因新闻事件而臭名昭著的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属于此列,数量最多。" b# X$ z8 j/ w2 j% y
——合法食品添加剂被滥用。22个食物品种中,各种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酸度调节剂等,经常被滥用。$ A+ D# C+ J8 P+ r. \. B
——新的“发明创造”。此类未被列于卫生部名单,但中国民间的“化工食品专家”一直活跃在此领域,近年涌现出牛肉膏、肉宝、一滴香、人造鸡蛋等“杰作”。
) ^$ v- [1 ~- W% ~% @% I- m( I 在所有工业原料入侵食物的案例中,工业酒精勾兑假酒影响最为恶劣。2003年,云南玉溪30多人喝过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后中毒,4人死亡;2004年,广州发生两起同类中毒事件,14人死亡,10人重伤;2009年,湖北五峰再发类似事件,4人身亡,12人住院。7 r5 U, ^+ P1 U {* g9 Q
被用于食品中的非食用添加剂,其绝大多数为化学合成物。多数作恶的非法化学合成物,已因为食品安全事件被公众熟知。例如因双汇事件出名的瘦肉精,因三鹿事件出名的三聚氰胺、蛋白精,以及因作恶过多被熟知的苏丹红、吊白块、革皮水解物、毛发水、孔雀石绿、水玻璃等。
$ H8 P3 C. _9 N/ e8 d) g- l 一位食品安全专家认为,滥用合法添加剂现象在食品领域已非常严重。公众经常见到的色美味香的腌菜、渍菜,可能加入了过量的胭脂红、柠檬黄等着色剂,过量的糖精钠、甜密素等甜味剂,以及过量的防腐剂。色泽红润细嫩的鲜瘦肉,也可能是用多了胭脂红。那些煮了不发黑的海虾,可能是虾粉过量的结果。在市面上,总能见到漂白剂放多了的馒头,膨松剂过多的油条、糕点,护色剂过多的卤肉,滑石粉放多的小麦粉等。% Y) }, c1 M% C5 K0 W
民间的“化工食品专家”出于逐利需要,在不断进行着“发明创造”。如近年市场上出现的让饭菜更香的一滴香,让红烧肉加倍美味的肉宝,可将猪肉制作成“牛肉”而难被识破的牛肉膏等。经专业人士研究,上述 “发明物”,均由民间食品人士把各种合法添加剂和部分未证明无害的添加剂,进行各种配比的搭配而成。公众的胃,正成为这些化学食品的试验场所。0 X9 B" |0 V: d
% ?7 M$ V3 d5 H. P
(责任编辑:OZYOYO) | , [- Q9 A+ t8 p, K0 X+ _( \3 L. u
+ U" @0 N! H( @& \1 Z- M: y
8 K( L" X3 I( X! A7 X$ ~! C; l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