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已故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 张学良口述历史>,参看< 张学良赵一荻私人相册>及2006年华人文学大奖获得者李辉的< 封面中国>,来重拾历史的麦穗,捡视那段风雨如晦的历史,剥开人性的外壳,评点一下这位世纪老人的人生.
我们都学过中国现代史,没有人不知道西安事变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巨大转折作用,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大有人在,人云亦云地以为:张学良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的恩人,这是事实,但其中的历史脉络及人性走向,似乎值得再三回味啊.
张在自述里有说句耐人寻味的话:"我的弱点就是一辈子没有过上司!蒋到西安一发我脾气,我就把他抓起来了,就这么干起来的,其他的都是别人在胡说"
少年得志的他,在1928年,28岁就成为东北王.手握父亲留给他的几十万军队.之前他作为东北三省的少帅,本来志得意满,在东三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年未而立却连遭父亲被炸身死,918事变几件历史大事件,心情之悲愤可想而知.近代中国人在1895年甲午惨败后对日本复杂的感情一直存在,尤其是近代中国的革家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等,无不与日本有很深的关系,孙中山一直对日本抱有幻想,以为同为东方民族的日本,可以作为反对西方列国瓜分中国的同盟军,在他去世后10年,在1931年9月18日深夜,幻想破灭了
918不抵抗的责任,张学良在1990年接受日本NHK记者采访时说:"是我对918事变的判断错误,所以我才下令不抵抗,拱手让出沈阳",虽然这也是蒋的意思,但张并不是听令而为,张的出发点是:1.抵抗必败,2.保存实力.为此,张学良丢了地盘,被国人唾骂为"卖国贼""不抵抗将军",为此他不得不在1932年通电下野,东北军成为蒋围剿共产的工具,在这过程中他实力被一点点消耗掉,张曾在32年自言:自己年轻少读书,天性憨直,缺乏政治阅历,只知爱国,不晓世道人情,致生许多困难.心中的阴影,终于在1936年12月12日爆发,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不惜以牺牲一生自由和政治生涯为代价,也完成了对自己的历史形象的自我塑造.
其实,民国杰出的外交家顾维钧在自己晚年的回忆录里有言:人民外交与职业外交是根本冲突的.中国古语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在外交上是极为错误的,国家是不能玉碎的,而民间的意志往往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张学良在918后的几年,泣血&忍看自己的家园被日本人荼毒,3000万父老乡亲受苦受难,这种家&国仇,民族恨,累积起来,加之年少气盛,终于在被一次蒋责骂后爆发,激情一刻迸发,失去了理性,导致西安兵变,历史在这刻被逆转
一直与民;国政&府对着干的鲁迅,在1931年却表现出难得的冷静和思考,说日本人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效法的......我们自己有什么?应该研究自己:我们的政治怎样?经济怎样?文化怎样?社会怎样?经历连年的内战,究竟可还有4万万人?我们要看现代的兴国史,这里面所指示的是战叫,是活;路,不是亡国奴的悲叹和号叫
当时的苏联,在对日关系上走得比西方列强更邪门,当时的西方国家尚不承认日本扶持的"满洲国",而作为当时中共支援人的苏联,竟然与其建交!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绝对是难以接受的现实!蒋介石为此宣布中华民 国与苏联断绝外交关系,在36年德国威胁苏联后,苏联开始重视一个团结的对日本进行抵抗的中国,对日关系有了根本改变,故在西安事变后,苏联要求和平解决,保留住蒋的领导抗战的权威,张学良的意气用事扣蒋,导致苏联利用此事,与蒋重归于好,导致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张的一次也许是莫名其妙的行为,加速了这个反日抗日大局的形成.
没有人能了解张当时的想法,包括张自己在不同场合下也自相矛盾,是否这里面有很大的
偶然性呢?蒋当时怎么会逼得自己的副司令翻脸呢?他对国民的前途犯了什么错误?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耐人寻味,< 真理报>当天的标题是:"张学良叛变,反对南&京政府".5年前的一幕,张已经背上了"卖国"的罪名,他要自救,德国CAB条码打印机,他要救民族,在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反政府反国家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负荆请罪"的方式.为此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在那刻的他看来,都是正常
复杂的人性,复杂的历史,复杂的政治,造就一个悲剧人物:张学良.
千秋之后,历史又该怎么评价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