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端午節。在中國,民間素有端午食糉的習俗,以紀念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如今,依據不同飲食習慣和偏好,或甜或鹹、或圓或菱、或煮或炸的糉子已是各地老百姓,甚至少數民族生活中的常見食品。記者端午節前夕走訪藏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同胞,與他們的風情萬「糉」們來了一場美麗的邂逅。 在雲南曲靖市羅平縣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布依族婦女們29日一早便馬不停蹄地上山去採摘箬葉,這個當地特有的植物,是她們包糉子的必需品。不同於漢族的糉子大多為菱形,布依族的糉子大多為長方形,一般長12公分,寬3公分左右。 據該鄉文化站站長李紅平介紹,羅平一帶的布依族過端午節吃的糉子,用布依話叫馬腳桿,是用箬葉、糯米、煙熏肉、稻米桿包紮而成。與漢族端午節為紀念屈原不同的是,布依族過端午節更多的是祈求上天保護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預防蟲災、水災及各種災難。 同樣是在雲南,僳族也有着獨特的慶祝方式:拔大蒜和用芭蕉葉包糉子。來自雲南省盈江縣蘇典僳族鄉的麻生芝說,僳族群眾將大蒜當作藥材,收蒜的時節有講究,認定端午節這天拔的大蒜才有藥效。「端午節晚上,還會舉辦用大蒜水洗臉洗腳防病祛邪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