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两会上,一则中国游客春节假期到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的新闻,从会前一直发酵到会尾,引发各界关于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广泛热议。
从“用八亿件衬衣换一架飞机”,到中国游客海外抢购德国刀具、日本电饭煲、马桶盖……种种产业发展怪现象的背后,折射处在转型关口的中国制造业之痛。
怪相一:“墙内开花墙外香”
中国生产的智能马桶盖,出口日本、贴日本品牌,然后被中国人高价买回国内,拆开一看却发现“Made in China”—两会期间发酵的“马桶盖”事件,背后暴露出中国作为制造业一大怪相,即墙内开花墙外香。
事实上,不仅仅是马桶盖,在中国游客海外抢购的购物单上,德国的刀具、日本的电饭煲、法国的箱包、服装……大量中国制造的高端轻工产品进入世界各国市场后,又被中国游客抢购回来。
同样的厂家,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就不行吗?被疯抢的高端刀具、电饭煲,国内就造不出来吗?不少代表指出,这其中固然有信息不对称的地方,但的确一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营销、质量管控上和国外有差距。
来自建筑陶瓷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黄建平说,在日本买回来的这款马桶盖是中国制造,但肯定是日本品牌的设计和质量的管控。从这个角度可以反映出,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建立起品质和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心。这方面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曾经,轻工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全球外需疲弱,这些高端消费品在享受过海外风光后开始考虑回归国内市场,能否闯过自主品牌和销售渠道等关口,能否让中国制造“墙里开花内外香”,关系着中国制造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