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15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话西游》20年沉与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0.10.2014 20:3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10月24日起,《大话西游》在电影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重映,不少影迷疾呼“欠星爷的电影票是时候还了”,纷纷涌入影院膜拜这部经典之作。
   1994年,周星驰为改变“低成本电影之王”的形象,把宝押在《大话西游》上,结果票房惨败。谁料几年之后,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它被重新发现并被奉为至尊宝典——从最初遭人唾弃的“糟粕”摇身一变,化身为个体精神觉醒的电影“圣经”。
  那在20年前,《大话西游》经历了怎样的命运浮沉变幻?而它又开启了怎样的文化潮流?且听搜狐文化为您细说从头……

出师未捷:票房滑铁卢 被批“文化垃圾”
1994年上半年,香港制片人陈佩华即开始和西安电影制片厂当时的厂长董刚联系合拍影片事宜,影片当时已经确定下来,拍《大话西游》,由周星驰担纲主演,导演刘镇伟。在看到剧本提纲时,西影厂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在整个影片完成拍摄之后,西影对完成片存有异议,当时任艺术副厂长的张子恩认为影片不能代表西影厂的艺术追求,甚至只能算是“文化垃圾”。直到今天西影仍有人认为该片惨不忍睹。但是考虑到周星驰的“千万”票房号召力,一向以出产艺术片著称的西影厂同意合作。
1996年2月,《月光宝盒》作为寒假影片在内地推出(1994年出品,1995年1月在香港上映),三个月后《大圣娶亲》相继上演,可是两部票房仅在20万左右,甚至不少场次的观众以个位数计算,有些电影公司在放映两天后就决定用国产影片替换掉《大话西游》,以免损失更多。据北京新影联宣传策划部的资深专家高军回忆,在引进这部片子的时候,各个电影公司的经理就不看好它,觉得太闹了,说话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一直拖到2月才推出,最为不看好的电影,自然在北京也没有做过多宣传,只是在一些报纸电视作常规宣传,电影资料馆里能找到的仅有《大众电影》的宣传画,而且当时片名叫《大话东游》。
还有一个原因,中国大陆北方的观众当时更能接受葛优、陈佩斯式的幽默,对周星驰式的无厘头表演唯一的感觉就是闹。对于《大话西游》的票房不理想,导演也从自身上找原因,认为不应“把片子分成上下两集,虽然素材多得不得了,也只好把它尽可能浓缩,宁可把观众压得透不过气来,也不能让他们泄气,受过这个教训,以后不会这样做了”。
9#
发表于 10.1.2015 18:4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4 20:37:37 | 只看该作者
光阴流转 情怀依旧:重映再现一代人记忆
其实《大话西游》根本不需用重映来证明自己的江湖地位,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和一系列饶有兴味的电影都意外地不可思议地提供给一代人以成长的宠爱。对于他们来说,周星驰不仅是一种迷恋的对象,而且还是他们的语言框架和范式。这使得周星驰超越了香港文化的地域特性,成了内地新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一个象征。”曾经,我们为至尊宝的“一万年爱情”而感动得泪流满面,二十年前的我们,大都看的是廉价的VCD,在颗粒状的电视屏上,我们流下的是青涩的感动;二十年后,我们大部分人都已经立家成业,都已经在社会上起伏沉沦好几年,再次来到银幕下看高清的至尊宝,我们只能感叹自己是里面的“那条狗”。
在影迷的心中,《大话西游》已经不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电影了,更是许多70后、80后们的爱情回忆录,有的人读出了甜蜜,有的人读出了苦涩,有的人读出了遗憾,有的人读出了悔恨,不管是五味陈杂,还是呵呵一笑,其象征意义的符号已经深入到了影迷心中。下面就随着这些经典台词再次回味一下20年前的那些难忘的瞬间吧: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刺下去吧,不用在犹豫了!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哪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噢,怪不得我长久以来都在做同样一个噩梦。在一片漆黑孤独的环境里面,一对对非常色迷迷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我看,看得我非常不好意思。就是你这种眼神,有好几次还盯得我脸都红了。原来注定我今天要撞妖。
上天既然安排他拔出我的紫青宝剑,他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错不了!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嘱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云来娶我!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只猜中了开头,可是我却猜不中这结局……
无论明不明白,我已经不是神仙了,我只明白一件事,爱一个人是那么的痛苦。
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
你有多少兄弟姐妹?你父母尚在吗?你说句话啊,我只是想在临死之前多交一个朋友而已。所以说做妖就象做人一样,要有仁慈的心,有了仁慈的心,就不再是妖,是人妖。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不同的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你妈贵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4 20:37:23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主义消解权威 个体意识觉醒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西班牙人F·D·翁尼斯1934年编撰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尼亚加诗选》一书。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的主要理论家查尔斯·奥尔经常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于是,后现代主义渐渐成为一个在文学、艺术、哲学等研究领域内被广泛运用的时髦的概念。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思潮滥觞于二十世纪60年代并发展至今。
似乎从《大话西游》开始,“后现代”在中国成为了一个时髦的名词。只要被冠上了“后现代”的帽子,就仿佛与有个性、性格划上了等号。后现代仿佛就是和常规做对,这种反美学、反严肃的文化在积极的为大家提供消遣和游戏。解构与颠覆那些曾经被强调的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崇高感和悲剧感。有人说,中国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电影。如果硬要举出一个例子,那一定是《大话西游》。
后现代主义作品反叛性的极致在于不仅一切经典和权威的东西,甚至反叛者自身也成了嘲笑和破坏的对象。《大话西游》通过至尊宝这个形象,将传统的伦理道德全部颠覆了。作为唐僧的徒弟,他理应与师父齐心协力,取回真经。但孙悟空不仅拒绝取经,还殴打唐僧,甚至与牛魔王合谋吃掉唐僧。他勾引大嫂,四处留情,将人们心目中的齐天大圣这个形象全部摧毁掉了。在片尾,至尊宝的来世夕阳武士,望着孙悟空远去的背影,嘲笑了一句:“他好象一条狗。”一个“狗”字就体现了电影对道德、责任的破坏和抛弃,乃至自身的消解。
《大话西游》抛弃了本质与现象,真实与非真实,主体消解,一切都是边缘,虚无战胜了理想。由于“它们自我质疑,又相互反诘,于是呈现语言文化以及意识的种种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也就使得电影的主旨什么都有,什么都是,它却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大话西游》的另一个后现代主义特征——多元性。电影里面有爱情、道德、义气、责任等,然而电影却把这些全部消解掉,但又不建造什么。至尊宝为爱情而自愿向上,为了爱情而又成为了毫无尘恋的齐天大圣。我们到底是以道德义务为重,还是爱情享乐为先,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4 20:37:11 | 只看该作者
无厘头文化兴起 渐入“平民英雄”时代
“无厘头”原是粤语中一句俗话,意谓某人言谈举止常令旁人不解,乖张不合逻辑,有时显得粗糙随意,但往往通过看似玩世不恭的调侃、嬉戏、打闹,有意无意点出发人深省的道理。《大话西游》中却到处充满了这种无厘头的表达方式。“大话西游”现象影响的是一代人,“大话西游”是年轻一代为自己所贴的身份标签,其代表的无厘头文化成为代际区分的一个标志。《大话西游》成了一道分水岭,能接受它的是一代人,不能的就是另外一代人。代与代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无厘头文化具有区别于前辈文化的独特表现。
无厘头文化并不否认社会责任,它仍旧欣赏英雄,只是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种平民化的英雄。“平民化”是在彰显个体价值的同时仍旧照顾到社会的集体公约,“平民”尽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但还是愿意做英雄的,无厘头文化是一种温和解构的文化,是既有“隐忍”也有“释放”的文化。
无厘头文化诞生在发达的商品社会,生存对经济的巨大依赖使得年轻一代更懂得“务实”,他们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和谈”关系。“无厘头”文化体现出了在网络时代萌芽初期的青少年与其父辈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没有经历过战争与贫困的时代使得他们摆脱了父辈的沉重感,而崇尚“无厘头”式的轻松与自由。然而商品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又使他们难以逃脱竞争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对于他们构成了一种新的“苦难”。在快乐与苦难这对矛盾的双重冲击下,融合了平民与英雄、欢笑与眼泪、隐忍与释放的“无厘头”文化无疑是一种最贴近其心理的精神食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4 20:36:59 | 只看该作者
“大话”效应:无厘头文化兴起 颠覆经典成潮流

颠覆经典成潮流 “大话”模式引跟风
首先从电影标题看,“大话”二字就有一种颠覆传统的意味在里面。诚然,此片只是借用了经典名著《西游记》的背景设定,故事是编剧原创的。这开了华语片“大话”之先河,引得后来跟风之作无数,以至于过多的类似电影把解构名著庸俗化了。《大话西游》把《西游记》的诸多材料分解,但进行了大量的再组织和再创造。例如把《西游记》中的耳熟能详的主要人物保留了下来,而把人物性格进行了改造:唐僧啰嗦,悟空叛逆,八戒平庸,沙僧无用,观音无情……这不失为一种能迅速拉近与观众距离而又保持新鲜感的奇思妙想。后来风靡一时的电视情景剧《武林外传》走的也是这条解构经典的路,从戏仿经典的武侠小说,到对“江湖”的重新演绎,无不是秉承着《大话西游》的“传统”。

其次,把大量现代化的语言运用在古典名著改编的电影中,《大话西游》可谓达到了巅峰。背景故事与台词的巨大反差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片中一些经典对白,诸如“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 已成为常挂在年轻人嘴边的煽情语句。另外,一些“不合时宜”的音乐元素的加入, 比如京剧《小刀会》前奏的插入使原本紧张的桥段顿时变得轻松 运用背景音乐的颠覆也不断带给观众惊喜。
电影中还加入了“时空穿梭”这一元素,对于当下红火的“穿越剧”来说,《大话西游》似乎可以称为其鼻祖。剧情的时空结构较为复杂混乱,甚至在逻辑关系上出现了让人费解的因果循环。这直接导致了本片总体上较为难懂,一般观众可能看得懂局部但无法把握大局。这符合了电影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消除主题的中心地位,用大量破碎的材料来让观众重新组织消化,从而达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元化效果。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理解来获得不同的电影感受,从而达到电影内涵与价值的最大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4 20:36:30 | 只看该作者
后无来者:不断被模仿 从未被超越
在这之后的新世纪前十多个年头里,《大话西游》的“溢出效应”还在持续发酵。导演刘镇伟又先后拍摄了《天下无双》、《情癫大圣》、《越光宝盒》等多部戏仿《大话》的影片,试图复制这个已被验证为成功的模式,但都反响平平无疾而终。连他本人也自嘲道,不是其它的作品不好,而是大家只记得《大话西游》,其实是他自己把自己打败,能死在自己手上也值得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大众文化产品的创作,像电影、电视剧、通俗小说等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本片的影响,无论是现代情感与神话传说的错位嫁接,还是独树一帜的后现代话语方式,都逾越了单一的艺术载体与年代局限,蔓延至华语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在2013年由周星驰监制的《西游·降魔篇》(可以算半个《大话西游》前传)自上映以来,连破多项票房纪录,最终票房超过12亿,成为2013年的中国票房总冠军。成为《人再囧途之泰囧》之后,又一个票房大鳄,甚至连好莱坞魔幻大片《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也难望其项背。但对于影片的评论却陷入了近乎一边倒的负面状态,认为电影不仅是对《大话西游》的再次炒冷饭。而为了更刺激感官,加入了无数重口味桥段,部分港片中以玩弄屎尿屁为能事的取向,在周星驰的这部新作里沉渣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4 20:36:18 | 只看该作者
盗版VCD助力 成碟市销量“常青树”
当《大话西游》在电影市场上命运多舛时,盗版录像带和盗版VCD的兴起让这部影片梅开二度。据一位号称北京盗版界四大家族之一的大卖家透露,早在1995年,就在北京市场出现过《大话西游》的盗版录像带,但销售平平,直到1996年底VCD版本出现,当时每盘30元的高价位都没有吓倒《大话西游》迷们。真正的火爆是在1997、1998年间,在这一段盗版VCD的黄金时节,《大话西游》的销售也屡创高峰,最高记录一天就卖到上百张,热销的场面通常发生在公司和新闻单位,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起来较快。
这个大卖家透露,在这两年期间,他无论拿多少《大话西游》的盘都会被抢购一空,光他个人这些年手中卖出的该片VCD就有两三千张,以他“业内专业眼光”分析,全国至少卖出十万张以上,北京至少占到40、50%。《大话西游》和法国影星苏菲·玛索的《芳芳》并列为盗版VCD中的“常青树”。
* 大学生传播话题 前卫台词风靡全国
周星驰和电影《大话西游》之于90年代后期的大学生来说,如同罗大佑和《光阴的故事》之于80年代、金庸和《笑傲江湖》之于9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园。1996年,结束影院惨淡经营的《大话西游》将拷贝传到电影学院,也许搞电影的学生更加前卫,也许这个电影更适合学生的口味,电影一在学校放映就立刻博得满堂喝彩,巡回式的结构,叛逆的性格,另类的爱情,尤其是对白,在这个电影的最高学府简直被惊为天人,掀起模仿它的语言风格的潮流。这部电影以一种不可知的方式迅速在大学蔓延,并且高热不退。很多学校,《大话西游》的公开放映竟然要配合重大活动,比如五四青年节往往是一年一度校园大话迷共同温习《大话西游》的日子。有的学生希望能更有性格一点,居然躲蚊帐里大段大段背诵它的台词,以求出口成章,出语惊人。
北大社会学的博士生田凯,看了该片十几遍,看《大话西游》是他们宿舍里的保留娱乐节目,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为它疯狂。田凯认为,这个影片把一切都用很通俗、幽默的方式解构了,惟独一个地方没有解构,并且说得很崇高,那就是爱情。在竞争加剧,物质丰富的新一代心目中,只有爱情是值得真正付出的,《大话西游》的理念与当代大学生想法吻合,所以才受到广泛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4 20:36:02 | 只看该作者
峰回路转:被网络时代“拯救” 变电影圣经
* 网络崛起 “自由至上”思潮迎合受众
最早发掘《大话西游》无穷魅力的是“水木清华”网站,它在率先使用网络的网虫中间享有很高声誉。1997年,它的BBS开始以帖子的形式刊登出该剧的台词,引起了网迷浓厚兴趣。《大话西游》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当时网上最为流行的痞子蔡很相似,夸张之中流露真情。周星驰随心所欲的说话、行为方式,也正好符合刚兴起的网络人群的审美标准:自由至上。同时电影中宣扬的无等级社会,比如唐僧“为师不尊”,正好契合当今网络的生存状况,没有权利话语,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同时又是受众。
《大话西游》在经过三、四年的慢热之后,终于在网络兴起时代得到了人们强烈的共鸣,互联网使它成为后现代文化中的经典。值得一提的是,网上的大话网站有100多个,极大地影响了网上用语。有人认为,后现代文化中,人们企图通过自我否定来摆脱现实强加给他们的责任,他们追求低智商生活,追求语言的粗鄙化,《大话西游》里面人们生活的场景恰好符合了这些网络用语的传播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9.11.2024 00:1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