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58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刺激”是否有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2.6.2014 10:3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根据中国国内媒体报道,2013年6月底,即将从巴克莱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职位离任的黄益平教授给该机构“全球客户写最后一份‘北京明信片’”,其中提出“likonomics(即李克强经济学)”这个新词,并以不刺激、去杠杆、结构改革作为定义三要素。这个新概念很快成为讨论中国经济政策流行词汇,此后研究人员还提出不同版本“李克强经济学”。(编者注,关于Likonomics出台前后,可参见黄益平教授为FT中文网所撰《破除“硬着陆”恐惧症》一文)

中国主流媒体也大体接受这个新表述。据观察,“《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均曾多次引述,呈现出总体认可的态度(《东方早报》2014年6月9日)。”不过最近“克强经济学”概念——特别是其中“不刺激”定义要素引发新的评议与质疑。6月5日,中国权威官方媒体以“刺激与改革之辩”为题连发三篇文章,在肯定“克强经济学”概念为“‘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充分的舆论热身”同时,尖锐批评“其弊端在于,概念化的表述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

“不刺激”是否有错?我认为答案并不确定,取决于怎样理解“刺激”含义,特别是取决于如何看待刺激干预与稳增长政策关系。质疑“不刺激”说的各种议论,隐然存在一个立论前提,就是大抵认为不刺激便不能稳增长,或认为有助于增长效果的政策都应归结为刺激。如这个前提立论能成立,为政者“不刺激”显然是作茧自缚,用“不刺激”定义中国新领导层现实施政特点更会错得离谱。

然而问题在于,把“刺激”与“稳增长”划等号,或认为“不刺激”就难以“稳增长”的暗含前提假设,或许并不能成立。进一步讨论,如果过于宽泛地界定刺激概念的内涵,在宏调实践方面过于频繁诉诸刺激,可能会具有潜在负面效果。因而“不刺激”本身或许并不错;当然,假如一定要讨论“李克强经济学”定义内涵,“稳增长”或相关定义表述是不可或缺的。

把刺激政策与增长政策画等号的前提设定,与中国经济政策长期实践情况并不吻合。改革开放几十年基本经验事实显示,中国政府基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正确理念,实施各种经济政策鼓励与呵护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合理增长。在宏观经济景气度较低和下行压力明显时期,更是多方设计和实施各种具有逆周期调节性质的扩大内需与鼓励出口的稳增长举措。高度重视发展与增长的目标,是中国长期经济政策所呈现的持久而稳定的特征取向,也是当代中国经济成长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保障因素,然而其普遍性内容显然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刺激,中国政府官方政策一般也不采取刺激表述。

从概念常识看,如笔者日前有关评论《刺激标签不贴为宜》讨论的,刺激一词缺少学理层面的准确内涵定义。就政策讨论实际情况而言,经济刺激大体指政府在短期内采用大量增加负债和扩大货币供应等方法激活总需求和拉高经济增速,特别是指经济遭遇严重资产负债表危机特殊环境下采取超常托市手段以规避金融和经济系统崩盘风险。由其原意决定,刺激政策比较凸显超越经济运行规律并从外部发力来干预宏观经济运行,并非具有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所有逆周期调节手段或机制都属于刺激措施。
3#
发表于 23.6.2014 14:39:07 | 只看该作者
肿么珈事,A股算是没脸没皮的了,打也打累了骂也骂皮了,反正咱就不涨,气死个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2.6.2014 10:33:22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特殊体制环境和政策语境下,官方政策对采用刺激干预、货币宽松之类表述原本极为审慎,只是在2008年特殊情势下破例实施四万亿一揽子计划后,刺激之说才得以在宏调政策讨论场合比较流行。笔者同意“四万亿”计划在当时特殊形势下有其历史合理性,并肯定实施该计划在推动总需求V型回升等方面取得多方面成就。然而也应看到,超常规刺激伴随短期市场纪律约束不同程度放松,助推一些企业、部门、地方负债偏高与扩张过快,诱致一些市场主体对追加刺激措施依赖心态以及软预算约束预期增加,这些情况应看作取得大规模刺激成效所支付的代价。近年中国经济演变大势显示,调整宏观失衡虽难免伴随阵痛,其实是推动经济增长重回长期可持续轨道的必经之路。过于宽泛地界定刺激内涵并以此作为政策讨论前提,可能会模糊对调整客观必要性的认知。

改革、调整、增长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关系,把稳增长与促改革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显然不正确。然而稳增长并非一定要诉诸刺激,并且大规模刺激代表行政力量对市场运行调整超常干预,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结构改革带来不利影响。回顾四万亿刺激实践,虽然当时决策层在主观意愿上也要把实施一揽子刺激计划与推进改革及结构调整相结合,然而客观上难以做到兼得鱼与熊掌。结果我们看到,刺激时期改革难免放缓与迟滞,个别方面甚至出现旧体制因素一定程度复归迹象,“改革欠账”积累使得十八大重启改革面临更为紧迫和复杂形势。“不刺激”表述未必全面准确,然而它试图总结刺激政策的经验教训也不无可取之处。

北京十八大之后,中国高层阐述经济政策,实际包含了对刺激政策的反思意向与审慎态度。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现阶段经济形势“新常态”特点的科学判断,从“三期叠加”角度对当前经济形势成因的中肯分析,对“保持定力”、“创新宏调”施政方法的多方阐述,从不同角度揭示目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事出有因,深层矛盾需通过一个时期调整、改革、增长的组合措施逐步化解,而不应指望大举刺激遮盖矛盾以回避必要的市场调整。中国总理李克强上月在《求是》撰文总结施政一年多经验时指出:“现在回过头看,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即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

中国经济历经早先时期超常快速扩张,近年呈现增速减缓调整与深层矛盾释放的复杂形势。新领导层审时度势,创新思路,务实应对,苦干实干,成功遏制住经济增速下滑势头,取得近年经济增速稳中有进的良好形势,并初步开创出全面深化改革与切实调整宏观失衡的可喜局面。实践证明,千方百计稳增长、优先调整不刺激的政策取向是正确和有效的。以“常态”之心保持定力,坚持行之有效的宏调创新,中国经济定能在目前这轮失衡调整中成功爬坡过坎,最终迎来新一轮自主景气增长的更好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1.11.2024 21:4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