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8.4.2014 10:02:11
|
只看该作者
憾别忠烈祠
全国政协休假团的最后一个节目是瞻仰忠烈祠。
黄维曾跟我多次重申,说国民党不抗日,是不符合事实的,南岳就有几十座国民党将士墓,他的前任、五十四军军长陈石经就葬在南岳。我向他打听这位陌生先烈的生平,他说:“陈石经又叫陈烈(1902~1940),广西柳城人,比我大两岁,黄埔军校一期的同学,八一三淞沪会战时任十四师师长。当时,日本广播称‘中国军队战斗力强者,十四师也!’1939年9月,在长沙第一次会战中,他任五十四军军长,击溃土肥原师团,连冈村宁次都讲,‘五十四军是一支不可轻战的顽敌’。后来在滇缅前线,因为拔牙,患了败血症,38岁英年早逝。哎,于是我接任他的五十四军军长。他的墓就在南岳。”
7月27日,磨镜台晨光熹微,五号楼与我下榻的四号楼之间的水泥马路上,停着几辆崭新的旅游中巴车。早饭后,磨镜台宾馆的张万惠急匆匆来到我的房间:“金老师,南岳管理局请全国政协委员参观忠烈祠,车子都准备好了,可黄维老先生不想去,这怎么办?你跟他比较熟,能不能请你劝劝黄老?”
“好,我去试试吧!”
我匆匆来到黄维房间,开门见山说:“今天参观忠烈祠,黄老应该去看看!”
“为什么?有什么好看的?”显然,黄维对忠烈祠不甚了了。我不由得当上了义务讲解员,讲解了忠烈祠的由来,特别提到“忠烈祠”三个大字,是蒋中正的亲笔题词。
“文化大革命中没遭破坏?”黄维关切地问。
“听说是附近一户山民搬回去,做猪栏用,‘文革’后被南岳管理局基建科收藏,1982年重新悬挂在礼堂大门上,这是众多题刻中的唯一一件原物,真不啻鲁殿灵光,硕果仅存啊!就凭这块木匾,黄老也应去看看啊,听说陈石经的墓庐,也在附近。”
“好,我去看看他!”黄维站起身,开始换衣穿鞋,“我只是腿脚不大方便。”
我们乘车从磨镜台向北经半山亭玄都观,黄维对玄都观那副石刻楹联反复念叨: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
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汽车左拐右转,突然,一座气势恢宏、依山矗立的巨型建筑群出现在眼前,别具一格的炮塔一个花岗石雕成的大炸弹直指苍天,周围是四个稍小的炸弹,象征五族共和,抗战必胜。
黄维第一个下车。他脚蹬旅游鞋,头戴轻便巴拿马草帽,手拄拐杖,见到“游人到此脱帽致敬”的石刻后,连忙取下草帽,深深一鞠躬。那276级台阶,他无法攀缘,便又坐进车里,绕道登上最高处的大礼堂。
在大坪里,黄维久久仰望着蒋中正题写的“忠烈祠”木匾,走进大殿,浏览碑刻与神牌,默默致哀。这里,有许多曾与他浴血奋战的兄弟的灵牌,幸存者自是感慨唏嘘。
一张大桌上已摆上文房四宝,黄维沉思片刻,郑重严肃地握笔蘸墨,竖写:
忠烈祠烈士千古
忠烈报国碧血丹心垂宇宙
救亡图存成仁取义照明月
幸存者黄维鞠躬
一九八七年时年八十有四
提毕,黄维向管理局的同志打听陈石经埋在何处,他一定要去祭奠。
我知道陈烈(即陈石经)墓在络丝潭边的华严湖畔。1939年初,国共合作的象征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就办在附近,而陈烈任游干班的政治部主任。他酷爱南岳,临终遗嘱,死后不回老家广西柳城县,而是要葬在南岳络丝潭。当时,按这位抗日虎将的遗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陈烈墓占地2400平方米。
张万惠经理悄悄把我拉出门外,为难地说:“金老师,你看怎么办?陈烈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全毁了,至今还未重建,黄老知道了一定很痛心的。”
我一时哑然。张经理对黄维说:“黄老,你腿脚不便,陈烈墓在山里,你今天就不去了吧!”黄维无奈,只是摇头。其实,络丝潭离忠烈祠只有四华里,但却成了黄维终身的遗憾。到南岳,是他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而今,名山长存,斯人已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