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4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实, 丑小鸭变烤鸭这样的黑暗童话并不可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0.7.2013 10:3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晏扬

    近来,新编童话故事《一只丑小鸭的悲剧》引起热议,在故事中,丑小鸭并没有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而变成“烤鸭”。据悉,这样的“黑暗童话”故事还有不少,比如在黑暗版“灰姑娘”中,灰姑娘没有与王子过上美好生活,反而遭遇火刑成了王子的陪葬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认为,此类新编童话不仅没有传达美好,反而展示残酷,是“毁三观”的反社会作品,有关部门应予禁止。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灰姑娘赢得王子的爱情,这些经典童话故事美好而动人,一向被视作极具营养价值的“心灵鸡汤”。正如范先佐教授所说,这些童话故事都是在“传达美好”,美好的东西孩子喜欢、家长喜欢、人人都喜欢,因而这些童话故事长盛不衰,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阅读记忆。   “传达美好”的作品固然是文艺的花朵,但并不意味着“展示残酷”的作品就是文艺的毒草。从文艺创作的角度看,天马行空、自由驰骋向来是文艺创作的特点及魅力所在,你得允许别人不拘一格、求变求新,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任何合乎情理或不太合乎情理的想象都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丑小鸭可以变成白天鹅,为什么不能变成“烤鸭”呢?其实前者的想象远比后者天马行空,后者要比前者靠谱得多。   或者这么说吧,前者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后者是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两者并不存在谁对谁错、孰优孰劣的问题。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美好的东西当然很多,但不美好甚至很残酷的东西也有不少。所谓“黑暗童话”,可以看作是对社会残酷一面的艺术化反映——谁规定童话必须“传达美好”呢?谁说孩子不能通过童话了解一些社会现实呢?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虽有励志意味,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虽让人感动,但毕竟都是虚幻的,如果成天给孩子灌输这样的“心灵鸡汤”,让他们沉湎于虚假的想象中,未必就是什么好事,甚至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误导。毕竟,他们以后终究要直面现实世界,并会发现现实与童话完全不是一回事。   比如,现实中丑小鸭并不能变成白天鹅,鸭子就是鸭子,必须正视现实,《一只丑小鸭的悲剧》中的丑小鸭自认为是天鹅,自命清高,好高骛远,不听鸭妈妈的劝告离家出走,结果栽了大跟头。显然,这样的童话对于孩子是有启迪和教育意义的。
  文艺创作需要更多自由的空间,需要“百花齐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不要动不动就把不符合传统和自己口味的东西斥为“毁三观”,甚至扣上“反社会作品”的大帽子,更不要动辄呼吁有关部门禁止这个、封杀那个,过多的管制只会扼杀文艺创作精、气、神,致使文艺“荒漠化”。   就所谓“黑暗童话”而言,它本身没那么可怕,无须为此忧心上火,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如果家长觉得这些童话对孩子不好,自然不会让孩子看;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应该读读这些现实主义风格的童话,那是他的权利和自由。   要相信市场选择的力量,而不要总是迷信权力的管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00:4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