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合资企业曾经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不过眼下一些合资企业当中的中方日子并不是特别好过,跨国巨头们不仅加大了对于中国市场的投资,更是通过扩大在合资企业当中的股比、控制销售权等方式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话语权,中方企业的角色、地位日显尴尬,正有逐渐沦为跨国代工厂的境地。合资企业的中方逐渐被边缘化,汽车行业可以说只是一个代表,在其他行业或领域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这会对中国企业造成一些什么样的危害,发展自主品牌提供核心竞争力我们到底又该如何破题呢?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证券市场周刊的主编助理李德林认为,对于中国的汽车业来说,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急功近利”是现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弊病,如果从现在开始,真正投入去做核心技术的研发,几十年之后一定会有所突破。
主持人:有媒体分析,2005年国家颁布实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外资对中资的挤压,因为这个办法规定,境外汽车生产企业在境内销售汽车,必须要授权境内企业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境内设立企业作为他们的汽车总经销,制定和实施网络规划,也就是其实合资企业是可以甩开中国的渠道商来自己设置代理的,您认为这个问题的症结是不是出在我们当初制定政策的时候只想到联合而没想到抗衡?
李德林:实际上这和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脱节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像红旗等等这些轿车好多年了,但是在市场竞争方面还是处于弱势地位。那个时候国家为了提振外资品牌的汽车进入国内市场,所以给出了这些优惠条件,当时的条件是为了应对WTO外资进入国内开的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在一定的程度上没有开好,外资品牌的挤压力度越来越大,这个也在情理之中。现在中国的汽车消费在全球来说消费量应该是最大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外资更看好这个市场,尤其像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但是并没有核心技术。对于汽车甚至其他的高精尖领域,我相信只要占有了技术,销售方面都会随着市场的扩大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他们一定会争取这块蛋糕的。
主持人:现在还有一种观点说,长此以往好像中国企业就不需要太多操心了,只要乖乖做代理、赚代理费就行了,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呢?
李德林:代理也不一定能够赚到代理费,尤其是现在外资品牌越来越多,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少。在很多年前这些代工由于劳工等等成本很低,尤其是合资的汽车价格是一降再降,代理费能赚多少呢?尤其是很多城市对于汽车销售的限制更加会加大销售成本,所以应该在高精尖方面加大投入,对于中国的汽车业来说,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
主持人:面对这样的难题接下来就是破题了,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创新尤其重要,可是我们到底该怎么自主创新,您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李德林:现在国内知识产权的意识还是很薄弱,之前像比亚迪、吉利也号称有自己品牌的汽车,但是那些汽车远看就像奔驰、宝马,事实上就是从外观到一些内饰都进行抄袭。这根本不是研究,简直就是典型的复制,尤其是汽车的自主知识产权,一定是要投入到研究层面,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不是简单的复制拷贝。现在国内的一些汽车包括一些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很多都很“草莽”,很多人把汽车当成赚钱的机器,而不是要做产业。“急功近利”是现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弊病,不可能像福特那样投入上百年的时间来进行积淀,如果从现在开始,真正投入去做核心技术的研发,几十年之后一定会有所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