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1世纪的头十年,国际社会在开放与合作中发展,在危机与变革中前行。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已成为各国的广泛共识。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是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加密不可分。面对共同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联系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的安全与世界的和平联系起来,努力以自身的和平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面向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将继续抓住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一、安全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不可逆转,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也在发展,全球性挑战更加突出,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
世界保持总体和平稳定的基本态势。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显成效,各国抓紧调整发展战略和模式,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经济全球化有新的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国际体系改革大势所趋,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建设逐步推进,二十国集团作用增强,联合国等国际政治、安全体系改革成为关注焦点。国际关系深刻调整,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共同挑战增多,沟通、协调、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流。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因素不断增长,人类的前途命运总体光明。
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等的国际战略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矛盾不时显现,局部冲突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一些国家因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矛盾引发的动荡频仍,天下仍不太平。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均衡性依然突出。恐怖主义、经济安全、气候变化、核扩散、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跨国犯罪等全球性挑战对各国安全威胁明显增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国内与国际安全问题互动,传统安全观念和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当今世界的诸多安全威胁和挑战。
国际军事竞争依然激烈。主要国家加紧调整安全和军事战略,加快军事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军事高新技术。一些大国制定外层空间、网络和极地战略,发展全球快速打击手段,加速反导系统建设,增强网络作战能力,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部分发展中国家保持强军势头,推进军队现代化。国际军控进程有所推进,但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形势错综复杂,维护和加强国际防扩散机制任重道远。
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亚洲率先实现经济复苏,整体崛起态势进一步巩固。亚洲各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坚持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地区主义,积极发展与域内外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努力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与安全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在促进地区稳定和发展方面影响增强,东盟共同体建设逐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东盟与中日韩、中日韩等合作不断深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继续发展。
亚太地区安全的复杂性、多变性趋于明显。地区热点久拖不决,朝鲜半岛形势不时紧张,阿富汗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国家政局动荡。民族和宗教矛盾突出,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时有升温,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亚太地区战略格局酝酿深刻调整,相关大国增加战略投入。美国强化亚太军事同盟体系,加大介入地区安全事务力度。
中国仍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安全环境总体有利。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加强同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拓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促进台海局势保持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积极进展。两岸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增进政治互信,开展对话协商,就全面实现两岸直接双向“三通”、推进经济金融合作等达成一系列协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利益和愿望,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更加多元和复杂。中国有辽阔的国土和海域,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维护国家安全任务繁重。“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威胁。两岸关系发展还面临不少复杂因素的制约。“东突”、“藏独”分裂势力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压力增大,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存在,能源资源、金融、信息、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升。来自外部的疑虑、干扰和牵制增加。美国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面对纷繁复杂的安全形势,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的理念,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全面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信息等各领域安全,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国际安全环境。
二、国防政策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依照宪法和法律,中国武装力量肩负对外抵抗侵略、保卫祖国,对内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神圣职责。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中国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对外政策和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中国必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坚定不移地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以和为贵的和平理念,主张用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慎重对待战争和战略上后发制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军事扩张。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两岸应积极面向未来,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平等协商,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以利于共同采取进一步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的措施。两岸应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新时期中国国防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有以下内容: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防备和抵抗侵略,保卫领陆、内水、领海、领空的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家在太空、电磁、网络空间的安全利益。反对和遏制“台独”,打击“东突”、“藏独”等分裂势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和全民自卫原则,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和边防、海防、空防建设,加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国武装力量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人才、装备、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为地方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扶贫帮困和改善民生、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科学组织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针对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搞好战略预置,加强应急专业力量建设,提高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安全警戒任务的能力。坚决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重要任务,坚决打击敌对势力颠覆破坏活动,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发扬拥政爱民光荣传统,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着眼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成果,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和有机融合。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牵引和带动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深化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理论研究,推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发展新型作战力量,着力构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体系。深入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加紧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大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力度,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积极稳妥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战略筹划和管理,努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和国际争端,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侵略扩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对外军事交往,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坚持开放、务实、合作的理念,深化国际安全合作,加强与主要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战略协作和磋商,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海上护航、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三、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已由过去单一军种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近年来,人民解放军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不断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向前进。
军队现代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建设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总任务。建设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发展机械化武器装备和用于自卫的核武器,建立正规化军事制度和院校教育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军队指挥、编制、训练、制度等方面实现一系列变革,开始由军队建设的初级阶段向掌握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高级阶段转变。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人民解放军走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从临战状态向和平时期建设的战略性转变,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进行重大调整改革,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军队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自卫能力。
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人民解放军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建设部队。把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军队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走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以军事斗争准备牵引现代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面对国家安全需求的新发展新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现代化。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加强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实现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保障力和信息力整体提高。
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
陆军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和建设力度,推进部队整体转型。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优化部队编成结构,强化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加快主战装备数字化升级改造、新型武器平台成建制换装,远程机动与综合突击能力显著增强。陆军机动作战部队包括18个集团军和部分独立合成作战师(旅)。集团军由师、旅编成,分别隶属于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7个军区。
陆军兵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装甲兵加强数字化部队建设,加快摩托化部队改建机械化部队步伐,重型、轻型、两栖和空降突击作战体系不断完善。炮兵发展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武器装备和新型弹药,形成战役战术全纵深火力打击体系,具备一定的侦察、控制、打击、评估一体的精确作战能力。防空兵加快发展新型雷达、指挥信息系统和中高空地空导弹,形成新型弹炮结合的火力拦截体系,具备较强的对空作战能力。陆军航空兵加快推进由支援保障型向主战突击型转变,进一步优化作战力量结构,根据任务需要实行模块化编组,改进武装、运输和勤务直升机性能,火力突击、战场投送和支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工程兵加速建设平战结合、反应灵活、多能一体的新型作战保障力量,加强抢险救灾应急专业力量建设,综合作战保障能力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防化兵积极推进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军兵种结合的核生化防护一体化建设,形成较强的全时空、全地域核生化防护保障能力。
海军按照近海防御的战略要求,注重提高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突出正规系统的基础训练,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实战化训练,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组织舰艇编队远海训练,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模式。按计划补充部分新型潜艇、护卫舰、飞机和大型保障舰船。加强综合保障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与兵力部署相一致、与武器装备发展相协调的岸基保障体系。加快海上后勤保障平台建设,大型万吨级制式医院船以及救护艇、救护直升机装备部队,进一步提高了海上保障能力。探索海上长时间执行任务的后勤保障方法。海军下辖北海、东海和南海3个舰队,舰队下辖舰队航空兵、保障基地、舰艇支队、水警区、航空兵师和陆战旅等部队。
空军按照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有计划推进现代化转型建设。充实完善空军发展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深化信息化条件下空军作战和转型问题研究。加强以空中进攻、防空反导、战略投送为重点的作战力量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领导指挥体系,建立信息化、网络化、基地化支援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体系对抗训练,进行一系列带有战术背景的演习演练和战役集训。加强以首都为中心、边境沿海一线为重点的日常防空战备工作,组织完成国家重大活动空中安保及抢险救灾、国际救援、应急空运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陆续装备预警机、第三代作战飞机等先进武器装备。空军下辖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7个军区空军和1个空降兵军。军区空军下辖航空兵师、地空导弹师(旅、团)、高炮旅(团)、雷达旅(团)、电子对抗团(营)等,航空兵师下辖航空兵团和驻地场站。
第二炮兵按照精干有效的原则,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提高快速反应、有效突防、精确打击、综合毁伤和生存防护能力,战略威慑和防卫作战能力逐步提高。构建具有战略导弹部队特色的军事训练体系,完善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条件,开展跨区驻训演练,深化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性训练。建成多个重点学科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基础教学实验室,成功研制导弹自动化测试系统、战役战术指挥控制系统、战略导弹训练模拟系统、作战阵地人员生存保障系统。加强安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制度,确保导弹武器装备、作战阵地等重点要害部位安全,在核武器管理方面始终保持良好安全记录。经过多年建设发展,第二炮兵已经成为一支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
加快信息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努力解决制约体系作战能力形成和提高的突出问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明显提升。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国防通信光纤总里程与十几年前相比大幅增长,建成以光纤通信为主,以卫星、短波通信为辅的新一代信息传输网络。
侦察情报、指挥控制和战场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后勤和装备保障业务信息系统得到推广应用。指挥控制系统与作战力量和保障系统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命令传输、情报分发和指挥引导更加快捷高效。
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筹划和领导管理得到加强,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采取业务集训、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普及信息化知识,开展技能培训。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群体逐步扩大。
构建联合作战体系
人民解放军坚持把联合作战体系建设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内容,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深化作战理论研究。发布施行新一代联合战役、联合作战指挥条令及相关保障条令,编写一系列联合战役学科理论专著和训练教材,基本形成联合作战理论体系和联合战役训练方法体系。
加强作战力量建设。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需要,改革完善领导指挥体制,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编成结构,充实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突出陆上群队、海上编队和空中编队建设,积极推进军兵种建设转型,逐步提高模块化编组和合成化使用水平,努力构建精干、联合、多能、高效的作战力量体系。
完善作战指挥体系。按照权威、精干、灵便、高效的要求,加快构建体系健全、编成合理,平战一体、三军联合,机制完善、顺畅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
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按照体系保障、精确保障和集约保障的要求,加强综合作战与保障基地建设,优化战场布局,完善指挥控制、侦察情报、通信、测绘导航、气象水文阵地工程和后方仓库、军事交通、装备修理设施,初步形成适应武器装备发展、满足部队遂行攻防作战任务需要的战场支援保障能力。健全联合保障机制,提高综合保障信息化水平,基本建成战略战役战术保障相衔接的综合支援保障体系。
推进军事训练转变
人民解放军坚持把军事训练作为生成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全面深化训练改革,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
改革军事训练内容。按照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组织实施训练,加强首长机关指挥训练,强化指挥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操作训练,突出信息化知识学习。加强使命课题训练,推进维护海洋、太空和电磁空间安全的研究与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研究电子对抗装备技术性能和战术运用特点,加强抗干扰训练、电子对抗训练,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行动演练。
创新军事训练方式方法。坚持以上带下,以战略训练统领战役训练,以联合战役训练引领军种战役训练,以战役指挥训练带动部队训练,促进各层次训练有机衔接。依托指挥信息系统,进行各类作战单元合成训练、各种作战要素集成训练和全系统全要素联合训练。深化编组联训、对抗性训练,突出复杂电磁环境、复杂陌生地形、复杂气候条件下训练,开展战役级首长机关带建制师(旅)跨区演习,加大训练考核评估力度,按实战要求、战时编组和作战流程组织训练。
改进军事训练手段。加紧建设适应联合训练需要的大型综合训练基地,加快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以复杂电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化改造,发展模拟训练器材和系统,完善军事训练信息网络。
深化训练管理改革。优化训练领导管理体制,完善训练法规,落实训练责任制。改革训练考评,细化单位和个人训练标准,加强量化分析评估,推动军事训练全过程全要素精细管理。
创新政治工作
人民解放军以创新精神推动政治工作,使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2010年8月新修订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军队政治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军队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
全军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改进和创新政治工作,增强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等方式,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研究新形势给部队建设带来的新情况和给官兵思想带来的新变化,提高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建成联通全军部队和院校的政治工作网,为边海防部队配发数字电影播放设备,实现宣传教育网络化和信息传递实时化。
2009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意见》,要求准确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特点规律,紧贴任务实际开展工作,拓展政治工作的服务保障领域和功能。2009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开展心理测评、心理训练和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服务工作,规定5年内旅团级部队至少有1名专职心理医生,连级分队有3名以上心理骨干。
实施人才战略工程
人民解放军深入推进人才战略工程,努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坚持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以加快推进能力转型为主线,以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培养为重点,深入推进指挥军官、参谋、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士官队伍建设。
深化干部政策制度调整改革。2009年1月发布的《军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规定(试行)》,要求进一步扩大民主、规范程序、强化监督,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信度。印发参谋军官、专业技术军官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和通用考核评价标准,制定专业技术人才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总体方案。
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编印联合作战基础知识读本,开办全军联合作战知识讲座。评选表彰优秀指挥军官和参谋人才,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参谋和营连主官进行重点培养。着眼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改革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布施行《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每两年选拔200名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着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改进士官选拔培养制度。增加高技术专业士官编制,实行专业技术士官任职技能资格制度,建立选取高级士官专家评议制度,完善士官培训和管理体系。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人民解放军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快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和后勤管理科学化步伐,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能力。
深化后勤各项改革。以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重点,完善济南战区大联勤运行机制。继续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化,分步实施通用物资储备、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等其他保障社会化。加快现有后勤装备升级改造、新一代后勤装备发展论证和关键技术预研,推广军人保障卡系统,展开以战略后勤仓库、战储物资包装和军交运输动态监控为重点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清理后勤规章制度,完善集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的标准制度体系,加大重大建设和改革项目等审计监督力度,推进财经管理、物资采购、医疗、住房、保险等政策制度改革。
严密组织重大行动后勤保障。精心组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后勤保障,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护航、中外联合军演、上海世博会安保、国内外救援等行动中做到保障有力。为部队参加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救援等行动实施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提高部队供应保障水平。调整公务事业费、地区性补贴、基层岗位津贴和专业岗位津贴等标准,颁布执行新的食物定量标准和营房标准。扩大军队医疗合理用药目录品种,落实官兵疗养待遇,强化心理卫生服务。完成基层后勤综合配套整治三年规划,有效解决旅团部队、边海防部队和小散远直单位用水、取暖、主副食供应等急难问题。2009年底,圆满完成07式军服换装任务。
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
人民解放军加快高新技术装备发展,加强现有装备改造和管理,推进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
改善武器装备质量结构。基本建成以第二代为主体、第三代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陆军形成以直升机、装甲突击车辆、防空和压制武器为骨干的陆上作战装备体系,海军形成以新型潜艇、水面舰艇和对海攻击飞机为骨干的海上作战装备体系,空军形成以新型作战飞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为骨干的制空作战装备体系,第二炮兵形成以中远程地地导弹为骨干的地地导弹装备体系。
提升装备管理水平和维修保障能力。推广现代管理手段,提高装备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发挥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作用,加强新型装备人才培养。协调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加强高技术装备维修保障力量,构建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形成具备多功能检测、机动抢救抢修、远程技术支援的装备综合维修能力。近年来的抢险救灾、反恐演练和一系列实兵实装训练演习活动,检验了武器装备建设和管理成果,标志着远程跨区机动、远海区域护航和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装备保障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谋划武器装备长远发展。科学把握信息技术融合性、系统性、集成性和一体化的特点规律,推进武器平台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装备的有机融合、复合发展。利用先进成熟技术和设备,有选择、有重点、成建制开展现有装备系列化集成改造和综合性能提升,提高武器装备建设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