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9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上的今天---3月23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3.3.2011 18:57: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1912年3月23日
美国火箭专家布劳思诞辰


布劳思,1912年3月23日生于德国维尔西茨(今波兰境内)。早年就读瑞士苏黎士学校。1932年毕业于柏林工学院。1934年获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受聘在德国陆军军械部,从事火箭研究。1934年研制成功A-2火箭。不久,他着手研制世界上第一枚A-4(即V-2)中程弹道导弹。到1937年,德国已发射了A-1至A-5型导弹数十次。1942年10月3日,V-2导弹首次试射成功。经过多次试射,引起了希特勒的重视。二战中德国战败,布劳思到美国陆军装备设计研究局,专门研究试制导弹。他先后研制成功了“红宝石”、“丘比特”、“潘兴”及“丘比特C”等火箭。1958年1日31日,美国“探险者一号”用他设计的“丘比特C”火箭发射了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9年,用他设计的“土星5”火箭将人类送上月球……

布劳思业余爱好写作,他撰写或与人合作撰写过9本专著及数十篇论文,无数次讲演。1977年6月16日,布劳思在美国逝世。

15#
 楼主| 发表于 23.3.2011 19:11: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零下68度 于 23.3.2011 19:12 编辑

1945年3月23日
美军横渡莱茵河




美军用登陆艇跨过莱茵河



美国坦克部队通过架在莱茵河上的浮桥





美国发现尚未被炸毁的莱茵河鲁登道夫大桥

1945年3月23日,美国人的虚张声势和运气给我们的战士在大战中首次横渡莱茵河帮了大忙。当奥马尔-布雷德利上将接到这个意外的消息后,立即向雷马根增派部队。美军是在头天晚上在这个地方首次渡过莱茵河的。


横渡的时间大约是在晚上10时30分。中校卡尔-廷默曼是霍齐斯将军指挥的第一军装甲师的指挥官,率领部队穿过位于刚刚发生过恶战的阿登战场东部的艾弗尔高原到达雷马根。这座小城在莱茵河畔,科隆和柯布伦茨之间。

正当另一支部队试图在一条小河上建立桥头堡时,廷默曼手下的人意外地发现,在莱茵河上有一座完好无损的桥梁。这就是鲁登道夫大桥。显然,这是德国人在撤退时丢下的。廷默曼请求过桥并得到允许。

突然廷默曼的部队潜入水中隐蔽起来。原来德国人在一桥墩下埋设了饵雷,一声爆炸使桥梁发出咯咯的响声。然而,大桥竟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接着又是一声巨响,但桥身仍未被炸毁。

廷默曼手下的人过桥后,在河对岸发现了一个隧道,有许多德国士兵和百姓躲在那里,他们都被拘留起来。

廷默曼通过无线电把胜利的消息汇报给总部。布雷德利闻讯便立即下令所有的部队趁此良机向雷马根挺进。盟军在莱茵河上需要更多的桥头堡。布雷德利的情绪显然因廷默曼的神速横渡莱菌河而高涨起来。他说,他的部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跨过莱茵河。

在莱茵河西部,盟军刚刚执行完毕艾森豪威尔将军下达的歼灭所有德军的命令。巴顿将军的坦克部队攻克了德国在这一地区最后的大本营之一--斯派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3.3.2011 19:09:05 | 只看该作者
2001年3月23日
“和平”号成功坠毁



莫斯科时间2001年3月23日9时0分12秒(北京时间14时0分12秒),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宣布,“和平”号所有残片已成功、安全地坠入预定的南太平洋海域。至此,坠毁“和平”号的工作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莫斯科时间8时44分04秒(北京时间13时44分04秒),“和平”号进入稠密大气层。在与大气猛烈摩擦的过程中,“和平”号燃起熊熊大火。莫斯科时间8时59分49秒(北京时间13时59分49秒),“和平”号第一批碎块安全坠入南太平洋海域,该海域位于新西兰与南美洲之间。23秒后,“和平”号的1500多块残片坠入了指定海域。

“和平”号的坠毁过程是按预定计划进行的。从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向“和平”号发出第一次制动信号到“和平”号坠毁,前后不到6个小时。

“和平”号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第九座空间站,也是迄今体积最大、应用技术最先进、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在太空飞行的15年间,“和平”号共接纳了28个长期基本考察组和30个国际考察组,共108名来自12个国家及欧洲航天局的宇航员。这些宇航员共完成了20多个科研计划和2.2万项科学实验。通过这些计划和实验,人类掌握了太空舱建造、发射和对接技术、太空行走技术、太空生命保障技术,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航天医学、生物工程学、天体物理学和天文学。“和平”号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3.3.2011 19:08:16 | 只看该作者
1998年3月23日
中国发售首批证券投资基金

1998年3月23日,人们期待已久的证券投资基金浮出水面,开元证券投资基金和金泰证券投资基金在证交所公开上网发行。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在国外,基金已成为大众化的投资理财工具,如美国有37%的家庭投资于基金。

基金使广大投资者借助于专家理财分散投资风险,培育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是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批准设立的,这两家新设立的投资基金均为契约型封闭式,存续期为15年,发行规模各为20亿元人民币,基金资产20%投资于国债,80%投资于国内依法公开发行上市的可流通股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3.3.2011 19:07:45 | 只看该作者
1989年3月23日
邓小平说10年改革最大失误教育发展不够



邓小平会见乌干达总理约韦里·穆塞韦尼时的情景


1989年3月23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应邀来访的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时说:“我们在10年中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最重要的是在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和共产党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经过冷静的考虑,认为这个问题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只有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奋斗,才会有较好的发展、持续的发展。只要人们思想统一了,治理也不难”。

邓小平说,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有可喜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生活水平可以说上了一个台阶。发展中也出现了新的失误,但主要的还是我们的成就,因为在10年中翻了一番是不容易的,这是坚持四化路线、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大错误没犯、小错误没断,因为我们没有经验,今后这也难以避免。邓小平说,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失误,外国议论说是作了自我批评,对这些失误,我们老同志也有份。他说,一条经验就是在发展顺利的时候,要看到新的问题,发展要适度,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我们花两、三年,最多四年就可以度过困难。

邓主席接着说,一切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就不会犯大错误,发现了错误不掩饰、不回避,一旦纠正过来,就会为继续发展创造很好的条件。我们是有信心克服困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3.3.2011 19:06:50 | 只看该作者
1984年3月23日
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成立

“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是1983年胡耀邦同志访日时,中曾根首相为响应胡耀邦同志关于谋求中日睦邻友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主张而提议设立的。1984年3月23日,中曾根首相访华期间,中日双方一致同意设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称该委员会为“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

委员会的任务是:根据《中日政府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基本原则,遵照“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四项原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广泛的角度,研究中日睦邻友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途径并向两国政府提出建议。

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双方委员各10名,由老、中、青各方面代表组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中方委员会首席委员是原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日方委员会首席委员是日本庆应大学校长石川忠雄。双方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分别设在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局。

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是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它的成立,标志着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实现21世纪的中日友好不仅符合中日两国人民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1984年9月,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在日本东京举行了首次会议。中方首席委员王兆国发表《基调报告》,日方首席委员石川忠雄作了《日中关系中长期展望的基调报告》。在报告中王兆国提出的实现中日21世纪更加友好的四项标志成为中日双方的共同认识。把21世纪变成中日两国更加友好的世纪,成为中日双方委员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作为这次会议的具体成果,双方决定设立中日中、长期关系、经济科技交流、青年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专门委员会。在北京建立“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提议并通过的。1992年9月初,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第8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以张香山首席委员为首的中方委员和以石川忠雄为首的日方委员,就巩固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途径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闭幕式上通过并发表了共同文件。双方委员一致表示,要以1992年作为迈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新起点,共同为亚太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3.3.2011 19:06:27 | 只看该作者
1983年3月23日
里根提出星球大战防务计划

1983年3月23日晚,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一项使用最新的现代化技术为美国建立一个不可摧毁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里根在白宫的电视讲话中展望“大有希望的未来”,说美国不再依靠大规模的报复行动来回击苏联核进攻的威胁,但他警告说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突破“在本世纪末之前可能实现不了”。

白宫官员说,新的计划可能包括激光、微波装置、粒子束以及来自人造卫星的抛射粒子束,将苏联发射的导弹在进入美国领土之前击落。官员位说实现这一计划需要大量加强反导弹技术方面的研究,根据目前情况,每年大约应投资10亿美元左右的研究费用。

一位政府高级官员说,里根的这一提议并不是在恐吓苏联,也没有违反10多年前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该条约并没有阻挡对防御系统的形容和发展。此计划的推出宣布了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3.3.2011 19:06:02 | 只看该作者
1979年3月23日
中共中央讨论国民经济调整问题

1979年3月21-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国民经济调整问题。陈云、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陈云提出,要充分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中心任务是调整,要有决心,东照顾、西照顾不行。过去提以粮为纲,以钢为纲,是到该总结的时候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不光决定于钢,要把钢的指标减下来,搞一些别的。谈农业,只讲粮食不行,要农林牧副渔并举。会议同意国家计委修改和调整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意见,并决定用3年时间调整国民经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3.3.2011 19:05:34 | 只看该作者

1970年3月23日
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成立




周恩来(左2)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左1)向西哈努克亲王(右1)表示祝贺

1970年3月23日,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在北京宣布成立。


由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执政期间始终奉行亲中、亲北越的政策,因而遭到国内亲美派的反动。1970年3月18日,在美国策动下,柬埔寨朗诺-施里玛达集团趁西哈努克在国外访问之机发动政变,废黜西哈努克亲王的国家元首职务,代之以“柬埔寨救亡政府“。

5月5日,由西哈努克担任主席的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宣布其政治纲领,指出总目标为”实现最广泛的民族团结,以反对美帝国主义者的种种阴谋和侵略,推翻以朗诺、施里玛达为首的美帝国主义走狗的独裁统治,捍卫民族独立、和平、中立、主权和现有边界的领土完整,建设一个人民的、自由的、民主的政权,进而按照我国人民的深切愿望,建设一个繁荣的柬埔寨。”

该阵线领导柬埔寨人民斗争直到1975年4月全国解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3.3.2011 19:04:42 | 只看该作者
1950年3月23日
世界气象组织成立





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是国际气象组织,它是在1873年第一届国际气象大会上创建的非政府机构。1947年在华盛顿召开有46个国家和30个地区气象组织机构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决定把国际气象组织改组为政府间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并且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

195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设置气象台、站、网方面的国际合作,以进行气象、水文及与气象有关的地球物理观测;促进建立气象情报快速交换系统,促进气象观测的标准化;推广气象学应用于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促进气象部门与水文部门门密切合作;鼓励并协调对气象及有关领域内的研究和培训。

195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世界气象组织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决定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要求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国届时举行各种方式的庆祝活动,并且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要讨论一个主题。1990年的这一天,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成立40周年,在总部日内瓦举行了一次特别纪念活动。

历年世界气象日主题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都要选定一个主题进行宣传,以提高世界各地的公众对自己密切相关的气象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每一个主题都集中反映了人类关注的与气象有关的问题。历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如下:

1961年 气象
1962年 气象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贡献
1962年 交通和气象(特别是气象应用于航空)
1964年 气象——经济发展的因素
1965年 国际气象合作
1966年 世界天气监测网
1967年 天气和水
1968年 气象与农业
1969年 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
1970年 气象教育和训练
1971年 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2年 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3年 国际气象合作100年
1974年 气象与旅游
1975年 气象与电讯
1976年 天气与粮食
1977年 天气与水
1978年 未来气象与研究
1979年 气象与能源
1980年 人与气候变迁
1981年 世界天气监测网
1982年 空间气象观测
1983年 气象观测员
1984年 气象增加粮食生产
1985年 气象与公众安全
1986年 气候变迁,(LSSDJT.COM)干旱和沙漠化
1987年 气象——国际合作的典范
1988年 气象与宣传媒介
1989年 气象为航空服务
1990年 气象和水文部门为减少自然灾害服务
1991年 地球大气
1992年 天气和气候为稳定发展服务
1993年 气象与技术转让
1994年 观测天气与气候
1995年 公众与天气服务
1996年 气象与体育服务
1997年 天气与城市水问题
1998年 天气、海洋与人类活动
1999年 天气、气候与健康
2000年 气象服务五十年
2001年 天气、气候和水的志愿者
2002年 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
2003年 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
2004年 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
2005年 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
2006年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2007年 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
2008年 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美好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2.2025 13:1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