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聊与Kik Messenger
基于手机通讯录的Kik类应用是对社交网络的一次重大拓展,但它的前途受制于许多外部变量。
在苹果公司和App Store引燃移动互联网世界的高潮以来,各路PC时代不闻其名的“草莽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给科技界带来新的惊喜。而在2010年的英雄谱上,Kik Messenger(以下简称Kik)和《愤怒的小鸟》一起闪耀在了这个名单的最前列。
2010年10月19日才登陆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的Kik,是一款功能简单到极致的跨平台即时通讯(IM)软件——它不能发送照片,不能发送附件,但它却在上线之后的15日之内,吸引了100万的使用者!这不能不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奇迹。
Kik公司的CEO Ted Livingston并未就此止步,他甚至对外界扬言要“干掉短信”。
然而,虽然Kik风头正劲,与其类似的应用Whatsapp,Pingchat等也纷纷登场,但是,现在的即时通讯工具不是太少,而是太多,Kik 能否在MSN、Yahoo Messenger、Gtalk、QQ等的围攻中间存活下来?“Twitter 140个字符改变世界”的奇迹是否会在Kik身上重现呢?
社交功能的极简创新
Kik能够在15天内吸引100万的使用者,并非仅仅是因为它以功能极为简约的“瘦客户端”形象,取悦了那些已经厌烦功能臃肿、操作复杂的IM工具的人们。而是因为Kik对人们的社交网络做出了一个重要拓展。
注册Kik过程中,需要用户输入电话号码和邮箱地址,这些个人信息会传送至Kik服务器端。之后后台系统会在数据库中,自动检索用户通讯录中的哪些人同样安装了Kik并进行匹配,之后向朋友推送提示,是否愿意与此人成为Kik上的好友。
实际上,基于邮箱这一“弱关系链接”的消息推送,早已经是MSN、Gtalk、QQ、Facebook等老牌社交工具和社交网络的标准配置功能,新出现的苹果公司的GameCentre也沿用了这一功能。提示邮箱信件,好友事实状态更新,以及向好友发出使用体验邀请等等——人们已经习惯于“被推送” 某些信息之后去选择性捕捉。
然而,手机通讯录是比邮箱更具底层意义的社交网络——手机通讯录上面的人,至少是用户较为熟悉的人,所以这一层社交网络与现实联系得最为紧密。
但是,基于手机通讯录这一层社交网络的应用一直是空白。实际上,即使在PC 互联网领域,Facebook、Twitter、LinkedIn和QQ大行其道的今天,手机通信录的社交潜力仍然没有被充分挖掘。
所以,在此背景下,将关系层沉淀到手机上的Kik,实现了将现实与虚拟世界“无缝链接”,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Kik同时跨越了运营商壁垒、硬件壁垒、软件壁垒和社交网络壁垒,再配以简单至极的应用体验,Kik成为苹果公司向跨平台应用开放大门之后的第一款发扬光大的应用,便也顺理成章。
正如Kik团队成员Tera Kristen在《Internet vs.Real-life》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悲观地认为,这一代人社交关系完全基于互联网,那说明你的做法有误。互联网和现实世界,应该是无缝的。”
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新兴的基于位置的应用服务和基于状态的应用服务,它们的最佳结合对象,恰恰是手机通信录。在这个角度上说,Kik继续扩大影响,并且取代功能与社交网络趋同却又需要付费的短信,也并非是没有可能。
Kik类应用的不确定性
Kik的巨大魅力,使得原本同意Kik登陆黑莓设备应用商店(App World)的RIM,在2010年11月12日以“考虑到用户隐私”为由强迫Kik下架,并取消了部分功能。随后RIM又以涉嫌盗用技术机密的理由将 Kik告上法庭(Ted Livingston曾于2007-2008 年在RIM的BlackBerry Messenger小组工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由于Kik完全抢走了黑莓设备间IM工具BlackBerry Messenger的风头,为RIM所始料不及。
实际上,Kik的遭遇正反应出了这一类应用的生存困境——由于横跨诸多平台,它就必须依赖于来自于运营商、终端厂商以及系统平台的支持,外部变量发生变化,Kik便难以实现“无缝链接”。
然而,时至2010年末,国外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中已经有PingChat、Whatsapp等多款跨平台IM应用出现。它们都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简易应用,这说明这一领域的潮流才刚刚开始。
2010年12月末,在中国国内诞生了第一款类Kik的应用——米聊,它的作者是国内知名应用开发团队小米科技,小米团队研发米聊仅用了一周时间。
小米科技最近刚刚获得3500万美元的投资,其估值已经达到2亿美元。米聊的官方宣传标语是:“爱免费,更爱实时状态,比短信方便,不愁话费账单。新奇的沟通方式,我不是QQ,也不是飞信,我是米聊。”——这句“凡客体”准确概括了Kik类应用的优势和特点。
小米科技内部的一位人士对《商业价值》表示,虽然看似功能简单,但类Kik应用的背后有很多隐含的限定条件,它研发推广势必只属于那些技术实力和资本双双雄厚的团队,两者缺一不可。这是因为:
一方面,Kik类服务产生的巨大数据流量,对服务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很高,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实际上,Kik上线后,就因为用户量远超预想,其服务器瘫痪了两次。而随着附加功能的逐渐增多,这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或将造成了此类应用前景的很大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虽然小米科技研发米聊的时间仅有一周,但他们基于此类产品的调研早在2010年7月份Facetime面世之时便已开始。据该位人士介绍,由于所跨平台众多,Kik的技术难度堪比FaceTime,并非是一般技术人员所能企及。
那么,长期来看谁会成为这种手机通讯录新应用最有力的玩家呢?首先,电信运营商与Kik类应用的研发似乎无缘,不但是两者的业务存在冲突,运营商的研发体制也不适于Kik类产品。最近,中移动向腾迅发难,欲向后者收取移动QQ的“信令费”的传闻,也证明了运营商与此类应用的对立关系。
而QQ这样的传统PC客户端巨头和一些成熟的互联网大公司,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移动终端移植经验,似乎可以轻易研发出类似产品。并且,大公司更容易取得用户的信任来拿走手机通讯录,并且让其不断地产生价值。
实际上,小米科技的团队的成功在于率先看到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真空——QQ移动体验不佳,飞信不支持运营商跨平台,而基于WiFi的IM应用则是空白,而填补这个空白的动机和条件小米科技全部具备。
不过无法回避的思考是,如同Kik在美国的遭遇一般,Kik类应用显然不会一帆风顺:假如有一天米聊的规模足以威胁到现在各种“关系应用”的既得利益者的时候,它还会顺利存在下去吗?
对于Kik和他的中国跟随者们,现在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加速向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