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美国博士,没摆脱中国习惯 埃默里大学在美国国内的排名长期以来一直在前20名。因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罗夫上世纪70年代初曾给埃默里大学一次性捐赠了1亿美元,是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数额的捐赠,埃默里大学从此也有了“可口可乐大学”的绰号。大学每年从几百个研究生申请人里遴选12个伍德罗夫奖学金获得者。拿这个奖可以得到4年的资助,包括学费和生活费,当时差不多有12万美元。 埃默里大学历史系的美国历史在全美排名很靠前,老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大都十分杰出,但对研究生的指点似乎就不如夏威夷大学那样细致。作为一个从中国教育环境出来的学生,我更习惯别人告诉我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特别是在修课、满足博士生标准和研究方面更是这样。如果我像美国学生那样细抠研究生手册,并常常咄咄逼人地去跟自己的导师交谈,寻求指点,我大概不用再在埃默里的历史系修两年课(在夏威夷所修的课应该是可以减免的),也不至于到很晚才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当代中国人和毛泽东的美国观);更不会用了近7年的时间才完成论文,拿到学位。 平均获取博士学位的时间是6年 在埃默里大学的几年使我真切感到,在美国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地地道道的进去容易出来难。我没有参加任何与学科有关的考试就进了博士班(申请资料只包括成绩单、推荐信、申请书和GRD成绩),但一进去就是熬了差不多一个抗战的时间,其中包括修专业课、非专业课、学第二外语;参加综合考试(两次机会);确定论文题目和答辩;完成论文并经过指导委员(三到四名教授)的通过。我的同学里没拿到学位的不少,中途自己退出的也有,被系里强制离开的(9年拿不到学位就自动失去资格)也有几个,平均获取博士学位的时间是6年。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指导委员会对博士论文要求的严格。我在论文答辩时,几乎全系的老师和美国史的研究生都来了,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如何准确地把握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特别是毛泽东的美国观。他们不认为我可以随意从毛选或已经公开的文件里就能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是如何看待美国的,因为他们认为那些东西都已经过大量的编辑加工,已经因为各个时期的政治需求而面目全非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处寻找原始资料。要不是赶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档案的解密,我恐怕还得更换题目。 到了论文的最后冲刺关头,我妈问我最多的问题是毕业后干什么,说能不能留校。也难怪,在中国,凡是学得好的都留校,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而在美国,本系留本系的学生几乎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除非你在上学期间就别有建树,成了大学者。用我的导师的话说,近亲繁殖,只会扼杀创造力和标新立异的可能。美国无论是什么学校,凡是招收师资均面向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