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6994|回复: 1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赏析] 为人处事之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2.3.2010 17:43: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零下68度 于 22.3.2010 17:55 编辑

思考的头脑

对于知识的崇拜,人类一刻未停止过,因此才有文明之进步。崇拜产生了求知的动力。
求知在求一个“真”字。“真”代表着世界的本真、宇宙的本真和自我的本真,它们统统都隐藏在错综复杂、眼花缭乱的表征下面。如不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单凭臆想决不会达到本真的境界,求知便也变得不纯粹。
现在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批的信息在身前身后不住地流转,难辨真伪。要是采取混沌的态度,做墙头草,受信息摆布,进退也会迷茫,丧失自我。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我的丧失,如果那样就失去了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宇宙中存在的意义。求知则为了避免此种遗憾而存在。求知的意义就在于,在吞噬一切的虚假大潮中发现自己,探求自己,拯救自己。
一个孜孜不倦的态度,一颗顺逆不扰的平常心,一种达观向上的胸怀,可以求知矣!切记,求知不可无恒心,不可受外界所扰,不可故步自封,若做不到这些,求知便是空谈,甚至是对知识的亵渎。 不要赞成“皓首穷经”的求知态度,真正的求知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只为自己的本色。建功立业虽说荣耀,但昙花一现终难长久,而能得永恒的是你求知所获的独立之精神!

思考的头脑

读书或学习,我们大可以随心之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但这里的所谓“思考”,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扇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思考兴趣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属于纯粹客观性;一属于主观性。后者是在有关自我的事件时引发了思考的兴趣;前者是对宇宙万物发生兴趣,这一类人之所以思考,就如同我们的呼吸一般,纯属自然的生理现象,当然,这类人并不多见。
严格说来,只有真正有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地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
经阅读后所了解的思想,好像考古学家从化石来推断上古植物一样,是各凭所据;从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则好似面对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科学而客观。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但有很多书籍非但无益,而且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如果轻易被它们诱惑的话,我们势必陷入深渊歧途不可。所以,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靠这种理念与意志来指点迷津,引向正道。这个守护神,只有能够正确思考的人才有之。
思想浮现在眼前,如同你的恋人就在跟前一样,你绝不会对恋人冷淡,我们也绝不会忘记此思想。如果它们远离你而去,从心中消失时,即使最美好的思想,如果不及时把它写下,恐怕就此一去不回头,想找也找不到了。
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此世界实不乏有价值的思想,但这些思想中,能够产生反跳或反射力量的,也就是说此思想著述成书后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却不多见。
造物主在创造人的时候,如果能尽如我们之所愿,实在不应该给我们安上耳朵,因为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令人心惊肉跳和毫无目的的噪音。如果世界充满着真正思考的人,我想大概不会容许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噪音吧!
148#
 楼主| 发表于 26.3.2010 18:14:0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专辑了!O(∩_∩)O~ 感谢楼主。
蜜糖夭夭 发表于 26.3.2010 16:40



   恩,是啊!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发表于 26.3.2010 16:4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4.3.2010 16:05:36 | 只看该作者
shlu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21:08:17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像一个火柴盒

生活有时就像一个巨大的振荡器。它白天发动,夜晚停止。而我们人类像是沙砾,随着振荡的力量而跳跃,互相摩擦。在互相摩擦中遍体鳞伤,在它停止之时随之停止。只有停止下来,才真正感到疲惫眩晕、迷惑、颓丧,从而产生怀疑、不满、幽怨、悲观。而当振荡再次发生时,“沙砾”又随之跳跃和摩擦。在跳跃和摩擦之际,认为生活本该如此,于是一贯处于盲目的兴奋当中。白天,夜晚;失望,希望;自怜,自信;自抑,自扬。这是人生的本质,日日夜夜,循环不止,一种生活的惯性。

当初,上帝制造了驴子,对它说:“你是头驴子,从早到晚,你要不停地干活。在你的背上,还要驮着重物,你吃的是草,而且缺乏智慧。你的生命将有30年。”驴子回答说:“像这样生活,30年实在太长了。求求您,还是不要超过20年吧。”

上帝答应了。

上帝制造了狗,对它说:“你需要随时保持警惕性,守护你最好的伙伴——人类和他们的住所。你吃的是他们桌上的残羹剩饭,你的生命期限为25年。”狗回答说:“我的主啊!对于这样的生活,25年太长了,我的生命还是不要超过15年为好。”

上帝答应了它的要求。

上帝又对猴子说:“你悬挂在树上,像个白痴一样令人发笑。你将在世上生活20年。”猴子听了这话,眨眨眼,回答说:“我的主啊,像小丑一样活上20年确实太长了,请您行行好,不要让时间超过10年吧!”

上帝也答应了猴子的请求。

最后,上帝制造了——人。上帝告诉他:“你要有理性地活在这个世上,用你的智慧掌握一切,支配一切,而你的生命为20年。”人听完后,这样回答:“主啊!人活着,只有20年的时间,怕是太短了,我看这样吧,您将驴子拒绝的30年、狗拒绝的25年,和猴子拒绝的20年,全部赐予我好吗?”上帝同样答应了。

结果,正如上帝所安排的那样,人,先是无忧无虑地活过了一些年头,接着,他成家立业,如同驴子般,背着沉重的包袱拼命工作;然后,像忠诚的狗一样,认真守护着他的孩子;当年老的时候,他又像猴子一样,扮演“小丑”,和他的孙辈们玩耍,享受晚年时的天伦之乐。

这就是人生。很多人,就是这样走过他们的一生。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人享受到的人生味道,却不尽相同。

人生确是个谜团,我想谁也不可能找到最终的谜底。但是人又是天生的猜谜者,我们需要解开生命的秘密。即使一辈子为此忙碌,你也别以为是在浪费时间。

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个火柴盒,里面有许多火柴。每当我们点燃一根,虽然盒子里减少了一根,但也发出了光和热。善用火柴的人,能点燃一片灿烂的烛光、一堆熊熊的营火;不善用火柴的人,却可能焚烧整座森林、成列的房屋。至于那最不懂利用的人,则盲目或过早地划了火柴,结果却举措失当,白活一场。他们从未真正体验过人生之乐。没有什么事物,能比攀登于人生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的层层路障和迷雾,更让人感觉愉快的了!

直到现在,我的相当数量的日子都是在研究与思索中度过的。我洗心涤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有的人追逐名利,有的人与世无争,在这两种常见的倾向之上,只有孜孜不倦地尽自己天职的精神,才能使生命真正富有意义,才能使生命变得崇高和纯洁。实际上,我不相信万能的上帝。我认为想像上帝存在只有一种意义,那就是它能够使人类和谐相处。灵魂与上帝各自存在之说,或者灵魂与上帝同属一体之说,我觉得只有在实践时才有意义,一旦明白这个真理,我们就不能让自己虚度任何时光。我们必须与世界建立精神联系,撇开过多的私利之心,尽可能拥有高于日常生活的美好信仰,让心灵澄澈而宁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21:08:03 | 只看该作者
生活、生命的价值

有的人一生都在做着一些简单平常的事情,但他们还因此而十分满足,这样的人几乎随处可见。实际上他们完全有能力干一些层次更高的事情。

许多人没有足够的进取心去开创伟业,因为他们的期望值一开始就很低,致使他们不可能从一点一滴做起。正是生活目标的狭隘抑制了他们确立宏大的进取心。

如果让我给年轻人一句忠告的话,我乐意把米开朗琪罗写在拉斐尔工作室中一座精巧塑像下面的那句话送给你们。上面写着:“做一个更了不起的人。”我建议每个年轻人都把这句名言镶在镜框里,悬挂在店铺里、办公室中和工厂里,悬挂在一个随时可以提醒你的地方。经常自省可以使生命的寓意变得更加宽广而深远。正是雄心壮志使得美丽的人生有了可靠的基石。它督促我们去完成目标,帮助我们抵抗那些足以毁灭前途的诱惑。

如果人类没有创造世界和改进自身条件的雄心壮志,那整个世界仍将会处在一种多么混沌的状态啊!与为了实现雄心壮志而进行的持续努力相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坚定我们的意志。它将我们的思想引入更高的境界,把更加美好的事物带进我们的生命。

不久前,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移民对我说:“我决心要追寻生命的真正价值!”这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决定呀,这个决定以雄心壮志为基础,其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

从此,这个年轻人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到夜校读书,他利用所有的零星时间尽可能地提高自己。

在不同的文明程度下,人们的理想也不尽相同。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所具有的理想,是与其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潜力相关的。

有什么理想比追寻生命的价值更为高尚呢?有了雄心壮志的激励,失败几乎是不可能的。

很多年轻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计划,对于成功的梦想总是犹豫不决,也缺乏有价值的目标。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他们只是为了找个工作,而且这份工作还不一定适合他们,他们似乎对此也无所谓。没有任何雄心和抱负去激励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

当看到许多人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生活目标,只是一天一天漫无目的地混日子时,我们为此而感到非常惊奇。虽然时代的巨变已经使年轻人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理想的重要,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一些没有生活目标的年轻人在虚度光阴。他们就这么按部就班地生活,随波逐流。如果你问他正在做什么,他的理想是什么,他会告诉你,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想要做什么,他只是在等待着一些好机会的出现。

阿道弗斯·莫纳德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总是处在不能做的大事与不屑做的小事之间,结果我们一事无成。”

从获得成功的条件来说,拥有出色的才干、受过高深的教育和有着良好的身体条件还不够。无数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仍然失败了,他们甚至仍然过着平庸的生活,因为他们没有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成功。由于缺乏巨大的动力和崇高理想的激励,他们的能力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

歌德说:“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且以足够的才能和坚强的忍耐力来实现它。”

许多人在竞争中失败,并不是由于自己的失误。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坚韧、目标和意志,而其他一些人则缺乏决断力和勇气。实际上,这些不幸的人如果能再坚持一下,也许就可以获得成功了。

如果你的动力足够大,那么与之相匹配的能力也将不期而至。我的朋友,如果你面前有一项非常吸引人的奖品在激励着你,那么,你一定会变得更加敏捷,更具有创见,更加细致而勤奋,更加机智而思虑周全,而且会有更加稳健清晰的头脑,你也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判断和预见力。

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只管一心一意为了理想而奋斗。只有集中精力,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花园里的园丁懂得要修剪掉无用的枝条,因为它们会消耗掉养料。为了那些重要的事情,你是否也应该集中精力去改掉那些不良的习惯呢?如果你不能改掉那些牵扯你精力的不良习惯,你就无法接近那些使你获得成功的重要机会。

只有受到伟大目标的激励,只有执著地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你才能在世界上作出一番了不起的成就。成就的大小与成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你的进取心和决断力。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有在这两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你必须从现在开始就一定要努力培养这方面的品质,否则会一事无成。没有哪一个有成就的人不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达至目标的。一旦进取心消退了,我们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一旦动力消失了,我们就会随波逐流。

有些人为了使室内的钢琴不致损坏,总是小心翼翼,以使各个音键保持完好,但他们却从来不肯费点心力去保持自己的身体,以使各个部位不致退化。他们要在已经损毁了的“活琴”上弹奏人生的大乐章,由此所产生的混乱和不和谐,那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一点却被人们疏忽了。

人生第一要件,就是将我们的能力保持在一个最高的标准上。我们应储蓄自己的精力,维持自己的健康以对付任何事情,以使我们能使出全力,拿出狮子扑兔般的气概来。保持自己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干一切大事情,这是我们每个人神圣的责任。

然而,有了才能,却因身体衰弱之故,因而使才能不能得到发挥,这样的才能又有何用处呢?假使你因不正当的生活或因未能注意休息的缘故,使自己身体衰弱,生命力减退,甚至于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显得精疲力竭,那么,即便你的脑力再强健,纵使有天才那样的天赋,那又有什么用处呢?

浪费宝贵的生命力是最大的败家子,这种人比那些浪费金钱的败家子更坏。他们简直是在自杀,杀掉了他们自己生命中的种种机会和幸福。

不爱自己与不爱他人,同样是一种极大的罪恶!

效率是人生的第一要事。假使你愿意在这个世界上有所表现,那你一定要记住时间是珍贵的,精力是宝贵的。精力是你生命的养料,你不能把它随随便便地抛掷在某个无意义的地方。

在任何情形下,你都应当节省自己的精力,储蓄自己的生命力。你应当紧紧掌握住生命的活力,像溺水的人紧按住海中的木板一样。珍惜你每一丝的体力吧,因为那是使你得到幸福、取得成功的素材。能够如此做的人,他虽然没钱,却也比那些有钱而轻掷自己宝贵的生命力的人要富裕。具备了这种可贵的精神,相形之下,黄金、钻石、田地房屋之类的身外之物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21:07:48 | 只看该作者
不必完美

成功是每一个追求者向往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牵引下,人能够被激励、鞭策,能够奋发向上向美好的目标前进。然而,如果脱离客观现实,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可望而不可及,那么,结果往往会使自己感到压抑、忧虑和失望。

在现实生活中,完美主义者要比那些非完美主义者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他们会因担心失败而内心充满焦虑和忧愁,不敢冒险,患得患失。结果他们并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功。

我所说的“完美主义者”是指哪些人呢?它并不包括那些为美好的理想执著地追求的人们。因为没有客观的目标与科学的态度,成功是难以实现的。完美主义者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为自己设定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强迫自己去实现,并用他们的成就去衡量自身的价值。结果他们总是因担心失败而惴惴不安。

一位终日消沉的历史学家说:“如果我不信奉完美主义,那我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人。谁愿空活百岁、碌碌无为呢?”他把完美主义看做是自己为取得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他相信实现完美是他达到理想高度的惟一途径。可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他对失败的恐惧使他如履薄冰,工作效率远不如他的同事。

完美主义者也可能会获得一些成功,但成功的取得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完美的标准。这个结论显然会使大部分完美主义者感到震惊。研究表明,强迫性的完美主义不但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而且还会导致自我挫败感的产生,使得工作效率、人际关系、自尊心都会受到损害。为什么完美主义者情绪紊乱、工作效率低呢?原因之一是他们以歪曲的、非逻辑的思想方法看待生活。也许,在完美主义者中最普遍的思想方法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

另一种畸形的思想方法是,相信消极的事情会重复出现。这些人总以为:“我永远也做不好这件事。”他们不是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而是被动地吸取反面教训:“我本不该做这事。”“我决不再做了!”从而使他们陷入挫败心理和负罪感中不能自拔。以减肥为例,完美主义者为自己制定了严格控制饮食的原则,只要他顺利实行计划,就会自鸣得意,这是所谓的“圣人阶段”;一旦稍微破例,就进入“罪人阶段”。总是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位完美主义者吃了一匙冰淇淋,就被“失败”搅得坐立不安,最后竟大开吃戒,把一盒冰淇淋吃得干干净净。

在人际关系中,许多完美主义者常常感到孤独。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响。他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对别人却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这种做法常常伤害别人,影响与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导致完美主义者陷入最不愿陷入的孤独境地。

在人的一生中,取得成功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想把这种辉煌渗透到每项日常的工作中去,又谈何容易呢?相反,如果你的目标客观而又现实,你会常常感到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自己富有创造性,工作效率卓著,因而充满自信。当然,我并不是提倡松懈、懒散的工作态度,但是当你为自己远大的目标脚踏实地地奋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干得是多么的出色!

如果你是个强迫性的完美主义者,你就会老是看到自己各方面的缺点、毛病。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能会帮助你扭转这个局面:把自己每天所做过的事列举出来。这个做法看起来有点可笑,但只要坚持两个星期,你就会发现你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上去了,为此你会感到振奋不已。

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抛弃那种“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思想方法。看看你身边的人和事,世界上有多少事情可以列入这个思维范畴之中。你看这墙壁洁白无瑕吗?你最崇拜的电影明星的外貌真是那么无可挑剔吗?你认识的某个人一生中都充满自信吗?你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尽善尽美的。每一个人、每一种思想、每一件艺术品、每一种理论,都是如此。“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绝对化思想方法完全是一种自我挫伤的方法。

完美主义的背后总是潜藏着恐惧,奉行完美主义,可能使你一时获得某些小成就,或使你免受大的挫折和失败。但是,它限制你的前进,剥夺你获得甜美生活的权利和机会。让自己重新拥有作为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生活权力,你就会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更有用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21:07:37 | 只看该作者
享受

年轻人!你要放弃欲望的满足(娱乐、饮宴、爱情等等的满足),就算不是出于禁欲主义的意图,而是出于高尚的享乐主义,目的是要在将来得到不断增长的享受。生活情致上的这种节省由于推延了享受,实际上会使你更富有,哪怕你在生命的尽头通常要放弃对这些财富的使用。用享受控制手中的意识正如一切理想的东西一样,要比所有通过一下子耗尽自身来满足感官的东西要更加有益,更加广博。

奢侈是在公共活动方面,在带有鉴赏性的社交生活中豪华过度(鉴赏力是与这种过度豪华的享受相违背的)。但这种过度豪华如果没有鉴赏性,就是公开的放纵。当我们考察享受的两种不同结果时,奢侈就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它导致贫穷;放纵却是一种导致疾病的浪费,前者倒还可以与民族的进步文明(在艺术和科学中)相一致,后者则是一味地享受,最终导致恶果。这两者所具有的虚夸性(表面的光彩)都比自身的享乐性更多。前者是为了理想的鉴赏力而精心考究(比如在舞会上和剧场里),后者是为了在口味和感官上的丰富多彩。必须用反浪费法对两者加以限制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用来部分地软化人民以便能更好地统治的管理艺术,却会由于简单粗暴的干预而产生与政府的意图相违背的效果。

好的生活方式是与社会活动相适合的。由此可见,奢侈使好的生活方式受到损害,而有钱人或上等人所使用的“他懂得生活”这一说法,意味着他在社交享受中带着清醒的(有节制的)头脑精明地作选择,使享受从两方面得到增益,这是目光远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21:07:26 | 只看该作者
生活的真谛是快乐地生活

且不说人生短暂须及时行乐,那毕竟是浅薄的。拥有一个愉悦的精神状态,才是生活的理想之境。它不关注苦难,因为苦难只是生活的调剂品。苦难和愉悦并不矛盾,那种精神上的愉悦正是从苦难的土壤中提炼并升华的。没有苦难的生活,纵使快乐,也不具备厚度——一种恒久但蕴藉丰富的厚度。

不要把生活看作是无法卸掉的重负,假使没有它,生活就会变得轻如空气,飘飘摇摇没有着落。重负一方面让你不堪承受,另一方面也让你倍感踏实。这种踏实的感觉,就像是双脚牢牢地踩在土地上,不断从土地中汲取力量,而不是担心没有根基,会被风吹散。只有踏实的土壤,才能结出真正的快乐的果实;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在踏实的土地上是无法立足并生存的。

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提炼快乐。快乐的含义非常广泛,勇气、信心、执著、慷慨、博大……都可以成为快乐的内涵。我们从不同的人生境遇中获取不同的快乐内涵,一个一个连接起来,构成全部生命的脉络和整个人生的主线。有的人从生活中看到阳光,收获了快乐;有的人从生活中看到阴霾,收获了沉重。两重境界,天渊之别。

生活无从轮回,尽管存在着种种有关轮回的传说。轮回仅仅是一种臆想,一种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妄谈。如果期待轮回,人生的真谛便无从谈起了。而人生只是实实在在的一遭,要快乐要痛苦存乎自我。

辑此一集,以飨读者。

快乐是一种感觉

他大清早就下了床,感到精神抖擞,心情舒适,身体轻快得像一件夏天的衣裳,他便走了出去。他将畅饮路上的凉爽空气,猛吸有益健康的气息。他把猎枪留在家里,只是睁大了他的眼睛,把眼睛当做网,去捕捉千千万万美丽的形象。

他第一个捕捉到的是那条道路的形象,那些光滑的石子是路的骨骼,那些车辙是路凹陷下去的筋脉。而路的两边,布满了果实累累的李树和桑树的浓阴。

然后他看到河流,河转弯处发出炫目的白光,河流在垂柳的抚弄下睡熟了。一条鱼扑地跳出水面,肚子上闪着亮光,仿佛谁扔出了一块银币似的。每当细雨蒙蒙落下,河面上便掠起一阵涟漪。

他又看到一幅图画——不停翻腾的麦浪,鲜嫩可口的苜蓿,无数溪流绕过原野的边沿。他经过时瞥见一只云雀和一只金翅鸟。随后他走进树林。过去他从没有想到自己的感觉竟会这样细致。整个人一下子沉浸在香气之中,他不放过任何低沉的声音,为了与树木共语,他的神经跟树叶的脉络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不一会儿他感到战栗、不安,他感受得太多了,他既激动又害怕,于是他离开树林,远远地跟随着农民走回他们自己的村庄。

当他凝眸眺望西下的夕阳时,他的眼睛猛然一亮,太阳正在地平线上脱掉它金光闪闪的长袍,云霞散乱铺满天穹。

后来,他带着头脑里的一切景色回到屋里。在入睡以前,他久久地回味这些形象以自娱。

这些形象温驯地随着回忆又出现在眼前。一个形象摇曳着,又唤起了另一个形象,新的形象不断来临。这些闪烁生辉的东西越来越多,像一群山鹑整天被追逐、驱散,直到黄昏时分没有危险才唱着歌,在田沟里互相召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21:07:03 | 只看该作者
爱的港湾

“回家,多好啊!”这是英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临终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当年,威廉辞去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开始了他的欧洲之旅。所到之处,“欢迎伟大的威廉·詹姆斯教授”的欢呼此起彼伏。可是再了不起的荣誉,也替代不了家。他太想家了。当三年后终于乘上回英国的轮船时,他已是疲惫不堪了。就在轮船快要接近终点时,他一下子瘫倒在坐椅中,瘫倒在一个越来越明亮的梦想中,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他终于把自己领到接近家的地方了,终于定格在他最后的时光里了。

家,这个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的地方,谁又不魂牵梦绕呢?隔着一道门却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它们家里的世界和街上的世界——像两个星球似的,显而易见地互相分隔了。在家里,可以不当着外人吃饭,安安静静地品味生活;在家里,可以充分享有难得的安全感;在家里,可以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而外界却不是这样。与温暖而美好的家庭相比,那仿佛是一个动荡不安、尔虞我诈的世界。

一个男人病危,他让医院通知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情人,一个是他的妻子。两个女人,一前一后进了房间。

见到情人,男人的眼睛为之一亮。他慢慢地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个本子,然后从里面摸出一片树叶标本。他说:“你还记得吗?我们相识在一棵丁香树下,这片丁香叶正好落在你的秀发上,我一直珍藏着……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

说完,他看到了紧跟情人后面而来的妻子。看上去,妻子既焦急又憔悴。他本以为妻子是不会来的,眼里涌出几滴泪水,你望着我,我望着你。

几分钟后,他缓缓地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个钱包。他对妻子说:“让你受苦了,这是我积攒的全部积蓄,还有股权证、房产证,留给你和儿子,好好生活,我要走了……”

站在一边的情人听后,气得扔下那片丁香叶,像树叶一样飞走了。而妻子却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让他在温暖的怀抱中慢慢地合上了双眼。

没有一个女人,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完整的家庭。人类首先创造了“女人”二字,其后才创造了“家庭”一词。因此,“妻子”的含义无可替代。妻子对于丈夫来说,意味着温暖、柔情、抚慰、欢乐、幸福。而且只有妻子和丈夫之间才拥有真正的爱,拥有平等的权利,因此,他们在爱情方面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成就了无可替代的“家”。

只因有了家,活着才是饶有情趣的事情。这对于已届中年和中年以后的男人和女人们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动物受了伤,还要回到自己的洞穴里,慢慢舔舐伤口。倘若没有家,则连一个足可舔舐伤口的地方都没有了。人生好比一叶舟,家是最有停靠权的一处港湾了,没有家简直不可想像。因此,那些离婚者们说到底无非是为了再寻找一处港湾。没了这一希望的支撑,离婚就只是不幸了。

家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个本身即具有生命的活体。两个生命因相爱而结合的一个家,其间交织着两人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命运、无数细小而宝贵的共同回忆。

当爱情的“姿色”避开人们的眼睛,悄悄潜入心田的时候,它才是最美好的。那时它就会屹立在爱情的天堂之上。在那里,你永远不必对它进行任何粉饰。最美的“姿色”,来自无私的关爱与体贴。早在孩提时代,我就看到这种爱使自己周围的一切变得多么绚丽多姿。那时,母亲为父亲认真地削水果皮,用洁白的托盘端来食物,挥动着拳头,轻轻地为父亲捶打后背。当父亲坐下来进餐的时候,母亲就用芭蕉扇为他驱赶蚊蝇。我那童年的幼小心灵亲眼看到,母亲那双手中绵绵的爱意,她心灵中那种温情的溪流,是怎样涌进亲人的心田里的。

当然,几乎在每一份婚姻的合同里,都有和“不可抗力”相关的条款,然而人们都在尽可能回避这样的问题。在结婚时两个人都以为白头偕老并不是件艰难的事情。然而人是变化的,在人的变化中,有些因素就像地震、火山爆发一样不可捉摸。对于情感上的“不可抗力”,不要试图去预测,也不要试图去找出来龙去脉,有些事情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人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相爱的日子,让每一天过得多姿多彩,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02:1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