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1.2010 16:32:27
|
只看该作者
与以往相比,时下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热点就是网民讨论社会公共事件的主动性和推动事件发展进程的强大力量。
-公民意识的觉醒
与2008年流行网络的“囧”、“雷人”、“山寨”等单纯戏谑、搞笑的热词风格不同,2009年网络热词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公共事件:“钓鱼执法”、“躲猫猫”、“楼脆脆”……网民对这些公共事件的热议,不仅增加了其社会关注热度,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也推动了事件的发展,清理了一些藏污纳垢的社会死角。
“一个以"被"字为前缀的流行语表达格式,带有怀疑、调侃、反讽意味,是网民的一种社会表达行为,充分表明中国社会转型在当下的进步特征……”对于这些网络现象,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星教授分析说。
2009年在中国互联网传播的历史上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年头,所有能够产生社会性传播效果的事件几乎都源自互联网的揭示和推动,在这些网络热词的背后,中国公民意识的进步表现出明显的特征:第一是公共事件开始成为社会传播的重点;第二是网民通过互联网来伸张属于法律保护范围内的公民权益;第三是互联网的舆论监督功能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对一些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工作提出质询。
-公民发言新平台
相对于2009年由网络热词引起的对公共事件的热议,推动这一现象的科技力量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互联网上,信息分享的速度、参与评述的便利性等都在科技的推动下飞速提高,特别是微博客问世后更是如此,它已成为具引领性的全新网络社会互动形式。
微博客即迷你型博客,是一种可以及时发布消息,类似于博客的系统,在中国被亲切地称为“围脖”,更有“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著名广告词。“国庆阅兵”、“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保八”……这些信息利用微博客迅速传播的同时,体现了我国网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对于网络的使用方式也开始不仅仅局限于接受信息,而是更青睐于信息分享。
微博的出现为每一个公民提供了一个现场直播式的麦克风。正如陈卫星解释的,由于微博的技术优势和非个体责任性,自然会对公共事件的话语表达形成一个更加自主、更加多元的传播态势,激发网民自主参与事件,彰显社会群体的自治意识和权益意识,从而形成新的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社会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