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美博弈,兼中国经济之发展模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6.5.2008 17:5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中评社香港5月4日电/上个世纪,几乎没有人会想到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的中心是中美两国的战略博弈,这充分证明了小平同志"改革与开放"战略的巨大能量。东方财富网日前刊登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沈思玮博士文章称,当美国逐步转向遏制中国的时候,我们需要及时地调整国家战略。文章如下。  
  一、资源与成长空间是国家博弈的基本目标  
  文章表示,利益博弈是国家关系的基础。而国家博弈的根本在于对于资源与成长空间的争夺,因为其稀缺性,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价值来自于稀缺性。上个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作为其最佳的注释。作为二次大战的结果,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全球的霸主,主导了国际金融、经济、政治、军事秩序。  
  1978年的"布热津斯基原则"--抑制发展中国家发展以保持发达国家竞争优势,确立了发展中国家作为发达国家原材料供应地以及商品倾销地的地位。在冷战背景下,为了对抗华约集团,美国扶持了德日,幷容忍了德日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最终为自己培养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八十年代,美国开始了在拉美国家的实验,据此在1990年提出了"华盛顿共识",试图通过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政治一体化为美国资本获得最大的利益,再次验证了马克思的著名论断。  
  在自由化、市场化、民主化的旗帜下,美国资本与私人资本在拉美国家恣意泛滥,控制了这些国家的铁路、电信、矿山、银行等经济命脉,幷突破国家对于价格的管理,带来剧烈通胀、两极分化,以及社会动荡,导致国内资本外逃美国。自八十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经济危机频仍,政权频繁更迭。  
  二、美国对于中国的战略企图以及发展过程  
  文章称,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美国的战略基本是透明的;而中国的战略可以是不透明的,令美国非常恐惧。  
  美国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当然是"拉美化",就是通过所谓的"自由化、市场化、民主化"来推进"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由于布什对于军工、石油利益集团的过度迁就偏离了这一目标,错误地发动了"反恐战争",使美国陷入当前的困局。  
  从经济一体化来看,美国通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获得了产业资本利益,而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就业,利益基本相当,可以说是双赢。从金融一体化来看,美国可以借助强大的资本力量对于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是美国绝对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最佳的方法是战略防守,德日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就是最好的防守模式。从政治一体化看,政治是一个国家的规则环境,所谓的美国民主政治实际上是大资本的民主,为资本逐利提供最大的便利。发展中国家金融、政治自主性是最重要的防火墙。  
  在陷入"反恐战争"不能自拔的情况下,美国智库迅速回到了"华盛顿共识"的立场上,以佐立克、鲍尔森为代表的"知华派"占了上风。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保持和中国的良好接触以诱导中国向美国所希望的方向上转变。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注意到从中国台湾,到中国西藏,再到奥运会,都有美国的黑手,但美国一直都让别人打头阵,反映了美国通过掣肘来诱导中国对其让渡利益的策略。  
  三、中美博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文章认为,中美之间的战略格局本质上是处于"一体化"哪个阶段的判定。目前中国处在"经济一体化"阶段,准备迈入"金融一体化",幷最终有可能到达"政治一体化"。  
  1.中国优势--产品价格  
  由于内部以及外部的因素,我们处于"经济一体化"阶段足够长,从78年算起是30年,从1992年算起是16年,中国积累了强大的加工与制造能力,在产品市场上处于独特优势。如果不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未来15年时间里,不会有任何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形成实质性的替代,反映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而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是在国际原材料价格的高企背景下取得的。说明中国加工、制造业能够承受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冲击,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非常了不起。  
  由于中国商品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拥有提高价格的空间,在国内也具有扩大生产的空间,但考虑到环境污染、国内资源耗费,以及对于其他国家的压力,中国适当压缩投资规模是正确的选择。对于巨大的价格优势,中国可以采用涨价、升值、保留三种策略,我们主张通过慢慢涨价这种形式来提高国家利益,在于其他方式对于国家利益是不利的。  
  2.美国优势--资本收益  
  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另一面,美国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巨大的资本利益,目前美国在海外拥有11万亿美元的资产,主要是以跨国公司的形式而存在的,其收益以一篮子货币来计价的资本收益在15%以上。世界其他国家虽然在美国有16万亿美元的资产,但其中的10万亿资产是以证券的形式存在,总的年收益率平均估计在5%以下。以此估计,美国资本方面的年收益实际顺差在8000亿规模,与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基本相当。  
  3.中国劣势--资本收益  
  一般地,一个国家产业可以划分为非贸易型产业与贸易型产业,市场化产业与非市场化的产业。中国优势的民族产业是加工、制造产业,是市场化的、贸易型的,传统制造业的毛利润率6%,高科技加工制造毛利润率只有3%。毛利润率的平均大致是5%,净利润率是3%。  
  中国一家销售额10亿人民币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只有3000万,50倍市盈率对应的市值15亿。而美国一家销售额10亿人民币的公司,净利润1.5亿,12倍市盈率对应的市值18亿。以投资市场来看,中国上市公司有泡沫,而美国的上市公司有投资价值。所以,中国产业、资本市场的根本问题是利润率太低。  
  造成中国上市公司利润率太低,与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有关。长期以来,为了经济增长而城市化,而就业,而投资,造成投资过度,利润率低下,是那个时代的战略要求。目前,初级层次劳动力就业压力已大大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环境污染、资源耗费、国际市场瓶颈显现,中央"科学发展观"、"友好又快"战略决策已经出台,重要的是落到实处。  
  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涨价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以企业资产质量的改善来改变中国的劣势。  
  4.美国劣势--产品价格  
  "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美国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同时大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表面上看起来美国逆差庞大,实际上美国壮大了资本力量。这一模式的最大弱点是通货膨胀。  
  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急剧扩大,如果没有中国廉价商品的缓冲美国的通胀率将急剧上升。而由于美国的产业已转移到海外,居民将无法提高工资水平,从而无法冲销通胀的损失,美国将不得不提高利率,将会导致其他国家在美国资产收益率上升,而美国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将难以平衡,最终必然导致美国衰落。  
  四、德日模式是后起国家的强国模式  
  文章指出,从过去几十年来看,大国中只有德国与日本成功地从弱国成长为强国,这与德日采取的国家战略有关。  
  德日模式与美英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三个方面:一、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与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二、政府支持型产业模式与环境营造型产业扶持模式;三、混合治理模式与股东治理模式。  
  在德日模式下,商业银行在企业的融资中占主导地位,通常商业银行也是企业的大股东,商业银行更关注企业的长期生存安全,对于企业的短期业绩波动幷不敏感。相反地,英美企业的融资主要通过金融市场融资,金融市场对于企业的短期业绩更为敏感,而对于企业长期战略容易忽略。比较而言,德日企业融资更便利,而美英企业融资更难。  
  美英大型企业往往是长期业绩增长的公司,有较大的资本积累,自我扩张的能力较强,其他企业由于融资门槛过高,形成了大企业的自然垄断。对于德日等后起的国家要想在产业上与美英竞争,只能在融资上给予便利,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国家扶持的作用。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德日仍然采取同样的融资策略,而美国由于市场融资门槛太高,只能降低融资条件建立创业板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所以美国创业板长期以来维持较高的泡沫,这是由产业发展要求所决定的。  
  德日模式在公司治理模式上采取银行、股东、员工、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共同治理的模式,形成很强的利益共同体,对于外部冲击的抵抗能力强。但由于相关主体的惰性以及利益不敏感,往往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这样的结构有利于企业战略,不利于公司业绩。美英模式在公司治理上主要是股东治理,过度关注短期业绩,往往不利于公司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长期来看,日德模式由于战略的明确性在传统产业上具有优势,美英模式因为市场的反复无常容易付出摩擦成本,而美国在高新产业上的优势主要与其创新文化有关。一般地,德日企业由于股东的稳定性而具有战略性,股东的不稳定的美国企业往往缺乏战略。  
  因此,作为后起的国家或者公司,相关企业利益一致性、融资上的扶持、企业的长期战略是这些企业获得稳定与发展的关键要素。从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来看,兼有德日、美英模式特点的混合模式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但后发国家在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时候,应该侧重于德日模式。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融资模式应该先德日后英美,不能一步到位。  
  五、政策建议  
  1.以提高竞争性企业盈利能力为基本导向  
  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二是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能力与动员能力。  
  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表现在,一、产业是否能够占领足够的国际市场?二、产业是否能带来足够的附加值?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占领了足够的国际市场,但产业的附加值还不高,附加值的高低关系到能否争夺到经济发展所需的紧缺资源,如果不具备这种争夺能力,即使国内的原材料也必然是别的国家的,就象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原材料出口国。  
  产业的附加值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成本、质量、技术、品牌。目前我们在成本与质量上已经建立了较大的优势,重点需要提高的是技术与品牌,这些都需要资本的堆积。因为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不可能通过自我积累的方式来实现。  
  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提高价格、财政补贴、技术注入等方式来实现这些企业的提升。比较好的方式是通过提高出口关税积累资金,再以财政补贴等方式注入技术、品牌提升型公司,对于竞争中处于劣势公司通过鼓励重组的方式注入优势公司。国家建立专门金融机构扶持产业整合。  
  2. 暂不以市场化为改革目标  
  先德日模式后美英模式本质上是先采取非市场手段,后逐步推进市场化,在于市场化幷不能解决目前产业过度竞争,企业处于生存艰难而无法发展的问题。首要的是先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然后再促进其发展。  
  德日模式的核心是企业融资的非市场化。过于市场化的融资,必然导致银行贷款的结构恶化,一方面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得不到贷款,另一方面大量资本囤积于房地产市场追逐不当暴利,造成资本配置效率的倒置。长期以往,企业垮了,房地产价格如何支撑?  
  产业问题的解决是根本性的,产业问题不解决,金融坏账的解决只能是掠夺民众,而且也是暂时的。  
  马克思指出:"金融资本的利润来自于产业资本"。所以,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实业资本的造血机制。竞争性企业的盈利是资本市场的根本,非市场的资源型企业、国家垄断型企业的高利润推高了社会成本,其盈利与否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把资源性、垄断型企业市场化是伪市场化,甚至是"拉美化"。  
  3. 压房地产价格,维持股价指数  
  让房地产价格适度上涨是为了吸引民间资本推进城市化,目前中国面临着城市化太快以及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特别是房地产幷不创造价值,充其量只是带来了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房地产价格的高企从长期来看必然推高生活成本,带来资源耗费。对于国家的长期竞争力只有害处,而无益处。中国商品巨大价格优势对于成本上升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目前尚不至于造成根本性危害。  
  但房地产价格的高企,是一种赤裸裸的财富再分配,置民众于困境之中,不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还带来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的巨大盈利。相反地,股价高企虽然也不能带来实际价值,但有利于企业低成本融资,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显然是有利的。再者,股价的高企客观上抬高了国际资本控制中国产业的成本,对于中国产业的安全显然是有利的。  
  所以,当前应该采取压房价,维持股价的政策导向,股价的高企可以通过企业盈利的提升自然抹平。不会像地产价格泡沫破灭那样带来金融冲击。  
  4. 维持适度通胀,维持汇率稳定  
  自1978年以来中国分别在八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初期出现过高达两位数的通胀,但由于经济高增长、居民收入高增长,经济、社会都显现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可见,在商品具有显着价格优势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收入的调整来消化通货膨胀,这一点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比拟。因此,我们幷不怕通胀,中国通胀率在8%以下基本上是良性的,一定的通胀率还可以实现房地产价格合理化,避免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金融冲击。  
  相反地,如果通过汇率调整来压缩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我们不仅会带来外汇储备的贬值,还会带来国际资本在中国的获利,只会缩短其撤离时间。人民币快速升值有利于国际资本,而不利于中国。  
  所以,中国当前应该维持一定的通胀,而不要妄动汇率,人民币汇率仍然以盯住一篮子货币为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025 10:3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