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5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电视带大的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12.2007 00:1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电视带大的孩子

雷久南博士着

孟子如果出生在后半世纪的中国,他可能在电视机前长大,孟母可能因为没有立刻觉察到电视的长远负面影响,也不会阻挡。小孟子的大脑会因为失去正常童年的游戏、玩耍、运动、听故事、牙牙学语和好奇心驱使的学习而发育不全;成年后也不会有深度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也没有高尚道德责任感,也不会对中国文化有特殊的贡献。如果电视早五百年在欧洲出现,现今我们可能听不到莫札特、贝多芬和其他近代音乐家的杰作,也见不到达文西的画和发明;如果电视早在中国出现,李白、杜甫也不会写诗,很多艺术精华不会见过,也不会有中国文化。

如果你觉得以上的假设言过其辞,让我们看看电视普及四十多年后的美国文化、教育、道德和社会。美国学龄前的孩子平均一星期看三十小时的电视,大人是每天四小时,也就是除了睡觉、工作和上学之外,电视占据最多的时间,美国孩子在上学前已看了五千至八千小时的电视,到高中时,一生中看电视的时间已超过课堂的时间。电视对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有什么样的影响?美国教育部报导,七千万的青年人是功能性文盲;美国的公司发现很多高中毕业应征者不识字、不会计算或思考;美国摩托罗拉(Motorola,Inc.)公司发现全国性的应征者中,百分之八十的人没有通过七年级的英文和五年级的数学;另一项报导发现,十七岁的青年中只有百分之七俱足上大学科学课程的程度;美国十三岁的孩子在一项国际性的科学数学考试成绩是十二个国家中倒数第一名。

资深的数学老师们从六十年代中开始发觉到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一年不如一年,全国性的考试成绩也年年下降;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人士感歎后继无人;美国大学研究院学生,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只占少数。一位教学三十多年的大学科研教授于一九六三到一九七三年间,每年都回母校为大学生讲学,学生的反应,年年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在一九七三年那年,他突然发现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明显的下降,学校的物理教学完全改观,学生们不再学习如何解决物理题目,而是看大众化的电视、科学节目,问他为何改变教学方式,他回答说:「学生们无法应付传统物理课程,只好冲澹课程,以看电视、观摩工厂为教材。」

不少人对美国教育失败归罪于学校或家庭,但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Carniegie学习促进基金会在一九九一年询问美国七千位幼稚园老师儿童上学的情形,如身体状况、应付能力、情感成熟、语言的丰富、起码的知识和道德概念,结果发现,三十五%的儿童不俱足上幼稚园的条件,这些孩子来自大小城市乡镇,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这些五岁的孩子们不知自己的全名,不知自己住那儿,不会识别颜色,不会用铅笔,说话有限,注意力很短,没有表达自己的信心,不习惯听从指挥,不懂轮流合用一张桌子画画......,他们智力正常,只是缺少生活体验。

初生婴儿的脑子平均重三百三十公克,是大人的四分之一,到二岁时已成长三倍,七岁时是成人的九十%。

所有动物实验都发现大脑的成长与经历有密切的关係。在柏克莱大学的MarianDiamond博士以老鼠为研究物件,住在「丰富」环境的老鼠的大脑皮层比住在「贫乏」环境大十一%。「丰富」环境的老鼠住大一点笼子,有不同的玩具和玩伴;「贫乏」环境就是普通的小笼子。如果将另一笼老鼠放在丰富环境中,牠们只会看其他同伴玩,但不能参与,牠们的脑部与贫乏环境一样,柏克莱野生的老鼠经验更丰富,大脑也最发达。

被动性的看电视活动取代了儿童主动的参与活动,以至于脑部缺少刺激发育,电视本身对脑神经和所有感官有麻木作用,与吸毒有相似之处,因此看电视也会上瘾。看电视时,脑波是Alpha Wave,比平常的BetaWave慢,左脑尤其没有反应,只有右脑接收画面和情感的资讯,左脑是思考判断和分析的功能,看电视时关闭。也难怪广告利用这个弱点来推销产品,因为它不必以理由来说明,只要借着生动的画面和简短的句子来吸引人,小孩、大人都会像被催眠一样地去买。也因广告,美国人喜欢吃高糖、高脂肪垃圾食物,肥胖症也成为流行性疾病。电视的萤光闪动每秒五十至六十次,超过我们神经系统所能跟上的每秒二十次,同时因为光线是直射光,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反射光,眼睛自然停止反应,眼球是在止静状态,视力完全靠眼球的频动来调整焦距,看电视造成视力衰退可想而知;不仅视力,其他感官也休止。有报导说,看几分钟电视,脑电波的反应与在知觉隔绝的环境九十六小时的人一样。德国某些医院已有专门治疗被电视伤害的儿童部门,一般父母不会想到孩子的睡眠不安、消化不好、心脏跳动不规律、情绪暴躁、疲倦、做事玩耍容易厌倦、吸毒、饮酒、硬心肠、性欲放纵、学习困难、手脚不灵活、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与看电视有关,欧美的一些父、母亲已认出这些问题所在,开始「戒」电视,也许渐「戒」,也许一夜之间就「戒」了,观察家人是如何的看电视是第一步。

史丹勒博士所创的沃道夫教学系统一向不主张孩子们看电视,也许十四岁以后可选择性地看一些特别节目。电视大大减少儿童的想像力,因为儿童是借着「假想」的游戏和听故事时的想像来促进想像力,同时,儿童的肢体活动促进意志力的形成,如果缺少活动,则到少年期会觉得生命无意义且没有目标,做事也心有馀而力不足。

台湾电视普及比美国迟二十年,因此这些明显的问题出现也会稍后,但现在,父母、教师已可看出电视对儿童和家庭的影响,现在挽救还来得及。
2#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7 00:16:57 | 只看该作者

谁扼杀了赤子之心

罗晓南博士着/世新大学

他们在电子文化下成长,他们过早介入成人世界的败德丧行,他们丧失了培养「自製力」「是非心」的阶段,目前这些震骇人心的事件,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又传一桩令人震惊的青少年集体作桉!

最近几年新新人类中频频传出一连串震撼人心的犯罪事件,其中最令人忧心与困惑的是:何以小小年纪就会工有如此沉重的烦恼恶习?他们多未成年,但犯罪之残暴程度不输成人,且往往毫无悔意。

对于此一现象,学者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解释:升学主义、缺乏人文教育、社会风气败坏、缺乏道德感、罪恶感,....等。然则有一项笔者认为重要的因素并未被提及:新新人类都是在电子媒体、电子文化侵染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几乎没有什麽「童年」,过早的介入成人世界,去玩那些他们身心发展还无法负荷的成人游戏。

根据传播学者的研究,在电子媒体(尤其是电视)发展之前,儿童之社会角色和认同的发展要受限于他们所在的场所,通常是师长们所认定的适宜场所。而电子媒体则使他们有机会(至少是「虚拟」式的)介入了成人的互动,使儿童可以轻易的窥知成人世界的秘密,一览其表面行为的「后台」。在过去印刷媒体挂帅的时代,由于阅读印刷文字需要读写能力,所以这部分的社会世界或「后台」,对儿童而言是隐藏的、较不易接触到的,儿童也因此相信成人(包括师长)有能力自我节制,他们比较能明是非。这种信念,学者们认为,有助儿童发展其健全的自我观念,并因而培养其理性的能力,即或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有理性。然而现在的电子媒体则使儿童和成人无区隔的暴露在同一社会情境中,儿童可以从电视中学到的不仅是补充了家庭、学校知识的不足,而且还包括了许多「反面教材」(如一时的「善有恶报」「恶却有善报」、及大人们的「伪善」与无能),进而有助颠覆学校和父母在儿童早期社会化中的权威角色,最终则促成了「成人与儿童区隔的模煳化」,或「童年的消逝」。

对于这种「早熟儿童」或「小大人」的现象,许多家长、学校往往视之为是孩子智力开发,或独立自主的表徵,予以鼓励甚且揠苗助长,但孩童过早丧失其「赤子之心」而有了取巧之「机心」的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一个适应成人社会的准备阶段,在其中,道德观的建立尤其重要。

在过去,童年期被视为是一种「修行」期,有助所谓「修道院效应」,而使吾人社会之人性传统得以延续。通过对成人世界秘密的维护,给孩童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成长环境,人们相信对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心灵而言,太早让他们知道太多成人世界的暴力和「败德丧行」乃是极危险而不健康的。即或不得已也是以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例如童话中的「坏人」)来展现,一直要到儿童的「羞耻心」已转化成为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和稳固的道德观,这时,他们才得以以一种有「自製力」的方式进入成人世界。

而今天,在电子文化下成长的新新人类,当他们的「童年」心消逝或缩水后,他们也逐渐丧失了培养其自製力、「是非心」的阶段,在面对成人世界的种种烦恼、挫折和困惑后,遂不免採取了某些极端、脱轨的行为,就此而言,我们的社会目前所面临的这些震骇人心的事件或恐还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资讯科技的突飞勐进,尤其是网路的发展,当前青少年之道德成长受到电子文化干扰的这种处境,可谓更形恶化。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究竟如何响应呢?加速相关之资讯立法,以减少青少年暴露在不当资讯内容前之机会,自然是当务之急;而加强与亲子之互动,改善日异疏离之师生关係,以重建家庭及学校在儿童学习规范过程中之主导角色,亦不在话下;至于媒体自律以及成人世界之自清自律,亦殆无可避免。

然则,在隔离、减少外在污染源的同时,任何有助儿童之自我「修行和陶成」,以增加其自身抗力的相关办法,亦不应忽略。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传统中对儿童之「童蒙养正」的教育:它主张童子在理解力尚弱,仰赖父母师长权威尚多,但记忆力强而涉世未深、心性纯正之际,宜鼓励他们多多读诵圣贤经典,在其反复背诵中,不知不觉的将圣贤们光明正大之智慧思想「内化」为其自身行事之准则。这种对儿童心性之潜移默化的办法,在中国行之千年而效验显着,惟因西式教育之提倡,才逐渐式微、废弃,然则,由于它显然在对治当前,棘手问题方面似乎特别应机,又能顺应国情且一向行之有效,因而值得吾人重新予以正视,对于关心我们下一代之教育问题的有心人士言,切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误以为只是「死啃」、「填鸭」,而忽略这种可以深入吾人潜意识的直觉智慧,对儿童心性涵养的潜移默化之功。

贤明的家长们,务请留心细看,这将会改变您孩子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12.2024 19:2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