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 地 利 概 况
3 D6 t6 z4 F9 T3 a4 D+ G' P* g* e: p' Q
国名: 奥地利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ustria)2 Z# z2 a3 S, t$ u8 w
) b. ?4 T2 D8 G
独立日:4月27日(1945年)- R0 O/ x3 F% T% g9 r5 A
7 e4 C- L- |& F: o* v3 u& n8 A9 l国庆日:10月26日(1965年)
8 E- ?- x/ ]5 O% ?- k5 c s( G: g& m" e2 ]6 o9 v- j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匈帝国时期,据说 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 约瑟夫国王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k% d! e3 L9 V }( N/ z) z; ^
5 F/ I+ x# B0 T1 l# o
国徽: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H: E# Z5 r k! `
" R4 N& A- n/ s国歌:《让我们拉起手来》' u: O0 N4 P2 y1 W+ H: |
( h, F- B4 J- I6 k" s国花:火绒草5 S* @- [$ W D: b: G5 O* m8 g
9 @9 R1 G2 @4 N0 ^+ w: `! M: i6 B
国鸟:家燕; W' p) I6 G1 t% z
9 ` s" N: a8 o9 ?1 I! D8 k
国石:贵蛋白石
( H+ v! D% O: r1 r
: Z; q N! _* W! I国家元首:总统托马斯·克莱斯蒂尔(Thomas Klestil ),1992年5月当选,1998年7月连任;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职。
- |! N5 i6 m; w3 w8 M4 Y8 o& ]2 X3 I0 q2 A( w
自然地理: 面积为83858平方公里。是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匈牙利,西与瑞士和列支敦士登毗邻,南连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北与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接壤。山地 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Q$ T" Q; |2 U3 p% j! K4 ?
' e# Q/ C2 l" D) A3 T人口:811万(2000年),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其中外国人75.8万人,占9.3%。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官方语言德语,98%的人讲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2 F; x7 R3 ]( [# i# k
" T' _& S! r0 K& h首都: 维也纳 (Wien) ,人口156.3万人(2000年)。
4 o7 {" G1 P/ K8 r行政区划:全国分为9个州,15个有自主权的城市,84个区和最低一级的2355个乡镇。9个州是:布尔根兰、克恩顿、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蒂利亚、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以下设市、区、镇(乡)。' T6 N! f5 W. |& e2 A4 P6 x9 |
' t3 s/ H' j4 J, ~6 Y简史: 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78 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之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0─1866年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 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1938 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 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 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z# C4 ]0 E5 ?7 u2 u' ~" B
0 N- f. s% S% B1 |6 c
政治: 现行宪法于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后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地利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议会为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 议会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4年。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 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总理为政府首脑。
[. J# d8 T* G% h- T& ^
) }: Z }; I% H' _% K |- ~# S" j经济: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奥地利的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 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主要工业部门是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等,采矿业 规模相对较小。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奥地利化学工业原料丰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气和煤焦油等,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化工产品 有纤维素,氮肥和石化产品。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工业机械成套设备,如水轮发电机、多钻头采煤机、铁路筑路机、木材加工机和钻探设备等。汽车工业是奥地利机械制造业的又一主要部门。主要生产载重汽车、越野车、拖拉机、牵引车、装甲运输车及散件等。采矿业是奥地利的传统工业,主要开采铁矿、褐煤、钨、膏、菱镁矿、大理石、滑石、高岭士、石英。矿产主要有石墨和镁,另有褐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占国土面积的42%,有林场400万公 顷,木材蓄积量约9.9亿立方米。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自给有余。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6%,其中旅游业是最重要的服务行业,主要 旅游点是蒂罗尔州、萨尔茨堡州、克恩顿州和维也纳市。奥地利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钢铁、机械、交通工具、化工制品和食品。进口主要 是能源、原料和消费品。农业发达。
0 m0 p4 K6 r# w/ A0 g5 K. i5 `$ W
新闻出版:2000年全国有各类报纸186种,其中日报28种,主要报纸有: 《新皇冠报》、《信使报》、《新闻报》、《标准报》、《萨尔茨堡消息报》、《维也纳日报》。主要杂志三种:《新闻周刊》、《规格》周刊、《侧面》周刊。奥 地利通讯社1946年建立,以向奥报纸和电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消息为主,有时也发布奥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广播电台。1999年共有4家电台,并 用德、英、法、西四种语言对外广播。1957年开播电视节目。
$ ?8 t' C3 s. s+ j i1 X) w. v$ I- M, B8 u8 x
文化.: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和歌剧。奥地利 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 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 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7 J: M. q) `& t4 _$ i$ u& M6 u+ G$ m( f3 S0 e
奥地利学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均由国家负担。凡持有高中毕业文凭者可免试上大学。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创立于1365年,系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7 q( }; V \, R# A* ~
9 B, ^* t. k7 d1 f
在奥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应邀赴宴,可着深色装,也可着浅色装;较正式的重要场合(例如有较重要的人物参加)应着深色装,以示庄重,参加婚礼或生日庆祝 活动可着浅色装;听音乐会、看歌剧须着深色装。奥地利的餐馆以"鸽子"作为餐馆的星级标志。"鸽子"越多,餐馆越高级,最高为四星级。宴请可分为工作宴请 和私人宴请两种。如系工作宴请礼物可免;私人宴请则需带礼品。 趣闻: 日食五餐的奥地利人.
; {: A! m; x9 m5 `; A& ]
# G$ H9 v' S0 X名胜:维也纳国家歌剧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 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 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国家歌剧院。二战时被炸得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壁,战后重建,整修10年,恢复旧观。外貌古色古香,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1955年11月以演出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庆祝再生。歌剧院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 和侧厅都用大理石彻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和名演员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
0 h8 \+ `8 r/ c6 f( `& X0 J" f( g6 Z6 ^- e. q0 z+ ~0 M
维也纳音乐厅(Music Hall Vienna): 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 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 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室,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 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柜,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等。 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 Q, x: k2 P1 S
5 ?; n1 B& h2 {% m外交:1955年10月宣布永久中立。冷战之后,奥地利对其以中立政策为核心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致力于开展积极的全方位外交。 P @3 a$ b; L- k
2 _4 Q) j* t' o6 ]4 r与中国关系:1971年5月28日,奥地利与中国建交。3 {- B' J' h, n
% b4 u# i( b+ u ?3 Z7 C7 g/ }
[ 本帖最后由 TLTC 于 28.8.2007 00:2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