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7.6.2005 21:36:10
|
只看该作者
《紫禁城》之四 帝后生活 <br /><br /><br /> 几百年来,一道高大宽厚的城墙,矗立在皇宫与外界之间。一道道红色宫墙的切割与包围下,紫禁城皇宫内,有了8700间宫室。在这数目众多的宫室中,哪一座是皇帝的呢?皇帝的宫室里又是怎样的陈设呢? <br /> 这金扉重檐的九间大殿乾清宫,康熙和他之前的皇帝生前在这里居住,死后在这里停灵。乾清宫正殿两侧的东暖阁、西暖阁分别是皇帝的书房和卧室。雍正皇帝继位后,将寝宫搬到了养心殿。养心殿就成为雍正之后的历代清朝皇帝的寝宫。 <br /> 顺治帝死后,同样是在乾清宫停灵。康熙仍然沿袭祖制,乾清宫依旧是皇帝的寝宫。而雍正帝却在康熙死后,将寝宫搬到了养心殿,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呢? <br /> 康熙皇帝生前两次废黜皇太子。乃至雍正继位后,引起很多纷争。雍正帝就格外希望自己的住所要隐蔽。养心殿在乾清宫的西侧,地处深宫禁地,建筑布局不同于乾清宫,比较紧凑、方便。养心殿的前殿可以办公,后殿可以居住,而从前殿到后殿,不需要走出宫殿,只需要穿过设在殿内的一个通道。而且,养心殿院套院,几重门,几道院,层层守卫,更加安全。 <br /> 现在的养心殿里是光绪时候的原状陈设。皇帝在前殿办理庶政,召对引见。穿过甬道,就进入了后殿——寝宫。这是皇帝的卧室,皇后、妃嫔等人只有在皇帝召幸时方可入内。皇帝的龙床,一在西梢间,一在东梢间。龙床上挂满了装有香料的荷包和香囊。清朝康熙皇帝的皇后、妃、嫔等最多,有五十五位。乾隆帝有四十一位。光绪帝最少,一后二妃。 <br /> <br /><br /><br /> 这是紧靠皇帝卧室的耳房和围房。东耳房体顺堂是皇后被召见来侍寝前的临时住处,西耳房燕禧堂是皇贵妃侍寝时的临时住处。她们平时都住在东西六宫中自己的宫室内。围房是等级更低的妃嫔们侍寝前的值房。传云皇帝召幸妃嫔,由太监驮入寝宫,纯属无稽之谈。 <br /> 东西六宫的街名有“百子”,“千婴”,“麟趾”,“螽(中)斯”。螽斯是一种昆虫,产子多。古时候以螽斯比喻子孙众多。其它街名的含义也同样表示子孙很多。 <br /> 养心殿是皇帝的寝宫,但是皇帝大婚时,不住在这里。坤宁宫东暖阁是皇帝大婚时只住几天的洞房。清代皇帝结婚称作“大婚”。 <br /> 从这卷当时的宫廷画家画的《光绪大婚图》,可以看到清皇帝大婚礼仪的全过程。光绪皇帝秉承慈禧皇太后懿旨,册立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叶赫那拉氏的父亲是慈禧的胞弟,这门婚事是亲上加亲。册立,奉迎礼极为隆重。那一天,全国上下,人人都须穿红着绿,家家都须张灯结彩。文武百官,外国使臣向皇太后、皇帝上表祝贺。天安门上,奉诏官将诏书置于宝匣内,从城楼上徐徐放下,由礼部司官在城下跪拜接受。然后刻板刷印,颁行天下。皇帝大婚时,迎亲的仪仗队伍中有金八件。金瓶、金盆、金壶、金盒、金提炉。这金八件没有实际用途,只是礼仪上的需要,一种炫耀荣华宝贵的摆设。这是清王朝覆没前夕的一次大婚礼,当时,中法越南之战、中日朝鲜之争刚刚结束,水旱、虫灾、地震接踵而来,百姓灾难重重。婚礼耗用白银五百五十万两。 <br /> 有一个场景是《光绪大婚图》中所没有的,那就是大婚洞房里举行的“合卺(井)礼”。合卺宴上,帝、后对饮交怀酒。交杯时,有结发侍卫夫妇在宫外唱《交祝歌》。当晚,还要吃长寿面,象征帝后“福寿绵绵”。 <br /> 光绪大婚时的洞房就设在坤宁宫东暖阁里。洞房内靠北墙的喜床上,悬挂着龙凤双喜百子图床幔,象征“多福多寿多男子”。 <br /> <br /><br /><br /> 然而,事与愿违,光绪帝结婚后九年,被囚于瀛台,又过了十年,含恨死去,他不喜欢自己的妻子,他们没有生儿育女,为皇室繁衍后代。他的妻子,孝定景皇后,当了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太后——隆裕皇太后,享年46岁。 <br /> 在清朝称皇帝吃饭为“传膳”、“用膳”或“进膳”。早膳通常在早7点左右,晚膳在中午12点到午后两点之间,晚6点还会进一次晚点小吃,因为这一餐一般要喝酒,所以也叫“酒膳”。他们用膳的地点不固定,大多在皇帝的寝宫和他经常活动的地方。届时,由太监迅速按规章布好膳桌,送上膳食。 <br /> 那么,帝后们每天都吃些什么呢?帝后们吃饭的菜单,被称为“膳单”。从大批皇宫的“膳单”上,可以看到宫廷菜极其讲究、丰富多样,原料都是上等的燕窝、鱼翅、熊掌等。一桌膳食有几十品。 <br /> 帝后们每日的膳食,不仅讲究花样多,还讲究一定的搭配比例。比如皇帝的饭菜比例是:盘肉22斤,鸡5只,鸭3只,各种青菜十几斤,各种萝卜60个等等。 <br /> 菜盘里的银牌,用来检验饭菜里有没有毒。他们使用的餐具都非常讲究。清顺治帝在谈到他的妻子孝献皇后时说,餐桌上若有一样不是金的,她便不高兴。帝后都是独自用膳。吃不完的,赏给宫女、太监。 <br /> 帝后们在膳食后,通常都要吃干鲜水果。盛产于两广、福建等地的鲜荔枝,就是珍贵的土贡。土贡,就是指进贡的土特产品。 <br /> <br /><br /> <br /> 鲜荔枝贡进入宫,要立即呈报皇帝,同时有人数数,记帐,总数多少,每日摘下多少,脱落或烂掉的多少等等,都记载得非常详细准确。一般来说,皇帝每天也就吃三四个,赏赐贵妃、嫔妃一两个,赏给皇太子、公主、亲王等每人一个、这些都一一登记入薄。 <br /> 这就是皇帝的朝服。朝服上除了必不可少的龙,还有四十三条,十二章纹饰。这十二章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仪)、藻、火、米粉、黼(斧)、黻(福)。天子之服十二种图案都全,诸侯之服用龙以下八种图案。而平民穿衣,则不准有文饰,被称为白衣,所以后来称庶民为白丁。 <br /> 这几件龙袍怎么这么小呢?清代出了几个小皇帝,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宣统,年龄在三岁、四岁和六岁、八岁不等,有小龙袍也就不足为怪了。 <br /> 这是小皇帝的虎头鞋。皇帝穿的朝靴。后、妃穿的高底鞋,有元宝底,花盆底。 从鞋的大小,可以想见满族妇女是不裹脚的。 <br /> 清光绪帝的便帽,也是用珍珠、珊瑚珠穿成的。清末皇后的朝冠,上面镶有东珠82颗、珍珠522颗,猫眼石8块、十个金凤以及金、玉、珊瑚、宝石等缀饰。 <br /> 清代帝后大臣佩带朝珠,朝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也是108颗。清代文官五品,武宫四品以上者,可以配挂朝珠,称文五、武四。朝珠也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皇帝随身还会带一些杂物,比如吃食刀、耳挖子、牙签、香囊、荷包等等。 <br /> <br /><br /> <br /> 那时的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这一天,皇帝要去辞旧迎新。元旦这天,皇帝会乘四人轿到钦安殿拜真武大帝;乘十六人轿至奉先殿祭祖;乘大礼轿到长安左门外“堂子”祭祀;乘十六人轿至太和殿升座。 <br /> 在清代,帝、后、妃、嫔在什么场合坐什么轿子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既讲排场,又有等级。 <br /> 这是宫里的马车。看到它,使人联想起庚子之变慈禧出逃西安的情景。 <br /> 清末,紫禁城里出现了西式马车,据说末代皇帝溥仪乘坐过。 <br /> 这座宫殿的门槛,怎么被锯下后放置在大门后面的汉白玉石座上呢?原来逊帝溥仪在宫中居住的时候,已经有了自行车。他让内务府采购了各种牌号的自行车,英国的、德国的、法国的,不下数十辆之多。这是他的妻子婉容骑过的一辆。 <br /> 溥仪和婉容对这些新车倍加喜爱,还专门在御花园内东南角的绛雪轩里设了个车库,并由两个小太监专门看管。他俩也经常在宫里骑着自行车玩。可这宫里的门太多,每过一道门槛,都要下来,搬着车过去,实在太麻烦了。于是溥仪传下旨意,让太监们把那些碍事的门槛都锯了。 <br /> <br /><br /> <br /> 或许正是因为宫里生活的严谨沉闷,即使皇帝们只在紫禁城里呆很短的时间,也要忙里偷闲,想法子找乐。有的皇帝喜欢西洋钟表,有的皇帝喜看蚂蚁上树,有的皇帝喜爱古玩珍宝。 <br /> 有的皇帝还乐得乔装改扮。这幅画中的佛,就是乾隆皇帝装扮成佛后,叫画家给他画的佛装像。 <br /> 这像中卷发人,不是某位洋人,而是雍正皇帝。 <br /> 雍正帝还喜欢收藏西洋眼镜,他曾将一些西洋眼镜赏给工程处,让他们用于劳动保护。 <br /> 这是同治帝玩的蛐蛐罐。 <br /> 随着岁月的推移,光绪帝已经能看上小电影了。 <br /> <br /><br /><br /> 这几幅画反映了满族后妃对汉族服饰的兴趣。 <br /> 慈禧曾说:“只要我活着,总不许学外国”,可是她既喜欢用洋货,又爱照相。这张相片中的观音菩萨正是慈禧装扮的。左侧站着的是太监李莲英。 <br /> 在紫禁城里还有一处宁静清幽的地方,供帝后嫔妃日常游赏玩,这就是始建于公元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的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大,东西宽130余米,南北长90米。在紫禁城庞大肃穆的宫殿建筑群中,小小的绿色花园,给皇宫带来一些春意。春雨、冬雪,更让这里别具魅力。 <br /> 这样的美景仅仅是供帝后赏玩的,那些总是跟在帝、后、嫔、妃身后服务的太监,即使陪同着来到御花园,也是绝不敢抬头观赏的。 <br /> 清宫太监孙月廷:“那是给皇帝贵妃看的,咱们看不见,咱也就是跟在他们屁股后头走走。” <br /> 据说明朝的太监最多,有一万人左右。清乾隆五十八年有2605人,光绪末年有两千人左右。 <br /> <br /><br /> <br /> 御花园的花石子路非常精妙,在供人们走路的同时,还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石子路怎么会讲故事呢?御花园的石子路,用颜色不同的小石头子镶嵌了九百多幅图案。内容有花鸟虫草、七珍八宝、及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等。 <br /> 顺着石子路往西走,会看到一座台子,这里是干什么的呢?御花园里曾经饲养有动物,这是座鹿台,是观鹿用的,鹿台下面是鹿圈。顺着石子路再往东拐,在御花园里,还有一个藻堂,据说,这里是藏书的地方。 <br /> 这是供皇帝吟诗对句的绛雪轩。绛雪轩呈凸字形。和它相对应的是座呈“凹”字形的楼阁,“养性斋”。这两座楼阁,一凸一凹之间,暗示了阴阳五行中的进退、曲折。但事实上,皇帝们很少来这里,所以,养性斋,并不出名,直到有一位皇帝在这里学习英语。 <br />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主任苑洪琪:“这位学英语的皇帝就是退了位的溥仪。当时溥仪跟牛津大学毕业的庄士敦在这儿学英语。溥仪学英语既不背单词,也不背句式,更不学二十六个字母,他是把老师说的英语用汉字的形式写到小褶子上。现在故宫里头还保留着当时溥仪学习的这种用具。” <br /> 出后三宫坤宁门,在石子路上缓步行进,会看到一对镏金麒麟,像威武的卫士看守着天一门。过了天一门,便是钦安殿了。皇帝到钦安殿去的时候,设置在御路正中的铜鼎,香烟缭绕。 <br /> 钦安殿,是紫禁城内最后一座宫殿,建于明代。大殿正中是道教供奉的玄武大帝。钦安殿,是一座道教庙宇。 <br /> <br /><br /><br /> 紫禁城里的宫廷花园,除了御花园、乾隆花园,还有外西路慈宁宫南边的慈宁宫花园。这座花园比御花园小,占地6800多平方米,很多人把它叫做“寡妇园”。这是为什么呢? <br />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陆彦贞:“这里是专供太皇太后和皇太妃等休息的场所。她们在当朝皇帝去世以后就由内廷的东西六宫,搬到这里来了。整天也无所事事,专门就是烧香念佛 以求来世。” <br /> 后妃们在当朝皇帝死后,都要由东西六宫迁到慈宁宫,过着孀居而少有天伦之乐的生活。也难怪这专供她们休憩的慈宁宫花园被称为“寡妇园”了。 <br /> 平日里的紫禁城总是显得肃穆庄严,宫里的生活严禁刻板。只有到唱戏的时候,宫里才会平添一些热闹。看戏,也是帝后们的主要消遣方式。 <br /> 康熙帝六十寿辰,从神武门至海淀畅春园,沿途十几公里,设置戏台四十九座。从这幅《康熙万寿庆典图卷》中,可以看到清宫里盛行演戏。 <br /> 康、雍、乾三朝,演的多是昆腔戏和弋阳腔戏。今天为人熟知的京剧,当时叫乱弹戏,是在乾隆朝后期逐渐形成的。 <br /> <br /><br /><br /> 紫禁城里有五座戏台至今保存完好。这五座戏台,各有什么不同用处和故事吗? <br /> 畅音阁,是乾隆准备当太上皇时修建的。是宫里最大的戏台,有三层台面、天井和地井。主要演神仙故事戏。倦勤斋,是乾隆时修建的仿江南小戏台。适于说唱,或演小型折子戏。乾隆曾坐在这个宝座上听戏。这是漱芳斋院内的大戏台。是乾隆当了皇帝后,修建的第一个戏台。 <br /> 这是漱芳斋里的小戏台,漱芳斋里已经有个大戏台,怎么还要一个小戏 <br /> 台呢? <br />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陆彦贞:“漱芳斋在室内有一个小戏台是乾隆年间造的,它那块匾“风雅存”是乾隆皇帝写的。为什么在这儿有这么一个小戏台呢?这是为了生活上的方便 乾隆皇帝可以到这儿来听说唱演戏。有的时候,他母亲皇太后也到这儿来,这儿可以传膳。就又是吃饭的地方。这样的话他们母子可以在这儿休闲娱乐,还可以有个团聚的时候。” <br /> 按照宫里的规矩,皇帝和母后分别要在自己的宫殿里吃、住,这样,只有在这漱芳斋看戏或传膳时,乾隆和他的母亲才能共享天伦之乐。 <br /> <br /><br /> <br /> 长春宫戏台是慈禧时修建的。慈禧和咸丰皇帝都爱看戏。咸丰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跑到避暑山庄终日看戏,直看到临死前两日。 <br /> 这悠长神秘的紫禁城里,帝后们的生活就像是一台戏,一台大戏,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戏台前的,经过粉饰的零星片段。 <br /> 有位宫女说“宫里头无论上上下下,就像一台戏,谁唱得好,得宠;谁唱的不好,挨打受气。” <br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