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问东莞扫黄:曝光前不作为 曝光后大作为是何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2.2014 01:5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自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东莞黄色产业链后,主流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便进入到了新一轮的口水战中欲罢不能。以央视、新华社为主要阵营的主流舆论场,弹药充足自然稳稳当当占据着道德和法律的制高点。以大V和公知为主体的网络舆论场,则沉浸在一片“天佑东莞”、“东莞挺住”的汪洋中。与诸多公共事件类似,此次东莞扫黄风波也基本上按着既定的套路在演变和发展,主要戏码集中于六大主角身上,包括卖淫小姐、嫖客、商家、警方、央视以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公知。

  按照常规逻辑,事件原本应该是停留在小姐、商家、警方这一“铁三角”之内。小姐靠出卖身体挣钱,商家提供场所牟取暴利,警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选择性执法,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央视作为国家喉舌介入后,“铁三角”随即自动解体,警方最先“倒戈”。再加上网络信息时代赋予的便利,被堙没的公知力量蓄势待发,后来者居上。久而久之,戏码的主角从铁三角变更为舆情的操盘手,也即央视和公知,这两者的对立,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东莞扫黄大幕开启,随着最具眼球效应的“选秀”、“裸舞”、“抓嫖”谢幕,风暴也自会由高潮趋于缓和。但此次事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却值得细细揣摩推敲。卖淫合法化靠不靠谱?央视可不可以曝光明显违法的卖淫和嫖娼窝点?东莞“性都”的黄帽子该怎么摘除?警方曝光前的“不作为”以及曝光后的“大作为”该作何解?公知反水央视根源几何?‍

  一问:卖淫合法化靠不靠谱?

  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六条之规定:卖淫、嫖娼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第六十七条规定: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也就是说,卖淫、嫖娼能否合法化处于“将来时”,从“现在时”来看,还属于违法序列。虽然长期以来意欲将卖淫合法化的呼声不断冒出,但也不能因为有这样的呼声就认定对非法卖淫的惩治是越界的。

  从南方报系出走的自媒体人宋石男附议,性交易是否可以合法化,这是争讼已久的问题,牵涉也太多,这里不多谈。如果持实证主义法学观念,那么只能接受性交易非法的现状,如持自然主义法学观念,则极可能会鼓吹性交易合法化。但鼓吹也没用,这里不是瑞士,没有就此问题全民表决的可能。所以咱们不多谈。不过,我个人是支持性交易合法化的,我诉诸的是自然权利、传统风俗与现实需求。

  《环球时报》11日刊发社评,将卖淫合法化可能的通道直截了当堵死。作出的预判是,合法化,中国色情业决走不到的彼岸。因为全世界的中华社会都对色情业管理较严,尽管有的地方也有合法红灯区,但社会对市场化性交易的总体看法是负面的,远达不到荷兰那样的“开放”程度。中国大陆社会的主流舆论对性交易更是抵触,这是中国当下围绕色情业治理的真实舆论环境。网上这两天的舆论掺杂了一些人对公权力的泛泛不满,但他们对社会治“黄”态度的反应未必准确。

  二问:央视可不可以曝光明显违法的卖淫和嫖娼窝点?

  如果单拎出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回答自然会是“可以”。但是放在具体语境和情境中,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给出不同答案的群体持着这样一个“真理”:你可以做一件事情,并不等同于你做这件事情就是妥当的。言外之意是,刨除可能存在的钓鱼执法、渲染猎奇、配合政治等杂质,央视作为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媒体可以曝光东莞黄色链条,但如何曝光,以及何时曝光,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曝光。专栏作家连鹏之所以不满,是因为看了央视对东莞的报道,真是该打马赛克的都没打,不该打的都打了。项仙君反问,二十年来,对于这个不是新闻的事实,难道不应该有更深刻的反思吗?不过,被众人热捧的一个说法是,东莞只是失了身,央视失了的却是灵魂。出卖灵魂的人一般都瞧不起出卖肉体的,所以才有了这场东莞扫黄风暴。同样的情况,在大V薛蛮子嫖娼被抓时也上演过。

  其次是何时曝光。“性都”现实有目共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莞式服务”更是坚持ISO三百年,此次暗访曝光正值地方两会,选择性曝光,却能形成对地方诸侯的个案式羞辱,这种方法已非第一次使用,自然不是最后一次。这一次的“突击”,可能又是因为意识形态的需求,因为反腐也好,整风也好,扫黄也好,无不是在为政治服务,无不是在给“梦”镶上道德金边,以填补业已破碎的意识形态所留下的真空。

  更为普遍的大众声音认为,这是一轮舍本逐末、装模作样的东莞扫黄。个中逻辑在于,那些巍峨的娱乐服务和情色消费场所,不是卖淫女有能力开设和经营的。谁是这些畸形繁荣行业背后的推手与庄主呢?谁是操纵、保护和经营这些事业的人物呢?央视对此不敢置一词,却装模作样渲染抓卖淫女的画面,这受到人们鄙视不是很正常的吗?

  三问:东莞“性都”的黄帽子该怎么摘除?

  事实上,在央视曝光前,“莞式服务”以及“性都”早已成了贴在东莞身上心照不宣的标签。《南都周刊》2009年的报道中如是定义——一个以制造业崛起的珠三角新兴都市,在坊间传说中,这也是一个充满暧昧色彩的娱乐天堂。

  许多去过东莞的人,都会收到那些富有想象空间的挑逗性短信广告:告诉你,东莞是你梦想中的温柔乡。

  如何摘掉这样的黄帽子?2009年,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誓言,“扫黄工作要高调抓,决不能给外界以‘黄色地带’的印象。”时隔五年,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亲自部署扫黄行动,喊出的口号是,“要像全省去年打击毒品一样扫黄”。

  除了喊口号,东莞在改观外部形象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外宣主阵地就是央视。2009年一把手刘志庚做客央视畅谈东莞大好形势、2012年以来广泛覆盖掩饰多个重点频道黄金时段的东莞城市形象宣传广告短片、2013年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以珠三角“腾龙换鸟”为主题推介东莞转型升级经验……最近一次,也即扫黄风暴前两个月,一则时长为10秒的东莞城市形象宣传广告短片在央视一套《新闻30分》栏目后《今日说法》栏目前、《新闻联播》栏目前播出,前后将持续3个月。这个经过精心策划和精确测算的外宣投放计划,以质取胜,覆盖了央视全天最重要的黄金时段。

  可即便如此,黄帽子还是在央视的重磅出击后再次稳当当落在了东莞头上,甚至比以往的色调更浓重、显眼。接下来,且看胡春华怎么给内裤被扒光的东莞重新着装。

  四问:警方曝光前的“不作为”以及曝光后的“大作为”该作何解?

  从开始的无人问津之“不作为”,到曝光后出动6,000余名警力雷霆扫黄的“大作为”,警方过山车式的急转弯让公众大跌眼镜。一个网友戏谑式的提问不无道理:有着执法机关充当保护伞,商家才有底气向嫖客打包票。谁又能保证,警方不是招嫖队伍的组成部分呢?

  《新京报》快评否决了东莞警方在舆论压力倒逼后的“运动式扫黄”,因为很可能误伤无辜者。央视曝光东莞色情活动泛滥,当地数千警力随后投入扫黄。已经证实的消息显示,一堆男女朋友开房,也被误查。东莞色情行业声名远播,要说当地警方不知道,那是贻笑大方。长期熟视无睹,央视一曝光而群起打击,相比色情泛滥,这种“运动式扫黄”不仅难治本,还易误伤。公安副局长所说的那句“一定要将这个门打开”,原本可以成为厉行扫黄的范本,到最后却给运动扫黄留下了一个调笑的尾巴。

  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果没有央视的倒逼,执法机关会熟视无睹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曝光后的雷霆扫黄,并不能说明警方的“大作为”,反倒映衬出了央视巨无霸的江湖地位。何况东莞市五个分局出动了6,000余警力,总共对42个场所进行清查,却只抓获了67名涉嫌色情交易的人员。何谈“大作为”?

  《新京报》11日社评即点破了警方这种“大作为”背后的虚假成绩。纵观近年一些典型的“扫黄”案例,都在“天上人间”们被关闭、多少“小姐”被抓获的“大团圆”中进入尾声。然后,往往就没有然后了。而“剧终”之后的故事,才是真正要关注的重点。遗憾的是,真正的故事乏人问津,各方也很少继续深入挖掘。

  五问:公知反水央视根源几何?

  事实证明,危机四伏的数字支撑着的这个金属怪兽,开始面临新一轮的考验,那就是被央视除名的王青雷口中的基本公信力和影响力。所以当新闻联播自诩为最受欢迎节目时,招来的嘲讽和漫骂多过鲜花和掌声。当薛蛮子和陈永洲出现在央视新闻画面中时,对当事人个人作风不堪的攻击,也远远逊色于对媒体审判的控诉。当央视“3·15”雇佣网络水军黑苹果,以假打假的做法让自身公信力丧失殆尽。

  当央视站在老百姓立场上批评星巴克搞价格歧视时,公众不会感恩戴德,而是反诘这家国家电视台的不专业、不入流。

  这一次,公知的集体反水,也是这种情绪的纵向延伸。舆论之所以异口同声地调侃,源于竞争存在市场分割,当“公对公”迟迟缺位,“共对民”自然引起反扑。按照政情分析人士的见解,央视以官方舆情棍子手的身份,对许多人喜闻乐见的性产业高举高打,而它本身又未必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自然激起人们的反弹。更何况,这种反弹又是一种不自由的言论状态下民间言论的无奈回应。人们不可以去骂执法者,也不可以去骂立法者,只能把情绪宣泄到棍子手身上。要说人们真有多同情乃至滥情对待东莞性工作者,也许是个误会。人们之所以声援被打击者,其实只是因为痛恨打击者本身而已。

  央视原本就承担着教化、引导、政治动员、娱乐、商业等诸多职责,它的道德界限清晰明确,绝不可能越雷池一步。所以,当这样的骂声涌来,作为官方喉舌的它只能原地待命。公知们却可以退而求其次作出选择,比如选择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骂当政者,选择什么样的措辞将央视的道德优越感拉低。说到底,公知反水央视,真正反的对象不是央视,而是其背后庞大的不容挑战和质疑的公权力。对于那些强行被绑架到舆情台上的“娼”们,只是公知们握在手里的把柄。有了她们的苦难史,有了她们抱头蜷缩在角落的悲惨机遇,公知们才更有底气对话央视,也才更能聚拢起人气。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互联网发展和信息传播了,就像主流舆论场无法强行霸占乃至决定多数人的所思所想一样。东莞扫黄与网络吐槽的二重奏,已经成了公共事件发展的“标本”。当吐槽成为一种副业,如同政治成为人们的副业一样,对央视来说,要做的不再仅仅是“听党的话”、“听党指挥”,也要多听听吐槽声,吃一堑长一智后,才可能降低被继续反水的力度和频率。‍‍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1.11.2024 15:3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