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瓷画上娃娃为何都“大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7.2.2014 03:1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瓷画上娃娃为何都“大头”
陈广玲

    婴戏图是历代瓷绘艺人都喜欢的题材。唐铜官窑瓷绘上有持莲童子,宋金磁州窑瓷画上的婴戏题材更为丰富,有童子钓鱼、赶鸭、放风筝等。明青花瓷器中,有庭院婴戏和郊外婴戏。永乐、宣德时期,孩童圆脸、前额大;空白期(指明代正统至景泰时期,官窑停烧,民窑产量很少,有些文献称黑暗期)到成化时期,小孩前额有飘起的刘海;晚明时期,孩童画得头重脚轻且后脑勺尤大。晚明到清初,婴戏图常有刀马游戏、童子对弈、蹴鞠等。
    瓷画或民间年画上的娃娃为何都画成大头?其实这是民间艺人的适度艺术夸张。中国古代画论上,人体比例是以头长为单位。成人通常为七个到七个半头长,在民间画诀中,有“立七、坐五、盘三半”的说法。1-2岁的儿童身高通常为四个头长,5-6岁的儿童为五个头长。儿童由于下颌尚未发育完全,颏部内收,脑颅部大,如果在瓷画上按照成人比例把孩童画成小大人,那就一点都不可爱了。
    民间画诀中画娃娃总离不开“短胳臂短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没有脖……”娃娃手中所持之器物,往往能借其谐音或象征凑成上下对句的吉利话,如:莲笙(连生)贵子、笔锭(必定)如意、瓜瓞(蝶)绵延、加官(冠)晋爵等等。听着“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有雨伞,我有大头”这首童谣,我总能忆起快乐的童年。大头娃娃,画出了童真,画出了童趣。


    开宝藏5408卷,是北宋初年由政府主持在益州(今成都)刊刻的释家大藏,故名《北宋官版大藏经》或《蜀藏》,是我国第一部印本大藏经。因始刻于北宋太祖开宝年间,故又名《开宝藏》。开宝藏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著称。一千多年过去了,流传至今者,据说全世界仅存十二卷,因此,每发现一件,都被视为吉光片羽,鲁殿灵光。
    2007年10月,国家图书馆收到民间转让的一卷《开宝藏》,为《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一。这是近年入藏国家图书馆最重要的一件古籍善本。其与通行本《大宝积经》的经文差异,为研究我国第一部雕版佛教大藏经又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证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2.2025 21:5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