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电子企业面临集体衰落 四大原因致当前困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2.2012 11:5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新浪微博用户: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终局。
回复
2012-02-11 17:07:27  13楼半愤青:
够深刻
回复
2012-02-11 12:20:02  12楼新浪微博用户:
以前流行的PSP,现在人气大不如前啦
回复
2012-02-11 12:57:41  11楼新浪微博用户:
@大家叫我liyuemao
回复
2012-02-11 12:11:38  10楼新浪微博用户:
日本的电子企业和欧美大多采取聚焦单一品类的企业不同,基本都是宽泛全面的多品类单品牌模式,企业规模虽大,不过各产品在各自品类里却顶多是好但非“最好”,企业整体利润也过低甚至连年为负。所以巴菲特曾说“我找不到值得投资的日本企业”。拖垮日本电子企业的不是什么地震,而是其企业模式。
回复
2012-02-11 11:54:59  9楼新浪微博用户:
倭者为寇,是为倭寇。[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失望][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失望][失望][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回复
2012-02-11 12:01:24  8楼新浪微博用户:
丰厚的利润来自创新技术,吃老本的结果就说亏损。
回复
2012-02-11 11:14:17  7楼新浪微博用户:
日本这么多年都没有产生像样的互联网企业,是否也是类似原因?
回复
2012-02-11 10:39:10  6楼新浪微博用户:
佳能亏损啦?什么眼神啊
回复
2012-02-11 10:43:23  5楼新浪微博用户:
创新求变是关键!亏得起还好,愧不起就得关门大吉。
2#
 楼主| 发表于 11.2.2012 11:57:11 | 只看该作者
图:日本电子企业集体面临困境,索尼2012财年预亏29亿美元
近日,在日本政府的牵头下,瑞萨、富士通、松下等三大半导体厂商计划合并旗下芯片业务,而瑞萨本身就是多家日企合并而来的。此前,索尼、东芝、日立已经合并了中小尺寸面板企业……“抱团取暖”是日本企业的长项,但是,当众多日企都要依靠这个长项谋生存的时候,问题就没那么乐观了……这成为日本电子企业走向衰落的又一个明证。
2011年年报显示,日本的主流消费电子企业几乎全面亏损。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财年,索尼预计亏损29亿美元,它上一财年已经亏损32亿美元;松下本财年预计将亏损103亿美元;夏普本财年预亏38亿美元。即便是一些侧重商用市场的电子企业也出现了历史性亏损,比如,NEC预计本财年亏损1000亿日元,理光将亏损460亿日元,业绩一直优异的爱普生利润也只有50亿日元,下降51%。
日本企业到底怎么了?
“四堵墙”背后的日企困境
导致日本电子企业全面亏损的原因,主要有四条:地震、日元升值、创新后劲不足和竞争对手夹击,这四大原因就像四堵墙将众多日企困在其中,动弹不得。
首先,很多人认为地震是一个“偶然因素”,不会长期影响到日企的发展,情况真是如此吗?其实不是。日本这个国家,资源极其匮乏,所以注定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通过制造业的利润换取资源。随着全球化深入,日本本土人力成本太高,又必须走出去,导致产业链的很多环节搬迁到海外,留给国内的就业机会主要保留在高端产业链环节,此次地震涉及到的也主要是一些“高端制造”环节。
问题是,这些所谓的“高端制造”环节大多数也是可以迁往国外的,只是日本政府为了保持就业率,强行要求各个企业留下的,不但成本高,而且风险大。反过来,政府只能不断给企业输血,以弥补这种高成本,日本政府负债率高居G8之首,这种输血是无奈之举。这堵墙是政府靠着高成本筑起来的,是反市场的,导致日本出现了大量僵尸企业,这种僵尸企业正在从公用事业扩散到电子行业,这是一堵难解的“国内政治墙”。
其次,日元升值无疑对日企造成了冲击,但是很多人对这种冲击也存在着诸多误解。因为日本的很多企业都在海外办厂,在海外销售,这些地区的收入和日元升值的关系不大,主要受到影响的是日本本土。问题是,日本的很多产业链也是“两头在外”的,即进口原材料,然后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情况下,如果日元采取贬值策略,固然可以在出口上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是同时日元购买力下降,进口成本也大幅提升——两相抵消之后,贬值的效益恐怕并不明显。况且,日元人为贬值,受到美国的极大约束,这是一堵“国际政治墙”。
创新后劲不足的问题,可能更为本质。比如,一家苹果几乎抢占了小半日本数码相机市场的空间,一家三星几乎对抗了日本所有的液晶面板企业……甚至,索尼、日立等都要找三星代工,这些问题的背后,主要是因为日企在技术创新领域明显跟不上了。在软件和原始创新方面落后美国企业,在制造环节和营销能力上不如韩国企业。这是一堵“高端市场创新墙”,最近20年来,日本企业错过了软件革命、互联网革命,在新一代的LED、半导体等原本占据优势的领域也未见优势。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除了在产业链更高层面临美国压榨,在同一级别面临韩国企业竞争之外,在低端市场也面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在家电、手机、低端电子元器件等方面,大陆和台湾企业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空间,最终这道“低端市场价格墙”让日企在海外市场也失去了竞争优势。
组团崛起后的组团衰落
财团机制是日本企业的重要特色。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电子企业形成了“组团崛起”的态势,索尼、松下、东芝、日立、三洋、夏普、富士通、NEC、爱普生、佳能、奥林巴斯……日本以11大电子企业为班底,形成了一群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家电、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半导体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形成了细密的布局,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这些企业背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高度结合,各个企业恶意挖角较少,而且经常相互支援,技术在日企之间分享,但是决不外泄。所以,这也就造成了日本企业的群体性崛起,但是又不像中国企业之间那样恶性价格竞争。这种企业之间的组团方式,也让日本企业一度直逼美国企业,让日本在长达50多年的全球市场里纵横捭阖。
60年一甲子,时也?势也。如今的市场已经大不相同,这些组团崛起的企业,也造成了若干历史问题。比如,最近30年,日本鲜有新崛起的企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大财团的大网太过细密,形成了集团性垄断,中小企业没有创新的空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消灭了。当发生新的产业革命的时候,如果这些大企业抓不住,其它小企业的创新又存活不下来的话,就造成了这种日本式困境。
所以,在一个小的经济周期当中,日本的财团方式优势巨大,可以互相救助,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在大的经济周期挑战下,日本企业又出现了“组团式衰落”,20年前先是在金融和地产领域出现,如今,在消费电子领域蔓延。
面对国内、国际两大政治墙,高端、低端两大市场墙,日本企业的格局变得日渐局促,电子行业尤其如此,日本电子企业所能闪展腾挪的空间主要剩下3条:重组、退守、降薪。
从重组的角度看,日本在液晶面板、半导体、PC、手机和家电领域的重组已经非常普遍,所产生的规模效益到底有多大也值得怀疑。重组之外还要瘦身,NEC电脑甚至卖给了联想;从退守的角度看,日本电子企业正在日益退守到自己擅长的零部件精密制造、商用市场,日本电工、村田制作所、京瓷等业绩好于各大巨头,在消费电子整机领域正在走向全面覆灭;而降薪、裁员在日本是政治问题,也是文化问题,但是,恐怕也是最终不得不进行的选择。
即便如此,也难以扭转大势:如今,日本已经是电视机和音响的净进口国,这不是偶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025 05:2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