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8.6.2004 12:17:37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br><br>杨光京<br><br>第一篇 序 <br><br><br>    大家都知道,文化的核心是哲学,那么哲学有没有,一个核心呢?有,这个核心就是“人”。人是不同的。由于人的不同,人的价值观、审美观、方法论也不同,而这些又导致人的“文化思想”的不同。 <br><br>    现在,历史研究中,有一门新的学科叫“心态史学”。什么是“心态史学”呢?<br><br>    “心态史学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从理论和方法来源看,它的一极是历史学,另一极是心理学;从研究的目的性看,它的起点和归宿是人类的历史过程。心态史学因此具有了双重含意。第一,方法论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理论思维的含意,即心态史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lt;&lt;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gt;&gt;彭卫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br><br>    为什么会出现“心态史学”这一新的学科呢?因为人们发现,人的性格,气质这些东西对人们影响是巨大的。西方有一句格言“性格就是命运”,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一点。<br><br>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这样的:人是不同的。人的不同首先是性格,气质的不同,而性格,气质的不同又导致了人的价值观、审美观、方法论有所不同,而这些进而又导致了人的文化思想的不同。人的性格、气质为什么不同?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性格、气质的不同源于血型的不同。这是一些日本学者研究的结果。这个观点在日本很有市场。前几年,我国也翻译出版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本文赞同这个观点。<br><br>    本文亦旨在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论述这一点。<br><br>    血型基本分为四种:A型、B型、AB型、O型。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人在需要输血时,首先要查验血型,血型相同的人才可相互输血,但是有一种血型例外,这就是O型,O型可以给其它三种血型输血,但其它三种血型却不能给O型输血,为什么是这样呢?<br><br>    决定人的血型的是一种称之为“血液型物质”的东西。“血液型物质是一种多糖类-蛋白质型的复合化合物,是分子量极大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由于这种化合物的复合构造的不尽相同,使之并非表现为某种单一的型式,而是分裂成A型、B型这两种物质型。”(&lt;&lt;血型告诉了你什么&gt;&gt;日,能邮正古比著,秀雄、姜萝香译,能源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br><br>    含有“A血液型物质”的血为A型血,含有“B血液型物质”的血为B型血,既含有A血液型物质,又含有B血型物质为AB型血;既不含A血液型物质,又不含B血液型物质则为O型血。由此看,O型血是一种中性血,所以它能给其它血型输血。<br><br>    从以上可以看出,基本的血型是A型、B型两种,其它血型都是在它们基础上衍生而来。<br><br>    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A血型人的性格气质正好和B血型人的性格气质相反。 &lt;&lt;周易 &gt;&gt; 讲:一阴一阳之谓道。A血型人的性格气质和B血型人的性格气质正好构成了一对阴阳关系。A型人偏阴,B型人偏阳。<br><br>    关于血型与人的性格气质的关系,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简要介绍以下:<br><br>    A型人:谦和从顺,谨慎小心,做事肯反省,和人发生利害关系,愿意牺牲自己,同情对方,加以让步,藉求融合。缺点在于意志薄弱,重视感情,缺乏决断力,含有怕羞的孤独性,为人而不顾自己,有一种烦劳习性。<br><br>    B型人:淡泊好动,痛快磊落,抱有乐天的态度,遇事具有决断力,容易应付刺激,善于交际,而令人有亲切的感觉。不过做起事来,不很仔细,缺乏连续性,平日所过的生活,喜欢奢侈而夸张,意志薄弱,容易动摇,很喜欢参加别人的谈话阵容,也出风头,往往说得头头是道。<br><br>    AB型人:兼具A型和B型的双重个性,略带神经质,处事颠倒不定。<br><br>    O型人:自信力很强,意志坚固,不轻易动摇,精神力量旺盛,具有决断力,遇事不容易发生感情冲动,能做理智的判断。缺点在于过分顽固,缺乏融和谦让心,不善于交际,而倾向于个人主义。<br><br>    本文赞同血型与性格有关系这一观点。但主要以论述A、B两种血型为主。因为作者发现,A、B两种基本血型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和生存方式,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紧密契合在一起。比较而言:A型人是人文主义者,审美上偏重于情感;B型人是自然主义者,审美上偏重于行动,所谓“快乐”是也,即由“快”而生“乐”也。<br><br>    孔子在&lt;&lt;论语.雍也&gt;&gt;中有一段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不知孔子何所感而有此言。但孔子所言之“智者”恰恰是对B型人的写照;所言之“仁者”恰恰是对A型人的写照。<br><br>    毛泽东是较典型的B型人,蒋介石是较典型的A型人。毛泽东爱水这是大家所熟知的。<br><br>    他喜欢游泳,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还能横游长江。毛泽东个人生活俭仆,他唯一比较“侈奢”的一点是在他的寓所建有一所游泳池。而蒋介石则以爱山出名,在他发迹以后,杭州附近的莫干山,江西的庐山,台湾的草山(蒋退居台湾后,因崇拜王阳明,将草山改称阳明山)都是蒋经常去往的地方。毛泽东透水,蒋介石爱山,这也许是一种偶然,但这种偶然恰恰符合二千余年以前孔子的格言。能说这仅仅是一种偶然吗?<br><br>    傅斯年先生有一个观点,“夷夏东西说”,他讲:“现在以考察地理为研究古代的这一道路,似是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发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br><br>    本文从心态史研究的角度入手,发现夷人更具有A人性格的一些特点:夏人更具有B型人性格的一些特点。由此,我有这样一个假设:夷人是一个以A型人为主体的种族,夏人是一个以B型人为主体的种族,这两个本来独立的种族,在炎、黄二帝的事;这领下东进,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民族融和,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br><br>    中国人称“龙的传人”,但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却难与龙的精神联系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夏民族(B型人)是龙的精神的代表,夷民族(A型人)则是凤的精神的代表,这两种精神一直交织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两条主线。<br><br>    更进一步还可以发现,夷民族孕育产生了以儒、道思想为主的文化;夏民族孕育产生了以法墨思想为主的文化。历史上儒、法之间的斗争,儒、墨之间的对立,都可以从人的方面找到原因。<br><br>    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本文的任务就是想从思想史的角度,用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个假设加以求证,并且也试图用这个观点来解释一些历史问题(如“文化大革命“),这个观点对不对?我很愿意和有意于此的朋友共同讨论这个问题,至少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我恳切希望大家对我提出批评指正。<br><br>    关于血型的问题,我想再说两点。一、血型并不仅仅是血液独有的标识,在人的毛发、指甲、骨骼、内脏等上面也能化验出血液型物质,严格说来,血型是人身体的一种特有标识。<br><br>    二、现在世界上仍有一些单血型为主的民族,如吉普赛人以B型为主,印第安人以O型为主。我想,这两点对论证我的观点是有帮助的。不知出土的古人类的遗骸骨还能不能化验出其血液型物质,如果这一点在技术上可行,我想这对古史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br><br><br><br>    第二篇:夷人(A)与夏人(<!--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de/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cool.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ool.gif' /><!--endemo--> <br><br><br>    凤崇拜(A)与龙崇拜(<!--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de/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cool.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ool.gif' /><!--endemo--><br><br>    我们中华民族有多种称谓,如“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等。为什么这样称谓呢?要据资料和个人的理解试作解释如下。为什么要根据个人的理解?因为夏商周以前这段中国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少,很多东西尚无定论,学术界就一些问题急诊得也很激烈,故只好根据个人的理解来作解释了。<br><br>    先讲“中华”的“中”字。先秦没有“中华”的称谓。“中华”的概念是汉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当时,在我们华人居住地(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东方住着夷人,西方住着戎人,南方住着蛮人,北人住着狄人,我们华人居于中央,故称“中华”,“中国”。<br><br>    再谈“华”字。“华”字通“花”,它的意思是形容植物繁盛的样子。如“春华秋实”华字就是此义。上古时期,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带,土地肥沃,地热势平坦,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故森林茂密,植物和繁盛。特别是春天来临,满山遍野盛开着野花,这个现象给古人以强烈的印象,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华”因此之故,这个地方也就称之为“华”了。“华”是地名,后来泛指以中原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再后来泛指中国了。<br><br>    “华”的概念源于东方的夷人,夷人是中原一带最早的居民,故夷民族亦称“华族”。<br><br>    “夏”是族名,作为族名,“夏”含有“大”的意思。<br><br>    评:“华”的概念源于东方的夷人。夷民族是以A型人为主的民族,他们抽象出“华”的概念,从“华”字的意义,亦可透出他们的审美观,“夏”含有“大”的意思,夏民族是以B型人为主的民族,透过“夏”字的含义,亦可看出B型人好大喜功的个性。这同他们奉行的“强者生存”的哲学是一致的。比较而言,A型为主的民族更蛘注生命的审美和意义,他们的生存哲学中则透出“以柔克刚”的精神。后世之道家“贵柔”,儒家道“中庸”都体现出了这种“以柔克刚”的精神。后世之墨家言“利”,法家言“力”则反映出“强者生存”这一基本原则。<br><br>    “夏族”的内涵指什么?史学界以地此是有争论的。本文赞同傅斯年先生的“夷夏东西说”,即夏民族是居住在西方的民族。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属于夏民族。居住在东方的是夷民族,他们也称华族。“华夏”就是华夷民族和夏民族的合称,他们基本代表了中国人的全部。<br><br>    “炎黄”是炎帝和黄帝的并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从黄帝和炎帝开始的。<br><br>    黄帝部落,兴起于姬水(渭水支流)故姬姓,号轩辕氏。<br><br>    炎部部落,兴起于姜水(渭水支流)故姜姓。亦说炎帝即神农氏。<br><br>    相传,五千余年以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由西部向东发展,进入中原地区。他们联合打败了东方九黎族首领蚩尤,占据了中原,并开始和当地民族融合,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缘于此,我们中华民族又称“炎黄子孙”。<br><br>    后来,炎帝和黄帝又发生争夺,结果,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部落迁向南方,到了今两湖地区,即古楚文化的范围内。炎帝墓在今湖南株洲,黄帝墓在今陕西黄陵县,大致反映出了炎、黄部落的居住方向。也许因此原因,中华民族在多数情况下是以黄帝为始祖,为正统的。<br><br>    中华民族又称“龙的传人”。为什么称“龙的传人”?我们先从“龙”的起源谈起。关于龙的起源的问题是目前学术界争论最激烈的问题。龙的起源说法不下十几种。比如综合说、蛇说、鱼说、恐龙说、鳄鱼说、闪电说、云说等等。闻一多先生在&lt;&lt;伏羲考&gt;&gt;一文说:“龙的形象是在蛇的基础上,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综合形成的。这是综合说有代表性的一种。我赞同闻一多先生的观点。<br><br>    人异于动物的是人的聪明才智。但是,人的一些身体机能往往又远不及一些动物,于是古人对一些动物的身体机能很羡慕。所谓“行不及马,力不若牛”。<br><br>    上古时代,由于地广人稀,应当是有很多大蛇的。大蛇行走时矫健的身姿,古人是羡慕的。同样,鱼儿行走时矫健的身姿,古人是羡慕的。同样,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并且能跃出水面,鱼儿跃出水面的姿态也是很矫健的,这是古人所羡慕的。但是,蛇、鱼古人又可以把它们杀死,食用,故具体的蛇、鱼古人又是不崇拜的。<br><br>    鱼儿跃出水面的身姿和大蛇疾走时的身姿,有相象之处,并且,这种身姿与人的形象有某种契合之处。古人由鱼联想到了蛇,由蛇联想到了鱼,这些意象的叠加,逐渐就形成了龙这样一种形象。当然,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但龙的形象大致就是沿着这样一条心理思维路线逐渐形成的。<br><br>    龙崇拜的实质在哪里?龙崇拜说到底是一种能力崇拜,是一种对力量(力量+敏捷)的崇拜。<br><br>    上古之人,生活在野外,较之今人窜蹦跳跃的本领是要强的。窜蹦跳跃本领强的人,往往也会成为部落的首领。因为他的本领大,别人打不过他。“力气大的是哥哥”,这是最原始的规则。这种人的形象又和龙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为二者的形象有某种契合之处。人是具体的,中国人似乎对具体的东西不崇拜。中国有一句话叫“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反映出了这种心理结构。因为对远来得和尚不了解,也就是说不具体,这种模糊性就容易产生崇拜心理。于是,就慢慢地把对具体的人的崇拜转移到对模糊的龙的崇拜上。并且,不断地把部落首领,帝王龙化,形成源远不绝的龙崇拜心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被后人龙化了,因此,我们也自称为“龙的传人”。<br><br>    龙是夏民族(炎黄部落)的图腾。与崇拜龙的夏民族相对应,在东方还有一个崇拜凤的民族,这就是夷人。夷民族的图腾是凤凰。&lt;&lt;说文&gt;&gt;讲:“凤,神鸟也......出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我国古代有“凤凰为瑞鸟,有圣王出则凤凰见”的说法。舜是东方夷人的首领。史载,舜即位后,乐工用王彩羽毛为饰,扮成各种美丽的飞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呈现出“百鸟朝凤”的宏大场面,这实际上就是东夷先民对图腾凤凰的崇拜,也是对舜崇拜的具体写照。<br><br>    在这里,大家要建立这样一个概念,即在黄帝时代,居住在古中国大陆有两大人群。即居住在西方以炎帝部落为主的夏人,和居住在东方以伏羲氏(亦说太氏)为首的夷人。在炎黄二帝末东进前,两大人群可以说还没有交流,他们彼此独立地生活着。他们的相互交流、融合是由炎黄东进开始的。这也是中华文明史的开始。这种观点即所谓“夷夏东西说”。<br><br>    “夷夏东西说”不是本文考证的范围,有的学者持这样一种观点。1934年,著名学者傅斯年教授撰&lt;&lt;夷夏东西说&gt;&gt;一文,他指出:“现在以考察地理为研究古史的这一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的发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br><br>    本文从“人”(种族)的角度来研究上古这段中国历史,也得出了“夷夏东西”这样一种观点。这种不谋而合,至少又一次说明了“夷夏东西”的合理性。<br><br>    从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夏人更具有B型人的一些特点,夷人更具有A型人的一些特点。<br><br>    夏人是崇拜龙的民族,龙崇拜归根到底是一种力量崇拜,也可以说是对人的身体能力(力量+敏捷)的一种崇拜。B型人是尚动的人,龙腾挪奔扑,狂虐恣肆的形象反映出了B型人行动主义者的面貌。<br><br>    曹操在&lt;&lt;龟虽寿&gt;&gt;一诗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不已。”<br><br>    评:龟和腾蛇(即龙)都是古人崇拜的图腾。从曹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崇拜龟是慕其寿(据说黄帝一族是崇拜龟的,从曹操的诗中可以看到古人崇拜龟是慕其寿,非慕其静。如果是慕其静,倒有些A型人的色彩。)崇拜腾蛇提慕其腾云驾雾的能力。曹操在诗中以一种小视的态度描写龟和腾蛇,益在衬托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代学人。从曹操的诗中可以间接看到古人崇拜腾蛇是一种能力崇拜,即力量崇拜。<br><br>    夷人是崇拜凤的民族。凤是美丽的,温顺的,安静的。A型人是尚静的人。凤崇拜反映了A型人情感主义的一面。<br><br>    相传炎帝由其母感龙而生,生下来却是“人面鱼身”亦说“人身中首”。<br><br>    评:说炎帝由其母感龙而生,无非是说炎帝是龙种。这是后人的付绘,也是原始崇拜的一种自然说法。说炎帝“人面鱼身”,古时,鱼,龙是混用的,即说炎帝象龙一样。B型人是乐水的,他们在水中潇洒的形象和鱼一样,这也是鱼和龙能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原因。说炎帝“人身中首”,是将炎帝形容成牛,比喻他象牛一样有力气。<br><br>    在后世,龙成了封建皇权的象征,成了人们敬畏的对象,有时,又将“龙虎”并称,是用以形容人们的能力高强,但在民间,龙又可要,可戏,可舞。龙从至高无上的尊位,又变成了民间游乐的道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B型人随便,复杂的性格特征。作为一种能力崇拜,虎威严凝重,孤独高傲的形象,则折射出了A型人的一些性格特征。<br><br>    &lt;&lt;山海经.大荒西经&gt;&gt;云:“在互人之国,人面鱼身。炎帝之孙名曰灵契,灵契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br><br>    评:互人是炎帝的重孙。在他的国家(部落)里,许多人生得“人面鱼身”,即象龙一样。“是能上下于天”是指窜蹦跳跃灵敏有力。这些情况,反映出了B型人的一些特征。<br><br>    炎帝的部族形成了后来的楚文化圈,楚文化有明显的B型人色彩,这些后面我瘊还要介绍。<br><br>    关于黄帝的传说,能够反映黄帝是B型人的色彩少。因为中国社会历来被认为是儒家赤正统的社会,而黄帝又被奉为中国人的始祖。因此,关于黄帝的传说,倒是A型人的色彩较重一些。如传说黄帝有“四面(四张脸),儒者注曰:黄帝四面,即黄帝派人去四方询问情况,以便下情上达。如果将黄帝视作B型人“黄帝四面”亦可解释为黄帝在同人打仗时,前后左右都能顾到,形容其机敏。<br><br>    总之,由于时代久远,史料缺乏,后人附会多,一些东西确实是很难定论的。<br><br>    伏羲氏(亦说太氏)凤姓,即以凤为图腾,是东夷人的祖先。有的书上记载曰:“东夷仁”,&lt;&lt;汉书.地理志&gt;&gt;说朝鲜(东夷的一部分)“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这些记载基本上反映出了A型人的一些特征。<br><br>    &lt;&lt;左传.昭公十七年&gt;&gt;记载,鲁人问郯子(郯国在今山东诸城,日照一带)少氏以鸟命官的道理。郯子说:“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鸟和凤在古时是相通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东夷人是崇拜凤的民族。<br><br>    殷商民族是东夷人的后代。&lt;&lt;诗经.商颂.玄鸟&gt;&gt;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人传说和;自己的祖先叫契,&lt;&lt;殷本纪&gt;&gt;载:“殷契母曰简狄,有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些传说都说明了商民族是以凤为图腾的民族。<br><br>    &lt;&lt;论语.微子&gt;&gt;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去楚国,楚国有个狂者叫接舆,从孔子坐的车旁经过,冲着孔子说:“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此话是什么意思呢?儒家有一个信条: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当时,正值春秋乱世,属于“无道”的年代,而孔子却在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积极奔走。接舆在此以凤喻孔子,说孔子在当今“德衰”的乱世,你为什么不隐去呢?“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说过去的就过去了,从现在隐去也不迟啊!<br><br>    评:有意思地是,接舆以凤喻孔子。作为儒者的孔子是典型的A型人。此处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春秋时代,人们仍然能根据人的家族背景,思想行为以龙或凤喻人,并且这是当时人们的一种共识。接舆以凤喻孔子再恰当不过了。一则孔子是儒者;二则孔子的先祖是宋国贵族,而宋国则是殷商后人建立的国家。宋人总体上是东方夷人的后代,是凤民族的后代。<br><br>    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先生写了一本书&lt;&lt;日本人与中国人&gt;&gt;(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书的封面有四种图案组成。在中国人一方是长城和龙,在日本人一方是富士山和凤。的确,和中国人相比,日本民族的凤性格色彩要浓重一些。日本是一个以A型人为主的民族,日本民族和中国东夷族在种族上有没有关系?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他们在地缘上是相近的,并且都是凤性格色彩的种族。在书中,陈先生有一段关于“龙”、“凤”的论述,不妨引录以下:<br><br>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被暗杀的名叫闻一多的诗人,也是一位古代史学家。他的一篇论文说的大意是:在中国古代,龙的部族和凤的部族曾轮流执政。......<br><br>    “龙是大家熟悉的想象中的怪兽;凤也是想象中的鸟,可形状并不那么奇怪。凤假使混进鸟类图鉴里,无意中会不留神就看过去的。可是,在动物图鉴里如果有龙的形象,小学生也会立即指出:这样的怪兽在动物园里没有哇!!<br><br>    “奇怪的‘龙’的部族是可怕的,与现实的鸟没有太大差别的‘凤’的部族是温顺的,果真是这样吗?<br><br>    “不,其实正相反。”<br><br>    “龙和凤原先都是部族的象征符号,即发俗学上所说的图腾吧。至今,在未开化的社会仍有这样的例子:相信自己是狗的子孙或马的子孙,而把它的图形看作是神圣的象征。<br><br>    “部族之间发生战争,如果狗的部族战胜了马的部族,后者就失去了自己的象征,而在狗的旗帜下当奴隶之类。但是,如果两者冲突并不那么激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妥协的话,就会采用好象狗和马混种一样的另一种动物作为象征,以求得彼此共存。<br><br>    “仔细看看龙的图形,头是马头,头上长出的角是鹿角,身体是蛇身,爪好象是狗爪,全身的鳞片是鱼鳞。也就是说,马、鹿、蛇、狗、鱼等各种部族,战争没有打到消灭对方的象征那么激烈就讲和了。其结果就制成联合的旗帜,旗帜的图形不是别的,而是龙。因为是和平联合的象征,所以决不是可怕的。<br><br>    “和这相比,凤可以说是和现实的鸟一样简洁。简洁的姿态,不正是排除妥协,向敌人勇往直前突出的结果吗?一旦征服了狗的部族,就把狗的痕迹消灭殆尽;一旦批败蛇的部族,就把蛇样的东西摧毁掉。因此,自己本来的姿态-鸟,就保存了下来,这不正是可怕的吗?<br><br>    “‘龙凤’并列,在中国成了皇帝的象征,皇帝的脸谓之‘龙颜’;皇帝的乘坐物称为‘凤辇’。据闻一多的说法,夏王朝是龙族,殷王朝是凤族,也可以说农耕民族是龙,游牧民族是凤吧。<br><br>    “在地理上-这可能也有不同看法,随便地说,南方是龙,北方是凤。要求严格遵守儒教礼仪的孔子是凤,尊重人们自由的老子是龙。确实,孔子遇见老子之后,曾说见到了龙。而&lt;&lt;论语&gt;&gt;的&lt;&lt;微子&gt;&gt;篇里也有宁样的记载,楚国的狂者接舆从孔子身旁经过里,对孔子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br><br>    “还有一般的说法,作为中国的性格,现在表现在面上的主要是由于妥协而形成奇形怪状的‘龙’的性格,但是,不能忽视,还潜藏着不知妥协的‘凤’的性格。”<br><br>    评:关于“龙凤”的起源问题,陈先生的观点和本文不一致。陈先生关于“龙凤”起源的论述也是一种较流行的观点。使我感兴趣地是陈先生对“龙凤”性格的描述,我赞成陈先生的观点。<br><br>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单纯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是不全面的。是否应该改称为“羲黄子孙”(伏羲和黄帝的子孙),“龙凤传人”更为恰当一些。 <br><br><br>    第三篇、虞舜(A)夏禹(B) <br><br><br>    殷商(A)姬周(AB)<br><br>    “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br><br>    -黑格尔:&lt;&lt;历史哲学&gt;&gt;<br><br>    虞、夏、商、周是先秦中国历史发展的四个朝代。虞指尧舜时期,主要指舜执政的时期。虞是姓,即“有虞氏”。舜 是该部族的首领,所以常将“虞舜”并称。<br><br>    夏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王朝,其奠基者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治水英雄大禹。所以往往又将“夏禹”并称。<br><br>    商是东夷部族首领成汤推翻夏王朝建立的。商由于都城设在殷,所以又称“殷商”。<br><br>    周是西方的周民族在周文王,周武王领导下推翻商王朝建立的。周民族属于黄帝一族的后裔,故姬姓,所以周王朝又称“姬周”。<br><br>    据傅斯年、闻一多、杨向奎诸先生的考证,虞商属于东夷集团,夏周属于华夏集团。由此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西方的夏族和东方的夷族是轮流执政的。<br><br>    自炎黄二帝东进以后,西方的夏民族和东方的夷民族就开始相互融合。到尧帝执政时,虽然还没有进入国家时代,但天下事已经开始有组织地进行了。<br><br>    &lt;&lt;史记.王帝本纪&gt;&gt;载:“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br><br>    评:鲧即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不成。从上文可以看出,尧与四岳就天下事共同商议,说明当时天下已经有了一定组织形式。四岳,即四方各部族的首领。但是,有理由认为,当时,部族还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部族的血缘关系相对来说也是稳定的。人是群居才能生存的动物,每个个人都属于某一个部族,每个部族也都有一个首领。尧所在的部族较大,具有支配地位。<br><br>    &lt;&lt;尧典&gt;&gt;载舜帮尧放逐四凶事曰:“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首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天下咸服。”<br><br>    评:共工,欢兜,三苗,鲧皆部族或部族首领名。舜是东夷人部族的首领。所谓“四凶”也许是夏人的部族(共工,鲧皆夏族),由于夷夏两大部族存在差异,不能共处,故舜放逐四凶。<br><br><br>    &lt;&lt;史记.五帝本纪&gt;&gt;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逃避;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br><br>    评:舜以孝闻名,崇尚孝道是A型人的特征。此间接证明舜是东夷人。<br><br>    最近,庄春波先生写了一篇文章&lt;&lt;华夏东西说&gt;&gt;(&lt;&lt;新华文摘&gt;&gt;97年1期摘自&lt;&lt;赵俪生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gt;&gt;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庄先生的观点,基本上同傅斯年先生&lt;&lt;夷夏东西说&gt;&gt;的观点,即认为中国人的祖先来源于两大部族,西方的夏人和东方的夷人。不同的是,庄先生在文中对“华”字作了详细的考证,庄先生认为“华”字来源于“虞舜”。虞舜一族亦称“华族”,与西方的“夏族”相对应。如此,“华夏”并称就是很合理的事了。<br><br>    庄先生在文中写道:“舜之氏族原属于东夷的“太昊”部落。文献记载的喾,太嗥、太皓、太浩、大诰与太昊原本是同一名称的讹变,王国维、郭沫若、童书业诸先生均有论证。<br><br>    虞舜母族太昊部落称“华胥”,故舜称“重华”。而根据“因生以赐姓,因以为族的氏族惯例,太昊之族其后裔称华族。居地也称“华”,最初在山东。”<br><br>    评:“华”来源于虞舜,“夏”来源于夏禹,“华夏”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br><br>    &lt;&lt;礼记.表记&gt;&gt;载:“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替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br><br>    评:“这段话是盛赞舜帝之仁德的。行仁政是A型人的政治主张。文中“顺”、“静”、“宽”等描述,亦反映出了A型人的特征。孟子言必称尧舜,为什么?因为尧舜是以仁德称著的帝王。孟子的政治主张中核心内容是“行仁政”,故其言必称尧舜,以示对尧舜崇慕之情。同时,孟子也明确指出舜是东夷人。“舜生诸冯,迁于负夏,卒于呜条,东夷之人也。”(&lt;&lt;孟子.离娄&gt;&gt;)<br><br>    舜所在的“有虞氏”部族有尊养孤老之风,据史书记载:“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效。”<br><br>    评:“&lt;&lt;礼记.明堂位&gt;&gt;释: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庠是粮仓,有虞氏部族把老人安置在粮仓附近供养,以保证供给,是尊老的表现。尊老现象反映出了A型人宗血(血缘崇拜)的一面。由此证明舜所在的“有虞氏”部族是A型人为主的人群。<br><br>    尧因舜之德而禅让,禹死,其子启继位,建立了夏王朝。<br><br>    启建立了夏王朝,首先起来反对的是东夷部族首领伯益。伯益和启展开争夺,最后,启把伯益杀了,巩固了夏政权。启死,子太康继位,此时东夷部族首领后羿(射日的英雄)打败了太康,取得了统治地位,此为历史上记载的“太康失国”。太康失国以后,到第四代少康,夏王朝才又取得支配地位,史称“少康中兴”。<br><br>    评:由夏初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夏立国初期,夷夏两大部族并没有从内部融合,彼此仍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所以才会反复争夺。这种争夺是在夷夏两大部族之间展开的。<br><br>    在夏初这段时间,社会经济已经有较大发展,剩余劳动产品大量出现。私有制产生了。依靠武力(暴力)获得生活资料成为可能。于是最初的国家形式出现了。当时,生活资料的来源主要靠人的体力劳动获得,于是占有奴隶就成了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途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奴隶的来源很重要地是通过战争掠夺部族的人口,这样,部族之间开始从内部融合,传统牢固的血缘关系被打破了。<br><br>    尽管如此,部族的血缘关系仍有相当大的稳定性,至少,部族的统治者保持了血缘的稳定。<br><br>    禹的交亲曰:“鲧”,&lt;&lt;说文&gt;&gt;:“鲧,鱼也”,&lt;&lt;玉篇&gt;&gt;:“大鱼也”。<br><br>    评:禹的父亲名鲧,鲧从鱼旁,含义指鱼。古时,鱼、蛇、龙是不分的,龙的形象产生得益于鱼、蛇崇拜。由此可知鲧属于龙崇拜的部族,即炎黄族。有人考证鲧即传说中的共工(杨宽:&lt;&lt;中国上古史导论,鲧与共工&gt;&gt;,&lt;&lt;古史辨&gt;&gt;第七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共工出身炎帝一族,以崇拜鱼蛇为主要特征。&lt;&lt;左传&gt;&gt;昭公二十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句龙即勾状卷曲之龙。&lt;&lt;归藏.启筮篇&gt;&gt;载:“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且不论鲧与共工究竟是否是一人,此说明鲧与出身炎帝一族的共工有相同之处。此也间接证明了鲧是崇拜龙的炎黄族人,是B型人。<br><br>    &lt;&lt;史记.夏本纪&gt;&gt;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br><br>    评:“民间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缘何?有人讲,禹不愿回家,是嫌妻丑。这样讲是没有道理的。禹是B型人。B型人是自然主义者。他们重行动,在行动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或者说是快乐)其情感的一面少。对B型人来讲,禹在治水的奔忙中,回家不回家是无所谓的事,所以不回家,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过家门不回家,对B型人来说,在情感上没有任何包袱,是自然的事。相反,对A型人而言,作为情感主义者的A型 人,如果过家门而不入,感情上就会受不了,会有负疚感。<br><br>    当然,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不入,也反映了B型人的牺牲精神。B型人是开放性的人,遇事不斤斤计较,你我意识淡薄。相反,保守型的A型人容易斤斤计较,你我意识比较清楚。<br><br>    孔子评价大禹时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服冕,卑室而尽力乎沟渠。”“恶衣菲食”一词大概出于此。作为自然主义者的B型人对穿衣,饮食不讲究,这也是B型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情况在大禹身上表现为著。<br><br>    商民族的祖先曰契,契和禹是同时代人,都是舜帝的大臣。&lt;&lt;史记.五帝本纪&gt;&gt;载:“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 ......舜 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br><br>    评:司空、司徒皆官职名。司空掌管工程建设。司徒掌管土地,人口,负有教化之责。禹为司空,反映了B型人长于治事的特长。因为B型人是自然人,善于同自然界打交道,契为司徒,负责教化百姓,反映了A型人社会人的一面。A型人社会责任感强,没有A型 人的参与,很难想象会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br><br>    注:五品:指五种伦理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即关于五品的教育训导。<br><br>    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由此也可以看出A、B人的分野。<br><br>    &lt;&lt;史记.殷本纪&gt;&gt;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候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br><br>    评:汤即商汤,商王朝的缔造者。商汤外出,看到有人用四面网捕鸟,就说:“这样不是把鸟都打尽了。”于是去掉三面网,只用一面网。即“网开三面”。后来演化成一个成语叫“网开三面”,即缘于此。<br><br>    类似商汤的观点,孔子也有。&lt;&lt;论语.述而&gt;&gt;载:“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什么意思呢?是说孔子只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因为用网容易一网打尽,孔子射飞鸟,不射已经宿巢的鸟。<br><br>    孟子也有类似的观点。&lt;&lt;孟子.梁惠王上&gt;&gt;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违农时,及时耕种,粮食就会吃不完;不用绝户网(数罟)捕鱼,鱼就会吃不完;不砍伐幼树,木材就会用不完。<br><br>    评:中国传统哲学一个核心内容是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讲人和自然的和平共处。从商汤,孔子、孟子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br><br>    A型人处事讲求一个“度”字,什么是“度”?就是做事不要做绝,要适度,留有余地。商汤、孔子、孟子的做法也都体现了“度”是这一思想。由此观之,我们可知商汤是A型人。<br><br>    周灭商,迁殷商移民建立宋国。宋是殷人后裔建立的国家,所以保留了许多A型人的特征,最典型的当属提倡“仁义”的宋襄公了。<br><br>    宋襄公是春秋时继齐桓公以后的第二位霸主,但由于其在战争中提倡“仁义”屡打败仗,是一位名不符实的霸主。<br><br>    &lt;&lt;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gt;&gt;载:“宋公与楚子期以乘车之会。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公曰:‘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终以乘车之会往。楚人果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br><br>    评:宋襄公与楚国会盟,商定都不带兵。宋襄公信守诺言,没有带兵。楚人不守信用,带兵前往,俘宋襄公。并执宋襄公讨伐宋国。讲信用是A型人的特点。在此宋襄公却因讲信用,而做了俘虏。缺少权变之心,直线思维是A型人的特点。<br><br>    楚人执宋襄公伐宋,由于宋国另立新君,宋襄公作为筹码已无作用。故楚人交换宋襄公。宋襄公得以继续执政,但他仍不吸取教训,由于讲究“仁义”之战,又打了一次大败仗。<br><br>    &lt;&lt;左传.僖公二十二年&gt;&gt;载:“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br><br>    评:宋襄公和楚军战于泓水。宋军已排好队伍,准备战斗。而楚军正在渡河。宋襄公手下的司马劝宋襄公趁敌人渡河混乱时击之,宋襄公不准。楚军渡过河,队伍尚未排列好,司马又劝宋襄公趁此时机击之,宋襄公又不准。楚军排好队伍,宋襄公率军击之,结果,大败而回,自己也被敌人射中大腿。宋军大败,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解释说:“君子打仗,对已经受伤的人就不去再伤害他,对于年老的人就不去俘虏他,敌人未排成列,就不去冲击他,照此打仗,虽亡国亦不惜。”<br><br>    一味讲仁义,缺少机变之心,是A型人的特点,宋襄公表现最著。 老百姓常讲某人太“愚”,“愚”者大多是A型人。<br><br>    宋襄公因讲仁义而战败,也有人因讲仁义而亡国。徐偃王就是一例。徐国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这一点,傅斯年先生已有考证(见&lt;&lt;夷夏东西说&gt;&gt;,&lt;&lt;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gt;&gt;下册,1935年)不赘述。<br><br>    &lt;&lt;淮南子。人间训&gt;&gt;载:“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lt;&lt;后汉书。东夷传&gt;&gt;载:“徐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有朝者三十六国。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br><br>    评:徐偃王行仁义,诸候都去朝拜之。甚得人心。楚是大国,不去朝拜,这样做似乎不妥,故直接出兵灭之。徐偃王仁厚,不善弄权,不组织国人抵抗同,怕国人有所牺牲,国遂灭,A型人仁厚,权力欲望小,不善弄权。本身懦弱,不喜欢也不善长激烈的对抗,故遇到激烈对抗时,往往主动屈服。(非暴力主张)徐偃王即是一例。但是,A型人人格、气节意识又特别强烈,具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又是最难征服的一类人,这些,后面我们还要讲到。这是A型人的两重性。同样,B型人也有两重性。只是双方因面对的事情层次不同而表现各异。<br><br>    作为殷商遗民的宋国人还给我们留下了两个成语,一个是“守株待兔”,一个是“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故事内容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两个成语也折射出了A型人的一些特点。一是有爱占小便宜的心理,缺乏主动性;二是缺机变之心。<br><br>    周是崛起于西方的民族,姬姓,属黄帝一族,夏人。周人的祖先曰弃,尧舜时担任农师,所以又称后稷(农官名)。到殷商未年,周部族的首领叫古公父。古公父率族人迁居到岐山之南的周原(今陕西岐山、扶风之间)定居。古公父的儿子叫季历,季历做首领时和商结成了联盟,周从属于商。季历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的父亲,好么,周文王的母亲是谁呢?文王的母亲、季历的妻子叫太任,娶自殷商&lt;&lt;诗大雅大明&gt;&gt;记载了这件事。<br><br>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br>    来嫁于周,曰嫔曰京。<br>    乃及王季,维德之行。<br>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br><br>    评:诗的大意是:挚国(挚国是与商王室有关系密切的诸候)的二小姐(仲,排行第二)任,从殷商来嫁给周王季历。大任怀孕,生周文王。由此可知,周文王是夏人与夷人混血的后代,但从周文王的行为来看,周文王更多地继承了夷人的血统,周文王是A型人,这些,后面我们还要论述。<br><br>    文王继承王位以后,也从殷商娶了妻子,生周武王。&lt;&lt;诗大雅大明&gt;&gt;也记载了这件事。<br><br>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br>    文王初载,天作之合,<br>    在洽之阳,在渭之<br>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br>    大邦有子,天之妹。<br>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br>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br>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br>    于周于京,缵女维莘,<br>    长子维行,笃生武王。<br>    保有命尔,燮伐大商。<br><br>    评:从诗的大意看,文王先后娶子两位来自殷商的妻子。“天之妹”此句说明娶了一位王室女子。后又娶了一位莘国女子,莘国女子乃是周武王的母亲。莘国是商的开国功臣伊尹的封国。<br><br>    相传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其中第五十四卦曰:“归妹”,归妹六五曰:“帝之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归”过去同“嫁”,“帝乙归妹”,即“帝乙嫁妹”,帝乙是商王朝倒数第二个国君,即最后一个国君殷纣王的父亲。此处说明了一个什么意思呢?据顾颉刚、高亨诸先生考证:帝乙把妹妹嫁给了周文王,后来,又因故把妹妹召回。至于原因,从卦辞上看,是因为王妹的衣服(袂,衣袖,此处作衣服讲)不如陪嫁的侍女衣服漂亮。但这样讲没有道理,试想王妹的衣服怎么会不如侍女的衣服漂亮呢?周文王是A型人,作为情感主义者的A型人在情爱生活上很注重女性的修饰打扮。此处是不是讲了这样一个问题,王妹不如侍女会修饰打扮自己,侍女争宠,故王妹要回去。当然,这都是附会,随读者怎样理解好了。&lt;&lt;周易&gt;&gt;古经文字艰涩,一些问题确实是很难搞懂的。<br><br>    由&lt;&lt;诗经&gt;&gt;和&lt;&lt;周易古经&gt;&gt;结合起来看,都证明了文王娶了殷商女子为妻,第一个是王室女子,第二位是莘国女子,这位也就是周武王的母亲。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亦有理由认为是莘国女子所生。因为武王与周公旦的关系最密切。周公旦是典型的的A型人,也是儒学的奠基人,先秦称儒学为“周孔”之学,“周孔”即周公和孔子的简称。<br><br>    &lt;&lt;史记周本纪&gt;&gt;载:“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br><br>    评:此文的大意是:周文王的名字叫西伯姬昌,他继承王位以后,敬老爱幼,礼贤下士,深得人心。尊老,礼贤下士,善用人。这些都是A型人的特征,也是A型人为政成功的共性。A型人个人能力往往较差,但其仁厚,得民心;又能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会用人,这是A型人的长处。<br><br>    周王朝的建立,除周文王、周武王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这就是周公旦。有一首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诗:“周公吐哺流言白,王莽谦恭下士时。若是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周公吐哺”讲得是这样一件事:周武王卒,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勤于政务,礼贤下士。有时正在吃饭,见有客人来,马上把饭吐出来(吐哺:指吐出嘴里的饭)去接待客人。当时,就有人流言,说周公礼贤下士是收买人心,是要取代成王。<br><br>    伯禽是周公的儿子,周公一篇家训很有名叫&lt;&lt;诫伯禽&gt;&gt;“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br><br>    评:此篇大意是告诫伯禽,不要因为有诸候的地位而瞧不起人,要礼贤下士。这是A型人的行事作风。<br><br>    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即还政成王,周公继续辅佐成王,向成王称臣。&lt;&lt;史记鲁周公世家&gt;&gt;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鞫2如畏然。”<br><br>    评:鞫2,指拘谨,恭敬的样子。周公还政成王,向成王称臣。见到成王非常恭敬,很拘谨,象是害怕的样子。此处说明周公虽然当过摄政王,但一点不自傲,并且态度谦和。这是A型人的特征。<br><br>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lt;&lt;诗经&gt;&gt;诞生于西周。&lt;&lt;诗经&gt;&gt;是怎样形成的呢?&lt;&lt;国语周语&gt;&gt;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lt;&lt;汉书艺文志&gt;&gt;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此其音律,以闻于天子。”<br><br>    评:周天子当政,叫大臣们作诗,并配曲,并派人敲着木铎巡行民间,收集诗稿,献给太师,配上音律,演唱给天子听。将这些诗系统地记录下来,就是&lt;&lt;诗经&gt;&gt;一书。<br><br>    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lt;&lt;诗经&gt;&gt;的形成与周天子好之是分不开的。那么&lt;&lt;诗经&gt;&gt;一书的内容如何呢?<br><br>    &lt;&lt;诗经&gt;&gt;一共有305篇作品,分风、雅、颂三大类,风:就是乐曲的意思。一般指诸候国的作品,称国风。雅,含有“正”的意思,,“雅乐”即“正乐”,指王室的作品。颂:祭祀时用的乐曲。<br><br>    “风雅”一词即流源于此。“风雅”即“风流儒雅”。其义大家都知,说某人很风雅,一般是形容A型人。“风雅”一词所以有此含义,与周天子是分不开的。此亦可说明周天子是A型人。<br><br>    &lt;&lt;诗经&gt;&gt;中有很多作品是描写爱情生活的,这反映出了A型人情感主义者的一面。&lt;&lt;诗经&gt;&gt;的第一篇就是描写一个男子追求一具女子时的相思之情,这也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部作品,名曰&lt;&lt;关睢&gt;&gt;,在此,不妨引录一下。<br><br>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br>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r>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br>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br>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br>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br>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br>    参差荇菜,左右之。<br>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br><br>    周民族为夏人。是B型人为主的民族。但由于和A型人的商族通婚,使其统治者周天子具有了A型人的血统。但周民族仍保留了B型人的特征。其开国第一功臣姜太公即是B型人的代表。姜太公导源形成的齐文化和周公导源形成的鲁文化(儒家文化)是两种风格各异的文化。齐文化可以说是B型人缔造的文化,鲁文化可以说是A型人缔造的文化。<br><br>    &lt;&lt;史记鲁国公世家&gt;&gt;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也。’”<br><br>    评:西周初年,周公封于鲁,由于辅佐成王,没有就国,其子伯禽代周公在鲁行政。伯禽去鲁三年,才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为什么这么慢?伯禽答:改变当地人的风俗,使其接收周朝礼仪,所以迟了。姜太公封于齐,五个月即向周公报政,周公问:怎么这么快呢?姜太公答:我简化君臣之间的礼仪,尊重当地人的风俗,所以很快。<br><br>    做事一迟一疾,反映出A、B两种人不同的行事作风。直线思维的A型人伯禽老老实实贯彻周朝的礼仪制度,不知达变,反映出A型人保守的一面。曲线思维的B型人因俗就事,善于机变,反映出B型人开放善于包容的一面。<br><br>    &lt;&lt;吕氏春秋长见&gt;&gt;载:“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曰:“亲亲上恩。”<br><br>    评:“尊贤让功”反映出B型人尚力的一面,“亲亲上恩”反映出A型人尚仁的一面。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5.11.2024 05:3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